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优势(人文课程的优势)满满干货
来源:《“教育的人文精神”对话录》刊载于《教育参考》2001年第11期。一场23年前的师生对话,辨析教育的人文
来源:《“教育的人文精神”对话录》刊载于《教育参考》2001年第11期一场22年前的师生对话,辨析教育的人文精神与学生的人文素养。
时间:2001年8月27日地点:天问居茶室人物:F(教育学硕士) S(教育学硕士)L(教育学硕士) M(教育学博士)C(教育学教授)
F :《教育参考》杂志从2001年第7-8合刊开始,新辟"人文与教育"专栏,已经发表了部分来自高等学校的专家学者的言论其实,最近几年间,有关基础教育的人文精神和学生的人文素养问题的议论颇多,只是关于什么是"教育的人文精神",什么是学生的"人文素养",衡量这个问题的是非标准、作出这种或那种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至今仍不清楚。
有关这个问题的议论,除了少数学者的发言有针对性以外,一般的讨论像是聋子之间的对话,各说各的,也就难得见到不同思想撞击进发的火花我希望我们能就这个问题议论一下S :关于"人文精神"、"人文素养",并非没有共识。
只是有的时代使用这个概念,有的时代遗忘了这个概念不同时代使用这个概念的语境不同,其含义也就不尽相同"人文"原是同"神道"对举的概念,后来,或是同"自然"对举,或是同"科学技术"对举在每种语境中,它的意思并不含。
糊,只是在拜读我国现在一些专家学者的大作以后,反而糊涂了L:是专家学者糊涂,还是你糊涂?S :怎敢说专家学者糊涂?我自认糊涂M:有哪些问题弄不清楚呢?S :譬如有人列举"人文素养"的含义,有11点之多不能说其中任何一点同"人文素养"都无干,然而一个概念的含义如此之杂、如此之多,这个概念还可以用于论证么?又如有人认定"人文精神"有别于"人文素养",并针对时下不少人把"人文精神"同"科学技术"对立起来的倾向,提出"人文精神"既含"人文关切",也含"科学理性",并且理解"人文精神"应"强调科学理性"。
我虽有同感,仍感到不解:"人文关切"的"人文"何义?其中是否包含"科学理性"?以"人文关切"解"人文精神"是不是属于同义语的反复?C :关于所谓"教育的人文精神"与学生的"人文素养"问题,有些杂志曾来函约稿。
我觉得自己既缺"人文精神",又乏"人文素养",故一直不敢应约如果说有些讨论像是聋子之间的对话,那么我则是一个旁听(或并未旁听)的哑巴现在诸君要逼我这个哑巴开口说话,岂不是勉为其难么?L :就算是这样吧,既然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大家关注,不妨议沦一番,真理愈辩愈明。
M :那倒不尽如此譬如"人文",原是同"自然"对举的概念,经此一辩,它忽然露出了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人文"又是同"科学技术"对举的概念,经此一辩,它同"科学"的界限反而模糊了我不懂得,我们现在是有鉴于对人的自然素质和科学理性的忽视,。
才讨论"教育的人文精神"问题么?S :一方面,我们在议论这个问题之前,不宜轻易怀疑专家学者的观点因为专家学者毕竟比我们(至少比我)懂得多、想得深刻,也可能是我们把他们的意思理解错了另一方面,也不是不可以力求在不。
违背人们通常赋予"人文精神"这个词含义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加以澄清。C :好!那就言归正传吧!
L :所谓"人文精神",原是"人文主义者"所张扬的精神,而"人文主义"是一个历史形成的概念现代人一般不再以"人文主义者"自居,只弘扬"人文精神"众所周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近代思想先驱率先倡导"人文主义"。
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德国启蒙思想家,如莱辛、赫德尔、康德、席勒、歌德又重新鼓吹"人文主义",史称"狂飙运动",属于"新人文主义"见诸教育领域,则有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等教育家的建树不过,到19世纪才贴上"人文主义"、"新人文主义"标签。
"人文主义"原称"人文学"(拉丁文 humanitas ),指的是崇尚人的自由与完美发展的古希腊(民主制时期)、古罗马("希腊化"时期)的文化尽管在当时以及尔后不同时代,由于使用"人文"、"人文主义"一词的语境多含义,它也就丧失其交流功能了。
少有些区别,这个词的含义也就不免发生变化惟任何一个词若失去其基本含义,它也是丧失其交流功能了F :"人文主义教育"或"教育的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呢?M :这个问题不说你也知道人文主义者所主张的"人文主义教育",是以古希腊—罗马典籍、历史文化为载体的教育。
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念,主要强调每个人就其本性来说,都能接受教育;合理的教育应使人"灵肉一致","身心既美且善",应当采取合乎人性、使人愉快的方式进行教育原先是一种设想和在个别学校中体现的精神,后来逐渐形成以古典人文课程占优势的教育。
即传统的古典中学、文科中学所实施的教育旨在训练理智能力,陶冶性格,培养高尚的情操,发展自由个性由此可见,"人文学"之"人",非指泛泛的"人",而指的是独立的自由个性所谓"文",非指一切人文学科知识,而是同人的尊严、独立的完善的个性相关的学问。
在近代早期的欧洲,特指古希腊﹣罗马文化S :人文学科课程的任务只是发展个性么?F :照你这么说,仿佛只有欧洲那种古典中学才具有"人文精神"如,我们现在讨论"教育的人文精神"问题还有什么意义呢?L :看来不宜把"教育的人文精神"同与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关的文学科"混为一谈。
M :说得对!我只是就"人文精神"的本义而言由于独立的完善的个性发展,是一个有待长期实践才能普遍实现的崇高理想,作为这种理想源头的"人文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不过,尔后社会思潮与教育实践表明,"人文学"只是历史形成的观照社会、观照人生、观照教育的一种视角,它在理论上的意义相当有限。
它原有的以古典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经验形式颇有局限性,所以到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传统的古典人文教育已经失去优势随着现代"人文科学"的兴起,逐步把"人文科学"引入课程,并且它在课程中的优势越来越大,只是日趋"科学化"、"知识化"的人文课程中,到底还保持多少"人文精神",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这正是不少专家学者至今仍关注"人文精神"的理由L :不仅如此,时至20世纪,随着"社会本位"思潮的兴起,人们早已超越从抽象的"人性"来演绎教育的狭窄视野开始把教育放在社会范围内考察,放在具体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审视,认定教育旨在实现"个体社会化"。
也许由于"个体社会化"的滥用,导致对个性的漠视,这又成为重新提出"人文精神"的理由F :说到"个体社会化"的滥用,在经历"人文主义"洗礼的国度与未经这种洗礼的国度(如中国),情况稍微不同在西方,即使是张扬"社会本位"教育的有识之士,如纳托普、涂尔干,其通过教育实现"个体社会化"的主张,并不同个性相悖,而是认定人的个性只有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在社会交往中,才能得到健全发展。
而在中国以往的教育实践中,颇有把"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对立起来之嫌这才更有理由弘扬教育的"人文精神"M :"人文学"原是"人文主义"影响的产物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社会本位"思潮的兴起,一般把有别于古典人文学科的"人文科学",称为"社会科学"、"社会学科"。
我国如今虽兼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提法,而它们的外延大部分是重叠的L :说得是我虽然无意杜撰新词,给理论界添乱,为便于比较,不妨说,如今的"人文学"实际上已经变成了"社文学","人文精神"变成了"社文精神"。
所以,属于"社会科学"的"人文"学科,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取决于这种学科是否体现"人文精神"不过,"人文主义"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问题是在个体"社会化"与"个性"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所谓"教育的人文精神",充其量只能当作一个纠偏的口号。
C :诸君居然道出了这么多大道理,不简单。不过,时间有限,还是议论一下前面提出的"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素养的关系问题吧。
F :现在引起关注的"教育的人文精神"与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两个相互关联的不同问题,它们与科学技术素养的关系也不尽相同如果说"人文素养"是同"科学技术素养"相对的概念,那么在形成独立个性的意义上,"人文学科"既可能比科学技术学科更富有"人文精神",也可能比科学技术学科更缺乏"人文精神"。
S :同理,现在出于对"德育"的异常关注,还把"德育"纳入"人文与教育"论题能不能说重视"德育"就意味着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呢?其实,现行"德育",或许比其他什么"育"更缺少"人文精神" M :话虽如此,能不能说,现行"人文学科"应是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文学科,现行"德育"应是具有"人文精神"的德育呢?
C :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个问题的提法中不就包含回答这个问题的线索么? M :是的!依我之见,"人文学科"、"德育"固然应有"人文精神",同时,也少不了"社会精神"这倒不是什么独到见解,而是我们这个时代已有和应有的共识。
L :除此以外,学生也该有"科学精神" C :这就涉及前面提到的"人文精神"中是否包含"科学理性"问题 L :这也同提出"人文精神"的背景以及使用"人文精神"一词的语境相关在文艺复兴时期,针对"神道"而论"人道",以人性与兽性之分作为论证涉及人的问题的出发点,以理性为人有别于兽的标志,故科学理性为"人文精神"题中应有之义。
现代"人文科学"与传统"人文学科"的区别,实质上就是科学理性与超经验的思辨哲学的区别就连关于"教育的人文精神"问题的讨论本身,论者若缺乏起码的科学理性,就很可能流于形而上学的 F :科学理性未必同"人文精神"相悖,唯在现代,不仅科学技术素养同人文素养有别,而且把"科学精神"作为同"人文精神"对举的概念。
S :讨论至此,我还是弄不懂,无论就我国学生状况,还是基础教育状况来说,我们更缺乏的,到底是"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还是"科学技术素养"与"科学精神"?M :也许我们的学生既缺乏"人文素养",又缺乏"科学技术素养"。
除此以外,不仅"个性"不鲜明,"社会性"也未必尽如人意如是,也就反映我们的基础教育不仅缺乏"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其实也还缺乏"社会精神"至于"主要缺乏什么精神",由于我国历次课程改革,虽兴师动众,却一直缺乏大规模的严谨的实证调查,只能智者见智,拙者见拙。
惟其如此,各种教育价值取向似乎都有成立的理由,而其理由却未必充分它既难证实,又难证伪这样,"我国基础教育到底(主要)缺什么精神",也就成为谁也没有足够的事实根据来回答的问题F :反正谁最有权有威,就听谁的,倒也省力。
L :我们唧唧喳喳,说了不少C 先生有何高见?C :低见也无,谈何高见?只想提醒一下:说到所谓"教育的人文精神",你们不会不知道,早在约两个世纪之前,黑格尔就对德国"新人文主义"提出质疑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前,杜威又重提黑格尔对"新人文主义"的评论。
他说:"黑格尔很懂得抽象的个人主义哲学的缺陷","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和社会哲学中,总结了历来德国著作家如莱辛、赫德尔、康德、席勒、歌德等人(按:他们都是新人文主义翘楚)的学说,使人认识到伟大的人类集体制度的产物的教育力量","从那以后,凡认识这个运动(按:
指新人文主义的狂飙运动)的教训的人,都不可能把制度或文化看作人为的东西","和制度相比,个人没有精神的权利,个人的发展和教养在于现存制度的精神的恭顺与同化"这就是说,早在19世纪初,黑格尔就超越新人文主义的眼界,意识到制度作为一种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对个人有制约作用,并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
我们关注我国基础教育的健全发展,在理论上何必到19世纪以前去寻求精神支柱?这其实是对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成果的尊重与吸收问题不过,我国毕竟缺乏有些国家在几个世纪中形成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又有几千年形成的等级制传统,也就有必要关注学生有约束的自由,关注学生独立而健全的个性,关注学生个性与社会性的适当平衡发展。
更重要的是具体考察导致学生缺乏自由、缺乏个性与社会性的那种教育机制,并从实践中发掘新教育机制的要素。这便是我们议论的“人文精神”的语境。此见,不知当否?
【往期浏览】观点 | 教学督导,是指点而不是指指点点!观点 | 陈桂生:课程-教学概念系统一元化刍议荐读|你的课堂真互动吗?声明《军测教研》专注于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为高等工程教育相关领域教师提供和推荐学习资料。
公众号仅供学习参考,文章观点不代表公众号观点,转载、引用等请查询原文及原出版物,涉及作者版权、著作权等相关事宜敬请联系原作者编辑:俊青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优势(人文课程的优势)满满干货
来源:《“教育的人文精神”对话录》刊载于《教育参考》2001年第11期。一场23年前的师生对话,辨析教育的人文…
-
人文优势(人文课程的优势)没想到
长春人文学院是一所具有多年办学历史的综合性本科院校,其专业设置涵盖了文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多个学…
- 人文优势(人文优势指什么)太疯狂了
- 人文优势(人文优势指什么)速看
- 人文优势(人文优势怎么形容)学到了吗
- 人文优势(人文优势怎么形容)真没想到
- 人文关环形容某地人好环境好人文精神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