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文化有哪些种类(文化的种类有哪些)学到了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0-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有数千年临床实践基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原创性战略优势

人文文化有哪些种类(文化的种类有哪些)学到了

 

文化自信,中医自信 我国一些中医院校完全照搬了西医院校教学的模式,忽视了最根本的整体辨证思维,要求学生像西医学生一样进实验室,搞量化研究中医院校招生大多以理科为主,在教学上又不重视甚至忽视古汉语教育,结果是中医理论被简单化为概念,学生靠死记硬背学中医,根本体会不到中医的伟大和神奇。

中医的不自信,其实源于文化的不自信20世纪以来,学界在相当大程度上将“西学”与“国学”当作相互对立的两个门派从梁启超到陈独秀,都认为中医不科学,这些错误认识一直沿袭至今如果在骨子里深藏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中医将一直处于被审视、被验证、被质疑、被改造的境地。

德国一位学者曾尖锐地指出:“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中国人不能丢了文化自信,中医也不能丢了发展的自信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基础,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原创性战略优势。增强对中医的文化自信,才能继承和弘扬中医,让中医更好地维护人类健康。

中医被古人称为“生生之学”,是关于生命智慧和生命艺术的学问它具有丰富的人文文化内涵,是包括哲学、艺术、宗教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现代人对中医的理解往往是“跟西医相对的中国的医学”,但如此一来,中医这门具有深刻内涵的传统学问就被淡化、被解构了。

实际上,中医具有更深层的含义,我们将其内涵阐发出来,才能够真正了解其深刻的价值意义

中医的第一个含义:上、中、下的“中”古语有云:“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自古以来,善为医者,不仅能治病救人,而且能以医理论国事,治病与治国、治人,融会贯通,一脉相承从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讲,“中医”是治人的,而不是治病的。

换言之,中医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而不仅仅看“病”如果仅仅看病、治病,那便是下医同时,把握了医道的精髓,还可以去治人,也可以去治国中医的这层含义与今天大不相同,如今学了医就只能去看病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良相是治国的,良医是治人的,但治国、治人、治病的道理是相通的所以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分科而医,医之衰也”中医需要把握道的根本精神,否则只会沦为囿于成规、定法的“下医”所以,中医的第一个含义,就是中医治人。

中医的第二个含义:不治已病、治未病《汉书·艺文志》中有一句话:“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有病不治,才能得到中医据《黄帝内经》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有病不治,就是说不治已病因此,中医不是治已病的,是治未病的。

治未病,也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够保持身心的健康历史上曾流传这样一个故事: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

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因医术高超被奉为“神医”,然而,扁鹊自认为自己医术并不高明,因为只是治“已病”,真正高明的是治“未病”,让人不生病。

所以中医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不要等到有病了再去治,最好还是不要生病

中医的第三个含义:不能依赖药物,药只是起辅助作用的清代学者钱大昭在注释《汉书·艺文志》时说:“时下吴人尚曰:‘不服药为中医’”他是说,到今天为止,吴地的人仍以不服药为中医中医不是以服药为主的理念可能在清代相当盛行。

曾国藩的儿子身体比较虚弱,他在家书里告诉儿子:“治心病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病要以‘不药’二字为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能不用药就不用,再好的医生也可能在用药过程中产生偏差,这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良医十个人里面能够治好八个人就不错,庸医十个人里面有八九个会让他给治死。

因此,用药要慎重,能不服药就不用,这是清代的理念现在流行的自然疗法流派有七项原则,其中一个原则,即能不动手术的尽量不动,能不吃药的尽量不吃,要调动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其实,在中医里早就有这样的理念了当然,但凡事情都不能绝对化,需要用药时还是要用药,但不能依赖药物,药只是起辅助作用的。

中医的第四个含义:讲究“中正平和”这跟中国文化的生命观是一致的:生命不是造物主或神创造出来的,生命是天地之气达到和谐状态而产生的因此,每个生命都是天地之和气而生的生命因“和”而生,那么怎样维持其生命力呢也是要靠“和”。

中医用“中”的概念来调整人体各种的不平衡、不中正、不平和生命因中正平和而产生、延续,这是中医最核心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中正平和”是一种生命的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不是固定式的,而是“动态”的、“变易”的。

因此,中国人必然强调一个“中”,或说“中和”“中庸”就是要把握一个分寸,把握一个度,但是这个度不是不变的,它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地域的变化而变化的“中”是一个不变的原则,但是这个原则在不同的环境和时间里面,是要发生变化的,所以,这是一个动态的平衡,我们要“致中和”。

中国哲学很重要的特点,并不是仅仅确定某一个事情的一种性质或者一种特征,而更在讲这些性质互相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们之间的一种转换,所以非常强调一个“中”,还强调一个“时”中国哲学里面讲的“时”,含义既包括时间也包括空间,是指从时间、空间两个层面来调整“中”的原则,这些都是中医的诊断治疗或者预防的根本原则。

 中医离不开中国整体的文化和哲学,中国的整体的文化和哲学也离不开中医中医在实践中的运用,尤其在养生这个方面,也促进了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提升和升华同时,人对自然万物的认识的加深和扩展,往往伴随着人对自身生命的认识的深化。

所以,中医可以说是一种生命哲学

来源:《北京日报》2020年3月16日。版权归原作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