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渊薮什么意思(人文渊薮是什么意思解释一下)快来看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0-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2020年第1期共收录22篇文章

人文渊薮什么意思(人文渊薮是什么意思解释一下)快来看

 

《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2020年第1期 

《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2020年第1期共收录22篇文章,其中包括普通话韵母系统的审音问题、《说文解字》中的俗语词研究、对古籍整理出版中表外汉字的处理原则、对域外汉语教科书研究的再审视、还有对汉韩“那”类应答话语的比较研究等。

总体内容涉及语音、汉字、词汇、语义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往期推荐:刊讯 | 《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2019年第2期刊讯 | 《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2019年第1期目  录1 普通话韵母系统的审音问题 / 张玉来

17 《集韵·韵例》改类隔切为音和切体例的来历考索 / 张渭毅30 章炳麟古音学中的古声纽研究 / 刘艳梅43 南北朝时期金陵语音的性质问题 / 马德强55 也谈 “重纽”及介音区别说的合理性问题 / 宋峰

69 《说文解字》俗语词揭探 / 王彤伟80 《蒙古字韵》韵字校补 / 耿军 86 永嘉丛书本 《集韵考正》引 《说文》考 / 刘思文97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的平行互证方法 陈正正111 古籍整理出版中表外汉字处理原则 / 马乾、周艳红

122 《敬斋古今黈》所释词汇考 / 樊莹莹、秦越134 从历时演变看语义地图模型中的语义域——以古代汉语虚词 “以”“于”为例 / 叶述冕154 域外汉语教科书研究的再审视 / 张福通、赵成杰169 曾伯陭钺铭文賸义 / 鞠焕文

178 《书》类文献字词研究二题 / 刘建民、张学城183 秦汉玺印姓名考析 (续六) / 魏宜辉……196 谈左冢漆盘的 “ ”/ 程少轩204 说曾公 编钟铭文的“骏声有闻” / 蒋文 208 上博六《用曰》补释五则 / 罗涛

215 《尚书·立政》“其在受德暋”补说 / 高中正225 汉韩“那”类应答话语标记比较研究 / 李龙、朴雪豪243 以文献资料研究方言的新尝试——读《从西洋传教士文献看台州方言百余年来的演变》/ 石汝杰

250 稿约提  要普通话韵母系统的审音问题张玉来    南京大学文学院/汉语史研究所提  要:现代汉民族共同语音系的审定,先后经历了"老国音""新国音"和"普通话"三个阶段就《汉语拼音方案》里的普通话。

"韵母表"而言,它是"老国音""新国音"审音体系的发展,不是另起炉灶搞出来的系统《汉语拼音方案》自公布以来,在各个领域,尤其是注音识字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学术上讲,"韵母表"在审音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在普通话韵书编纂等工作中会碰到一些不好解决的矛盾:包括i韵母承载失当、er、ê(ㄝ)韵母缺失、e/ie/üe行韵母的韵腹不同以及onɡ行韵母位置有误等方面普通话韵母体系的审音应遵从"语音描写要从严""音位归纳要合理

"两项原则根据这两项原则,本文重新审视了"韵母表"的内部结构,调整了有关韵母的音位关系,得出了新的《韵母表》形式,可为今后《汉语拼音方案》的修订提供参考关键词: 普通话  韵母系统  审音  韵母音位《集韵·韵例》改类隔切为音和切体例的来历考索

张渭毅    北京大学中文系 /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提  要:一问题的提出《集韵》卷首《韵例》云:"凡字之翻切,旧以武代某,以亡代茫,谓之类隔,今皆用本字"这就是《集韵》改良反切的体例,它的意思是

:凡一字之反切,反切上字该用"某"但旧时却用"武"、该用"茫"但旧时却用"亡",这类反切叫做"类隔"现在都改用本字"某"、"茫"作这类反切的上字《集韵》改类隔切为音和切的体例,以改明母类隔切为音和切为例。

章炳麟古音学中的古声纽研究刘艳梅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提  要:章炳麟的古声纽研究,是继钱大昕古声纽说之后的重大成果章氏举23例以证古"娘日归泥"说,后来王力、李方桂、周法高等又作了新发展,形成了一条古声纽研究链。

文中对章氏古声纽表作了说明,指出古声纽"知庄章端精"研究为同一系课题章氏古双声说以喉牙音为基本音,并敏锐地发现喉牙音与其他音类之错综复杂的语音联系,章氏开了依据谐声来研究古声纽的先河关键词:章炳麟上古声纽

“娘日归泥”说 古双声说南北朝时期金陵语音的性质问题马德强    扬州大学文学院提  要:学界对南北朝时期金陵语音性质的认识有分歧,存在多种意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南朝后期的金陵语音不会是洛阳旧音的翻版。

,也非单纯的江东方言,而应是南渡北语和江东方言长期接触形成的新通语系统当前对南朝金陵语音的探讨主观猜测成分较重,发掘具体的语音事实应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关键词:南北朝  金陵音系  南渡北语  江东方言  南朝通语 。

也谈 “重纽”及介音区别说的合理性问题宋    峰    江苏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提  要:重纽问题是汉语中古音研究中最为重要,同时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学人的不断争辩和论证中,重纽的区别问题日见明晰。

,其中来源于不同介音的观点,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为促进重纽问题的解决,我们也略谈看法:解决重纽的问题,首先是要有可靠的证据来证实重纽现象的客观存在,这是前提;其次,对重纽现象的解释要始终不能离开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这才是根本关键词:重纽问题  介音区别说  历史发展观《说文解字》俗语词揭探王彤伟    江苏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提  要:《说文》全书有九次专门提到和某个雅称相对的俗语词,它们分别是"鼻子、蘸、津、鸭、大、篦、驮、夾、。

"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今本《说文》中的俗语词明显可分为两类,《说文》本体部分的"俗"与新附部分的"俗"是有差异的如果《说文》本体部分的有关叙述是《说文》原貌,而不是掺入的后人注释,那可以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东汉许慎时代的确已经开始言文分离了,因为有这些"俗语词"为证;第二,今天流传下来的汉代文献都是正统文言,因为《说文》本体所提及的"俗语词"在这些文献里都未曾出现关键词:说文解字  俗语词  演变。

《蒙古字韵》韵字校补耿    军    西南大学国际学院提  要:《蒙古字韵》是研究元代汉语与八思巴字对音的重要文献,历来学者的校勘已经相当完备,但仍有失校或值得商榷之处,今就韵字部分作校补20条,并对相关韵字的存留及韵书的校勘使用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 《蒙古字韵》  韵字  校勘  校补永嘉丛书本《集韵考正》引《说文》考刘思文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提 要:《集韵》在中国字书和韵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代瑞安学派考据学家方成珪代表作《集韵考正》是流传至今、影响最大的《集韵》校本,它引用了约80种唐宋及其之前的古文献,其中尤以大、小徐本《说文》引用居多,仅次于所引的《类篇》数。

我们将永嘉丛书本《集韵考正》所引《说文》与其来源作比勘,发现字形讹混、字词缺脱、文字误衍和音义错置等共计33则,它们集中反映了《集韵考正》引大、小徐本《说文》的特点及方成珪所处时代的文字使用特征关键词:

《集韵考正》  说文  方成珪  瑞安学派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的平行互证方法陈正正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提 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大量使用平行互证这一方法进行考据工作段氏运用该方法考察文字的形、音、义,以及词义系统和事物的命名理据。

平行互证法的自觉使用,体现了他有明确的系统意识,反映出他已具有相当程度的科学理念平行互证不局限于文字符号本身的形音义关系,而是从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来考察语言文字现象但是,他考证的某些现象并不符合语言文字事实。

这说明,利用平行互证的方法考察语言文字现象的效力是有局限的,存在推论的成分语言符号的创制与使用均有经验性与人文性两种特性,不能完全按照科学的观念进行类推关键词:段玉裁  平行互证  系统性  人文性古籍整理出版中表外汉字处理原则

马   乾    西北大学文学院周艳红    陕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提 要:立足于信息化时代的规范化、标准化需求,本文从语言文字规范的角度提出,《通用规范汉字表》之外的汉字,古籍整理过程中需要避免无限类推简化,参考权威工具书、科研成果以及国家标准等优选编码字符,转写、替换或者用规范字直接认同未编码字。

关键词:古籍整理  表外字  字形  异体字  规范字《敬斋古今黈》所释词汇考樊莹莹    云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秦   越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提 要:在《敬斋古今黈》一书中,作者李治考证了"于越""波河""孔道""成心""孤负""诡道""给改""悲杀""末厥"等词,本文在此基础上采用现代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这些词的来源及发展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补此书及辞书编纂的不足。

 关键词:敬斋古今黈  词汇  词源  词典从历时演变看语义地图模型中的语义域——以古代汉语虚词“以”“于”为例叶述冕   北京大学中文系提 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古代汉语虚词"以"的发展、"于"的衰落来对与之相关的语义地图进行检视;同时通过分析语义地图中不同的语义域,对相关断链现象进行了解释。

我们认为虚词"以"引介原因的用法源于引介工具和方式,而不是源于引介目的;虚词"于"在衰落过程中的断链只出现在连接不同语义域的界面节点上,在同一语义域内部并未出现断链语义地图模型中节点关联的性质并不单一,从语义域的角度至少应该区分"跨域关联"和"域内关联"。

关键词:历时演变  语义地图  语义域  隐喻  转喻域外汉语教科书研究的再审视张福通   南京大学文学院/汉语史研究所赵成杰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提 要:域外汉语教科书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材料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这类语料进行再审视。

一、从文献特色而言,可以利用《老乞大》的四种版本进行历时对比研究,也可以利用《官话指南》的不同修订本或对译本进行跨方言的共时对比研究二、域外汉语教科书保存了大量汉语语言现象,可补充现有研究的缺失环节,并借以观察具体现象的历时演变。

三、虽然这些教科书往往带有方言背景,但从主体看,还是应从通语视角进行多角度研究关键词:域外汉语教科书文献特色通语曾伯陭钺铭文賸义鞠焕文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提 要:本文从字形着手,通过分析,认为曾伯陭钺铭中第二个旧释为"用"的字当是"丹"字;在铭文中读为"亶"或"展",是一个表实然的副词,意为诚;"匪历殹刑,亶为民政"可翻译为"(铸此钺)并不是要实施这种刑罚,实是施行治民之政"。

关键词:曾伯陭钺  用  丹亶诚《书》类文献字词研究二题刘建民    南通大学文学院张学城    南通大学文学院提 要:清华简《厚父》中的"洹吊厥心",应读为"宽绰厥心",是人的度量宽宏之类的意思相同的表述见于《书·无逸》。

此句亦可与《祭公》的"宽壮厥心"对照《左传·昭公七年》引周武王批评殷纣王时说:"纣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其中的"主",应读为"注",且与"萃"连读"注"与"萃",都是聚集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说殷纣王是全天下逃亡罪人汇聚的渊薮。

关键词:清华简《厚父》萃渊薮秦汉玺印姓名考析(续六)魏宜辉    南京大学文学院提 要:本文探讨了十余方秦汉私印中双字名的取义,并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简帛中的通假材料,对印文中所反映的秦汉时代双字名的同名异写现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秦汉玺印双字名同名异写谈左冢漆盘的 “

”程少轩    南京大学文学院提 要:左冢漆盘内三圈所书字词多是成对出现。漆盘自外向内数第四栏方框所见的"

"与读为"揆"、训为"度"的"楑"相配。漆盘字词内容多与"法则""准则""度量""范式"相关,且多具有上升为政治术语、应用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趋势,因此与"楑"相配的"

"或当读为"考",训为"考量"。关键词:战国文字  左冢漆盘  

考说曾公

编钟铭文的“骏声有闻”蒋    文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提 要:曾公

编钟铭文中,被整理者释为"

"、读为"吾"之字,本文认为当释作从"

"得声的"

"。此字与《诗经·大大·文王有声》"遹骏有声"之"骏"记录的是同一个词。铭文"

聖有闻"当读为"骏声有闻",意为"大的声名被听闻"。关键词:曾公

编钟  诗经  骏  受事主语句上博六《用曰》补释五则罗    涛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提 要:本文对上博六《用曰》篇的一些疑难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或者作出补充如简2 "简简疏疏"为同义连文,应理解为"宽简通达","非",读为"必",必须。

简2的"怃"读为"幠",训为大简6的"戋"读为"践",排列整齐之貌简7 "弗可矣"之"矣"应读为"疑",怀疑"武"读为"侮",侮慢关键词:上博六  《用曰》《尚书·立政》“其在受德暋”补说高中正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提 要:《尚书·立政》"其在受德暋"一句,过去有不同的解释结合"暋"的字义、异文作"忞"及相关辞例等来看,将"暋"理解为"昏聩不明"或者读为"昏/惛"更为合适在表示"昏聩不明"这一意义上,"惛"与"忞"

是改换声符的异体,后者反映了古文《尚书》的用字面貌"其在受德暋"是指商纣在用人方面进用"刑暴德"和"习逸德"之人的"昏德"最后对与此句相关的《逸周书·克殷》"殷末孙受德迷先成汤之明"断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尚书·立政》其在受德暋异文解释汉韩“那”类应答话语标记比较研究李   龙    德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朴雪豪    韩国湖西大学国际交流处提 要:汉语中存在大量的"那"类应答词汇,如"那""那么"和"那好",等等。

这种特征并非汉语独有,韩语中也有许多类似的应答词汇,如"

""

""

"和"

"等等这类词汇主要用在会话中的下一话轮,即应答由于所处位置、频率等因素影响,该类词语逐渐语法化,呈现出作为话语标记的特征本文对汉语与韩语中的该类词汇进行比较,指出了其在语义、语法和语用上的异同,并尝试分析了该类词语的语法化动因,以期促进语言对比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

关键词:汉韩比较  话语标记  “那”  应答以文献资料研究方言的新尝试——读《从西洋传教士文献看台州方言百余年来的演变》石汝杰    日本熊本学园大学提 要: 最近读到阮咏梅的新著《从西洋传教士文献看台州方言百余年来的演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课题成果文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这一著作以19世纪末传教士编著的文献为对象,深入发掘和利用其中的方言资料进行研究,可以说是一个地点方言的详细的近代史。

值得向读者诸君介绍期刊简介《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是由南京大学汉语史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学术集刊(每年二辑)2017年创刊,该刊以历史语言学的理论方法为指导,以汉藏语言比较为学术背景,立足汉语本体,注重跨语言比较,努力探寻汉语及东亚语言间的关系,特别关注汉语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规律的探索。

主要发表关于汉语史、汉藏语比较、传统小学出土文献的原创性学术论文本刊联系方式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文学院《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编辑部邮政编码:210023投稿邮箱:ndlsyyx @163.com

本文来源:《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

课程推荐助  研|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及相关专业学术论文写作研修班(第二期)2021-05-04

推  荐|三天搞懂质性研究:方法、NVivo数据分析与写作2021-04-15

助力科研|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从规划到立项2021-03-29

必备课程|定量研究与SPSS体验营——3天爱上定量研究2021-03-06

必备课程|让每一位文科生都能轻松上手的Python基础课2021-02-06

推荐课程|8小时带你搞懂扎根理论:从方法到案例2020-12-16

必备课程|“统计女王”和你讲:每一个文科生都能成为SPSS操作能手!2020-12-07

研修班|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术论文写作@北语出版社出品2020-10-21

往期回顾

刊讯|Language Teaching, Issue 3, July 2021

刊讯|《古汉语研究》2021年第2期

刊讯|《中国语文通讯》2021年第2期

刊讯|《辞书研究》2021年第4期欢迎加入“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请添加“心得君”入群

今日小编:有  常审    核:心得小蔓转载&合作请联系"心得君"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