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是什么意思(人文地理指的是什么意思)新鲜出炉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2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它究竟讲些什么东西?有人认为是历史加地理,这当然不正确。实际上,历史地理是一门研究历史时期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是什么意思(人文地理指的是什么意思)新鲜出炉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它究竟讲些什么东西?有人认为是历史加地理,这当然不正确实际上,历史地理是一门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的变迁及其规律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和现代地理学没什么两样,只是个别要素因材料短缺而无法研究。

两者的区别主要是时间不同,现代地理学是研究现在的环境变化,而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的  那么,历史时期怎样划分?我们认为,历史学是讲人类活动的,历史地理的历史时期也就是历史上人类对地理环境有所影响开始。

人类对自然环境发生最大影响是从人类有了农业开始,过于原始的人对地理环境几乎没有影响或影响甚微关于农业起源于何时,至今仍有不少争论,但在新石器时代,农业发展确实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稻谷遗存,据考证是人种的而非野生,这显然已不是原始农业,因此,历史时期的上限基本是在一万年前。

下限很难定,大致是以地理环境变化到与现在现状完全相同为止,之后,便是现代地理学的任务而非历史地理学范畴  历史地理学与现代地理学一样,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分支自然地理主要是研究自然环境如河流、湖泊、沙漠等等,人文地理主要是研究如人口、经济、城市、风俗、文化等,前者属自然科学,后者属社会科学。

中国传统历史上有沿革地理学,已有二千多年历史了  沿革地理研究的范围比较狭窄,基本上分两部分内容,一是地名建置沿革,即这个地名最初叫什么名宇,后来叫什么名字,它原在哪,后移到哪,这个朝代属哪个府哪个州,以后又有什么变化等等。

二是河流的沿革,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我们中国河流变化太大,如黄河改道过好多次但过去沿革地理,只研究变化过程,不太研究变化的规律,就事论事沿革地理学的产生就是为历史学服务的,是早期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搞的人往往是历史学家,如杜预注《左传》,胡三省注《通鉴》,宋朝王应麟写了一本《通鉴地理通释》,目的就是专为研究历史的人搞的,这是过去的风气,一直到清朝。

清朝出现了著名的乾嘉考据学派,主要是考经学,舆地学也是当时最重要的学问之一,搞的人大多是历史学家,当时也出现了一批考据地理沿革的大家,如钱大听、杨守敬等这一情况到清末未有本质变化  “五四运动”之后,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西方许多研究方法传入我国,对中国沿革地理学界影响很大,许多学者感到沿革地理内容太窄,作用太小,应该用西方的地理研究方法来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

  1934年,顾颉刚先生与谭其骧先生在北京发起组织“禹贡”学会,办了《禹贡》半月刊为什么叫《禹贡》呢?因为它是中国最早的一篇地理著作当时办学会很方便,听谭先生说是在小酒店喝酒时决定的为此,把北大、燕京、辅仁、清华大学三四年级学生中对沿革地理感兴趣的召集起来,参加者要掏钱,发表文章无稿费。

  从那时起,研究方法从沿革地理扩大到了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来,不再仅是地名的沿革,开始包括土壤、植物、海岸、人口等方面,虽然还很幼稚,方向却基本正确办了几卷后,将英文“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文名宇中文的“历史地理”几个字是在小说《孽海花》中最先出现的。

小说(当然也有部分史实)中,讲洪钧喜欢元史,在出使欧洲时,买了俄国版的中俄边界图,时常研究“历史地理”是否在此之前已经用过这个词,这就不得而知了抗战爆发后,刊物停办在后方也搞一些,基本上没什么影响真正搞历史地理学是在解放后。

  1954年,第一次人大会上,毛泽东与吴晗聊天,问现在有没有好一点的历史地图集当时最好的一本是清代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共三十四本,古今对照,但缺点是线装书,而且边疆地区与中央地区采用同一比例尺描制,使用很不方便。

毛当时说,能否以杨守敬的这本为底本,重新搞一本也是古今对照的地图集为此,吴晗与范文澜组织了一个委员会,一件工作是标点《资治通鉴》,一件工作便是重编改绘杨守敬历史地理集,让谭其骧负责刚开始搞的时俟,大家都认为二、三年就可以结束,然而很快发现了麻烦。

  首先,杨的底图是同治年间的,现在是航空测量的,对不上其次,杨是以中原王朝为范围的,甚至连中原王朝也未画全,新疆、东北都没有,外蒙古已不属我国,原先的鲜卑、契丹族都无法标上去经考虑,到六十年代不得不重起炉灶,决定以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疆域为范围,凡在此之前在清版图内的各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历史上他们建立的政权,都是中国的一部分。

由于谭先生在复旦,便在复旦大学搭了班子由于涉及少数民族,还请民族研究所、中央民院、南大、云大等等一些单位共同参与1974年出版内部本,消息传到香港台湾,香港想翻印,于是我们决定自己出版,直到1989年经修订全部出齐,前后整整三十年。

  现在回顾这段历史,证明这件工作是历史地理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为什么呢?第一,培养了大批历史地理工作者,刚开始搞时不到十个人,而且大都是年轻人,现在都是人到中老年第二,它是历史地理学的基础工作,无论搞什么都需要地图。

《中国历史地图集》出版后,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赞扬,大家一致认为建国后文化史方面最突出的二大成就,一是甲骨文资料汇编,另一个就是这本历史地图集  地图集搞了三十年这中间历史地理学界还搞了不少其他研究,如北大侯仁之“北京城市地理研究”(到目前为止,研究城市地理未有超过侯者),另有陕西师大史念海的历史经济地理研究也卓有成就。

但是,一门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经济建设的社会需要,否则将无前途从六十年代开始,历史地理学逐步与现实挂钩,六十年代初的自然灾害,使历史地理学家感到自然环境对人类影响很大,甚至可能导致政局不稳,陕北大旱正是明王朝被推翻的导火线,于是,历史地理学家有意识地进行环境变迁和社会的研究,探讨人类社会破坏自然环境造成的后果。

他们研究出黄河决口是因大量砍树引起水土流失造成,又在鄂尔多斯沙漠中发现汉代垦区的痕迹,为什么会变成沙漠?垦地砍树应搞到什么程度?  这正是历史地理学家需要回答的以后研究范围又扩大到气候、地震等许多领域,如唐山地震后,搞了全国范围历史地震图,对现在建设有用;金山石化、宝钢的选址都事先搞过海陆历史变迁研究。

六十年代中苏中印边界问题,使学者从事边疆史地研究现在,一些现代地理学家也搞起历史地理学了,范围也扩大,如地球气温升高,对今后有什么影响?洪水有没有周期规律?千年一遇、百年一遇就是这样算的  八十年代以后,逐步开始转向文化地理。

过去研究文化史太笼统,因为不同地域文化完全不同,如在温州不需大讲改革开放,那里的人也会去做生意,因为地少人多、山多田贫,当地人的出路,历史上便是念书、当官、做生意然而河南就不同,那里人对做生意很反感,认为种田才是正道。

这就是历史背景不同,用此研究人们的行为意识,研究的价值在于为国家制定政策作参考  再如北京和上海的文化背景就不一样,有的事情在北京反映很强烈,在上海却无动于衷,这就是文化地理环境不同,需要研究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就主要而言,一是文献资料,二是野外调查。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象中国这样条件优越,竟有那么多文献资料如气候,从春秋战国起就有记载,比方物候资料,什么月份下种、开花,都有记录,西方国家没有法国的地理学家研究古代的气候方法说来荒唐,因为西方画是写实的,通过研究图画中阿尔卑斯山雪线的变化(画的高一点是冷、画低一点是暖和)来确定气候。

野外调查包括座谈会的口碑、考古等等,现代还有什么孢粉分析、卫星相片等等如消失的古城地面上看不出,但卫星照相看上去旧城遗址的土颜色与四周不同、宋代开封在今开封城下十米,如何知道?就是打井时打出的  历史地理学发展到现在,成果不小,但还不成熟,缺门较多。

如城市研究只集中个别城市,城市群体研究很少,而后者更能看出某城市的地位,中小城市研究则更少《中国历史地图集》虽然完备,也只是政区地图集,许多问题如河流就搞得粗糙了些当然,我们的研究只能是宏观的,微观的东西如苏北的海岸线变迁总研究不过当地人,所以乡土地理必然还得靠地方。

最近出了不少历史地理的书,但大家看了会失望因为太“粗”,真正用到当地的资料几乎没有是不是一点没用,也不是,至少在一些思路上,能给人一点启发,我希望方志的同志能搞些乡土志,对中国的历史地理也会有贡献  历史地理学与方志学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有。

因为必然要和地名打交道,要讲沿革,自然沿革必然要知道但不要太相信旧方志,为什么呢?第一,过去修志是找几个秀才,这种人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谈不上研究第二,当时看书很不容易,小地方无书可看,现在《四库全书》哪个图书馆都有,而当时一般人根本看不到。

所以,我们修志不可全信古人我们查地理书,一般是从《嘉庆一统志》查起,该书可作索引《读史方舆纪要》百分之九十是正确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一般不错,但在小地方不免有错另外最近出版一些历史地名辞典,因没有出处,不可随便相信,只可作索引参考。

  搞方志,多少要懂得历史地理开封城被淹七次,不了解这点,开封市志就编不好梁山现在是农田,宋代是水泊,而唐朝也是农田,怎么变的?要搞清楚,江苏盱眙的泗州是交通要道,是朱元璋的祖坟所在,一夜之间淹掉,怎么淹的,搞不清楚就写不好县志。

还应懂文化地理,如语言方面有人问我四川的成都是什么意思,我被问住后来知道,都是羌人的语言,“都”即“地方”的意思;“成”是羌语的译音,“天”、“颠”的意思,成都即“最高的地方”,成都市志不写出这一点就没意思了。

  搞方志的同志多少要懂一点历史地理,主要是如何查的问题,能一眼看出某篇文章出错必竟是少数,关键在于查核专家比一般人懂得多一点的地方就是知道如何去查书一方面要会查书,但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消化,查出来和人家一样也没关系,心里踏实多了。

  最近我查了几部新方志,觉得有不少问题,原因在于他们查书后没有核实如《宁都县志》讲“高祖六年始置雩年都县”就有问题又如《长海县志》的长山列岛,从宋辽讲起即可,可它偏说“夏商时属青州”,“九州”本是虚指,怎可信以为真,再举上海的历史变迁。

上海的吴淞江必须首先搞清,其次是黄浦江,永乐年间在范家浜开通黄浦,但到底怎么开法,还没搞清如果在座的同志把这两条江的变迁搞清楚了,那将功德无量,因为它们关系到上海居民点的出现,上海就是靠这两条江才发起来的。

上海早期的外贸港青龙镇是靠吴淞江,吴淞江一淤塞,青龙镇立即衰败,后来的上海镇地位也差,原因是靠水路运输过境贸易发展起来的上海没有一条大河置县后,地位只相当于三等小县当时这一地区主要靠浏河,郑和下西洋的出海口就在浏河。

永乐二年,由于开通了黄浦江,才救了上海城,太湖水不断冲涮,黄浦江被越冲越宽,把上海浦给并掉了上海镇的得名是因上海浦这条小河而来(另有下海浦在今虹口的下海庙)河道的畅通,使对外贸易来往方便,又因浏河淤塞,上海从此发达,大船已不走浏河而改走黄浦江直抵上海县。

到鸦片战争之前,上海已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大埠,否则英国人不会那么看重它  上海城是靠对外开放才发起来的,不对外,上海就没希望,青龙镇因吴淞江淤塞而衰,对外开放之口关闭,上海为之衰落,清初海禁,上海又不行了;康熙置海关,船一到,上海就繁荣;乾隆时闭关,只开广州,上海立即再度衰退下去;鸦片战争打开了上海的大门,使上海面向世界。

解放后立即输给香港,地位一落千丈,改革开放后,情况又有所好转,但开放幅度太小,还是比不上南方有人说,沿海开放地区是把弓,长江流域是支箭,上海是箭头,箭头不发,全盘棋不活,上海本身就发展不起来  从上海历史地理看,上海的发展与港口的位置也有很大关系。

上海港的发展由上游往下游不断移位,最早在青浦的青龙镇(原是出海口),后移到上海镇,再迁十六铺,帝国主义又在杨树浦一带大造码头,解放后移到上港九区张华浜一带,浦东开发,又搞到外高桥去了,说不定哪天要造到崇明岛。

上海的自然、经济、政区变化不小历史上上海地区种经济作物的富,如松江的棉织业和奉贤的盐业,种水稻的穷;现在是搞工业的富,靠农业的穷;上海的经济中心是从西向东,初在松江,现在浦西,今后会不会在浦东的川沙县,浦东会不会变成区或市,几十年后在它发展后完全可能,从上海市自身的发展已证明了这点。

上海最大的心腹之患是水灾,内地(青浦一带)地势太低,沿海高,水不易排出去,而海平面上升对上海的威胁更大,不能不早做预防,这些都与历史地理有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