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是什么意思知乎(人文渊薮是什么意思)新鲜出炉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0-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的,精粹的,经典的,学术的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教养的结晶。

人文是什么意思知乎(人文渊薮是什么意思)新鲜出炉

 

一、引言(一)国学概述1、定义: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的,精粹的,经典的,学术的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教养的结晶2、内在价值意义:人学,即关于做人的学问“从人性关照出发而落实到人性关照的一种文化”有别于神学、鬼学、科学等。

当今人类社会出了状况:物化——一是器物化,二是动物化动物界:争——有对性、对手,发展趋势是:0+0+0+0+0+0……人类:和——无对性、关照,发展趋势是:0+1+2+3+4+5……3、“德”、“赛”二先生:

“五四”运动引进德先生、赛先生,对中华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帮助中国发展了物质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只有二先生是不够的,不能满足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黑格尔:

“一个没有形而上学的民族就好像是没有祭坛的神庙”没有形而上学本体论,没有内在根据,这个民族就没有主心骨,就没有精神支柱,就没有发展绵延的动力;这个民族的文化就失去了她发展的根基和命脉,其成员就如同精神浪子,无所皈依,无从着落,没有精神寄托,没有精神家园,没有信仰。

孔子:“君子不器”,“器”对于人类来说并不是最为重要的,尤其当人的生命运行到一定高度,“器”就更不重要了一个有修养,达到一定生命高度的人不能把自己当成一个工具,一个机器,一味地听命于他人;不能满足于具体现象、具体事实、具体事物;不能满足于吃穿住行,满足于日常工作,满足于本专业的某种规定性,满足于一专、一技、一能、一艺,满足于做个所谓。

“专家”(二)神、物、心1、“神”: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是人类社会的起点,帮助人类度过了最无助、最愚昧、最危险,同时也是最漫长的占人类历史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历史(即康德所划分的“神权”时期),是人类浑沌时期及文明初期的主宰。

轴心时期之后,人类终于长大了,人文觉醒了,拥有了自己主宰命运的能力,于是告别了神,实现了历史的大跨越但人类毕竟是有限的存在,因此“神”仍然是人类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一种超然存在,是社会约束的机制,制衡的力量,是人类敬畏的对象。

然而,“神”毕竟是生命之外者,有其局限性,因此人类不能唯“神”,否则一定是理性丧失,精神迷信,宗教迷狂2、“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科学指向“物”,它可以使人生活得日益方便和舒适,人类离不开“物”,需要科学。

然而“物”同样属于人生命之外者,同时其局限性更加明显,主要指向人的身体而且人对于“物”的需求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不能唯“物”只重物理,忽略人道是危险的,同样会导致社会危机庄子:“鹪鹩栖林不过一枝,鼹鼠饮何不过满腹。

”爱因斯坦说:“科学只能服务,不能领导”康德:“科学不能使人性得以完善”1988年1月28日,诺贝尔奖得主们达成巴黎共识:“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应到2530多年前汲取孔子智慧”2009年10月

28日,美国40多个众议员向美国国会提交一个议案:纪念孔子诞辰2560年3、“心”:人是身、心的共同体,心是人的主要构成人不是神,也不是物,既不是器物,也不是动物,所以不能活在“神”世界,也不能活在“物

”世界“心”是人生命的主宰,所以人只能生活在人的世界,“心”的世界从“心”到“心”,才形成社会,心心相连才展开人类的历史,才构成人类大生命;然而“心”不能独立存在,必存在于身体(腔子)之内,而身体存活不能离开。

“物”;“心”需要安顿,精神要有依托,所以又离不开“神”因此人类的应然世界、理想世界不是唯神的,不是唯物的,也不是唯心的,而是神、物、心三位一体,以心为主宰的世界这就是孔子的智慧,这就是国学的基本精神和普世价值,这就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重要贡献。

二、道道是内在根据,中国文化的源头,中国文化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道”的本义是指所行之道,有五个基本元素:主动者、起点、根据、途径和归宿(一)主动者——人谁走的道就是谁的道,天所行即天道,地所行即地道,神所行即神道,鬼所行即鬼道,人所行即人道。

中国文化所谓“道”主要指人道荀子说:“道者,仁之隆也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由此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性质(二)起点:即始、本、根、源、基础、由来、往、古、传统等,即古来之道,是人文祖先最早率性而行并引领后代一步步走来之道。

“彰往而察来”,“继往开来”无始就无过程,无本就无末,无根就无枝叶,无源就无流,无基础就无建筑,不知由来就无法决定去路,无往就无来,无古就无今,无传统就无现代等因此道具有了根本性的、基础的、传统的价值和意义。

由此决定了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重根,重本,重由来,重基础,重祖宗、重传统故孔子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孔子:“述而不作”,“述”即述“道”,旨在彰显道、彰显传统的重要性(三)根据:天道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年绵绵不断,至今还在走着原来的道,就是因为我们人文祖先找到一个好根据,走出了一条好道。

其根据是什么?是孔子所特别关注并最先发现:天道孔子何以发现?由已知的周公,推导到未知的周武王、文王,商汤、夏禹,最终推导到五帝之尧,孔子认定尧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祖先孔子说:“尧,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那为何则天?因为天最大,表现在博厚、高明、悠久那为何如此之大,之博厚、高明、悠久?孔子后学告诉我们:“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因为上天走了一条好道——中正之道“极高明而道中庸”人文祖先所则天而来之道被孔子命名为。

“中庸之道”极者,则也;高明者,上天也人文祖先则(效法)天而道之以中庸中庸之道乃人类社会当行、可行、必行之正道、大道、公道、常道如何理解中庸?先下个结论:她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教养的集中体现。

1、“中”,适中之谓其意思不是中心、中央、中点,而是合适,适中冯友兰先生解释为“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位、恰当的限度”,也就是适时、适地、适度因此“中”具有普世价值和永恒意义“执中”——做事情之前先找到合适的所在;。

“时中”——做事情过程中,力求把握合适执中、时中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行为模式乃至思维模式,是孔子所总结和倡导的孔子说:“有知乎?无知也!空空如也有鄙夫问于我,我叩其两端而竭矣”“叩其两端”是孔子的本事和功夫,是中华民族的本事和功夫,代表了中华民族整体的思维模式。

孔子说:“攻其一端,斯害也已”“攻其一端”代表了西方的分析的思维模式我们应持的理性的态度和方法是中西交融,向西方科学的思维模式学习,取长补短,提升自己,而绝不是舍己从人孔子讲“执中”、“时中”,老子主张。

“守中”,庄子主张“得中”,墨子等主张“尙中”,先圣先贤异口同声强调“中”“中”才是人类行为的起点合适才是终极追求,而不是一味多、高、快、先进其实“中”还有更深刻的意义王夫之说:“盈天下只是个中,更无东南西北;盈目前只是个中,更无前后左右。

”宇宙间大到天体小到病毒都是个“中”,都是一个合适,人类只是其中之一而已这就是中国人的宇宙观,由此决定了中国人的方法论: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共生共荣,“大其心,与万物同体”与大自然,与万物生灵交好、亲和、做朋友,而不是征服、对立、消灭。

原因至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共生共荣、民胞物与”因此所谓人的教养落到底无非两个字:感恩2、“庸”,以适中的方式做事,即用中;用也,常也常即常规、常态、常行;即平常、日常、经常、正常,于是自然成为不可更改,不可变动者。

故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为何不可更改,不可变动?因为庸是我们祖先按合适方式做事的结果“常”则不可反,不可失反则反常,失则失常不可反不可失之“常”无非有二:天常、伦常(1)天常:是老天爷按合适方式做事的结果,即天覆地载,日月代明,山峙河流,禽飞兽走。

(2)伦常:即五常,即五大社会伦理关系每个人都存活在其中,非此即彼,概莫能外在五常面前,每个人都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因为它是天造地设,天经地义3、中庸两大标本或典范:上天和祖先4、中庸的基本内涵、标准和具体表现形态:序与和。

二程:“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只此两字,含蓄多少义理”序即礼的基本精神,和即乐的基本精神秩序与和谐是天体宇宙运行的大准则泰戈尔称之为“事物旋律的秘密”我们祖先把这个大准则用以规划、安排中国社会,塑造中国文化。

于是中国文化就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礼乐文化“大道泛兮,以其终不自以为大,故能成其大”“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中庸”即所谓大经、大道,由取法天地之道,即大中之道而来中华民族即以此为根本生存法则,以此为形而上的本体论。

取法大,故能成其大,“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故中华民族乃成为一个与天地同体并生,与万物为一,与大化并行的民族于是中国文化就成为高明、博厚和悠久的文化,大智而大年的文化,行进五千年而绵绵不断因此中庸之道具有普世价值和永恒意义。

山有山路,水有水路,中国有中国之路,西方有西方之路孔子不会指示你具体走什么路,只是告诉你要走一条合适的路因此孔子具备了跨时空、超国界的意义,孔子属于全人类(四)途径:研究的方法(五)归宿:达到的目的三、礼

礼是中国文化发生发展的外在准则(一)“礼”的本义:“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字本身即包涵“礼”和“乐”两层含义(二)“礼”之源1、“礼,报本反始也”;礼尚往来;2、“礼生于情”;“先王承天之道,以理人之情。

”;3、由“物”而“则”;由“巫”而“史”而儒;礼是“绝地天通”的重大成果,礼是中国文明诞生的标志礼是中华民族基于其自然生态和地理机制的伟大创造(三)“礼”之用1、“礼者,人道之极也”,“昭明物则,礼也。

”礼乃得道、入道、行道的基本保障,是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明乎郊社之礼,褅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孔子)于是礼“始于天而成于人”(王安石)2、“礼别异”礼的基点或前提是分分理基础工程:天人之分、人人(社会关系)之分和个体生命之身心之分。

创生的三大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分的目的:使每个社会成员明分、得位、知宜“礼”的规定性:各守其分,各安其位,各行其宜3、“礼本于仁”仁是使人人(社会)乃至天人、身心之间达到理想状态即和谐的有效准则或适中手段,是。

“人之为人的最高标准”于是成为孔子的核心思想,成为国学的核心理念“仁者爱人”,但爱并非仁的主要内涵:爱属自然,是本能,为天性,与动物同然,是感性的,有等差,有时限,讲占有,可拒绝,故爱只是上天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基本情感。

用爱是不可能处理好天人、人人、身心三大关系的“仁”的主要内涵是敬敬属社会,是人伦的,是理性的,平等的、无时限,重分享,是互相的,并不可拒绝故子曰:“无敬何以别(犬马)乎?”敬才是处理人人、天人及身心关系的要津。

故子曰:“礼主敬”(《礼记》);《左传》:“敬,德之聚也”,“敬,礼之舆也”;二程:“人道以敬为本”;朱子:“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敬有二义:一是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际贵在心灵相通“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孔子揭示的为人之道:礼—仁—敬(以爱为基础)—忠、恕,是每一个人所应走,能走,必走的生命之道然人人都能走到底,做到忠恕吗?几乎不可能,孔子明确讲自己做不到。

那怎么办?孔子告诉我们:“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只有坚持做,努力做,尽量做,就一定会达到理想生命境界那一天子曰:“礼之用,和为贵”礼的最终目的即实现和谐:天人和谐、社会和谐、身心和谐(四)礼乐乃人生大艺术。

1、礼乐是中国古典社会两大支柱二者不可偏废,“乐胜则流,礼胜则离”礼乐的功能与宗教的功能相类:一是涵养理性,安顿人生;二是以人伦组织社会,维持社会秩序2、礼乐生活即心的生活,乃“以天赋本能的和谐为基础的生活。

”,即“顺着自然而生活”,即情感生活,身心合一的艺术的生活:使人超然物我而安和自得,而不是分别物我而唯物是取,唯利是从既不听命于神,也不受制于物,而是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不是到彼岸世界寻找解脱,而是在此岸世界做好自己;不是一味追求物质的最大满足,而是寻求尽可能的心灵愉悦。

心灵愉悦才是人生的唯一目的所在四、和和是一种理想状态,上天宇宙、人类社会和人的个体生命运行的正常状态,理想状态(一)“和”的本义1、“和,调也”;“声音相保曰和”;“以他平他谓之和”2、“阴阳得适谓之和。

”;“万物各得其所,便是和”;“万物负阴而报阳,中气以为和(老子甲本)(二)“和”的基本精神和意义1、“天地之气,莫大于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和是天体宇宙运行,是人类社会运行,是人的个体生命运行的正常状态,理想状态。

2、和是生命化育的媒介和依据“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一”即混沌、宇宙,“二”即阴阳、天地或男女,“三”即阴阳之间加和(太极)。

阴阳分立,纯阴纯阳没有意义天地不和无以化育万物,男女不和无以生育后代“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故万物皆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和乃各个体间保持自质之和各正性命是生命化育的前提阴则保持其阴性,阳则保持其阳性不阴不阳,不男不女则不可能有正常生命之化育由自然引申到社会,孔子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正然后和调,和调乃能处安。

”;“和心则行适”;诚于内而和于外3、和是有教养人群的基本的理性追求争是动物的基本行为人在孩童时期往往热衷打架,长大以后,有了教养就不再打架了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相对有教养的民族,因此被伏尔泰称之为“我们的先生

”中华民族的教养是有天然根基和生态基础的,这就是农业文明,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是时间文明,因此是和的文明,注重和谐农业文化易于积累,于是日益高出其他文明形式而终于爆发文明世界四大文明都是农业文明现代西方文明要么由游牧文明而来,要么由海洋文明而来。

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以及商业文明都是空间文明,因此是争的文明,因此西方崇尚斗争哲学4、庄子:“小年不如大年,小知不如大知”中华民族既为大年大智大教养的民族,故一贯主张“为而不争”,积极作为而不争竞老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大国者下流”;“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不战而屈人之兵”;“骤雨不终朝,飘风不终日

”五、五经(一)经、经学和国学1、经的本义——“绩也”,本指织布帛之经线维系简册的丝线为经,于是引申为常,彝则2、经与经学、子学和国学——五经者,“先王之陈迹也”,经典是人文祖先早期社会活动的最有价值和意义部分的记录和追述。

经学即研究五经之学,就是以五经为其主要学习内容的学问经学分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儒家子学,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学经历灭顶之灾,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因董仲舒而使子学上升为国学3、国学的主要构成——

五经加诸子,或曰经、传、子(二)中国经典的产生与经学的确立1、记忆、神话、传说与文字记载;2、绝地天通与人文觉醒;3、经典创制与孔子删定五经;4、董仲舒与经学(国学)的确立(三)五经的文化意义和基本精神。

1、中国经典的文化意义:中国文化的根基和精粹所在“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五经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品格2、五经的关系和排序:今文派

——诗、书、礼、易、春秋;古文派——易、书、诗、礼、春秋(四)诸经说略:五经要义1、《易》(1)《易》是什么:阴阳化生、大道之源与人文渊薮;“群经之首”,知天所为之方“生生之谓易”,探讨生生、生命的原理和由来。

含简易、变易、不易简易:生命的内核,最核心的构成,最精髓之所在,最有力量变易:分变和化变是显著的,看得见的,攸忽之变,外在的变;化是微小的,看不见的,混沌之化,内在之化不易:不能胡变,如阴阳、天地不能变,万变不离其中,按规矩而变。

(2)《易》成为经的原因:“絜静精微,易教也” 2、《书》(1)《书》是什么:正言、彞行、“著功”;“政事之纪”,是最古的官方史书,是文件汇编文件分六大类:典(大事记)、诰(政令)、誓(军令)、命(上对下的指示)、训(下对上的奏章、建议)、谟(计谋、计策、谋略)。

中华民族政治思想:尊天、崇德、尚贤(2)《书》成为经的原因:“疏通知远,书教也” 3、《诗》(1)《诗》是什么:道志、缘情、和声,“中声之所止”诗是情感的表达方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而嗟叹,嗟叹不足而咏歌之。

”诗的特性:一是语音之和谐,讲究韵律、节奏、格调;二是语义之形象,能产生出画面感、图象感;三是词汇之简练、语词之简洁诗的语言是温和、含蓄、委婉的诗言志、思无邪不虚枉、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根据乐调的不同,诗分为: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15个地区采集的土风歌谣,共160篇;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根据表现手法的不同,诗分为:。

赋——平铺直叙、排比、铺陈;比——比喻;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2)《诗》成为经的原因:“温柔敦厚,诗教也” 4、《礼》(1)《礼》是什么:社会之纲纪、行为之准则,。

“礼制节”包括《周礼》、《仪礼》及《礼记》《周礼》:国家典章制度意义的礼,即吉、凶、军、宾、嘉五礼《仪礼》:人从生到死的基本礼节,即冠、昏、祭、丧、朝、聘、饗、射八礼《礼记》:《仪礼》之传,细化、解释、扩充仪礼。

汉以降上升为经(2)《礼》成为经的原因:“恭俭庄敬,礼教也” 5、《春秋》(1)《春秋》是什么: 微言大义,“明其知(智)”、正名分、断是非创立了中国的断代史需要掌握的概念:经学——研究孔子编纂的五经之学,分为子学和国学。

子学——儒家弟子的所学国学——国家的最高学问小学——识字之学,《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字典今文学——用今文记载的经,汉代的通行字体是隶书古文学——用古文记载的经(2)《春秋》成为经的原因:“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五)读五经的参考书目1、章太炎《国学讲演录》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2、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3、蒋伯潜、蒋祖怡《经与经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4、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中华书局,。

1984,19795、邵懿辰《礼经通论》,上海书店,19806、林尹《周礼今注今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7、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8、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9

、周秉钧《尚书易解》,岳麓出版社,19841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六、四书经以致用,简化五经为四书从读四书开始,学习五经,为进德之阶梯《大学》:定其规模,分三纲八目《论语》:定其根本,做人、做君子,从学习开始。

《孟子》:定其发越,讲继承和发展“讲义,宜也”,由仁义行,而非行仁义《中庸》:定其微妙七、结语(一)中国文化之要义或曰国学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就是“道”、“礼”、“和”三字三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道、礼是因,和是果;道与礼,道是因,礼为果;礼与和,礼是因,和为果。

有真因才有正果,“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儒、道、释共同构造了中国文化的理论体系,知行合一的大体系(二)率性行之即为道,各行其道即为礼,各得其所即为和费孝通先生诀别之时发表的十六字令引人深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是大见识,大胸怀,大境界(三)“道”、“礼”、“和”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教养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做出的伟大贡献“道”、“礼”、“和”三字博大精深,无所不包大到天体,中到人类社会,小到人的个体生命,乃至于人的每一个具体行为无所不通。

(四)中国文化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中庸具有普世价值和永恒意义当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就是弘扬中庸精神(五)“经以载道”五经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中国文化的所有产品无不是由此而生,“道”、“礼”、“和

”必由此体悟和感知于是理所当然的成为“国学”的核心的和主要的构成把五经传承下去,把中华文明之道继续走下去,是我们国人的天职如果五经在我们这一代手里失传,中华文明之道在我们这一代脚下走断,则是我们国人的莫大罪过。

(六)二十世纪是救国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强国的世纪“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强哉矫”“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只有物质文明的发达不是真正的强,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发达才称得上强只有“向内用力,做好自己。

”才是光明长久之大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