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摄影(人文摄影三要素)太疯狂了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0-1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肖像摄影按照《辞海》的定义,人像摄影亦称“肖像摄影”,摄影艺术的一个品种,指表现人物形象的摄影作品,以头像为主,还包括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

人文摄影(人文摄影三要素)太疯狂了

 

肖像摄影按照《辞海》的定义,人像摄影亦称“肖像摄影”,摄影艺术的一个品种,指表现人物形象的摄影作品,以头像为主,还包括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优秀的人像摄影作品,除描绘人物外貌外,并能刻画出人物的气质、情感和精神状态,体现出被摄者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面貌。

《辞海》既髙度概括了肖像摄影外在的多样态艺术特征,也概括了肖像摄影内在精气神的人性特征,同时也表述了它的社会属性

笔者认为,肖像摄影既然是艺品的一个品种,它既可形成艺术的独立品种、独幅作品和专题照片,也可以独有的特质融入多类摄影、各类人文摄影的题材之中换言之,肖像摄影通常均以不同形态贯穿于纪录类摄影(含新闻摄影、社会纪实摄影、文献摄影等);艺术类摄影(含人文的创意摄影、观念摄影等);商业摄影(含公益广告摄影等)。

笔者认为,不论是哪一类摄影,都会面临三大手法创作的运用与选择

第一手法一一摆拍,摆拍是摄影创作的老话题,从改革开放以来“摆拍”先后曾遭受过批评、排斥、博弈和限定性认同1981年,原辽宁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秘书长孙田原率先在全国首届摄影理论年会提出摆拍与抓拍、真实与虚假的摄影研讨命题,引起全国摄影界强烈反响与多年持续不断的争议,1986年为了深化“摆拍”的学术争论,孙田原又率先代表辽宁省。

意愿,提出在全国征集作品,举办“摆拍影赛”得到中摄协支持,这次大赛我省摄影家崔博谦和郭若非为缅怀周恩来总理而合作摆拍《绣总理》(1977年创作)的作品荣获一等奖这幅作品在全国摄影界从理论的深度上对“摆拍”有了更理性、更求真务实的明辨,在争鸣事是非中产生了公正积极的思想认同,几乎8年的博弈让大家对“摆拍"有了辩证科学的学术民主成果,这也是我省早年摄影理论研究的创新点,同时对片面追求摆拍的不良倾向给予了纠正,指明了方向。

“ 摆拍”是肖像摄影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与能力永远有不可替代和不可抗拒的人为摆布的部分拍照,如合影留念、形象身份的公务认证、导演摄影、创意人文摄影、观念人文摄影、商业人物摄影和部分的艺术摄影等以上有许多影像常常不需要掩饰作者摆拍的印迹,甚至有意去彰显作者摆布的艺术。

但也有的作品需要组织调动人的姿态,优化背景、布控光影、挪动取舍某些现场元素,但却要千方百计留真情、不留摆布痕迹,例如个别缺乏现场感和有元素缺陷的纪实专题有摆拍的纪实类艺术类作品,其最终生成真实而沒有虚假感觉的影像也是成功之作,但笔者不提倡这种过度的鼓励行为,提倡尽可能避免这种摆拍状态。

尤其是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应着力摆脱摆拍意识,这一点已不是手法问题,而是原则问题、底线问题

第二手法一一抓拍,抓拍是所有类型摄影手段选项中最核心、最直接、最真实、最守摄影本源底色创作的思想方法抓拍是紧紧围绕主题思想,准确把握主人翁的典型气质、典型思绪、典型情感、典型氛围相契合的典型瞬间,不失时机迅速定格影像。

抓拍是遵循近代摄影史布列松"决定性瞬间”摄影法则的关键性创作环节,该书《决定性瞬间》1952年问世成为至今沿用的之作即使摆拍的人物也需要发掘发现最经典的画面格局、最动心动情的瞬间来摁动快门完成创作人物是依据事物与环境的不同变化而产生七情六欲的面部表情与肢体形态的反映。

因此,肖像人的内心反映是通过神态、眼神光和肢体语言来表达的作者只有抓住了人物内在本质上述的一致反映,再融合外在人的形体与环境的烘托,才能形神合一、道法自然,抓拍到人的心灵和作品的灵魂

抓拍的手法选择主要是新闻摄影、社会纪实摄影等,包括人文纪实专题、特写肖像题材均是不可缺席的选项,是检验作者创作能力与质量的试金石与基本功抓拍的作品颜值高低,对主题思想是否鲜活、人物情节、细节是否真实入微感人,有其重要的鉴别要素。

抓拍决不是盲目快速定格,而是凭借作者长期原始积累对地域文化、事物、是非认知能力、洞察能力、判断能力的精准把握,以及视觉体验经验的娴熟把控机警的意识形态敏感性、精深的价值判断应变力和精湛而快捷的艺术表达潜力,是作者抓拍画面最佳状态的根基。

笔者还提出,谋求与捍卫抓拍理念,不应排斥和片面理解其它类型的探索,包括实验的当代肖像摄影

第三手法一一抓摆结合拍,抓摆结合是肖像摄影创作中早有的大量案例抓的恰逢及时、摆的合情合理,应是基本和谐的影像架构条件,摆的目的应全力服务服从于抓,摆不是目的、不是静态终结而是为摆后创造瞬间精彩的随时发生,摆中有抓、抓中生辉。

近些年来不少作品在反叛于“决定性瞬间”,提出“非决定性瞬间”的理论,并受到不少读者作者肯定,就学术而言反叛与逆向思维不等于否定传统,也不等于否定“决定性瞬间”的规律性法则抓摆融合应依据肖像题材、体裁的最佳需要、最佳时机节点而选择。

1941年,尤素福.卡什为英国首相邱吉尔访问加拿大时拍肖像,当邱吉尔来到事先安排好的房间座位要照相时,作者发现邱吉尔叼着雪茄悠闲神情与人们所熟悉他的刚毅不拔、自信强势,淡定自若的性格不符,作者突然走近邱吉尔把他嘴上的雪茄扯下来,邱吉尔正发怒时,作者按下了快门,一幅经典传世之作诞生了,邱吉尔的鲜明个性真实从肖像中浓缩再现,照片在全世界广泛流传,鼓舞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反侵略的人们。

可见一幅肖像摆中抓拍的人物惟妙惟肖、性情贴切生动,竟能向社会释放出难以估量的精神与力量但笔者认为这一手段不应生搬硬套到所有肖像的拍照中

通常所讲肖像摄影案例的画面人物尺寸大多集中于人物特写、近景、中景,远景群像不太突显其人物入木三分的情思描述,即使运用远景群像常零星用于专题组照中肖像的背景不易元素杂乱,即使运用背景增加主题渲染,也应突出重点韵色、简约有致。

当下伴随数字化、智能化、融媒体的发展,肖像摄影的专访与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短视频动态肖像与静态肖像结合的专题日益增多,动静结合、抓摆结合、导演与追踪结合的肖像摄影还会为现代摄影带更新的新观念、新手法、新影像和新气象。

图文作者:刘志超,辽宁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新华社中国新闻图片特邀摄影师、辽宁《影像评论》创始人之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