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是什么意思知乎(人文签证是什么意思)满满干货
我们来告诉你,在香港的那些事。
作者|Mushroobby|▼申申学子创始人中山大学本科毕业港中文大学研究生在读知乎主页:https://www.zhihu.com/people/cui-bobby应朋友们要求,做一个有关香港留学和就业的文章,多图,认真看完的话,一篇就能让你明白香港留学的优势和前景。
本文主要讲了三件事:香港留学较之国内外的优势,在香港的生活方式,以及如何在港就业欢迎转载,让更多人看到:)Part.1 教育先从教育说起,对比起国内,香港具有的教育优势大约有以下四点1. 申请较易→大学排名优势。
根据最新的QS 2016-2017排名(部分截取如下):
香港大学位列世界第27名,香港科技大学位列世界第36名,香港中文大学位列世界第44名,香港城市大学位列世界第55名,香港理工大学位列世界第111名,香港浸会大学位列世界第278名作为对比,清华大学世界排名是24名,北京大学位列39名,复旦大学世界排名43名,上海交大是61名。
除开这四所之外,前一百名没有国内大学了,顺带附上全国知名学校的QS同期排名:中科大104名,浙大110名,南大115名,北京师范大学257名,武汉大学已经到了275名,而我的母校中山大学竟然是...296名。
这个排名可以看出香港前四所学校,港大中大科大城大,在国内基本相当于清北复交水平即使是许多人认为不够好的香港理工大学,大约相当于国内的浙大or中科大水平;香港浸会大学也大约相当于中山大学当然,这个排名是根据大学的综合实力,不够具体,具体的专业排名没有涵盖,但是QS Ranking作为世界上最具权威的排名之一,可信度还是毋庸置疑的。
介绍这个排名其实也是为了进一步解释申请难度的问题同样条件的一位普通211学生,均分85,在国内保研考研到中大武大的概率已经十分悲观,更不用说清北复交相比起来,申请来港读研深造,选择城大和理工,所要求的条件并不苛刻,申请成功率也是十分乐观的,港中科三所名校虽然录取率偏低,但还是远比国内考研上清北复交要简单。
所以,我所说的排名优势是指,申请人同等条件下,选择来香港会更容易被录取至排名靠前的学校学校排名优势带来的最重要的一点是:眼界和层次,因为相比于个人能力,层次的提升更加困难而学校的校友资源和教育平台,恰恰提供了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可以使得眼界和层次晋升的机会。
学校名气大带来的效应是连锁的优质的教师资源,也许相比起清北并无太大优势,但是讲座,交流,实习,这三方面的资源优势是国内任何一所大学都无法比拟的各种优质的讲座,既有美国前国务卿和诺奖获得者的演说,又有著名导演、歌手等知名社会人物的演说,涵盖面之广,演讲水平之高,实属罕见,几乎每天都有一两场优质的讲座,座无虚席,实不夸张。
名企实习机会多香港没有像国内那么浩大的一年一度校招,但是几乎每天,学校里都有各种企业的career talk,他们欢迎资格达标的年轻人前去应聘、实习途经公开,管理透明,机会均等,这些都是香港完善的制度能提供的优势。
而这些参加讲座和实习的机会,也是开拓视野、提升层次的机会还有刚刚提到的校友资源,就读时期的同学、朋友,以及已经毕业的前辈校友,都是未来工作、创业的良好助力而这里还有一点要强调的是,香港只是一座城,但却具有这么多顶尖高校。
因此,人才和资源的密度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高,所以校友资源和人脉资源才因此可以发挥最大价值,而如果在国内,人脉资源太过分散反而不好利用2. 香港的西式教育模式关于这一点,想要解释的是,我并没有要评判中式和西式孰优孰劣,只是想强调,能有机会接受另一种教育模式得培养,这本身就是一种优势。
知乎上的各位朋友肯定比我更明白这个道理:人的自制力真的有限高中的环境促使每个人都在努力,可是上了大学之后就完全不一样,因为你若是没有学习的动力,就会懒散到你自己都不敢相信想必大家都多多少少有过类似的经历:不管上大学之前,甚至是每学期开学之前,发过多少誓,做过多少计划,我这一学期要达成多少目标,最后能实现的着实寥寥。
若一开始不搞清楚自己学习的目的,获得学习的动力,在大学里,是很容易迷失的毕竟生活嘛,谁不想轻松一点,作业抄了就抄了,期末复习了一样能过,这种心理在大学是普遍存在的而到了研究生,如果继续重复这样的生活,只不过相当于又读了一年大五,大六,对个人的提升毫无意义。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讲,身边同学的学习氛围太重要大学和研究生说到底还是学字为先即使在很好的大学,也有不少男生宿舍天天开黑搞起,不少女生宿舍天天煲剧追番逛淘宝,大四毕业投简历了两眼一黑不客气的说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大学自由开放的教育方式带来的结果是很多学生把自由过成了散漫。
相比之下,香港的高校学期短,一般13周课程结束,十五周学期结束这带来的变化十分明显,香港高校把几乎同等的学习内容压缩到⅔的课时里,实际上学习压力大了很多,变成了典型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课上课下功夫都要做足,可以很大的提升一个人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而这些也是我在这里接受过教育之后,最深有体会的一点。
而且香港高校一般使用test制度短短三个月时间里两个test一次期末考,从开学第三周第四周开始考试,一直考到期末,是香港各大学的现实可以说香港紧凑的学期制度对大多数人来说提供了相对更好的学习氛围,这一点毋庸置疑。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除了中文系..香港是全英文授课包括考试,这对英语水平是很大的提高,英语对日后的工作帮助有多大,相信许多过来人比我清楚得多,我就不做赘述了3. 硬件设施的巨大优势是的,这也是香港相比目前国内最显著的优势之一。
我以前发过一条微博:我们总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在学习这件事上却往往忽略了客观因素其实才是激发主观能动性的先决条件当我真正见识过优质的教育资源,才开始后悔为什么当初不好好学习当我真正见识过优秀的人的生活之后,才想要为自己奋斗。
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我未来的模样,而我也挺喜欢那个模样香港高校的硬件真心比国内完善太多做科研的仪器、设备大多数数都比国内齐全、先进,而且使用起来没那么多限制,比如化学学科的NMR,物理和计算类的超级计算机等等。
最大的亮点当属图书馆馆藏丰富,包括各种学术期刊的版权,可以说,几乎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找不到包括提供24h自习室,永远都有热水和电源而且安保条件真的好,校园里不会丢东西其他硬件设施真的不多说了,上几张T图书馆的照片大家感受一下:。
中文大学
科技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总之,香港提供的良好硬件设施,其根本目的在于最大程度的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得我们不用花费过多时间去做一些本可由机器解决的事情4. 时间成本前面讲的几点都很重要,但我想说,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时间成本。
香港研究生分为授课型(MSc MA等等)以及研究型(M.phil)这两种这二者的区别是,M.phil有工资(14000HKD),主要工作是做实验,有少量课程要求,而授课型只用上课修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就行但是两者申请难度有显著区别,M.phil难度基本相当于Ph.D。
前面的讨论未注明情况下指的均是MSc其中授课型(MSc等等)绝大多数为一年制,每年九月入学,次年五月中旬毕业耗时较短,对于已经工作或者准备早点开始工作的朋友来说,是极佳的选择而研究型(M.phil)是两年毕业,也不算很耗时。
相比之下,国内授课型往往是两年,研究型三年(这个不太确定..欢迎指正)这省下来的一年时间给了我们更大的选择余地,也让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了快人一步的巨大优势这里我解释一下,有不少人觉得现在这种授课型学位的含金量低,一年就毕业,是不是毕业了不顶用。
我只想说,当真的动动脑子思考过后就不会再有这种简单的想法理由很简单,现在不是你的学位不值钱了,是所有的学位都不值钱了学历的通货膨胀是市场化需求的必然结果所以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应对措施就只能是尽量获取更高的学位,什么意思呢,当本科生太多了,那就读硕士,或许在未来硕士太多了,那就读博士。
要明白的是,1和0的区别远远比1000和100的区别要大有还是没有,one or nothing,这很重要想明白了这一点,你就只用考虑如何比别人更快、用更少的资源获取到相同的学历这一个问题了前面是和国内读研做了一个对比,接下来再。
和国外留学做一个简单对比,这里就主要按照地区对比了a. 新加坡性价比来看,新加坡是香港最有力的竞争者,因为这二者极其类似,都是授课型一年制,研究型两年制新加坡国立和南洋理工的QS排名分别是全球第12位和13位,可以说相当相当厉害。
但是对应的,新加坡只有这两所学校,所以专业少、申请难度很大,而且费用高新加坡读研的费用一般是香港的1.5倍(关于费用会在第二部分再做介绍,这里有个概念就好)b. 欧洲,主要是英国香港的教育体系其实和英国是一脉相承,而且好学校也很多,申请也不用GRE,所以优势不是太明显。
去欧洲的主要问题——贵,英国留学费用大概是香港的2.5倍而且英国毕业时间很诡异,一般是每年九月中入学,次年九月中毕业,完整的一年回国之后找工作,时间略尴尬但不考虑钱的因素,去英国读书应该体验不错理工科要慎重,理工科去英国之后学习压力偏大。
c. 美帝加拿大美帝和枫叶国名校确实多,但我就提一点,GRE,导致申请周期很长,难度也很大,英语不好的至少准备三个月时间而香港只用提供IELTS或者TOEFL而且美帝一般快的话需要1.5年,慢的话两年毕业,费用的话大约是香港的2倍。
选择去美国大多是因为美国梦,见识一下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是什么样子但是考虑到去美帝各项成本都很高,所以读研性价比相对不太高,但是读博性价比就很高,因为学术环境还是老美最好d. 澳洲新西兰一是好学校少,二是时间成本高,好处是留学澳洲移民方便,而且环境很不错。
费用的话大约是香港的2倍还有以下三条,比较接地气的压倒性优势,不是针对哪个国家和地区:1. 签证香港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可以有一年的无条件IANG签证,意思就是说可以没有无条件的在香港多居留一年,这对于想要留港的朋友们来说是极其巨大的好处。
说到提供签证,香港真不是针对谁2. 离家近讲真,朋友们,这难道不是最爽吗?广东的孩子周末还能回家,爸妈来玩,或者参加毕业典礼也很方便每年往返机票就能省下一台iPhone,一国两制,伟大设想,十分利民,不多赘述。
3. 吃得好遍地米其林,不多说,送大家一首诗顺便打个广告:欧美留学好,土豆吃到饱不如来香港,我们帮你搞那第一部分就差不多讨论这么多,以后随时补充Part.2 生活这一部分讲讲很多朋友关心的香港的生活问题。
1.费用学费生活费等港币:人民币 = 0.88,港币还会涨,大家计算的时候港币打个九折就行1.1学费授课制学费大约是12w-15w RMB,商科的话费用会高一些,一般在18w-25w RMB,极个别专业超过30w,MBA不在讨论范围内。
然后研究型,由于是政府赞助,学费其实很便宜,每年大概是四万RMB,因为研究型学生有工资,所以学费直接从工资里扣除,实际到手工资大约是每个月10000HKD1.2生活费a. 房租:香港要自己租房,没有宿舍住(极少)。
租房一般是合租为主,看每个人的要求,一般最便宜的可以低至3000HKD/month,条件好一些的也不超过7000HKD/month土豪的话一个人租一套大约18000HKD/month具体是月付还是年付, 都可以和中介谈和房东谈。
b. 伙食费:饭堂超便宜,早餐平均15HKD,午餐晚餐平均30HKD如果三餐都是饭堂解决的话一般一天不超过100HKD自己在家做饭的话,还会比这个便宜一点点,但也只是一点点出去吃饭的话,一般茶餐厅都是40-60HKD一餐饭,改善伙食吃自助、烤肉、日料等等,大约200HKD一顿。
所以整体算下来,只要不是吃的太豪华,一个月伙食费一般是3000-5000HKD,吃的话大家差异不会特别大,应该没有房租差别大c. 杂费:交通费,电话费,水电煤气费,网费等交通费的话还是比较高,要坐地铁上学的话每个月大约300HKD,电话费每月100HKD,水电煤网这些股定开支,一个月250HKD左右。
整个费用算下来,授课类大约是20-25w RMB一年,商科类30-35w RMB一年研究型的话,工资基本上够cover学费加生活费加房租,可以保证在香港的生活了,但是再想有其他大的开支(比如旅游),可能就比较勉强了。
喜欢买买买的朋友,自己再算一笔就好..2.整体环境这个就只能大概说一说,香港的整体环境其实很好,不管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没有网传的那么不堪首先香港居民的整体素质还是相当不错的,不文明现象很少,加之配套设施和奖惩体系都完善,所以在香港生活其实很不错。
但是不管在什么地方,因为傻逼的存在,我们总会有被歧视的时候,也会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但是讲真,我在香港这些年,我本人一次都没有遇到过,同学和朋友也很少听说有这些不幸遭遇因为香港人反感的其实不是大陆学生,而是大陆游客、购物团、还有借政策漏洞来港生孩子拿永居的那部分人。
人群整体对待学生还是相当包容友好的而且各种优惠也基本包括大陆学生,小至茶餐厅学生折扣、迪士尼门票打折,大至购买苹果学生机等等然后是香港本身的一些衣食住行特色香港自然风光和景点也不算少西贡、长洲岛、太平山顶、维多利亚港等等都值得一去,也有好多大陆比较难体验到的项目,比如滑翔翼,麦理浩径徒步等等。
而且香港空气很好,植被覆盖率也非常高,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好地方,但是夏天太长可能是一个问题然后香港拥有全球157个多家和地区的免签或落地签资格,对于喜欢旅行的朋友们来说相当便利附上维多利亚港星光大道夜景一张:
除此之外,香港作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各种文化产物也相对丰富演唱会、音乐会会有国内外的大师;’美食方面几乎各地美食都有,米其林一星二星餐厅价格也比较亲民,课余时间想要尝尝香港美食,一年时间,其实还不一定够用....红磡、元朗、西贡等地方,也都有一些口碑颇为不错的小吃,值得一试。
图为香港蟹宴:
然后是购物,基本上香港除了饮食和衣服,其余各种商品都比国内便宜电子产品、奢侈品、化妆品,都有比较明显的价格优势蔬菜贵是因为纯靠进口成本高,衣服贵主要是指izzue,Levis这之类的牌子,因为折扣比较少,鞋子的话还是相对便宜。
但是所有涉及人工的服务都很贵,因为香港人工成本很高,所以维修、外卖、搬家等等服务价格就会很高最后是生活节奏,香港生活压力大一些,节奏就相对较快所以这里的特点就是学习工作的时候需要就全情投入,放松娱乐的时候也特别high。
以上是一个大概的香港生活情况的介绍,大家有什么疑问就留言,可以随后再补充一些Part.3 工作说到工作问题,这个是和留学一脉相承的,因为毕业之后可以拿到未来一年的香港IANG签证,所以留学是前提没有签证在手想在香港找工作几乎不可能,除非是非常非常非常优秀的个人条件。
所以可以认为来港留学是接下来在香港发展的敲门砖首先说一下整体的就业趋势,在香港,拥有master degree的人口不足香港总人口的 1%,所以Master毕业,想找工作其实是不难的但香港是国际商业、贸易及金融枢杻,服务业主导程度极高,占GDP的比例在90%以上,其中金融服务业、贸易及物流业、专业及工商业支援服务业、旅游业是香港经济的四大传统产业。
香港几乎没有制造业和知名互联网企业,所以理工科毕业想找到本职工作比较困难,商科和人文学科几乎可以无缝衔接香港的人均收入大约是14000HKD/month,而香港研究生毕业生,主要包括制药、生物、传媒、广告以及四大还有其他一些科技公司,起薪多在14000-16000HKD之间,算是略略高出香港人均收入。
投行,证券,金融,房地产等行业的起薪较高但是发展最好的大多还是在香港做销售,保险行业居多其次呢,因为各行各业太驳杂,而且我也确实不太可能逐个了解,所以接下来我就着重介绍一下大家比较关心的,在香港如何找工作的问题。
这里有一句话先送给大家:提早准备,学好粤语前面提到了,香港没有年度校招这种活动,但是招聘会却是全年都在进行的从学期开始到结束,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企业来学校进行宣讲,而且企业实力一般比较强,不乏各种五百强邮箱里每天都会收到有关career planning的邮件,下图是我在邮箱做关键词“career talk”搜索:。
可以看到,除了周末,每天都有数封邮件邀请我去参加各种宣讲活动或者consulting,而且每封邮件里讲的可不止是一个公司,然后我截取最近一封的邮件内容:
这只是其中4个宣讲活动,整个邮件一共介绍了17个活动,大家可以想象,工作的机会还是很多的为什么说要提早准备呢,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人往往是第二学期才考虑找工作,那个时候许多公司的宣讲已经错过了,并且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找到好岗位的可能就降低了。
学校宣讲会,通常是最高效的渠道,基本结束后就可以收到面试邀请而且香港企业秉承的理念可能和国内略有不同,香港的大多数公司是愿意好好培训新入职员工的,培训工作相当到位,他们是觉得公司培育了你,你才能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
所以其实面试不会像国内那么苛刻,更不会出现四面五面这样的情况(因为面试官的人工成本也很高)很多时候面试一次或两次之后会收到实习邀请(无工资,时间不长),而往往决定最后能否拿到这个offer的通常是实习,当然,如果能力卓群,在面试的时候就直接发offer了那就另当别论。
前面提到了,香港大多数企业是通过培训培养合适的员工,而不是通过面试去选拔合适的员工所以其实不太用担心专业不对口这之类的问题,只要不是学历史的非要去搞制药,相信在大类符合的情况下,只要在面试和实习中,表现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热情,基本用人单位都会仔细考虑你,毕竟你是香港1%具有硕士学位的劳动力。
所以在这时候,粤语就显得很重要香港人沟通交流还是粤语为主,就算公司内可能用普通话和英文,但是公司间交流也绝对还是粤语居多(书面交流为英语和繁体中文)会粤语,都不用讲的太好,只要能交流,这已经是非常亮眼的加分项了。
虽然很多应聘要求上没有写粤语,但是这确确实实是一个很大的优势然后值得一提的是,还有部分朋友找工作不是通过宣讲会的方式,是通过校友会和同乡会比如中山大学香港校友就有几千人,山东同乡会、东北同乡会等等,这些资源往往也能够提供很多的就业机会,要看大家如何利用了。
而且校友和同乡也比较容易亲近,讲道理是更容易找到工作机会的所以,真的有心在香港找工作留下来的朋友,尽量从一入学安定下来之后就着手准备,学好粤语尽早找到实习机会,实习如果稳了多半都能拿到这个offer然后给大家吃一颗定心丸,找不到工作就去友邦、保诚、安盛,这三家企业都是世界五百强,并且一定会给你一份工作的..。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这篇文章的部分观点,有些是从我之前几个回答中引用而来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随后阅读以下原答案,作为补充中山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二者相互比较,它们的优势与劣势在哪里? - Mushroobby 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508778/answer/82907426你的 Gap Year 经历是怎样的?有哪些心得分享?-Mushroobby 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972719/answer/89981135
欢迎转载,有关香港留学的一切问题,也欢迎咨询和讨论以上,祝好声明文中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学习交流,严禁商用欢迎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同你们一样我们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走着相似的路,有着相似的困惑在港数年漂泊
我们将在此与您分享观点与建议申申学子我们在这里,用“认真”等候你的参与▼
~申申学子首家香港留学一条龙服务咨询公司~欢迎进群咨询与交流想来港深造工作的同道中人都在这里▼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可进入作者知乎观看▼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