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形容人文底蕴的词语(形容一个地方人文底蕴的词语)速看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0-1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曾存在过众多的书院,其中有一说称之为“四大书院”。尽管关于“四大书院”所指的说法不一,但岳麓书院一直被列为其中之一,这充分显示

形容人文底蕴的词语(形容一个地方人文底蕴的词语)速看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曾存在过众多的书院,其中有一说称之为“四大书院”尽管关于“四大书院”所指的说法不一,但岳麓书院一直被列为其中之一,这充分显示了其在古代书院中的重要地位与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千年的历史积淀相匹配的是那副备受赞誉的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展现出相当的气魄。

这副联词给人们带来这样的感受有两个原因,首先在联词的用字上,“惟”字可以表达“唯独”的意思;其次,这座书院确实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引领时代风气的杰出人才

01关于“惟”字的含义有人认为这里的“惟”字并非单纯地表示“唯独”或“唯一”的意思,而仅仅是一个发语词,无实义,并且认为只有这样,“惟”字才能与下联的“于”字形成对应实际上,作为副词,“惟”字也可以与下联的虚词“于”字形成对应关系。

而且,这副对联本身就是一副流水对,上下两句并不需要字句对仗比如,上联的“楚”字和下联的“斯”字,前者是名词,后者是代词,二者所属的词性并不相对照再比如,上联的“材”字和下联的“盛”字,前者是名词,通常指人才,而“盛”字则是形容词,用来表示“兴盛”,这两个字并没有相互对应的关系。

既然是流水对,就无需非要让“惟”字发挥纯粹的发语词或虚词的作用,并与介词、虚词的“于”字一一对应此外,“唯独”这个义项在相应的语境中,并不一定具有排他性的“唯一”“惟楚有材”作为文学表达,并不需要机械地理解为只有楚地有人才,其他地方没有。

它实际上可以表示很多地方都有人才,但楚地人才最多当然,如果将“惟”字理解为无实义的发语词,在这副对联中同样是通顺的,意思就是“楚地有人才,于此处兴盛”无论是将“惟”字理解为“唯独”的义项,还是理解为发语词的形式,从文字上来看,都可以通行无阻。

02撰写对联的用意根据志书的记载,这副对联是清朝嘉庆年间岳麓书院的山长袁名曜和学生张中阶合作撰写的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原文为“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即成语“楚材晋用”的来源,袁名曜再将“虽”字改为“惟”。

在袁名曜撰写对联时,岳麓书院尚未出现过后世叹为观止的人才涌现现象嘉道年间,以陶澍、贺长龄、魏源等为代表的经世派人才群体;咸同年间,以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为代表的湘军集团和洋务派人才群体;以及随后以谭嗣同、唐才常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人才群体,以及毛泽东、蔡和森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人才群体,这些人才在岳麓书院的学生中都尚未出现。

既然在撰写对联时这种人才的现象尚未发生,那么,“惟”字取“唯独”的可能性并不大,更有可能是将其用作发语词但不论“惟”字在撰联者那里具体有何含义,都不能否定撰联者对岳麓书院人才兴盛的肯定和更高的期待毕竟,岳麓书院自古以来就是湖南地区最重要的学府,是一个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

培养人才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教育的成功与否,最终要看培养出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岳麓书院大门对联对于人才兴盛的肯定和期待,实际上是对教育自信的体现03“斯”的时间和空间的二义及人才的意义或许袁名曜山长自己没有预料到,他对教育的自信和对人才兴盛的期待很快就变成了现实。

然而,我们也必须明白这样大量人才集中出现绝非偶然,而是长期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湘文化熏陶的结果

“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其中提到:“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这里的“乱臣”其实是指“治臣”,即治世良臣乱字训作治,为反训朱熹在注释中解释道:“唐虞,尧舜有天下之号。

际,指处于之间意思是在周室时期,人才之多,只有在尧舜时代才与之相匹敌从夏商时期开始算起,无论是商朝还是夏朝都比不上,但犹有个别人才能够拿得出手,其才难得”可见,在武王时代,人才辈出,只有在尧舜时代才能与之相媲美,商和夏两朝的人才远不及其对比。

孔子感叹“人才难得”因此,“于斯为盛”最初是从时间维度引申出的它表示时代需要人才,需要那些可以治理国家的人才而“时代”,既指世代的变迁和发展,也可以指一时之社会虽然“于斯为盛”的本义是从时间上解释,但在后来的运用与理解中,为其赋予了空间的含义,使其同时具有了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意义。

因此,可以说岳麓书院的大门对联兼具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意义空间意义上,指楚地人才众多,而岳麓书院尤其兴盛;时间意义上,指楚地和岳麓书院培养的人才,比古代更为众多岳麓书院对于时代的意义和影响,正是通过培养出众多能够引领时代和社会的经世之才来实现的。

岳麓书院大门对联所表现的教育自信,充分体现了湖湘文化中关注现实、关心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强烈的教育自信和文化自信早在屈原时期,湖湘大地上的人才就带着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情怀关注现实;到南宋时期,岳麓书院的掌教张栻仍高声吟唱着“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朱熹、张栻《登岳麓赫曦台联句》);而湖湘学派则从理论上奠定了从“关心现实”到“经世致用”的学理基础。

一直到近代,像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身无分文,心忧天下”,表现出了无比的气魄和改造世界的决心这些都是对当下、当地和当时人才的极度自信他们使“经世致用”从理论进入现实,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理解和把握现实,并成功地改变了这个世界。

这难道不正是岳麓书院大门对联所传递出的深刻内涵吗?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副对联是湖湘文化重视教育、重视人才、重视经世之才的精神象征岳麓书院培养出的那些经世之才所取得的各种成就,正是湖湘文化和其精神实质的生动展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