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怎么形容)学到了吗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8-0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文章收集了四川省宜宾市境内乡村竹文化地名,分析了其命名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宜宾市与竹相关的乡村地名有215 处,这些地名从不同角度反映了

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怎么形容)学到了吗

 

江西地名研究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关注 摘要: 地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文章收集了四川省宜宾市境内乡村竹文化地名,分析了其命名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宜宾市与竹相关的乡村地名有215 处,这些地名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与竹的关系,且在空间分布上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反映了历史时期宜宾地区竹林分布的广泛性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联性。

保护利用好这些地名文化遗产,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巴蜀文化内涵和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也可为历史地理研究提供重要资料关键词:竹文化;地名;巴蜀文化;景观;四川宜宾文化景观是人类改造、利用自然景观的产物,是多种文化现象的复合体。

地名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赋予地理空间的符号,蕴含着区域内自然、文化、历史和经济等多重印记,是重要的文化遗产2022年国务院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 明确提出:“应当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并将符合条件的地名文化遗产依法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

挖掘、保护和利用好地名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目前国内传统地名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主要解析地名的表象特征,探讨地名的内在含义和历史渊源近年来,以现代地理学3S技术为支撑的定量分析方法日渐成为地名研究的主流方法。

但无论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都侧重于对区域内所有地名的综合性分析,尚缺乏对某类地名的专题性探讨竹文化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巴蜀地区许多地名中都包含着竹元素,蕴含了竹的种类、分布、生长环境、采伐利用等诸多方面的信息。

本文以素有“中华竹都”之称的宜宾市为例,采取定性分析和GIS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宜宾市境内的乡村竹文化地名的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与自然、人文环境间的内在关系这对于推进地域文化开发,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进而传承巴蜀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01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以宜宾市境内与竹有关的乡村地名为研究对象乡村地名既能较好地反映区域地理和人文特征,又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是区域地名系统中最能有效反映人地关系发展的部分研究中所依据的地名数据主要来自宜宾市各区、县地名志。

但因地名志编纂年代较早,一些地方的行政区划和部分地名已经发生变化,因此在检索地名志的基础上,借助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以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统计用区划和城乡划分代码”数据加以修正。

检索宜宾各区、县地名志,排除地名变更、地点无法确定的地名,最终获得宜宾市与竹有关的乡村地名215处对这些竹文化乡村地名进行分类,分析其命名特点和规律;并将地名作为离散点,把查询到的地名坐标导入ArcGIS 10.2平台,利用密度制图手段得到宜宾乡村竹文化地名密度分布图,从空间可视化与量化角度分析宜宾乡村竹文化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竹文化地名的价值,以期让研究成果回归现实、服务社会。

02乡村竹文化地名命名特点对于收集的215处乡村竹文化地名,根据其命名特点大体可分为4 类不同类别的地名之间可能存在重叠,如有些地名在反映竹子种类或数量信息的同时,也体现出生长地貌的特点2.1 涉及竹种名称的地名。

宜宾地区的竹种历来繁多,据同治《筠连县志》 载,仅当时筠连县境内便有竹子16种之多在收集到的竹文化地名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竹种名称,包括斑竹、水竹、苦竹、甜(田)竹、金竹、慈(磁、茨)竹、刺竹、荆竹、楠竹、黄竹、方竹、笆竹、芦竹、白夹竹等14种。

这类地名多达151处,占竹文化地名总量的70.2% (表1)表1 以竹种名称命名的乡村数量

以竹种名称作为地名应与该村落最初得名时存在此种竹子有关,甚至可以推测方圆十数里内唯有该处存在此种竹子,或该处此种竹子面积远多于周边因为乡村地名往往是对区域内自然或人文环境最显著特征的直观描述,非此不能与他处相区分。

如翠屏区金坪镇斑竹林和象鼻街道斑竹林之得名便是因为“村子四周斑竹成林”村子为斑竹林所环绕,这显然是有别于周边村落的显著特征,因此方能成为村落名称假如周边村落亦是斑竹成林,则必不能以此命名,否则必致混淆又如叙州区观音镇的苦竹坝因“坝上多产苦竹”而得名,显然大量的苦竹成为这一区域的显著特征,因此成为村落之名。

再如筠连县沐爱镇的磁竹沟,“沟中过去遍生磁竹,故称”此类地名的大量存在,真实地反映了历史时期宜宾地区竹种的多样性2.2 反映竹子数量的地名有些竹文化地名反映了该地竹子的数量和分布特征,如竹林村、竹林坝、竹林坪、竹林湾等。

在这类地名中多含有“竹林”二字,说明该地竹子不是零散存在,而是成片分布,颇具规模如屏山县龙华镇的竹林村,“因竹林多而命名”;叙州区凤仪乡的竹林坝,“此处原遍地水竹”;筠连县蒿坝镇的竹林湾,“湾中竹子成林,相连相望,故称”。

这些地方均因竹林广布而得名在有的地名中,竹林前还冠以“大”字,以凸显当地竹林面积之大,如长宁县竹海镇的大竹林,因“村房周围竹木成林”而得名;筠连县腾达镇大竹林,“此地原有一大片竹子”地名中的“竹林”“大竹林”等字眼,表明这些地方最初得名时曾存在数量不少的竹子。

另外,在一些地名中 “竹林”还与 “团”“环”“头”“边”“口”等字眼组合,暗含了竹林与村落的方位关系如筠连县巡司镇的环竹林和屏山县屏山镇的团竹林,其得名都是因为村落被茂密的竹林团团围绕翠屏区宗场镇竹林头,因“村边以前竹林茂密”;长宁县铜鼓镇竹林边,“此社的房子修在竹林边上,故名”。

这类村落都是因位于竹林边上而得名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加强,有些村落的竹林已消失殆尽,但旧的地名却延用下来,利用地名的这一特性,可以进一步开展区域竹分布变迁乃至环境变迁的研究2.3 反映竹子生长地貌的地名

在许多竹文化地名中,“竹”字常与其他表示地形、地貌类文字搭配使用,如湾、坪、沟、山、坝、咀、塝、垇、岔、包、岩等“湾”指河流弯曲处,如南溪区裴石镇斑竹湾,“是一个大湾子,原盛产斑竹”“坪”指山丘地区的小块平地,如筠连县腾达镇竹林坪,“坪中过去多竹,故名”;屏山县新市镇金竹坪,“坪上有一金竹林”。

“坝”指丘陵间的小块平原,如筠连县巡司镇苦竹坝,“坝中原苦竹成林,故名”“咀”指三面环沟的地方,如翠屏区白花镇斑竹咀,“村位于山埂咀处,原斑竹很多,五户人居此”“塝”指田边的土坡,如珙县洛表镇斑竹榜(塝),因塝上有斑竹而得名。

“垇”同“坳”,指山间的平地,如翠屏区永兴镇竹山垇便位于一片山坳中,附近4个小山头紧密相连,又“因过去成片茨竹林”而得名“岔”指道路、河流分歧的地方,如叙州区泥溪镇金竹岔,“地形是一岔湾,金竹楠较多”,因此而得名。

这类反映竹子生长地貌的地名占宜宾乡村竹文化地名总数的41.4% (表2)表2 反映竹子生长地貌的乡村地名数量

这些地名反映了宜宾市地形地貌的多样性宜宾西临横断山脉余脉,南靠云贵高原北坡,北接四川盆地腹地,全市地形以中低山地和丘陵为主,岭谷相间,平坝狭小而零散,岷江和金沙江在此交汇,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地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湾”“坪”“沟”“山”“坝”等字眼,客观地反映了宜宾地形、地貌的多样性。

同时,这些地名还反映了宜宾地区竹子分布的广泛性和顽强的生命力,无论是山丘沟谷还是河边池畔,竹子都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成为区域内的标志性景观,最终成为当地地名2.4 与竹间接相关的地名有些竹文化地名,虽然不直接包含 “竹”字,但其得名却与竹有着密切联系。

具体来说这类地名又可分为2类一是地名中包含“笋”字者这类地名共有10处,如叙州区观音镇的高笋凼,“村口一大水凼,栽高笋(可食)而得名”高笋即“菰”又称“茭白”,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水生蔬菜,因外形与竹笋相似而得名。

此外,更多的地名则包含“石笋”二字,均因当地有形状类似竹笋的石头如翠屏区宋家镇石笋村紧邻长江岸边,“江内有一巨石,屹立江底,形似竹笋 (枯水可见)”筠连县沐爱镇石笋沟,“沟口有石,拔地兀立,似笋,故名”又如珙县珙泉镇石笋坝,“坝中间有两座亭亭玉立的石笋”。

屏山县大乘镇的石笋岩,“有两根石柱,形如竹笋,故名”这些地名虽不能直接证明当地有竹林存在,但既以“笋”为名,想必竹子应为当地居民所常见只是外形似“笋”之巨石比起竹林显然更具标志性,故民众取“石笋”为名,而不用竹林。

二是地名中既不含“竹”亦不含“笋”,却因竹而得名者如翠屏区永兴镇青山沟,“村侧一沟内,竹木茂盛,四季常青”;江安县仁和镇青龙嘴,“山埂竹木青翠似青龙,故名”此二者虽不取竹之字,却取竹之色另外,还有不少直接以竹种名为地名者,如叙州区柳嘉镇白家沟,白家实为白甲之讹称,是因“沟内盛产白甲竹”而得名。

又如屏山县夏溪乡白甲林,“以境内一片白甲竹林而得名”高县庆符镇大楠垇,因“山垇有片楠竹林而得名”类似者尚有屏山县新市镇白夹林、高县焦村镇斑家村、珙县玉和苗族乡甜苦林等,这些地名的由来与竹有直接联系,只是省略了“竹”字而已。

03乡村竹文化地名的空间分布与文化表现3.1 空间分布对215处竹文化地名进行空间定位,利用ArcGIS 10.2平台绘制出“宜宾市乡村竹文化地名密度图”(图1)由图1可见,宜宾乡村竹文化地名的空间分布存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宜宾各区、县均有竹文化地名分布,但尤以叙州区中部大塔乡、筠连县南部大雪山镇和翠屏区西北白花镇一带最为集中

图1 宜宾乡村竹文化地名的空间分布分析竹文化地名的空间分布与如今各处的竹林面积分布发现,二者并不具有相关性(表3)叙州、翠屏、筠连3区、县竹文化地名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分别为42、36和35处,三者合计占全市的52.6%,但他们的竹林面积只占全市的22.0%;宜宾各区、县竹林面积最大的是长宁县,其次为兴文县,二者竹林面积占全市的34.9%,但其竹文化地名数量仅占全市的11.2%,特别是兴文县,竹文化地名数量为各县、区中最少。

究其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村落地名具有较强的延续性今天的竹文化地名大多形成于上百年前,甚至更早,是当时人们基于彼时的地理环境在约定俗成中逐渐形成的;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已经发生巨变。

特别是自1949年以来伴随着植树造林的推进和竹产业的发展,宜宾市竹林面积有了较大增长,其分布格局也发生了变迁,而地名则因为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并未随之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今天的竹文化地名与竹林分布呈现错位状态。

表3 宜宾市各区(县)竹林面积与竹文化地名数量

注:各区 (县)竹林面积数据来源于宜宾市林业和竹业局二是竹文化地名的由来固然与当地竹林分布有关,但也与人口的分布有关一些地方虽然竹林广袤,却因不适于居住而人烟稀少,因此难以出现太多竹文化地名如位于长宁、江安二县交界处的蜀南竹海,古称万岭菁。

据民国《江安县志》 载:“ (万岭菁)盘亘梅桥、共乐、安远三乡间,尾插长宁,周围殆百里,最高处为天皇寺、九沟、三坝,万壑千岩,庐舍四百余,居民二千余……万岭箐地势险奥,清末及民国初最为盗薮”由于区域内峰峦叠嶂,并不适于耕作生产,加之交通不便,盗匪丛生,致使方圆百里的竹海内仅有2000余居民生活。

村庄本来就少,又因遍生竹子,以“竹”为地名反而辨识度较低,所以当地民众多以地形命名,如飘儿沟、鸡冠岭、马黄沟、水潦沟等3.2 文化表现宜宾市境内大量乡村竹文化地名的存在,一方面反映了历史时期宜宾地区竹种的多样性和分布的广泛性;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古以来竹子在宜宾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种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地名上,更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在“衣”方面,秦汉时期人们已用竹制作发冠、斗笠、竹鞋等,明清时期还流行一种竹衣(俗称“隔汗衣”),由竹管珠编制而成,是一种具有降温、祛暑功能的服装。

在“食”方面,竹笋是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食物之一,一般分为甜、苦2种,“最美清香者为甜竹笋;即苦笋有南竹笋、斑竹笋、水竹笋之别”又有竹荪可食,据民国《续修筠连县志》 载:“(竹荪)亦产竹林中制法简单,仅于土中挖出,用火烘干即成。

运销宜宾,再转销于京沪各地,号山珍之一”另外,当竹子开花时还会结实,俗称“竹米”,亦可食用,“道光十四年,甲午,一八三四年竹多开花结子,至秋大饥,贫民采食,呼为竹米”灾荒之年,竹米可解燃眉之急除食用竹笋、竹米外,竹竿还被广泛用于农业水利中,可做水车、筒车、竹枧以引水灌溉。

这在古代宜宾地区非常普遍,如位于高县南40km 的蒲家沟堰,“每年春冬,农民截筑,蓄泄竹枧、筒车、石渠上沟任便引灌,至落仲坝可灌田二百余亩”在“住”方面,竹是便捷的建房材料,“慈竹,有三四种,倶美材”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竹为原材料加工成各种日用品,如“箭竹,可为箭竿”“芦竹,可为笛”,还可制作竹椅、竹筐、竹席、竹筷、扁担、纸笔、竹雕等。

另外,古人还有“夏以凉水灌竹……安置卧榻”以祛暑的习惯在“行”方面,走陆路可用竹加工成竹车、竹轿,遇沟壑、溪流还可以竹架桥走水路可编竹为筏,康熙《长宁县志》 便记载,“民非时伐取,编庐兼为筏,泛小溪”竹筏吃水浅,无论是宽阔的大河还是山涧小溪均可适用。

总之,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竹已渗透到了宜宾人民的日常生活乃至精神生活中,形成了鲜明的竹文化而地名正是竹文化的重要载体,挖掘利用好这些地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04研究宜宾乡村竹文化地名的意义4.1 丰富和发展巴蜀文化内涵

巴蜀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域特征,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自古多竹,蜀人历来爱竹,因此竹文化又是巴蜀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学者普遍认为,上古时期巴蜀地区盛行竹崇拜,其时竹林分布更加广泛,“竹对巴蜀先民的影响乃无所不在,因而人们随时对竹保持着感恩、谦恭的姿态并利用一切机会和场合向竹祈求,希冀得到保佑”。

在古代巴蜀部族集团中有不少以竹为族称和标记者,如笮族、邛族、僰族、夜郎族等关于夜郎族,还流传着竹生人的传说出于对竹的敬畏,古时巴蜀地区普遍存在竹祭祀活动,而生于竹中、以竹为姓的夜郎王及其三子便成为古人祭拜的重要对象。

唐代女诗人薛涛《题竹郎庙》 写道:“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何处江村有笛声,声声尽是迎郎曲”诗中的竹郎庙便是竹崇拜风俗下祭祀竹王的重要场所据史料记载,蜀中多地都有竹王祠庙的存在,如《蜀中名胜记》 引旧志云:“ (荣县)邑东荣川即古遁水,河岸有竹王祠,盖以祀夜郎王者。

”又如同治《嘉定府志》 载:“青竹祠,(乐山)城北祀夜郎王,今存”乐山青竹祠很可能便是薛涛诗中之竹郎庙清人王士祯《汉嘉竹枝词》 亦写道:“竹公溪口水茫茫,溪上人家赛竹王铜鼓蛮歌争上日,竹林深处拜三郎”所描绘的便是古人祭拜竹王的热闹场景。

除以上2处外,据《太平寰宇记》 载,大邑县亦有竹王庙存在直到今天,在川南偏僻地带的一些农村,仍保留着除夕焚香拜竹的风俗可见其影响之深远竹崇拜在竹林密布的宜宾地区尤为明显1987年在江安县留耕乡发现一座雕刻于元至正十四年(1348年)的“竹公神像”,为当地竹艺人供奉的祖师偶像。

旧时宜宾地区,每逢农历七月十八日,竹编行业都要举行聚会,在自制的“竹神位”前焚香燃竹,顶礼膜拜中华民族(主要是南方民族)先民们长期奉祀竹图腾,并使这种图腾信仰渗透至和影响到人们长时期的文化心理,进入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里,从而积淀成为源远流长的绚丽多彩的中国竹文化。

以竹崇拜为表现特征的竹文化自古便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宜宾大量的乡村竹文化地名正是竹文化的重要载体,彰显着竹文化的源远流长,堪称竹文化的“活化石”挖掘和利用好这些地名,不仅有助于提亮宜宾“中华竹都”城市名片,也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巴蜀文化内涵,助力建设文化自信。

4.2 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川西地区逐渐形成川西林盘这一独特的人居形态川西林盘是指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

由于蜀地适宜竹林生长,因此竹林盘成为川西林盘的重要类型“一半翠竹一半田,竹林深处闻鸡犬溪泉清清竹边过,竹下老者编竹鸳”正是对传统生活场景的生动写照在人与竹的长期共生中,蜀地先民逐渐形成赞竹、爱竹的情怀蜀人苏轼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对竹的热爱之情安史之乱时寓居成都的杜甫也以竹为伴,“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在林盘这一居住环境下,人与竹、人与自然实现了和谐统一,这正是蜀文化崇尚自然、道法自然内涵的彰显。

林盘虽主要集中在川西平原区域,但其影响却波及整个四川盆地,只不过在其他丘陵地区,在立体竖向空间上反映更为凸出一些,盘状绿岛效应没有平原上那么强烈宜宾地区大量乡村竹文化地名的存在,正是竹林盘广泛存在的客观反映,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有力诠释。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人源于自然,又归于自然,发掘和保护好这些竹文化地名,有利于弘扬和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促进人类可持续健康发展4.3 为历史地理研究提供重要资料地名作为区域范围的稳定的地理称谓,蕴含了地理环境、风俗文化、经济交通、民族融合等重要的历史信息,这对于进行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就宜宾乡村竹文化地名来说,其对历史地理研究的价值至少体现为3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了解历史时期宜宾市竹子的种类及其分布情况,从而为今天的竹产业发展提供借鉴;二是有利于了解历史时期乡村人居生态环境,从而为今天的乡村绿色发展提供启示,助力乡村振兴;三是有助于复原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了解地形、植被及人口等要素的变化,从而为今天的地理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历史参考。

05结束语宜宾市境内的乡村竹文化地名景观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景观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是千百年来人地关系互动中人们对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感知和表达地名不仅是代指空间区域的地理符号,还是承载着历史记忆、乡土情感的文化符号,已然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

挖掘、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地名文化遗产,既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者:贾强来源:《世界竹藤通讯》2023年第1期选稿:宋柄燃编辑:郑雨晴校对:刘 言

审订:黄舒馨责编:黄海红欢迎来稿!欢迎交流!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