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地理环境六大要素(人文地理要素主要包括)居然可以这样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2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江西地名研究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关注摘要:以崇礼区居民点地名用字作为考察对象,收集到地名196个,总字数637个,其中字频较高的有沟、营、

人文地理环境六大要素(人文地理要素主要包括)居然可以这样

 

江西地名研究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关注摘要:以崇礼区居民点地名用字作为考察对象,收集到地名196个,总字数637个,其中字频较高的有沟、营、窑、道等,特色地名通名用字有沟、沟门、沟掌、嘴、圪嘴、营等。

当地地名特点有三:其一,地名用字多描述自然地理实体,充分体现当地多山多沟的自然地理风貌;其二,以序号作为地名的习惯是军队驻扎留下的痕迹,序号地名中的“头”表示第一;其三,崇礼区是民族杂居地区,由于音译不准、方言差异等,地名志在整理过程中出现了蒙古语地名含义讹误,例如由语言接触造成的蒙古语地名霍素太、西纳岭、东毛克岭等含义均有误释现象。

关键词:崇礼区;地名用字;蒙古语地名崇礼区隶属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地处冀西北山地,属阴山山脉东段到大马山群山支系和燕山余脉交接地带,山脉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及东-西走向,属坝上坝下过渡型山区,全区海拔在813到2174米之间,最大高差为1361米。

其下辖2镇:西湾子镇、高家营镇;8乡:四台嘴乡、红旗营乡、石窑子乡、驿马图乡、石嘴子乡、狮子沟乡、清三营乡、白旗乡,总面积2334平方公里,总人口13.1万,除汉族人口外,还有蒙古族、满族、回族、朝鲜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3.6%。

地名往往真实反映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风貌,崇礼区山地连绵的自然地理环境、复杂的民族杂居状况,使得此地地名多注重使用描述自然地理实体的通名,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语地名到目前,以张家口地区地名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不多。

张静《张家口地名与中国文化探究》从渊源、地形特点、历史典故、政治体制、传统文化等角度阐述地名类似的文章还有烸铂、赵志莲的《从地名传递的文化信息中品读张家口》宋翠娥、王宝钧、张泽光着眼于张家口地区的序数地名,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此外,孟阳阳、贾文毓利用ArcGIS工具从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两方面出发,研究张家口市行政村名空间分布与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崇礼地名用字,展示崇礼区地名用字之特色一、 崇礼区地名用字概况

研究字料为崇礼区居民点地名,主要来源为第一次地名普查后市、县公布的地名录,如《河北省张家口市地名志》《崇礼县地名资料汇编》等,辅以《察哈尔省通志》《张北县志》等;字料来源还有政府部门发行的志书如《河北崇礼县志》以及第二次地名普查数字化成果“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等,力图全面收集崇礼地名,完整展现当地地名用字整体面貌。

共收集崇礼区地名196个,经统计,地名用字637字依照不同频率进行分类,其中,字频在30次以上的共2字:沟出现59次,占9.2%;营出现30次,占4.7%29至20次的1字为子,出现24次19至10次的分别为:窑19次、道18次、西14次、三12次、东11次、下11次、上11次、家10次、南10次。

9到5次的有:门、大、房,9次;二、土,8次;马、湾、四、黄,7次;头、台、间、旗、小,6次;坝、水、图、地、号、岭、山、嘴,5次出现5次以下的包括4次的麻、场、清、石、红、虎、五、铺、窝、王;3次的狮、梁、老、树、泉、板、坪、十、城、中、边、双、太、林、河、泥、阳;2次的察、坡、盘、丈、底、洞、天、克、毛、六、朝、夹、北、达、啕、村、罗、庄、白、杆、牛、车、圪、干、刷、伙、龙、堡、瓦、碌、纳、新、耗、两、草、沁、岔、杨、半;1次的黑、胜、井、人、行、利、桦、吉、庆、常、良、户、菜、韭、高、陀、驹、汗、连、棋、前、转、晶、屯、砖、枯、把、后、枝、掌、莲、乌、拉、哈、甸、洼、辛、岱、州、松、逯、谷、翠、一、坑、盆、条、赵、侉、碴、威、远、李、沙、面、韩、柳、素、碡、璃、府、见、霍、口、气、顶、扯、榆、炭、和、科、贾、同、帽、化、芽、茬、风、郭、平、摆、祥、青、雨、背、驿、料、寒、外、界、墙、茂、海、流、元、古、碱、窄。

以出现5次以上字为重点研究对象,我们可以发现,崇礼区地名用字呈现出体现自然和人文地理实体的地名多的特点,沟、道、湾、坝、地、岭、山、嘴等地名用字占总字次的17.1%,这恰巧与崇礼区地形崎岖多山地的特征相吻合。

通过对地名进行分类,可知与地形、植被、土壤、水文等相关的自然地理实体地名占比很大亦可验证此外,序数词也频繁出现,头、一、二、三、四、五、十等,占总字次的6.7%,其中,崇礼地区以“头”表示“第一”察、陀、啕、耗、沁、纳、汗、图等汉语地名罕用字的出现展示了崇礼地区少数民族语地名之特色,经统计,崇礼区包含少数民族语的地名有20个(见表1)。

崇礼区部分地名用字的分布见图1。

二、 崇礼区地名通名用字考察地名通名可分为人文地理实体通名系统与自然地理实体通名系统崇礼区地名通名多以自然地理实体为主,沟、湾、坝、地、山、嘴、梁、坪、坡等都是最常出现的;人文地理实体通名少见北方平原地区通用的“村”“庄”“屯”等,而是以颇具屯兵色彩的“营”与展现当地居民居住环境特色的“窑”“窝铺”等代替。

(一)沟、沟门、沟掌沟,《说文解字》:“沟,水渎广四尺、深四尺从水冓声”《尔雅·释水》:“水注谷曰沟”《释名·释水》:“水注谷曰沟田闲之水亦曰沟沟,构也纵横相交构也”可见沟既可指山谷水沟,又可指田间的水利设施沟渠,而沟用作地名通名时,常表示两山间的凹部。

它是崇礼区使用频率最高的地名通名,共计59次,如大夹道沟、三道沟、四道沟、干沟、白化沟、四东沟、石板沟等通名“沟”的广泛分布充分体现了地形对地名的影响崇礼区境内山地广布,《崇礼县地名资料汇编》载,崇礼全域地处冀北山地,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高海拔2128.7米,最低海拔813米。

境内群山起伏,有桦皮岭、红花梁、山神庙、卧中地、马场山、太子城北山、摩天岭、凤凰山等,有山必有沟,山沟相连,沟壑遍布,东、中、西三条大沟纵贯山区缺少人工水源(如水井)使得当地居民多选择居住于地势较平、有天然水源的山沟处,如《口北三厅志》记载的天然水源太子河,源出太子城西二里,向西南流经三道河至中山沟与清水河汇合,向西流经石人山,南入张家口,因而“沟”成为居民点使用频率最高的通名。

除“沟”外,还有“沟门”“沟掌”等准确描述村庄处在山沟具体位置的通名沟门,最早出现在唐代《上虞县志》:“沟门石闸一”为水利系统一部分,而非居民点通名明代《河南通志》:“川水在县西百里,源自沙漠,来至石沟门入洛水。

”也是指水利系统的名称明《八编类纂》:“沟门村屯、师家庄”始见“沟门”用于居民点且为专名,但未作为地名通名普及清代起,“沟门”开始大量出现在地名中,用作居民点通名《宣统固原州志》:“刘家沟门、米家沟门、武家沟门。

”同时,“沟门”作为水利系统组成部分的含义并未消失,依旧有作为“水沟”名称的情况,《民国张北县志》:“东沟门水渠,在西湾子东,清水河西岸,长约三里,宽五尺,深三尺”《汉语大词典》:“营门旧时军营门前例须掘沟,故名。

”《中国地名通名集解》:“沟口用作自然村落名称,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北部地区和北京市北部”崇礼区以“沟门”为通名的地名有二:沟门、大松沟门多山的地形使得崇礼区居民有在山谷地区聚居的习惯,“沟”在此地用作地名通名表示此地为两山间的凹部,“门”则有“口、前”之意。

除了崇礼区,“沟门”地名通名,表示山沟口,广泛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及西南地区,如北京市的老沟门、干沟门、北沟门、东沟门、窝沟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碱沟门、杏沟门、虎沟门、南沟门、刺沟门;吉林省的青沟门、东沟门、荒沟门;重庆市的沟门前、干沟门口、大沟门边。

值得注意的是,“沟门”也有用于表水源进口的情况,如江苏省的双沟门、水沟门,海南省的沟门村就是这种情况沟掌,此地名通名广泛分布于山西、甘肃、河北、内蒙古、陕西、青海、吉林、宁夏、北京一带,用于描述居民点位处沟谷开阔处,形似手账,故名“沟掌”。

(二)嘴、圪嘴“嘴”可引申为形状或作用像嘴的东西《说文解字》无“嘴”有“觜”“觜,鸱旧头上角觜也从角此声”本义为猫头鹰头上的毛《中国地名通名集解》从地形的角度认为是“地形边缘的突出部分”嘴,由外形突出的羽毛引申为嘴,进而有“形状像嘴的东西”之意,用在地名中的“山嘴”即山坡上的凸出地。

黄土嘴、四台嘴、石嘴子都是崇礼区以“嘴”为通名的居民点,这些地方往往在山坡处有突出的山石,状如鸟喙圪嘴,山梁延伸出来的部分,用作自然村落名称“圪嘴”为方言词,用在地名中多分布在山西,如南圪嘴、北圪嘴、西圪嘴、楼圪嘴、土铺圪嘴、大圪嘴、古路圪嘴、宋家圪嘴、杨家圪嘴等,可用作山名及居民点通名。

内蒙古和河北也有以“圪嘴”为通名的地名零星分布,其中内蒙古的西圪嘴山在呼和浩特市,大圪嘴在乌兰察布市,都与山西省接壤,且大圪嘴居民为外地迁入建村;河北省的圪嘴子、明尖圪嘴在崇礼区,亦与山西省接壤,崇礼区“圪嘴”地名或来源受山西方言影响。

(三)营《说文解字》:“营,市居也从宫,荧省声”营是围绕而居的意思,军、民居都可使用《乾隆三河县志》:“朱将军墓,名国彦,三市营总兵,在县西三里”《中国地名通名集解》:“营,四围垒土而居;军队驻扎的地方。

”马叔骏认为:“营,旧日统治者将所虏获的百姓配置给军队管辖叫营户蒙古族人把村庄叫营子诸多因素,营成为一个通用名”崇礼区以“营”为通名的地名,分为两种一种与军队驻扎有关,《乾隆口北三厅志》记载: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军机处议奏,挑取防守尉四员,骁骑校三员,护军校十五员,护军四百四十五名派往军营,可知此地设有军营,清三营、清五营,这些地名多是序号与通名组合的形式,是军队驻扎遗留地名。

第二种为门头营、门二营、门三营等非军队驻扎地,取“营”的围绕而居含义,用在普通居民点三、 序号地名序号地名是崇礼区颇具特色的命名方式,头、一、二、三、四、五、十等,占总字次的6.7%在表达次序时,崇礼地区以“头”表示第一,如洞头营;“一”则与其他数字连用如十一号。

在这些地名中,有仅出现序号的形式,如十号、六号等,也有序号与通名组合的情况,如清五营、门三营等宋翠娥认为:“序数地名是张家口地区地名文化景观的重要特点之一,其形成有特定的历史、地理原因”我们认为,张家口序号地名形成的主要原因有民族因素、驻兵影响、地理因素三点。

首先,民族因素,受蒙古人生产生活与命名习惯影响十一号、十号、六号、五号、三号这组地名仅有序号无通名,《崇礼县地名资料汇编》认为,蒙古人在此放牧,每隔数里设一牧点,从南往北依次名为头号、二号、三号,后居民点以此命名。

现在内蒙古自治区依旧有很多仅以数字命名的牧场点,如科尔沁右翼前旗的一站、五站、六站、七站、八站、九站、十站(见图2、图3)旧时蒙古族聚居地人烟稀少,汉族人口迁入进行开垦,由官家勘定地界,进行分地,由此形成了以数词与量词相结合的地名,如二分子(固阳)、三分子(乌拉特)、九分子(固阳)。

蒙古人依靠游牧生存,并不耕种,因此,他们以数词加量词依照次序来命名自己的放牧点,这种习惯亦被带到崇礼地区,由次序命名的牧场点最终有居民定居,变为今天以序号命名的村落地名其次,兵营驻地遗迹崇礼作为京畿重地,是清代屯兵重要地点,清三营、清五营就是屯兵遗留痕迹。

再次,地形影响这也是序号地名形成的重要因素,以序号命名的地方多能在空间上依照次序排布,如北京的胡同,依照顺序有东四头条胡同、东四二条胡同······东四十条胡同等最后,崇礼属于山地地形,山沟依次排布,因此依照山沟的远近用序号命名村落的情况也存在,如二道沟、三道沟、四道沟等。

四、 少数民族地名崇礼区地处深山,历代荒服,自辽、金、元以来才有明确所属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杂居状况西汉时期,此地最初属于匈奴,后属上谷郡;东汉时期属上谷郡,汉族、乌桓鲜卑在此杂居;西晋至东晋十六国,此处一直由鲜卑族控制;唐朝,为突厥地,属单于都护府的桑干都督府辖;辽金时为契丹族、女真族居住地;元代与蒙古族相融;明代移民为此处带来了更多汉族人口,后为鞑靼人阿鲁台所攻,遂为鞑靼地;清代满族增加,开垦边塞的政策又使得此处汉族人口进一步增加。

这样复杂的历史沿革造成了崇礼区为多民族聚居地,蒙古族、满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约占全部人口的3.6%据统计,崇礼区少数民族语地名有20个,包括蒙古语地名、藏语地名、满语地名三种,下面举例说明(一)霍素太《崇礼县地名资料汇编》载:蒙古语称牛是“霍鲁”,“太”是多的意思,故得村名霍鲁太,后俗化为霍素太。

清《乾隆口口北三厅志》记为“霍素泰”民国《张北县志》记为“忽素台”可见,建村伊始村名已为“霍素”而非“霍鲁”讹误,太、泰、台等同为记音字牛的蒙古语为[pɔ:ntε:],与“霍鲁”“霍素”差异较大,我们认为,霍素太应是蒙古语[Ûstai],意为有水的地方,“霍素”是[υs]的音译,水意。

牧民以放牧为生,往往逐水草而居,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现还有牧场点“乌素台”,与“霍素太”意思相近(二)板申图民国《张北县志》记载:“河心村,水泉在板申图坝上该村南有水洋一,性清淡,可供饮用”板申图来自蒙古语Baixingt,意为有房子的地方,蒙古语房屋为[gɔ:rpε:in]。

崇礼县当地居民习惯住窑洞,而新迁入的蒙古人既不住窑洞,也不住蒙古包,他们选择盖房子居住,将居住地起名为“有房子的地方”,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固阳县、乌兰察布市等地均有地名“板申图”(三)西纳岭据《崇礼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因该村座落在堡东沟西面的山岭下,当初堡东沟人称此山岭为西那岭(意即西面的那座山岭),纳与那音同,后书为西纳岭,村以岭得名。

”此说存疑崇礼地区人们普遍更愿意居住于水源充沛、交通便利的沟谷地区,而非山岭上,“沟”是此地最常见的地名通名西纳岭村建于山沟中,建村时间为清咸丰年间,又有满蒙等移民记录,故此地名或不为汉语地名,而是移民的满、蒙人建立的以蒙古语命名的村庄。

崇礼区有对应地名东纳岭,可知“西纳岭”“东纳岭”应为汉蒙组合地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有地名“纳林沟”,“纳林”“纳岭”应是蒙古语Narin的音译,意为“细窄”《内蒙古汉译蒙古语地名问题研究》解释:“纳林高勒,细长的河流。

纳林指细,形容词,作专名”也能证实此观点(四)东毛克岭《崇礼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当年有一叫毛克的蒙古人来此占山放牧,遂得山名毛克岭,山脚下的住地亦由此得名”《乾隆口北三厅志》:“毛克令沟”《畿辅安澜志》:“毛克令沟。

”《张北县志》:“毛克令”其中“令”并非“山岭”意,而是记音字,“毛克令”应是蒙古语[mɔŋgɔl gər]的音译,即蒙古包之意毛克为[mɔŋgɔl]“蒙古”的音译,而非文献中蒙古人的名字,“岭”与[gər]音近,为“帐”意。

在距离东毛克岭不远处有地名“元房子”,是汉人对蒙古人搭起的蒙古包的称呼,由此可知这附近有蒙古包分布(五)乌拉哈达《崇礼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元初蒙古人在此居住,取名乌澜哈达,蒙语红色的石头,后俗称乌拉哈达,故命名为乌拉哈达。

”内蒙古锡林郭勒也有地名“乌拉哈达”译为“红色的山”乌东花认为乌拉是蒙古语“山”我们认为“乌拉”是“红”即[υlɑ:n],“哈达”是岩石即xɑt的音译,乌拉哈达是“红色的石头”之意结语本文以崇礼区地名用字作为考察对象,充分研究了重要通名、专名用字及少数民族地名。

由于深受当地“山连山、沟连沟”的特殊地形影响,此处居民点地名颇具特色,多用“沟”“坝”“梁”等,而少见“庄”“屯”等崇礼区作为京畿重地,承担着对北京的军事防护功能,序数地名反映了兵营驻扎的历史崇礼区历史上就是民族杂居大融合之地,满、蒙、回等少数民族聚居于此,因此当地不乏少数民族语地名,其中少数民族语与汉语混合的地名组合更是体现了民族、语言上的大融合。

作者:冯丽来源:《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选稿:宋柄燃编辑:王玉凤校对:汪鸿琴审订:耿 曈责编:黎淑琪(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欢迎来稿!欢迎交流!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