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过程有哪些(中国的人文地理有哪些)怎么可以错过
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是以中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分异规律为基础,充分考虑全国人文要素的地域分异性和相似性,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空间层级、相对独立完整、并具有有机联系的特色人文地理单元。是一项基础性、综合性、前沿性与实用性的重要工作
文 | 地理研究室整理△ 更多信息尽在地理学考研交流群:221272904 △
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是以中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分异规律为基础,充分考虑全国人文要素的地域分异性和相似性,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空间层级、相对独立完整、并具有有机联系的特色人文地理单元是一项基础性、综合性、前沿性与实用性的重要工作。
通过人文地理综合区划,将突出中国人文地理要素的地域分异性、地方特色性和复杂多样性,因地制宜地推动人文地理学科发展,为面向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需求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为营造重点地区良好的地缘政治环境提供基础性的科学支撑。
本文在吸纳已有的各类自然和人文地理区划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综合性、主导性、自然环境相对一致性、经济社会发展相对一致性、地域文化景观一致性、空间分布连续性与县级行政区划完整性等原则,以自然、经济、人口、文化、民族、农业、交通、城镇化、聚落景观和行政区划10大要素为基础划分依据,构建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指标体系,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区划思路和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将中国人文地理划分为东北人文地理大区Ⅰ、华北人文地理大区Ⅱ、华东人文地理大区Ⅲ、华中人文地理大区Ⅳ、华南人文地理大区Ⅴ、西北人文地理大区Ⅵ、西南人文地理大区Ⅶ和青藏人文地理大区Ⅷ共8个人文地理大区和66个人文地理区。
该区划方案填补了中国人文地理没有综合区划的空白各个人文地理大区和各个人文地理区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地形地貌属性、气候属性、生态属性、人口属性、城镇化属性、经济发展属性、聚落景观属性、地域文化属性和民族宗教属性。
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方案与已经划出的中国自然地理综合区划、中国经济区划、中国农业区划等有较大程度的吻合性,体现出在自然与人文要素双重作用下的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的地域分异规律①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的基本依据与原则
图1 中国各类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区划方案示意图综合性和主导性相结合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指针对人文地理系统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要尽可能全面的将影响人文地理分异的主要要素涵盖在内,这包括自然、经济、人口、文化、民族、农业、交通、城镇化、聚落景观和行政区划等;主导因素原则是指在区划的不同层级应选取每个层级划分的主要决定要素,例如在划分人文地理大区时选择自然生态和经济发展状况作为主导因素。
自然环境相对一致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一致性相结合原则 人文经济要素的布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本底条件,中国人文地理的发展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和支撑,在开展人文地理区划时,首先要考虑人文地理单元内部地形地貌、气象气候、河流水文、自然景观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将自然条件一致或相似的区域划归为一类人文地理单元。
在此基础上,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经济结构与潜力相类似的区域,在大区划分时突出经济要素的趋同原则,在遵循自然条件相似性原则的前提下,考虑经济发展基础、经济结构、经济类型、潜力和前景相对一致的区域,比如工业区、农业区、商业区、草原区、农牧交错区、林区、牧区等,将这些区域尽量归为一类。
地域文化景观一致性与民族宗教信仰一致性相结合原则 地域文化的亲和性和差异性是突出人文地理单元特色性的重要灵魂,是几千年来传承下来并将继续传承下去的宝贵财富,地域文化具有本土性和根植性,在进行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时,力求突出地域文化的一致性和地域文化的认同感,把具有明显地缘、亲缘、人缘关系和人文相亲的地域文化区域划归为一类,突出体现地域文化的相对一致性。
中国是多民族集聚的国家,又是一个多民族有着不同信仰的国家,在开展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时,要考虑民族集聚和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将具有相同民族和宗教信仰的区域尽量划归为一个类型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原则
较高等级的区域划分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演绎途径,而较低等级的地域类型则多应用“自下而上”的归纳途径[47]“自上而下”有利于更好的把握宏观格局,“自下而上”则更利于基于最小空间单元的定量精细化分析本区划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原则,通过“自下而上”得到较为准确的区划界线,通过“自上而下”避免分区过于破碎和偏离实际。
空间分布连续性与县级行政区划完整性相结合原则 考虑到中国人文地理要素空间分异的多样性和极端复杂性,在划分人文地理大区和二级区时,遵循空间分布连续性与取大去小原则,将过度碎片化区域适度就近合并,以体现人文地理空间分异的规律性和整体性。
借鉴中国各类自然和人文要素区划的经验,考虑到人文经济数据的可获得性,在开展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时,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空间单元,保持县级边界的完整性,做到县级行政单元全域覆盖,县以下的乡镇单元不再分割②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指标体系的构建
自然生态指标 干燥度可综合反映年降雨量与年蒸发量;海拔高度反映中国总体的宏观地势格局,同时与年均温在统计上具有高度共线性;≥10 ℃积温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影响生态系统与农业系统的分布格局因此自然生态指标选取干燥度、海拔高度和≥10 ℃积温,其中海拔高度根据1 km全国DEM图像提取得出。
在ArcGIS中将原始的栅格数据按县级单元分区统计栅格平均值,进而转换为矢量数据人口指标 选取人口密度和人口总量,分别反映人口要素的总量特征和集聚特征,人口密度为人口总量与县域面积之比经济发展指标 选取人均GDP、经济密度、非农产业结构比率3个指标,分别反映县域经济总体水平、经济效率与集聚程度和产业发展水平。
其中经济密度为GDP与县域面积之比,非农产业结构比率=(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文化指标 文化的理解非常宽泛,地域文化的联系与划分更多地取决于文化的认同感[48]本区划从定量角度选取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和平均受教育年限来刻画县域尺度的民族文化与人口文化素质水平。
对于文化景观主要参考了刘沛林等的传统聚落景观区划[24],历史文化区参考了吴必虎的中国文化区划分[23] 交通指标 交通是经济发展、社会交往、人员物资流动的媒介,对人文地理格局起到重要影响本区划选取路网密度指数来衡量县域的交通状况。
借鉴前人的研究[49],将不同道路等级按时速赋予相应的权重,且高速铁路与普通铁路重合的线段仅取高速铁路长度计算计算公式为:路网密度指数=县域内道路长度/总面积;县域内道路长度=高速铁路×1(普通铁路×0.8)+高速公路×0.7+国道×0.6+省道×0.5。
各类道路的线路根据2013年全国交通地图矢量化所得,其中高铁线路由高德地图进行矢量化城镇化指标 城镇化率是评价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之一,用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示③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的定量方法。
图2 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要素图层叠置的可视化分析④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方案
图3 经济与自然要素主导下的中国人文地理大区划分过程
图4 中国人文地理要素加权叠置的综合区划指数计算结果示意图
图5 基于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的中国人文地理二级区的生成过程
图6 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方案
本期编辑 | 毛先森来源 | 方创琳, 刘海猛, 罗奎, 于晓华. 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J]. 地理学报 , 2017, 72 (2): 179- 196.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地理过程有哪些(中国的人文地理有哪些)怎么可以错过
中国人文地理综合区划是以中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分异规律为基础,充分考虑全国人文要素的地域分异性和相似性,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空…
-
人文地理过程有哪些(人文地理的书籍有哪些)这样也行?
对比国内外大学人文地理学教材,助力课程教学、自学,分享英美主要人文地理概论性教材。…
- 人文地理过程有哪些(人文地理要素有哪些)这都可以
- 人文地理过程分析(人文地理角度分析有哪些)深度揭秘
- 人文地理过程分析(人文地理分析角度口诀)学到了吗
- 人文地理过程分析(人文地理区位分析)学到了吗
- 人文地理学的课程(人文地理学课程报告)不要告诉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