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是什么(人文精神是什么 人文情怀又是什么)太疯狂了
医学人文情怀--安宁疗护中的灵性照顾
医学人文情怀--安宁疗护中的灵性照顾
邓涤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放化疗科淋巴造血综合肿瘤病区主任李嘉诚基金会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宁养院前任主任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姑息治疗学组委员 中国生命关怀疼痛诊治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委会委员 湖北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湖北省抗癌协会癌痛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国际、国内专业期刊发表多篇高质量专业论文,参编多部医学专著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体现在医疗工作中就表现为医疗技术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医学人文关怀的相对迟缓。
针对终末期患者,国家卫计委提出在临床工作中加强“安宁疗护”的建设,安宁疗护是为疾病终末期患者在临终前,提供疼痛管理,心理治疗疏导和人文关怀等相关医疗护理服务,以减轻患者痛苦与不适,提高生活质量这其中人文关怀是工作重点和难点之一。
人文情怀与灵性人文精神是以一种非功利性的、以穿越时空的文化积累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它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国人的人文情怀在中国,人文精神起源和形成于中华民族的先秦文化轴心时代,经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争鸣,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佛道相辅的中华传统文化。
主要内容表现为生命源于自然,基于仁爱应该珍爱生命,善终是死得其所的美好愿望,在面临生死选择时为了实现人生价值而强调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近代的“五四运动”经过对历史遗产的怀疑、批判、和反思带来了中华民族思想上的革命,促进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提出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
所有这些,决定了每个中国人在有意或潜意识中的人文情怀,指引着日常生活的正确方向人来到这个世界,不仅在追求活着,还在追求各自活着的意义,这就是人文精神的强大力量,追求永恒生命意义与价值成为人文精神的终极目标。
人文科学,作为一门研究人文精神的学科,其作用就是为了维护人类的尊严与自由,维护人类的价值与意义灵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够不断自我超越、伴随一个人一生、用来规整自己人生方向、使自己不断追求完美的能力正因为如此,追求整全(物性满足的基础上为追求价值与意义而又远离物性世界)和不断超越(灵性成长)成为灵性的两大特性。
因此,站在追求永恒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角度,灵性是每个人的人文情怀的具体表现人文情怀关注的是全体人的综合素质;灵性关注的是个体在与自己的精神、身体、自然界、和社会等多维度的关系中、在不断超越的过程中达到平安的状态。
医学人文需求与医学人文关怀追求生命永恒(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每个人的灵性使然然而,疾病、特别是威胁生命的疾患使患者不可避免的会思考自己的死亡问题,死亡对生命的中断成为人生里促使灵性思考和灵性超越的重要事件。
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就表现为特定的医学人文情怀,包含着每个面临生命威胁的患者的医学人文需求(患者的灵性需求)和作为生命照顾者的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的医学人文关怀(针对患者的个体化的灵性照顾)患者有什么需求,照顾者就会努力提供相应的关怀,这二者始终是高度统一的。
需求与关怀的多元化人文情怀决定着人的多元化需求在医学领域就表现为患者和照顾者共同对生命长度的追求和求之不得时对生命质量的关注在患者眼里,医学是一个被寄予厚望、希望能解除疾病威胁的利器基于此,人们从来就不吝惜重大科学进步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巨额科研经费在医学领域的投入、无上的传播学褒奖在医学领域的狂欢(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传染病的逐个消灭、器官移植的愈发成熟、克隆技术的诱人成果、人工生殖的日趋完善、基因工程的光明前途等等医学科学的进步不断的鼓励着患者以治愈疾病、延长生命作为表现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追求所有这些,体现的是患者最基本的医学人文需求;作为医护人员,不断的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服务于患者正是体现医学人文关怀的基础工作。
但是到目前为止,在人们追求生命永恒的道路上医学又是那么的无能,正如自然界中有花开花落,人们的生活中有生就有死;而且,人类的医学历史反复证明,疾病作为一种永恒的存在会与人类伴生,单个的疾病是可知、可治、可控的,但作为整体的疾病却又是不可全知、不可全治、不可全控的。
疾病的存在以及现有医疗水平的局限使个体强烈的感受到生命的有限,这时生命中人人都有、时时都有、一度沉睡的灵性会再次觉醒、顿感迫切,会促使个体追问“为什么生病?”、“这一切意味着什么?”、“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等等灵性需求层面的疑问。
这些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病痛症状引起患者身体方面的不适,而且如果这些疑问得不到合理的解答,患者就会在恐惧、抑郁等心理状况下迷茫和怀疑自己有限的生命承受疾病痛苦的意义,上升为患者思维层面的灵性困扰这些问题,每个患者会以自身的人生经历为基础,以自己能够理解和表达的内容和方式展现出来,包括医护人员在内的照顾者应该敏锐的意识到和认识到这些存在于患者自身、也许是有意识的或者是潜意识中的、包括患者身、心、社、灵等多元化的人文情怀需求,努力缓解疾病引起的临床症状、引导患者去感受自己除了希望缓解身体痛苦外,对生命意义还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生命教育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体验死亡、接纳死亡,人们才能探索人类的终极困惑,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宁静终极困惑就是追求永恒生命意义与价值时的困惑,只有感受到这种伴随着死亡、还认为生命是永恒的理念时,才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可以达到永恒,才能承受那份痛苦的煎熬,没有遗憾的认真活过每一天。
这种源于自然界生老病死的普遍现象、体现人们人文情怀的死亡时刻促使着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灵性感悟,如何面对死亡成为个体灵性成长过程中的契机和关键事件,因此事关每一个生命的死亡教育就成为生命教育的关键死亡教育本是一个社会问题,它与一个民族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只是因为医学承接了和平年代大多数的死亡事件,有意和有效的引导患者直面自己的死亡成了体现医学从业人员医学人文关怀的重要表现。
“重生讳死”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关于生死的重要原则,这直接导致了日常生活中忽视甚至回避死亡话题的人们在突然面对死亡事件时表现得手足无措,表现为形形色色的源于死亡使患者产生的哀伤、基于对死亡的不了解产生的恐惧、对死亡时机的把握失误而留下的人生遗憾等等。
面对这些患者,体现照顾者医学人文关怀的死亡教育成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的手段之一一个人随着疾病的加重,会时常想象死亡,学会了死亡,心灵就不会被恐惧奴役,从而摆脱死亡的束缚与强制,自然而然的把个体生命看轻了,使死亡失去了对我们的强大优势。
生活中与其背向死亡,被死亡追逐,不如直面死亡,与其共酌死亡并不痛苦,恰恰是死亡中止了个体躯体的痛苦引导和重建生死观是死亡教育的主要内容个体在自然、社会中生存、发展,受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生死观的形成和具体内容就顺理成章的来源于其文化环境。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以儒学为主、佛道为辅的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的中华文化,就包含了中国人对生和死的问题的认识与解读,进而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对自己生死价值的观点儒家站在唯物的角度“重生轻死”,注重有生之年中道义的重要性,将一个人的生死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道家站在“道法自然”的角度,并不关注礼义廉耻的限制而追求生死一体、平等看待,提倡听天由命、无为而治。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在对生死的认识也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中逐渐趋向了科学的唯物主义认识马克思主义生死观正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通过对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界的实践的分析,在肯定人的生物性的基础上确定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的社会性,最终确定了人是自然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用人的社会性说明了人的生命与动物的生命本质区别,使人对自己生命的关注焦点从生物的生死提升到强调人的生命是超越了生物本能、具有无限性和永恒性的人的生死与自然界其他生命形式一样,人的生命首先也是一种物质世界的自然现象,同样遵循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有生就有死。
然而,与动物为了生存只是本能的适应环境不同,人在适应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物质实践过程中,构建了以生产关系为本质与核心的事关自己的社会关系,让自然界去适应人的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进步为人为主体、自然成为客体。
相应的,人的生死的社会性就超出了个体范围的物质变化表象,表现为在社会关系中理解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本性,肯定了死亡在终结了人的个体物质身体的同时也实现了整个人类社会关系的延续和发展的作用最终,人们在追求生命的意义的旅程中反思各种社会关系对自身生命活动的影响,体会到个体生命超越了物质身体的死亡,实现了以对他人、对社会做出贡献为追求的人的生命的无限性和永恒性。
总结上述观点,马克思主义生死观的简要表述就是人的生命包括着生物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个层次实现了人们将自己有限的生命与以家庭单元为代表的社会群体的无限生命辩证的统一赋予永恒生命意义与价值以“赋予永恒生命意义与价值”为核心的医学人文关怀应用到每个患者灵性照顾的临床工作的重点就是引导患者体验自己的生命永恒。
我们发现:(1)终末期患者在其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们的灵性需求和灵性困扰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包括自己和家人的家庭(四道人生:道爱、道谢、道歉、道别)其实这并不奇怪,家庭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最熟悉的环境、是一个人寄予希望的生物学载体、是一个人社会生活的基础单元。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一个家庭的生命是无限,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社会生命也是无限的,每个人将自己有限的生命都看作是家庭无限生命延续中的一环,这一环对组成家庭、社会这种无限生命的链条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无限生命就不可持续。
(2)终末期患者表现永恒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灵性需求和灵性困惑的具体内容表现为他们首先是希望能更好的缓解自己的不适症状,然后去完成一些过去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完成的、甚至是永远也不能完成的愿望,如出去旅游、陪伴家人、弥补过去犯下的过失、完成自己人生的回忆录等等,他们同样是希望在自己离去后家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设想没有自己的家庭生活情境、自己灵魂的归处。
如果我们将患者的这些想法稍作总结与条理化,我们不难发现患者的灵性需求大约应该包括生命末期的希望与梦想、表达生命意义的仪式、会议并整理自己的往事、寻找支持内心力量的源泉、与他人接触、创造一个安全的休息环境、照顾好家人等等方面的内容。
医学人文情怀的现状与修炼医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的科学,在对科学、技术的孜孜不倦的追求的同时,对表现为追求永恒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终极关怀的其他方面的关注也是尤为重要,而且科技水平越发达、人的健康状况越好,在面对必然到来的死亡时解答这种终极困惑的需求也越高,这是灵性的超越特性所决定的。
追求生命的平衡发展是人类不同时期的历史使命,是医学人文必须关注的医学课题医学人文情怀的现状不同人群特定的医学是系统化表现其民族文化的哲学在事关那个人群的健康的医疗领域的实践,而身处其中的从业人员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表现着自己的追求。
秉承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的中医药以其独树一帜的特色无时无刻都在坚守着、发展着医学人文关怀,以对“人”的关怀替代对“病”的关注来源于自然馈赠的中草药体现着道家“天人合一”理念,以“艾、灸”为代表的微创技术展现的是以调整而不是介入的方法去纠正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望、闻、问、切”更是表现着医学人文情怀。
“望”,观察患者的面色、走路、形体、营养状态等以对患者人的关注代替了只对患者病情记载文字的关注;“闻”,感觉患者的气味、呼吸、体味、分泌液气味等以对患者身体的关注代替了只对各项检验结果的判读;“问”,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病情发展、家人态度以对患者全人的了解代替了只对患者某个器官功能的判定;“切”,感受患者的脉搏律动是以与患者身心的交流代替了只对患者症状的诠释。
所有这些,都是在满足患者面临疾病、甚至死亡时的多元化需求的过程中维系着几千年中国人的健康,同时也在影响着其他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历程,是患者医学人文需求与医者人文关怀的高度统一即使在西医对中医造成严重冲击的近、现代,中医药中的人文情怀仍然是其坚守的特色。
西医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唯心、形而上学、唯物的过程,医学人文情怀表现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体现的是医学灵性的疏离与回归第一阶段,人类的先祖在其生存、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对自然界发生的一切自然现象的原因知之甚少,只能将其归结于超自然的控制力量,从而产生了以各种图腾为代表的自然信仰;人一生中要不停的经历着生、老、病、死的痛苦,自然或不自然的就将其与自己的行为以及某些自然想象联系起来,巫医一体;随着这种信仰的深化,相似的族群内就形成了宗教,并以宗教规范、限制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即使在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入的年代,人们认识到疾病与人的痰、血、黄胆汁、黑胆汁有联系的时候,引领了几千年医学发展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人们宣誓的对象还是宗教或神话中与健康相关的各路神灵,而且坚持从宗教的角度强化疾病诊疗过程中精神救赎第一、身体其次。
第二阶段,随着人们对自然界、对自身的进一步了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不断地增加,医学开始主要针对身体的关注,而具备宗教性质的家庭成为对疾病灵性抚慰的中心,特别是在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培根的疾病起源的还原论、医学经验主义的确认、医师角色与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等理论和认识的深入人心,人们对宗教在疾病的救治过程中的地位逐渐产生了怀疑,对宗教的虔诚程度开始下降;为了强化宗教领导,开始于1517年的宗教改革,强化教皇高于教堂与社会的形式,第四次拉特兰会议(The Fourth Lateran Council)在医学领域其实是反应了医学与灵性有了冲突,成为影响医学与灵性关系的第二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在这个阶段,医师的信仰开始摆脱但不鄙视宗教,认可身体与精神的统一,宗教促使对灵性痛苦的关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认识和态度也是因为种种原因而经常摇摆不定的,代表性事件就是一些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名人,如牛顿、笛卡尔、培根等人最后成了虔诚的宗教人士。
第三阶段,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兴起,社会精细化分工,使人们认真思考医学与科学的关系,它追求一种以摆脱痛苦、欲望、害怕为目标的身体解放(human emancipation),历史称之为医学科学,医学实践者追求成为医学科学家;在这个医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大潮中,强调用观察和试验的手段还原人体的物质本质;对医学科学家身份的认可和追求,也许是为了与庸医相区别,临床医务工作者更专注于医疗处方、申请国家基金,从而减少了对患者的照顾,心灵抚慰在医疗实践和医学教育中越来越被忽略和缺失;这种以期成为一名职业权威的行为使灵性表达与医学实践发生了明显的分裂,它对医生关注焦点的改变、目标的确定、人生观的形成都会起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决定性作用;现实生活中,医学与科学的这种关系对医学人员灵性与道德情怀的影响到底有多深尚不清楚;然而,在临床实践中许多让人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或无能为力的需求总是成为某种难以表达却又如影随形的存在始终在敲打着医者的良心。
第四阶段,临床实践中,这种缺少人文关怀的医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有着现代医学之父之称的威廉•奥斯乐在总结现代医学的现状时就指出现代医学存在着历史洞察的贫乏、科学与人文的断裂、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等重大问题;医者、患者的各种追求,终于再次促进了医学的飞跃式的进步,用科学校正医学的方法已经不是一名专业医学人员成长的唯一途径,医学与灵性间存在的可能的三种关系(潜在的重叠、历史的需求、社会学研究的需要)促进了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 互补与替代医学)的产生,用“全人”(the whole person)的概念重新定义医学与灵性的关系;这种“全人”的概念促进了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化,提出了临床对患者身体症状、心理困惑、社会支持、灵性需求的关注。
医学人文情怀的修炼一个人的人文情怀总是在文化的环境下,随着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而形成和不断成熟的(灵性成长),医学人文情怀是医学从业者的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医护人员,在其行医生涯中不能将一些连自己都没有经历过、仅仅只是关于死亡的实证和理性建构强加给正在亲身体验死亡感受的终末期患者身上,能做的就是借助一些适合于不同患者的个体化的方法,在适度缓解患者身体痛苦的基础上引导灵性的个体灵性感悟(随着老之将至或某些事件的诱导而对人生的觉察和醒悟)。
医学人文情怀的培养正是在处理自己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中形成与实现的,主动的人文情怀的修炼和超越不仅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对自己的人生也是不无裨益、意义非凡的王一方教授从英国大英博物馆创建之初所接受的斯隆医生(Sir Hans Sloane)的博物收藏中感受到医生所能够达到的职业高度的方式,在医学技术的人生中存在一个巨大的精神天幕,沿着博物学这条幽雅的精神路径,可以寻访医学的美学意义、社会责任、对自然与知识的批评意识,可以获得观察世界与人性、多元视角与宽容心态,从而在体制化的医学与医疗的束缚下心存对自然的永恒好奇、天真、真诚,使医学成为真正的人学,塑造具有人格化的技术,找回在技术时代里被忽视的人文精神。
出版了《天才博士与非洲丛林》一书的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以其一生不平凡的经历,在反复叩问自己为什么要放弃优越生活、重新学习医学并服务非洲丛林土著居民52年的原因时,第一个用“敬畏生命”来感悟自己的心灵,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与其他的生命建立一种倾其所爱、具有向善的原动力的灵性、人性的关系,使自己的生命中追求永恒的生存意志与永恒生命得到结合。
这种对生命的“敬畏”成为医学伦理学的核心,体现在自己与自己生命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层面的敬畏医学的多元关怀表现在与医学相关的从业者身上就是要帮助医科学生、执业医生根据自己的认知个性、人格取向建立起各自的有序、有益、有智慧、有情趣的道德生活,通过非职业阅读、道德体验、人生反思来培养人文情怀,使他们的职业生涯充满世俗的高尚、温宁的圣洁、平凡的智慧。
医学的职业道德是一种寻常的关怀心,世俗的悲悯心,是一道人性的光芒、一份人道主义的内在呼唤其本质是一种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可以被传统道德中的情怀、精神所教化与熏陶,它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产生诱导作用的机会去理解、去实践。
结语在生命与天、人、物、我等多维度的关系中追求永恒生命意义与价值是人类独有的人文情怀这种人文情怀在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里称之为灵性在医学领域表现为医学人文,其内容包括患者的医学人文需求(灵性需求)和医护人员的医学人文关怀(灵性照顾)。
在针对终末期患者的安宁疗护工作中,需要经过自身修炼,得到灵性超越的医护人员敏锐的意识到患者的灵性需求,引导患者感受自己备受病痛煎熬的、有限的生命的永恒生命意义与价值主要参考文献1. 王一方,《医学人文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陈劲松,《灵性引导生活》【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3. Hampton.et al. Spiritual Needs of Persons with Advanced Cancer【J】. AM J HOSP PALLIAT CARE. 2007;24: 42-48。
4. D. Deng, Q Deng, X Liu,et al. Expectation in Life Review: A Term of Spiritual Needs Easily Understood by Chinese Hospice Patients【J】. AM J HOSP PALLIAT CARE. 2015;32: 725-31
5. M. Vermandere , J. D. Lepeleire ,W. Van Mechelen, et al. Spirituality in palliative home care: a framework for the clinician【J】. Support Care Cancer. Published Online 13 October 2012
6. 王一方,《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7. 埃克哈特·托利 著.曹植译.《当下的力量》.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8. Peteet, J. R. & DAmbra, M. N..《The Soul of Medicine》. Maryl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11。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放化疗科创立于1957年,是中南地区享有盛誉、历史最为悠久的肿瘤专科,是本地区本专业中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领航学科,是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是湖北省肿瘤放射治疗质控中心。
科主任谢丛华擅长肺癌、食管癌、胸腺癌等胸部纵隔肿瘤的内科综合治疗科室下设五个亚专科:淋巴造血、癌痛亚专科亚专科主任:邓涤头颈、乳腺肿瘤亚专科亚专科主任:钟亚华胃肠肿瘤亚专科亚专科主任:周福祥妇科、综合肿瘤亚专科
亚专科主任:张弓胸部肿瘤亚专科亚专科主任:张俊红(以楼层挂牌名称为准)
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69号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放化疗科
公交:东湖路中南医院站下车,经过的公交路线14、402、411、552、578、701、709、810
027-67812607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精神是什么(人文精神是什么 人文情怀又是什么)太疯狂了
医学人文情怀--安宁疗护中的灵性照顾
-
主持人开场白(主持人开场白万能模板)全程干货
各位领导、来宾、同事们:请就座__x公司__x—__x年度工作总结会议正式开始。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今日亲临我们这次会议的领导和…
- 人文精神是什么(人文精神是什么运动)硬核推荐
- 人文精神是什么(人文精神是什么运动)这都可以?
- 人文精神是什么(人文精神是什么短语结构)学会了吗
- 人文精神是什么(人文精神是什么短语结构)这样也行?
- 人文精神是什么(人文精神是什么?如何培养人文精神)深度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