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地理学的课程(人文地理学课程感想)干货分享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2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2016人文地理国际前沿研究暑期研习班学员心得(二)

人文地理学的课程(人文地理学课程感想)干货分享

 

点击上方“广东创新发展研究院”关注我们!编者按为期三天的2016年人文地理学国际前沿研究暑期研习班顺利结束,相信学员们都带着各种沉甸甸的收获和喜悦迎接新的学习和生活,无论是做学问的套路与范式,还是知识和方法的更新,抑或是友谊的扩展,相信大家还有话要说。

为此,我们特意邀请了部分学员撰写本次研习班的心得体会,作为本次活动的反馈内容今天我们继续推送学员心得(二),分享者分别来自中山大学的邹小华和班鹏飞、华南师范大学的郑诗琳、广州大学的宋小青以及广州地理所的潘梅花和吴康敏。

学员 邹小华

邹小华 中山大学 博士今年夏天听闻广州地理所的张虹鸥所长发起了题为“人文地理学的思潮流变与研究前沿”的研习班,并邀请了香港大学的林初昇教授进行授课对于林教授的大名早有耳闻,也拜读过不少他的论文和著作,窃以为是当代青年学者学习的楷模。

正好今年六月份林教授受邀来中山大学做了一次关于如何开展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讲座,虽然感觉受益匪浅,但两个小时精彩的报告感觉听的还不够过瘾,这次为期两天半的研习班正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跟林教授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遂果断报名,并且很幸运被录取。

经过两天半的学习,我也对研习班和林老师的授课产生了几点感触首先是系统性开展科学研究需要系统性和规范性的训练如何认识人文地理学,以及如何系统和规范地开展科学研究,应该是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入学后所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这些内容在国外很多大学的地理系都有较为系统的课程或者讲座进行讲授,而在国内则较为欠缺在此方面,林老师精心准备了五讲内容,从对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和话语的理解出发,介绍了地理学研究的特性和人文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演变,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研究问题的发现-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研究成果的展示等,系统、详细地讲解了如何具体开展科学研究。

林老师还根据他丰富的科研经验,总结出了知识生产和创新的五种方式通过林老师的讲授,我对人文地理学和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又有了更加深刻和系统的认识其次是实用性整个授课内容林老师不仅是讲授理论,每一部分都会结合他对中国案例的研究及其知识背景进行具体讲解。

另外,在如何发现研究问题、如何进行论文的写作和投稿等方面,林老师都提供了许多实际的经验和建议,这对于青年学生和科研工作者,特别是我这样刚刚踏进科研领域、对科学研究充满疑惑的青年学者来说,无疑提供了非常实际的帮助。

此外,研习班还邀请了国内三位已取得优异成果的青年学者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历和感受三个子报告分别从国外理论与国内现象的结合、基于数据模型的定量研究和基于社会调查的定性研究三个进行了介绍,并结合林老师所讲授的理论谈了自己的感受,与会学员也产生了共鸣。

最后是趣味性对林老师授课风格的印象是生动又充满热情对于枯燥乏味的理论,林老师往往会结合生动的案例来讲授,用最简单的语言讲授复杂的理论,使不同知识背景和程度的学员都较容易地接受两天半的授课内容排得非常紧凑,但林老师在讲台上始终保持着刚上台时的热情,这对于这样一位年逾五十的国际知名教授来说,着实不易,在座学员和老师都为之感动。

虽然两天半的研习班以转瞬结束,但林老师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个人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研习班以及林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我想也将使我受益终身张所长对国内人文地理学科发展的关心,以及对国内青年地理学者的关怀和无私帮助,也同样值得尊敬和赞叹。

学员 班鹏飞

班鹏飞 中山大学 博士为期3天的“人文地理学国际前沿暑期研习班”结束了,时间虽短,却获益颇丰从中不仅学到了做研究、写论文的方法,更是感受到了老师们的一种治学态度和情怀同时,作为一名还在痛苦挣扎的博士生也受到了年轻博士们鼓舞,增强了自己继续努力的信心。

首先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林初昇教授,林教授首先给我们讲诉了“世界去中心化大势下,中国地理学者何为”,然后不断深入,讲诉了人文地理学思潮流变及论文写作与发表等课程,最后通过“中国的土地开发与城市化”的具体话题引发大家的思考。

整个课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中不仅学到了学科大势与国际论文写作及发表等的专业知识,更深深感受到了林教授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早在开课前林教授就将精心准备的课件传给大家预习,在课堂上林老师精力充沛,非常投入,用各种方法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注重与台下的互动与交流。

姚华松副研究员给我们分享了他组织的自己家乡的一次活动经历,包括各种前期准备:如提前建立微信群培训村民以及临近活动前的的策划及采购、人员安排等通过活动让村里人团聚起来交流,表达自己的心声这个演讲不是直接教我们如何去写论文,而是分享了自己组织家乡活动的一次经历,介绍的非常细致。

正如结业典礼上港中文的张同学所言,“从中能感受到姚老师的一份情怀”,一份对家乡的深情黄耿志博士和王洋博士也给我们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论文写作经验这对我们还在博士生阶段痛苦挣扎,为写学问论文和发表文章而发愁的同学而言,莫不是巨大的鼓舞,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够像他们一样,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方法,顺利发表论文。

学员 郑诗琳

郑诗琳 华南师范大学 博士三天的研习班课程在这个炎炎夏日呈上了一份丰富的学术盛宴,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魅力,学到了做研究的方法,亦感受到了李初昇、黄耿志、王洋、姚华松等老师对学术的热情和人文情怀,其独特的新颖的观点给了我们启迪,让我们受益匪浅。

作为本次研习班的主讲老师,林初昇教授幽默儒雅的风采让人为之倾倒,渊博的学识让人为之敬佩其在两天半的课程中,用幽默风趣的讲解为我们全面地讲述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体系从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意识形态和视角的转变到研究理论对话的类型,从论文撰写和投稿方法到中国土地问题未来研究趋势,各个主题讲座循环递进、层层深入,让我们在知识上得到了一次强劲的充电。

林老师深厚的学术积累、独到的见解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帮助我们逐渐构建起来人文地理学的知识和研究矿建,特别是对地理学的本质的了解、人地理学研究范式和话语转变的认知、中国土地和城市化问题的分析、研究理论对话方式和论文投稿的学习,让我对以前一知半解的问题得到了解答,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有了更清晰、明确的认知,对一些地理学问题的认知不再是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此外,黄耿志、王洋和姚华松等三位老师,亦分别从国际理论与本土现象的结合、空间分异研究的测量方法和社会实践组织上给我们呈现了精彩的讲座黄耿志老师以自己从事的中国非正规经济研究为例,展示了其如何将国际理论用于本土案例的分析,并修正理论的思考过程,为我们提升自己研究的理论价值提供了参考;王洋老师分享了其多年对空间分异的实证研究的经验,让我们感受到了定量研究方法的魅力;在姚华松老师对乡村社会实践的组织过程的讲述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作为学者的行动力,并对他对地方的人文关怀为之感动。

在这次研习班中,四位老师无私地将自己的研究经验和感悟分享给我们,像灯塔一样,为我们在学术海洋的航行中指引方向非常感谢广州地理研究所的老师和同学们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学习机会,让我们能在这个夏日汲取到丰富的学术营养。

学员 宋小青

宋小青 广州大学 讲师2016年8月14日至16日,我有幸参加了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的“人文地理学国际前沿研究暑期研习班”研习班上,林初昇教授、黄耿志博士、王洋博士、姚华松博士从人文地理学思潮、地理科技论文写作、地理研究方法论和乡野地理调查等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顿丰盛的学术大餐。

本人热衷于国际土地变化科学此次研习感想,我想谈谈林老师提出的“国际人文地理学的中国元素”正如林老师所说,国际人文地理学思潮演变和未来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元素为什么?从土地变化科学角度来看,首先,我国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变迁叠合显著的地域分异“基底”,为国际人文地理研究提供了。

沃土入世以来,我国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正改变着自身的地缘政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北上广深等国际性城市的崛起和壮大,更表现为华夏文明对全球政治、经济和生态系统的重塑缺少这片沃土,国际人文地理研究对人-地系统的理解将十分受限。

其次,我国地理学者一直辛勤耕耘着这片沃土并用自己的范式向世界发声近年来,我们既有以“点轴理论”为代表的归纳演绎,也有以“乡土中国”为代表的调查比较,不胜枚举前辈们艰辛的探索告诉我们,中国的人文地理研究需要深入地方,眼、嘴、手、脚并用,需要尊重个性、客观综合、服务实践。

     可以说,“国际人文地理学的中国元素”,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一位地理学习者、研究者牢记因为它,我们会更加坚定地理学研究的民族自信心因为它,我们会回归研究的本质,而不是为了论文、课题而去“研究”学员 

潘梅花

潘梅花 广州地理研究所 硕士为期三天的人文地理学国际前沿研究暑期研习班终于圆满结束这场量身定做,精心准备的学术盛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和学生,他们慕名而来,满载而归作为地理所的研究生,近水楼台先得月,很荣幸有机会参加这次研习班。

林初昇教授和黄耿志、王洋、姚华松等青年学者的学术宝藏和经验之谈给了我前所未有的学术洗礼这本不是一场乏味的学术报告,课前相关课件和论文已经打包上传,学员有了充分准备,然而林教授还是担心持续高强度的课程会让学员们产生疲劳,想尽办法活跃课堂气氛,帮助我们打起十二分精神。

如林教授所言,他所带来的学术分享可以分为“前菜”“主菜”和“餐后甜点”三大部分三天,五节课,侧重点各不相同,从世界格局背景、学术思潮演变到研究范式和话语的比较、厘清,再到理论启蒙、知识生产和论文发表以及最后提出的中国土地和城市发展问题和迷思,这些内容一脉相承,层层递进。

,为我们构建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大框架,丰富而饱满的内容满足了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科研人员不同层次的学术需求在课后的交流中,一个师姐这样说道:(这门课)真的很好,我不是做人文地理的,听完了这个课,我对人文地理学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也知道了如何去评断一篇该学科领域文章的优劣。

诚如师姐所言,研习班为所谓的人文地理学“门外汉”提供了一个了解该领域的窗口对于那些已在该领域打拼多年、在学术领域已有建树的学者而言,本次课程俨然一本不可多得的学术宝典,引领他们向“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更高境界前进。

而对我这些初涉研究,尚懵懵懂懂、摸不着门路的学生来说,本次研习班则是一次科研启蒙之旅,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你觉得怎么样?”我曾不止一次这样问我那些从全国各地赶过来参加研习班的同学,他们点头如捣蒜,大为肯定这次研习班的质量,大谈其感想和收获。

如果说林教授的分享是高屋建瓴,是战略,那么,黄耿志和王洋两位杰出青年学者的分享则是战术,给了我们更加具体的指导他们的分享解答了我们在实际科研过程中的许多疑问,例如,如何在理论上和方法上有所创新,如何一步一步地解决科研过程中的问题,起到了拨云见日的效果。

姚老师的分享——社会实践的组织,把我们从理论带回现实生活他用切身经历与我们分享一个社会实践组织的全过程,从想法的出现,漫长的暖身准备、正式筹备和具体组织、实践后的记录和整理,每一个细节都巨细靡遗地呈现出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乡村实录。

我们感动于姚老师的真实和坚持,我们也深思:面对当前的中国乡村,是不是可以做的更多?姚老师的分享给了我们许多人“做点事情”的动力三天的研习班结束了,虽短暂,但收获颇丰感谢所里辛苦搭建的知识共享平台,感谢林教授和几位青年学者的慷慨分享,您们的学术成就是我前进的动力,您们的经验之谈是我做科研的宝典。

希望所里以后有更多这样的学术活动,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学术培养和熏陶学员 吴康敏

吴康敏 广州地理研究所 硕士首先,我是个很幸运的学生,研二回所就同王洋和黄耿志两位师兄是同一个课题组,平常也能时不时与师兄们共同探讨许多问题这次得知我们组要举办一次暑期研习班,能聆听大师指点的同时也能同各地的学者交流,心里也很激动。

从研究是怎么开始的讲起最早知道港大的林初昇教授是我在大学时候事,那时候只知道香港大学有一个写过红色资本主义的大学者,完全没想到有一天他会到我读研的课题组来讲课林教授这几堂课从大处着手,讲述什么是人文地理,以及如何开始自己的研究。

如何开始自己的研究,几乎对所有刚刚开始踏入科研行列的硕士来说都是个大问题,如何在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的阶段找到一个可研究的问题并持续做下去回想起在中科院北京校区上课的时候,北京地理所的朱阿星老师曾经对我们说,所谓科研,都是从一个细小的问题开始,从一个小的切入点开始,最后慢慢发源,直至成为一棵大树。

至此处,林初昇教授所强调也是这句话,科学研究都是从一个小问题开始,如何根据你手头有的资源或者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的阅读发现来找到你要做的这个科学问题,是研究前期要做的事,所有这一切,都从“problem identification”开始。

基于此,林老师从高处着手对我们展示了人文地理的几大问题、新机遇与新挑战不同于林老师的高屋建甄,王洋博士与黄耿志博士则从不同角度对我们展示了青年学者的研究王洋博士重于分析方法,着眼于数据、方法以及如何应对当前国内刊物的要求,黄耿志博士则注重于国内情况与国外理论的融合,如何追踪理论,如何做到理论与本土现象的结合。

两个青年学者分别专注于各自方向,像大家展示了研究的多种途径,多种可能性学者的安身立命科学研究是个漫长的过程,有的人成为理论大家,有的人则成为了坚定的实践派像姚华松老师一样,专注于深入底层群众的学者,在群众中做研究,从群。

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种将学术理论还到基层中去的魄力,着实让人钦佩他们在做有意义的事,不论是在办公桌前的思虑还是深入到群众中去与农村真正融为一起,这都是做研究的一种方式林老师与三位年轻学者所展现出来的不同风采也为我们这些年轻的硕士展示了学者安身立命的不同方式。

可能所谓做研究,也就是抹黑走夜路,总要被绊倒无数次,但是一路走过去,总会对那些坑坑洼洼多少留点印象,以至于面对我们这些年轻的刚进门的学生,这些坑坑洼洼都是宝贵的经验,这也才是本次研习班各位老师所讲授的东西的难能可贵之处。

衷心感谢此次研习班各位老师此次毫无保留的交流广东创新发展研究院广东创新发展研究院(Guangdong Institute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GIID)以广州地理研究所为依托,发挥地理科学的综合性和地域性优势,借助新的广东省科学院在工业技术、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学科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通过进一步提升现有平台创新能力,聚集高端人才队伍,组建专家网络,建设具有雄厚科学技术(监测、分析、评价、模拟)支撑、专家系统完善的科技型智库,把科技成果、科学思想转化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和对产业发展的推动力,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推动政府科学决策水平提高,支撑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广东创新发展研究院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100号大院1号楼广州地理研究所704房(510070)电话:020-37656972投稿信箱:wuqitao@gdas.ac.cn网址:http://www.giid.com.cn。

1. 回文章顶部,点“广东创新发展研究院”进行订阅2. 搜微信号:GIID2016 (←长按复制)3.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