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文是什么意思(历史人文气息的意思)硬核推荐
编者按去年12月,市文联积极响应市委提出的要把城市当作艺术馆来打造的要求,组织专家学者就“山水之间如何做好艺术文章”进行咨询、研讨,与会专家纷纷献计献策,提出了许多
编者按去年12月,市文联积极响应市委提出的要把城市当作艺术馆来打造的要求,组织专家学者就“山水之间如何做好艺术文章”进行咨询、研讨,与会专家纷纷献计献策,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其中,原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陆永基提出,无锡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我们要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并在会后将所思所想整理成文。
今天,我们将他的主要观点分六期连续刊出,欢迎大家就本话题进一步展开讨论同时,市文联根据市党代会、市人代会的要求,拟定了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的若干课题(点击征稿启事查看),欢迎大家积极来稿,并将在本公众号陆续刊登。
(接上篇,点击上篇查看)无锡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也同样体现着无锡特有的地域性格和人文个性说起无锡的人文艺术环境,我有过这样的描述:涉谈人文环境,无锡人不是自惭形秽便是毫无知觉,以至面对一向不以为然的左邻右舍之镇江、苏州、常州都甘落下风不予争雄。
——因为无锡没有“会稽”、“毗陵”、“吴都”此类“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显赫的历史建制,没有“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没有“诗听越客吟何苦,酒别吴娃劝不休”、没有“西津寻渡”和“北水柳浪”,没有“没骨画法”、“娄东画派”和“吴门画派”;没有在鹤林寺池旁写《爱莲说》的周敦颐,没有让“常州词派”风靡一时的周济,没有能雕白玉牌的陆子岗,没有画了扇面还得去点秋香的唐伯虎,没有程小青和周瘦鹃,更没有陈圆圆、柳如是和董小宛……
是的,无锡的轻忽人文、缺乏风雅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翻遍无锡典籍以至“穷经皓首”,都休想看到“邺下竟诗”、“兰亭雅集”、“东皋笔聚”、“西园宴饮”如此的人文际会,也别奢望“行则连舆,止则连席,觞酌流行,丝竹并奏”这般的风雅场景。
至于一览成诵出口成章的骚客才子更是寥若晨星好不容易出了个诗人李绅,其晓谕之作也只“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那样的直白,抒发的还是对凡俗生计的忧虑——我说的是实话,但本意是欲扬故抑。
因为我深知,无锡虽然没有一般认识层面上的那些人文艺术盛况,但在更高的认识层面上,无锡对人文艺术的贡献非常突出,曾经出现过一座又一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文艺术高峰,乃至奇峰!
中国传统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书画中国传统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书画中国书画,宗师级的人物很多,但能被称为“圣”的,只有两个,一个是顾恺之,一个是王羲之而这书画双圣不仅都与无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无锡就是他们的艺术养成之地。
顾恺之不用说,就是无锡人。顾恺之之所以被称作“画圣”,除了他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画家,更重要的是,无论实践还是理论,他为中国画奠定了最为根本、最为核心的艺术理论基础。
▲清上官周绘顾恺之像从艺术实践来说,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斫琴图》等等都是中国画的开山之作。
▲《女史箴图》(局部)说顾恺之的画是中国画的开山之作,并不是说在顾恺之之前就没有画家了当然有,但顾恺之之前的画家都是工匠、画匠式的,其至要点在于,他们没有明确的、完整的、能成体系的绘画艺术理论只有到了顾恺之,才真正有了中国画的美学观念和艺术理论。
顾恺之关于中国画美学观念和艺术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那就是“传神论” 留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3篇画论顾恺之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迁想妙得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以形写神。
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以形守神、迁想妙得”这“以形守神、迁想妙得”八个字,很不简单,将中国画的美学观念、核心要义精准地阐述了出来此后,不管有多少人对中国画的美学观念和艺术理论进行怎样的阐述或者创新,你仔细体会一下,就会发现都没有脱离顾恺之奠定的这个基础,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与西方的美学观念和美术理论有着鲜明的区别西方的美术注重造型的绝对准确所以,讲究机理的解剖、讲究透视,讲究逻辑,在意识上是比较直线条的而中国画,它的美学观念和中国的哲学思想有关,比较推崇玄妙,推崇神似,推崇浮想联翩后的慧悟偶得。
也就是“迁想妙得”所以中国画有“逸品”、“妙品”、“神品”等等这些需要品悟的格调等级顾恺之能够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为中国画奠定这样的基础,所以,他画圣的至高地位是实至名归的关于书圣王羲之,对他的研究特别多,中国当代书法的最高奖“兰亭奖”也取自于他的书法名作《兰亭序》。
而且书法界很多人认为,不管任何朝代直到今天,都没有人超过他的实践成就和艺术境界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局部)王羲之是哪里人?出生地在哪里?现在有许多说法,有山东琅琊说,有山东即墨说,还有无锡洛社说——这一点,无锡洛社的文化人作了许多很详尽的考证,认为王羲之就是公元303年出生于无锡洛社。
但我觉得,王羲之是哪里人并不是关键,不管王羲之是哪里人,有一个事实是毋容置疑的:王羲之的学识、他的书法艺术和境界的养成和无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无锡正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养成之地支撑这一点的不仅有很实在的历史遗存:譬如无锡城中白水荡曾有的右军府邸,现存的涤砚池及古石碑;无锡洛社有王羲之家山庄遗迹;而洛社初中所在地的观鹅亭和洗砚池则是被确定了的——赵朴初先生还专门为此题字——“王右军洗砚池”。
2007年,我还看到过《无锡日报》的一篇报道:《王羲之洗砚池碑刻被丢弃一处,无人理睬》,说是读者吕先生向日报来电反映:上周他和几名老人在中山宾馆的一个小池边,看到竖着一块残碑,一旁还有两小块石碑散落在地。
三块残碑的字拼接起来便是“右军涤砚池”几个大字,碑的右边有“万历冬”字样,左边有“邑人周昌修”等字样我不知道吕先生看到的这块“右军涤砚池”石碑是不是就是白水荡右军府的那块石碑如果不是,那无锡就有三个“右军涤砚池”的遗迹了,如果是,也至少有两个“右军涤砚池”的遗迹。
▲无锡右军涤砚池遗迹之一而据我所知,全国还有两个“右军涤砚池”的遗迹,一个在山东琅琊,一个在浙江绍兴山东的那个“右军涤砚池”是在1989年才开始修复的,而那块“王右军洗砚池”的石碑则是明代万历年间刻制的。
至于绍兴修复出的“右军涤砚池”好像还没有石碑无锡至少有两处“右军涤砚池”无锡城内的那处“右军涤砚池”,其石碑明确记载是明万历年间的,也就是说,至少没有晚于山东的那块石碑而洛社的那处“右军涤砚池”,根据史书记载,在南朝梁太清年间(547—549)就和观鹅池一起存在着了。
此外,王羲之也称“王右军”,王羲之本人对这个称呼也特别满意但无论在山东琅琊还是在浙江绍兴或者别的什么地方,都没有与之相呼应的遗存只有无锡不仅有确确凿凿的“右军府”,还有很多相关“右军府”的记载大家都知道,炫耀本地历史文化名人,都是改革开放之后近年的事情,动力在于可以被评为“历史文化”名城并得到政策的倾斜,为此,也出现过假造历史遗存的事情。
而在此之前,根本就没任何假造历史遗存的先例,因为没有实际的必要其实,细细查一下历史包括王羲之的生平,还能发现一个事实山东琅琊与王羲之的渊源,主要就是王羲之的祖籍地是在那里,其他好像没有什么更多的关系而王羲之最晚在5岁那年,公元308年,就随同父亲王旷,也就是随同晋室从山东南迁了,王羲之家的落脚地就是隶属会稽的无锡洛社。
而根据洛社文化人孜孜不倦的研究,王旷早在公元300年就带着全家到了无锡洛社,目的是既是避当时的“八王之乱”,也为晋室南迁作先行性的实地考察和体验,正是有了这个考察和体验,所以王旷竭力劝说王导实施了晋室南迁。
根据这点,洛社的文化人认定,王羲之就是出生在无锡洛社再看看浙江绍兴,也就是当时的会稽山阴这个地方与王羲之的主要渊源有两个,一个是在那里写了《兰亭序》,一个是王羲之最后迁居到了那里——史载:“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王操之由无锡徙居绍兴金庭。
”——直至逝世《兰亭序》是王羲之的巅峰之作,也就是说,是在王羲之艺术造诣非常成熟的时候写的,而王羲之迁居绍兴离逝世只有5年,属于暮年了祖籍地、出生地、暮年归山地固然是很重要的渊源,但作为艺术家,最核心的、最至关重要的渊源,该是其艺术修学、养成之地。
即使认可王羲之是5岁那年才来无锡的,但从5岁一直到暮年迁居绍兴,也就是308年到355年这中间的整整47年,即少年到中年这个人生最有生气,也是其艺术修学、养成、大有作为直至巅峰的时期,毫无疑义都主要是在无锡度过的,至少这期间王羲之的家就在无锡。
由此,就与王羲之渊源的深度、密切度而言,其他地方是很难与无锡相提并论的无锡是书圣王羲之的养成之地,该是毋容置疑的如此,说无锡是书画双圣的养成之地,就不是虚言了无锡成为书画双圣的养成之地,应该有其特有的环境因素,或者说特有的文化气息。
这一点,虽然没有很详尽的历史记载,但从某些微观之处约略能够管窥到它的一些迹象顾恺之能够成为画圣,和他身处的环境肯定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因为当时不像现在,交通便利,信息畅通,求学完全可以远离本乡本土,一般来说,本土家乡该是学问的养成之地。
顾恺之还有“三绝”之称,谓才绝、画绝、痴绝如果家乡无锡没有很好的文化气息,不可能养成顾恺之这些特殊的才情应证无锡有很好文化气息的,还有王羲之父亲王旷,很断然地选定无锡洛社定居的事情王旷也是个很著名的人物,他与东晋的开国元勋王导是堂兄弟,在文化修养和书法艺术上造诣极高,很早就写了《笔论》。
他的弟弟王廙更是独步当时的书坛王旷选择无锡定居,一定是感受到无锡的地域性格和人文气息与之特别投缘还有一个谢安,就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里的谢安谢安可是一个十分了得的人物他不仅是东晋的一个大政治家,当过镇西大将军、吏部尚书,还是一个名士,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声望非常高。
谢安与王羲之、顾恺之都关系很熟,特别是谢安与王羲之非常相好,经常在一起切磋书法谢安与顾恺之关系就一般,至少顾恺之对谢安不太看得起有件趣事特别能说明问题谢安是洛阳人,他有鼻炎,说话时总带几分鼻音文人士大夫觉得这声音特别风雅,称之为“洛下书生咏”,纷纷学他,学不像的,还要掩鼻,人为制造这音色重浊的雅声。
有人好事,明明知道顾恺之看不惯谢安,还偏请他学一学这“洛下书生咏”顾恺之不屑道:“我干嘛要学这样的老婢声?!”老婢是指年老的女仆,这意思等于就是骂谢安了但是,谢安却对顾恺之十分赞赏,曾惊叹他的书画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这件趣事,至少能够说明,在交通和信息都并不畅通的当时,无锡在核心的文化圈内,参与度很高,也很有地位。
证明了无锡是中国书画双圣的养成之地,无锡在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地位其实就已经佼佼卓然了然而,即使就文化、学术这方面的宗师、巨匠、奇峰式的人物,无锡还远不止只有王羲之和顾恺之如果罗列出来,起码有数十位以下只是介绍几位:
倪云林——他和顾恺之一样是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是元代以后对中国画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而且这十大画家中至少两位对倪云林尤其顶礼膜拜这就是说,在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中,无锡除了顾恺之和倪云林,还有两位无锡的拥趸。
由此可见,无锡在中国绘画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至于“扬州八怪”、“吴门四家”之类,根本不能与之同论李绅——这是中国悯农诗最杰出的代表性人物悯农诗特别能够体现人文情怀,也一个中国古代精神文明的标杆从人文高度和艺术的精神内质看,该是能和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相比肩的。
徐霞客——古代文人中一座罕见的奇峰他的人文实践,完全脱开了那些仅沉湎于风雅诗文的俗套,而非常超前性地将自己的文学才华用于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所以,世界学界评价他:《徐霞客游记》虽然出自17世纪,但综合性的水平和意识境界已经到达20世纪。
杨荫浏——中国音乐界泰斗,首部《中国音乐史》的著作者,首任中央音乐研究所所长记得在改革开放后举行的全国文代会的图片介绍上,其他文艺家的介绍都是常规的,惟有杨荫浏的介绍是“杨荫浏先生和他的学生们”,而这些学生也个个都是音乐界的“大咖”,足见杨荫浏在音乐界无比崇高的地位。
瞎子阿炳——中国唯一真正称得上在世界音乐界有重大广泛影响的人物特别需要提出的是,他的艺术养成,全部在于无锡的这块土地,是最能鲜明体现无锡特有的地域性格和人文个性造就历史文化奇峰的一个例证钱穆——中国顶级的国学大师,28岁即以《先秦诸子系年考辨》问鼎学界,专著多达80余种。
名世之早、著述之丰为国学大师中所罕见孙冶方——中国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的国家级最高奖便是以他名字命名的“孙冶方经济学奖”钱松岩——美术一代宗师他的艺术成就和创新精神,为中国画真正具有实践价值的传承发展,作出了无人企及的贡献,其意义无比深远。
钱钟书——文学研究家,作家,被誉为“中国第一学者”钱钟书的最大价值意义其实是他身上特有的一种“钱钟书现象”这不仅仅是指他的学术和艺术成就,还有他非常独特的性格操守他的清高或者说“孤傲”是非常纯粹的,在中国学界绝无仅有。
中国学界有很多的浮躁炒作之风,稍有成绩就到处自我炫耀,想方设法招揽吹捧性的研讨、评价和各种采访钱钟书坚决不做这样的事情,甚至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题采访,他也断然谢绝至于在各种视觉媒体上,更不会看到钱钟书的镜头。
这些个性其实在无锡也是有源头和传承性的譬如倪云林,他也被称为“倪高士”中国传统文人一向推崇“清高”乃至“孤傲”,其典型的代表性群体就是“不同俗流”的“魏晋七子”,一向为中国传统文人津津乐道但即使将这“不同俗流”的“魏晋七子”和倪云林一比,就能发现,他们的所谓“清高”、“孤傲”和倪云林也并不在同一层面上。
“魏晋七子”最初几乎都有为官出仕的想法,有的还真的就为官出仕过,只是由于遭到挫折才归隐“竹林”,显示“不同俗流”的作派倪云林完全不是,倪云林在禀赋性格上就和时俗格格不入有许多相关倪云林的“洁癖”传说,其实还只是比较浅表性的。
他的清高和孤傲是有基因本源性的,任何世俗的诱惑都不可能改变他这些基因本源性的“清高”、“孤傲”,在无锡许多人物身上都能看到,譬如顾恺之,譬如高攀龙,甚至包括瞎子阿炳顾宪成创办东林书院,被一致誉为“清流”派,显然也是有着基因本源性的地域性格和人文个性的原因。
另外还有一个当代的华君武——此人曾长期担任中国美术界的实际最高领导人他的新闻漫画,在中国美术领域基本都是常规的中国画、西洋油画、水彩画等等的状况下,绝对是独树一帜的不仅意义很大,其成就也是最高的有评价:“他的一幅画可抵千军万马”,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死猪不怕开水烫》。
可是,以他的身份和独特的成就,看到过他到处炫耀,常常出现在各种媒体的镜头中吗?——没有——因为他身上无疑也体现着无锡特有的地域性格和人文个性创作了被誉为“第二国歌”——《歌唱祖国》的王莘以及培养了钱绍武、董欣宾等美术大家的宗师级乡贤秦古柳也有这样的操守。
无锡人这些独秉的清操,与所创造出的兀然奇峰,有着很深刻的内在关联性首先,不屑并摒弃这些世俗的作为,便能将自己的学术、艺术思维和境界始终保持在一个很纯粹的状态之中,有利于做更为高蹈精深的求索其次,兀然奇峰的出现和被真正认可,并非只在当下。
更至要的是,之所以称为“兀然奇峰”,就在于之前的非认知性和非共识性,惟有经过历史的淘汰性检验,方能显示其非凡性、独特性和意义深远性此类例证,在世界的文明史上,实在是太多了
这里,我还要要着重介绍一位非常特别的人物——陈翰笙。陈翰笙(1897—2004)无锡荡口人。一般的介绍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经济学家。
▲陈翰笙像但如果真正了解了他的生平,就会知道,他不仅是中国经济学的开山鼻祖,还绝对是中国近代、现代、乃至当代的一位卓然奇峰式的人物1、他的履历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当代史这不仅仅只是说他经历了中国近、现、当代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而是在这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中,他都起了非常特殊的作用,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
甚至可以说,只要有些名望的人,如果不知道陈翰笙,那是不可思议的有一张很著名的照片,是宋庆龄、鲁迅、蔡元培、萧伯纳、蔡元培、林语堂、史沫莱特的合影,很多人会看到过,因为这里面的人物全都赫赫有名名,都是各个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这些人不仅全是陈翰笙的好朋友,而且关系都相当密切尤其是宋庆龄,遇到什么重大事情,首先想到的就请陈翰笙来商量他早年留学美国,24岁就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27岁留学德国获得了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随后就受蔡元培之邀,成为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教授。
他天分极高,能熟悉使用英、法、德、俄等数种外国语言在美国读大学的时候,甚至美国学生都要向他学英语因为他的英文作文写得极其漂亮规范,常常被作为范文回国后,他便和李大钊成为挚友,并成为最早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
又去苏联,参加共产国际并担任刚成立的国际农民运动研究所的研究员他还是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的社会科学研究所长这样,无论在西方、苏俄、还是国共两党,他都有极为广泛的人脉所以当中国共产党遇到特别麻烦的事情,尤其是需要营救哪位特别重要的同志,让陈翰笙出面斡旋,总能取得成功。
新中国建立,身兼外交部长的周恩来总理立刻请他出任外交部副部长陈翰笙没有答应,只同意担任顾问,因为他致力的还是经济学研究2、他创建的经济研究方式和实际理论成果为认识中国社会的真正性质,作了奠基性的基础,其观点不仅为中国、世界马列主义政党所接受,同时也被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所接受。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在担任当时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长的时候,启动的对无锡农村的调查,并出专著《无锡调查》这部《无锡调查》的意义非常之大,属于中国经济研究方式和经济理论的奠基之作也就是根据这部著作的研究成果,中国被确认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在此之前,对中国社会的性质没有一个定论。
3、他是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开创者陈翰笙培养了中国几乎所有杰出的经济学家(而且大都是无锡人:孙冶方、薛暮桥、于光远、薛保鼎、秦柳方等等),同时他还是世界许多最著名的研究中国的学者的引路人因为要真正了解中国,最好的途径就是了解中国农村,能够了解中国农村了,对中国其他各方面现象的认识也就有了最扎实的基础,而陈翰笙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无锡调查》,另外还有《保定调查》和《广东调查》,就有中国农村最为全面最为深入也最为细致的状况反映和研究数据。
陈翰笙活了107岁,在他寿诞的时候,不管国际、国内,也不管多大的年纪(甚至上百岁)、多大名望的官员、专家、学者都来向他鞠躬致敬。(待续)文字:陆永基图片:来自网络往期推荐
无锡的自豪指向——无锡的地域性格、人文个性与卓绝辉煌的历史文化成果(四)
线上观展丨艺术凤凰2022——张新权油画新作展
以文战疫 | 无锡战疫诗歌选篇(二)
弹词开篇丨齐心协力来抗疫
一曲《如愿》 为无锡加油!
无锡中青年文艺名家 | 蒋君慧:在书法中寻找自我
无锡文艺界荟萃文坛精英 力推原创佳作注重文化底蕴 追求高雅品位-扫码关注我们-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历史人文是什么意思(历史人文气息的意思)硬核推荐
编者按去年12月,市文联积极响应市委提出的要把城市当作艺术馆来打造的要求,组织专家学者就“山水之间如何做好艺术文章”进行…
-
历史人文是什么意思(历史人文气息的意思)一看就会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后人称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出生在今天中国山东省的一个贵族…
- 历史人文是什么意思(历史人文景观是什么意思)真没想到
- 地方人文是什么意思(人文气息浓厚是什么意思)硬核推荐
- 地方人文是什么意思(人文气息浓厚是什么意思)学到了
- 地方人文是什么意思(一个地方的人文是什么意思)不要告诉别人
- 地方人文是什么意思(人文纪实是什么意思)一看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