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地理概括(河南省人文地理概括)学到了
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分析现阶段我国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体地理格局分布状况。
摘要:在梳理历史地理学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理论的基础之上,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分析现阶段我国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体地理格局分布状况概括出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呈现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的总体特点。
并从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以及时间因素等三个方面探讨影响我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的历史原因以及现实因素最后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以及价值关键词:历史地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格局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 7974(2017)06 - 0044 - 07DOI:10.13877/j.cnki.cn22-1284.2017.11.006“从广泛的意义上说,所有自然存在、历史存续的事物,都可以称其为遗产。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来,遗产必须有一定的物质载体和时间维度才能够形成地理是一切事物的载体,任何事物的产生、形成、发展都必须在这一载体上完成历史是一切时间的概括,事物只要经过历史的洗礼,才会更好地表现出其价值。
“作为历史‘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滋养她生长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深厚的人文背景,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由民间创作的文化现象”我们国家对“非遗”的时间限定必须是百年之上所以,本文试着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分析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分布。
一、历史地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可以说是近十几年来,才在中国开始大规模、大范围地出现我们国家虽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认识才短短十几年,但是我们却在“非遗”的普查和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是过去时代流传下来的历史财富,我们可以从中活态地认识、了解历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以及重要性所以,我们有必要保护好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从我国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有三句话一直在探讨:保护什么?为什么保护?怎样保护?”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第一个问题——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许多学者或者政府组织、研究机构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概念定义,但是因为其视角的不同导致了到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或定义,但是对“非遗”概念的诠释大同小异,“非遗”往往被形象地概括为活态传承的无形文化遗产。
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是在18 世纪30 年代才形成的“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和发展的学科”历史地理学的学习、研究,必须建立时间概念和空间思维“所有现象都在时间中存在而有其历史,也在空间中存在而有其地理;如果说时间是历史学考察世界的独特视角的话,空间就是地理学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
”也就是说,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必须具备历史学和地理学的视角“历史地理学以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在历史时期的空间特征为研究任务”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不仅包括自然历史地理,还包括人文历史地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不是凭空的,必须有地理作为载体,历史作为其时间的维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迁移导致的文化扩散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进过程”也就是说,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共同建构了“非遗”的产生和布局的环境。
“历史地理研究是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它虽然并不能涵盖遗产保护和利用中的所有问题,但在遗产保护中却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历史地理学在研究、分析文化遗产的形成和布局中占了很重要的比例“所以2011 年中国地理学会将‘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理’列为进行讨论的议题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一类,所以,历史地理的研究也包括了遗产的研究“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探讨特定区域地理环境下人类活动的基本规律,也就是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特点”同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不仅揭示了人类活动的规律和痕迹,也展现了我们国家文化的分布特征。
所以,我们要以历史地理学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布局,要运用历史地理学来研究分析我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的分布综上所述,研究和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得学习历史地理学,历史是“非遗”传承、延续的时间,地理是“非遗”产生、生长的土壤。
历史地理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地理学可以看作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习和研究的基础学科之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研究也可以看作是历史地理学科在人文地理学领域的运用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看出某一区域历史时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通过研究历史地理,可以看出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变迁的轨迹及其原因等等。
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分布要研究我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分布,就必须以国家级“非遗”项目为参考数据截至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共批准了四批次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别为2006 年5 月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 年6 月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 年6 月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 年12 月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次“非遗”项目分别为518 项、510 项、191 项、153项。
下面是统计的各省市四批次国家级“非遗”项目数(只包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的项目):贵州省68 项、广西壮族自治区32 项、云南省98 项、江苏省72 项、浙江省128 项、山东省86 项、河南省64 项、山西省92 项、河北省70 项、湖北省62 项、吉林省28 项、甘肃省40 项、重庆市26 项、辽宁省33 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75 项、西藏自治区43 项、青海省51 项、四川省80 项、内蒙古自治区54 项、福建省70 项、安徽省49 项、江西省37项、湖南省67 项、广东省71 项、海南省20 项、陕西省46 项、宁夏回族自治区9 项、上海市34 项、北京市61 项、黑龙江省16 项、天津市13 项、香港特别行政区3 项、澳门特别行政区3 项。
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浙江、江苏、贵州等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省份非遗项目占四批次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比例约为70%,而秦岭以北的省市比例约为53%;中西部包括四川、云南等省份非遗项目占四批次国家级非遗项目比例约为66%,东部沿海省市比例约为47%。
通过比例可以得出以下两个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分布的特征:即南方省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多于北方省市;中西部省市“非遗”项目多于东部省市(一)南多北少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年的文明,黄河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远古时期的北方文明。
使得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的经济中心、政治重心曾经很长时间内一直保持在北方但是这一局面,从三国时期以后逐渐被改变因为魏晋南北朝及其以后中原人们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开始大量举家南迁人口的南迁,同时带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我国北方,居住着众多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由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游牧的生活方式和善骑射的习性北方游牧多南下对农耕文明进行经济掠夺和战争同时,由于北方政权的不断更迭,新旧王朝的交替,对文化、文明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
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逐渐有南移的一个过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南移也带动了南方文化的发展、繁荣同时,由于北方人口大量到南方躲避战乱,把北方的手工工艺和文化也带到了南方近代以来江浙地方文化高度发达,为现在“非遗”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并且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多山地,封闭的环境不利于文化的交流,造就了一些传统的工艺保留到现在故造成了现在我国南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于北方(二)西多东少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历史时期,各民族不断融合、发展,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聚集特色。
另外,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多山地、多河流、多高原的原因,造成了“支离破碎”的地理形态正因为这样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少数民族躲避战乱、加强了对其自身和创造的文化的保护,造就了众多的少数民族居住在这一地区以及各色文化的出现,例如云南和四川。
同时,各少数民族也因为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我国西部多高原和山地地形,历史上众多的民族为了躲避战乱被迫迁徙或者躲避自然灾害,而不断迁徙到这些地区,后逐渐在此定居由于越来越多的民族来到这些地区,促使他们不断交流、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故造就了西部或者说“内陆”省份“非遗”众多的现象三、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布局的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一般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一定的地域产生并传播的,该地域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产方式、生活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等从各个方面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在宏观上,中国非遗呈带状、组团状分布,其分布不均衡”这样的分布具有中国特色,这与中国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因为中国地形不一,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域所以,导致了我国“非遗”的分布呈现这样的特点。
同时,因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不同的非遗分布在我们广大的国土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不是物质形态的、具体的,但是其总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形态展现出来“遗产背后所表述的历史因而也呈现出复杂的面貌,就像以电影、电视、绘画、口述、文字反映同一个历史故事,所反映出来的情形的复杂性那样。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在这里出现?这里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特定的历史文化因素造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保存与发展主要由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文脉条件决定”所以,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影响因素,应该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大方面入手。
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景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一)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态,不同文化形态又造就了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环境不仅孕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布局的重要因素。
自然环境为各种各样的“非遗”的分布提供了必然性和可能性自然环境是一切事物存在的物质基础,同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也必须有其生长的土壤“自然地理环境为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存在条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土壤。
”自然环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土壤很多民族根据自己特有的自然环境产生出独特的文化”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源等等诸多因素中国地域辽阔,山川河流遍布不仅有高原、山地地形,还有地势平坦平原地形“可以说,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极富特色的文化遗产。
”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活习俗“俗话说‘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地域文化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化景观也是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形态的重要机制和因素”关于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态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方言。
“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它的产生,既可能是不同地域人群在各异的地理环境下自然产生的不同表达方式又可能是远古时代部落分裂引起的语言分化之结果”地形、地貌是自然地理构成的最基本要素,其他都是以地形为基础而展开的。
“结合文化景观遗产概念及发展历程,可见文化景观遗产分布受地形、地貌与气候的影响显著,良好宜居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彩的地貌类型是其产生发展的基础”因为这样的环境有利于人类的聚集和族群的扩大,人的出现才会有文化的形成。
但是,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人们的生产、生活是不同的,不同的行为习惯就会造就不同的文化,这样形成的文化,都具有自身的特色地势平坦的地区,交通便利,不仅利于经济的往来,同时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我国的华北平原和长三角平原地区,不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其文化也繁荣。
但是,我国以山地和高原地形居多,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居住在地势平坦的地方例如,我国西南地区以山地地形为主,但这一地区却是我国非遗众多的区域在中国,可以说“非遗”离不开少数民族,而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西南地区的山区。
“地域性既体现又进一步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地区景观与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根源于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与地形的多样性,而距离和辽阔地域则是其形成发育的前提”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部分,气候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成熟。
我国古代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靠天吃饭”,不同的气候造就了人们不同的生活习俗不同的生活习俗影响着不同文化的形成可以说,文化是气候直接感应的产物“中国特定的气候对‘非遗’的影响突出表现在节气文化方面”例如,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四季生产调。
还有我们国家的“二十四节气”古代印度、古代巴比伦、古埃及、古中国四大文明古国,无一例外都诞生于大河流域水是生命之源,河流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水资源“因为人类活动与河流水源密切相关,所以非物质遗产的分布一定程度上也应取决于河流的分布。
”“对于同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不同地形、地貌、水文与气候也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非遗”,因为我们国家的地形、地貌、气候、河流不一,造就了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不同的“非遗”也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区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为文化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及分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自然地理环境是一切文化产生的基础,不同的自然地理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
(二)人文地理环境我国之所以“非遗”众多,不仅与我们国家源远流长的历史有关,还与我们国家民族众多有关而民族性也是“非遗”的几大基本特点之一,民族地区的“非遗”都被深深打上了各民族的烙印“非遗”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它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精神文化,以及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而这样的文化遗产往往隐藏在各民族的民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其形成和分布深受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非遗”是人类文化的产物,与人文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文化遗产是文化的积淀,是历史的见证历史因素以人口迁移和文化扩散的形式,影响着‘非遗’的产生、发展乃至消亡的全过程。
”而人类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是需要不断迁徙和被迁徙的文化是由人创造产生的,人的迁徙也必然会影响文化的变迁“非遗”在我国的分布,体现了我国不同的地理环境,也体现了人类活动空间的差异性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人口密集程度高。
自然“非遗”也就分布得多了“人文地理环境为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行性,并对其空间分布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人是文化的直接创作者和参与者,人民群众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者“人类是有思想的动物,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各种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出不同的观念、信仰、习俗、行为方式,表现为不同文化的地域差异,这是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内容。
”“地域文化景观亦是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形态的基本地域差异机制”我们通常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同样,“‘关东出相,关西出将’是一种独特的人文现象,它反映了不同区域风俗背景下所形成的人才地理分布,有着悠久的民俗传承。
”民俗作为我国“非遗”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一定区域人民的思想、感情、意识和价值观的体现“任何一个民族的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因为其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同时也必须通过人的行为才能够展现出来。
所以,人为因素是影响“非遗”产生、发展、布局的重要因素(三)时间因素我们国家对“非遗”的传承时限要求必须为百年以上因为当时正处于清末民初之际,中国的曲艺、戏剧、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等正值一个发展高峰期,传统的技艺与文化还相对保留完整,具有原真性,如京剧正是兴盛于这一时期。
因为只有经历了时间的“磨炼”,文化才能够积淀,文化中精华的部分才会被传承、保留下来百年之内,文化或非遗的创造者尚可能还在人世,也不能称其为“遗产”一个“非遗”项目经历的时间越长,就证明其“生命力”越强,其文化价值也就越大。
四、小结综上所述,影响非遗分布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气候和河流等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人口、民俗等因素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还受人类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是“非遗”形成的土壤,人文地理环境是“非遗”形成布局的添加剂所以,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非遗”展现的就是人们日常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是世代传承的,且这个传承过程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不是静止的、不变的。
每一种“非遗”的分布都会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而“非遗”的分布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环境的改变不是人为地、被动地去改造,是要遵循环境自身演变发展的规律我们要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探讨“非遗”的独特性、流变性、民族性以及地域性。
“非遗”的独特性是因为其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历史、民族记忆“非遗”的流变性是因为自然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而“非遗”要常常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相互融合“非遗”的民族性是因为,“非遗”通常都承载在各民族之上,而民族的语言、服饰、风俗,以及更深层次的民族的宗教观、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情趣等,都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的。
“非遗”的地域性是因为,每一民族都有其特定的生活区域,其所塑造的文化都离不开生存、生活的土地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分析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可以更好地结合区域特色来保护“非遗”,因为“非遗”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区域、特定的民族,经过延续百年以上的时间传承下来的,保护“非遗”也就是要留住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
也可以探究我们国家的区域差异,有助于更好为全国的区域平衡发展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可以分析出“非遗”背后的环境,对考证某一历史时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具有重要的价值因为“非遗”是活态的历史,其可以展现当时较完整的社会状况。
同时,“非遗”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形态,对官修史书的史料也是一种补充和佐证(责任编辑:章永林)本文选自:《通化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本文作者:马勇,周毓华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中国人文地理概括(河南省人文地理概括)学到了
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分析现阶段我国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体地理格局分布状况。…
-
中国人文地理概括(非洲人文地理概括)学到了吗
又有一堆孩子被题目折磨疯啦!
- 中国人文地理概括(中国人文地理介绍)太疯狂了
-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台词(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台词经典语录 爱祖国)学会了吗
- 中国人文地理概括(中国人文地理特征概括)奔走相告
- 经典人文地理全集免费观看(云南卫视经典人文地理 全集在线观看)原创
- 经典人文地理全集免费观看(经典人文地理完整版在线观看)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