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渊薮什么意思(智含渊薮什么意思)全程干货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摄影:徐龙举作 者:王增礼编 辑:宁城书院 田 草
摄影:徐龙举宁城书院赋【说明】本赋是应宁城书院征稿而作本赋写的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修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摄影:徐龙举作 者:王增礼编 辑:宁城书院 田 草
摄影:徐龙举宁城书院赋【说明】本赋是应宁城书院征稿而作本赋写的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修武秀才马生,在参加河南乡试落榜后,返回家乡途中饥寒䢛迫,沉沉睡去梦见自己当了宁城书院的领导,并邂逅一位游学老者。
--清风子,通过与清风子的一席交谈,认识到什么是知、今人对知的误解以及获取真知的正当途径,阐明了“读书非求案牍俗务,游学当为此世大行”的“致真知“的大道理,倡导追随孔子先贤足迹,读书游学,静心笃行,以致真知。
本赋参考《秋声赋》《前赤壁赋》《洛神赋》《滕王阁序》等篇的写法和思想,以梦入赋,叙事阐理,既求“文赋”挥写达意之自由,又具“骈赋”铺陈四六之情势后列“注释”“译文”等内容,是作者本人这段时间学习写赋的一点收获,列于文后,以备参考。
首次写赋,诸事不谙,故在学习写作本赋的两周时间内,不断向方家请教,并有幸得到韩达主席、田健局长、田小草老师、山阳诗翁、生如夏花等专家老师的指导,澄清了诸多疑惑,增强了我的信心,才有了这篇小赋,在此,向以上各位老师真诚致谢!
以上文字,是为说明。
庚子之秋,余落桂榜1寒鹤影于归路,独沉郁以踯躅2舟迟水逆,风萧萧以滞槁;路迷乌怨,雨瑟瑟而绝辙3荒村落魄,谁悲说明失路?黄梁易枕,梦杳周公4遥见高楼耸峙,晴空排鹤;已而菊气袭人,陶令酒香5右军墨宝,镌宁城之彝鼎。
6;兴公金石,赋书院而新成7仲尼仁而礼乐盛,献帝恤而嘉善归8卫水环珮,点白鸥而流玉带;云台映竹,醉七子而慕宁封9宁阁远浩荡长风,怀川在望10;卷册沉古今珠玑,天下文彰11熙熙焉,学子频频,读二贤而思齐12
;施施焉,雅客落落,对三径而调筝13马某何知14,腆任山长15诚惶诚恐,左右逢迎是日遥岑在目16,一老者至驴青蹄白,脖铃叮咚银须飘而若仙,衣袂漱而绝尘17见余立门侧,遂问:此何所哉?余曰:宁城书院也!又问:此何奇哉?对曰:知识渊薮也。
18!于是笑问:知在何处?余亦笑答:三坟五典,皆藏于此19;诸子百家,悉盈卞匮20。硕儒开杏坛之花21,骚客尽稷下之美22,此非知者何?
老者大笑,朗声十里,掂一须良久,正色语余曰:知者何谓?左矢,箭之谓也,右口,靶之谓也,发矢中靶,知之谓也23;知乃动也,非为静也,以书为知,譬若以静为动,何其谬哉24!知,由内而外,控也25,非由外而内,受也
26;儒子端坐,但耳听之,以为获知,非自欺欺人何27?世谓知行合一,实亦谬矣,裂知行于内外,分参商于西东,不意知含行也,岂可分也28!余愕然,嚅嚅而问:何谓真知?老者曰:儒子知夫水与火乎?泠泠乎如彼而终未远其寒者,何也?未尝浸也,浸之则知溺
29;灼灼乎如彼而终未避其炎者,何也?未尝就也,就之则知伤30;日读二爨,不着一毫,可成拙古之笔31?夜览三希,不染半色,难皴青绿之宣32知即行也,行即知也,微行无以全知,真知必付于行,知行本一,乃真知也!。
余顿首而拜曰:先生高论,雅琴飞雪。醍醐灌下,愚智顿开。敢问先生欲得真知,所往何来33?
老者指其驴曰:老叟一生羁泊,河山遍历,唯马户负琴34,清风在侧,虽踽踽迟迟,终不相弃每于穷途末路,得见柳暗花明,无他,效仲尼游学,验知合行,致真知也35!余惊而醒,雨住云移蹄铃渐邈,麻衣何在36?人生于世,功名如履,或珍或弃,全在一意,唯此真知,是吾宝也。
读书非求案牍俗务,游学当为此世大行37。悟于此,顿觉清风兴而长空远阔,暮山紫而流水和弦38。宁者,静也,非宁静何以致远?院者,坚也39,非励志无以固行。噫!微宁城书院,此心安归?
【注释】1. 庚子,即1780年,修武“宁城书院”由郡守康基田、知县吴居澳在县城东关三官庙建立开办, 这一年是农历庚子年桂榜,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考期在秋季八月,称秋闱,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
2. 寒鹤影,《红楼梦》七十六回,林黛玉与史湘云月下联诗,湘云出:寒塘渡鹤影,黛玉沉思良久,终于对出了:冷月葬花魂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3. 水逆,逆水行船马生去开封参加河南布政使司组织的乡试,回修武要先渡过黄河,然后再走陆路。
4. 谁悲失路,唐.王勃《滕王阁序》: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此句意指马生在荒村野地迷路,又冷又饿,昏昏沉沉,竟然迷迷糊糊睡着了,并开始做梦5. 晴空排鹤,唐.刘禹锡《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陶令,指东晋陶渊明,喜菊好酒,高雅不俗,其《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6.右军,指东晋王羲之,有“书圣”之称,曾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此句意指书法大家纷纷为宁城书院题词写匾7. 孙绰(314年~371年),字兴公,博学善文,放旷山水,曾参与王羲之兰亭集会。
有名作《天台山赋》《世说新语•文学》:"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留下“掷地有声”这一典故此句意指文坛大家纷纷为宁城书院写诗献赋8.孔子曾在修武问礼,施仁教化;献帝曾在修武行医,恤爱苍生。
此句意指宁城书院乃崇德向善、礼义教化之所9.七子,指魏晋时期在修武百家岩一带活动的竹林七贤,这一群体是中国历史上放达旷逸、自由不羁精神的代表宁封,指黄帝时期的陶正宁封子,他以身殉陶,后被民间尊为陶神此句意指宁城书院有着优美宜人的自然环境和自由向上的人文氛围。
10.宁阁,指宁城书院的宁远楼长风,《宋书•宗悫传》:宗悫(què),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此句意指登上宁远楼,怀川风物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志存高远。
11.此句意指宁城书院典藏珍富,彰显文以载道、文安天下的不凡气度。
12.二贤,指曾在宁城行医的孙思邈和在此地出生的一代文宗韩愈13.三径,指才德高逸者的家园东汉•赵岐《三辅决录•逃名》:"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14.马某,本文虚拟的落榜书生。
马生乡试落榜后归家,途经宁城,梦见自己成了宁城书院的山长,邂逅老者清风子,他向清风子请教什么是真知、如何致真知等问题,接受一番教诲,醒后以马生的口吻写成这篇《宁城书院赋》15. 腆[tiǎn],厚着脸皮。
山长,书院的负责人16. 遥岑,岑[cén],远山。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17.漱[shù],洗涤。漱石枕流,比喻士人的隐居生活。
18. 渊薮[yuān sǒu],深渊,根源,指鱼和兽类聚居的处所,比喻某种人或事、物聚集的地方19. 三坟五典,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书籍出自《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20. 卞匮,唐•韩愈《送权秀才序》:"伯乐之厩多良马,卞和之匮多美玉”21. 杏坛,《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于缁帷(即黑惟,假托为地名)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天圣二年(1024
年),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于是,"杏坛"就成为教育圣地的代名词22. 稷下,指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始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位于齐国国都临淄稷门附近,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23.知,左边一个“矢”,是“箭”的意思,右边一个“口”,是“箭靶”的意思,箭射向靶子、命中靶心,就叫知这是“知”字的本义24.由“知”的本义来看,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静止的东西,而书上记载的都是静态的东西,如果把书当作知,以为有书就有知,这就相当于以静代替动,是不对的。
25. 由“知”的本义来看,知是由内而外的动作,如同箭向外射出,是对目标的达成和对事物的把控,具有强大的执行力和掌控力26. 由“知”的本义来看,知不是由外而内的动作,而我们日常的学习都是外物进入内心,由外而内是对事物被动的接受。
27.孩子们坐在课堂里,只听别人讲授,这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如果从“知”的本义来看,并未获“知”,但人们都自以为收获了知识,这难道不是自欺欺人吗?
28. 参商,指参星与商星,参星在西,商星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对立此句意指平常我们说的“知行合一”,其实也是很不对的,因为这等于割裂了内知与外行,就如同参星与商星彼此对立一样大家可能没有想到,其实,“知”中就包含“行”的成分,怎么能把他们二者分开呢?。
29. 你知道火与水的道理吗?水很凉,但还是有人虽知此理却不避开水,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被浸入过水中,如果他一旦浸入水中,就会知道水溺伤人的厉害了有了这个浸入的动作,才能有知30.火很灼热,但还是有人虽知此理却不避开火,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靠近过火,如果他一旦靠近火,就会知道火灼伤人的厉害了。
有了这个靠近的动作,才能有知31.二爨,指爨宝子碑(小爨)、爨龙颜碑(大爨)碑,书风骠悍雄强、粗犷浑朴,是魏晋时期碑刻的典范此句意指即使天天看二爨碑文,却不动笔去临摹一字,也绝不能写出古拙纵横的书法作品。
32.三希,指《三希堂画宝》,清朝九思斋编写,是一部学习中国画的经典画谱。此句意指即使夜夜读《三希堂画宝》,却不去涂一笔的颜色,也绝不能在宣纸上画出典丽明雅的青绿山水画来。
33. 醍醐灌下,《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所往何来,即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此句意指欲得到真知,需要怎么做呢?34.此驴名叫马户,左马右户即为“驴”字,这是老者轻松幽默的调侃,暗指老者与清风相伴、以马户为友的恬适情怀。
35. 踽踽[jǔjǔ],孤零零地走着出自《诗经•唐风•杕杜》"独行踽踽,岂无他人"游学,指中国古人读书游历、体悟践行的一种方法,是一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过程孔子当年携弟子周游列国,就是一场将知识付诸于历事察人、治国理政的实践行动,他是游学的最早开创者和第一践行者。
此句意指老者效法孔子游学,在游学实践中寻找真知、检验真知、获得真知36. 麻衣,粗麻做的衣服,这里代指穿麻衣的老者37.游学是真正知中有行、二者合一的过程,这是世间的大道38.暮山紫,唐.王勃《滕王阁序》:“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39.《说文解字》:"院,坚也。从阜、完声。"
【译文】庚子年秋天,马生我参加乡试,但落榜了当我踏上回家的路,就象一只孤鹤,渡过冷冷清清的寒塘;心中沉闷,郁结难舒,走走停停,徘徊不前逆水行船,十分缓慢,西风萧萧,好象要将撑船的竹槁凝滞一般;秋雨瑟瑟而下,乌鸦呱呱啼叫,已经看不到路上的车辙印了,显然,迷路了,好生难过鸭!在荒村野外,四无人烟,马生我迷迷糊糊,想着香喷喷的修武咸米饭,一时间竟睡着了,还美美地做了一个梦,幸好没遇上狼!。
梦中,马生我远远地看到一座高楼耸立在眼前,秋高气爽,白鹤飞翔,此乃祥瑞之兆啊!难道我老马有什么喜事?一会儿又闻到菊香四溢,原来楼前大片大片的菊花明眼大门前,匾额高悬,上书“宁城书院”,笔力雄健,灵动飘逸;这就是宁城书院!很多名人大咖为书院写诗作赋,文采飞扬。
孔子曾在修武问礼,可见宁城是一座礼乐之城;汉献帝曾在修武采药行医,善恤百姓,悬壶济世,所以宁城书院当然礼乐昭彰,崇德向善之风盛行书院西边,卫河(大沙河)像一条玉带,环宁城而去,白鸥点点,景色宜人;书院北边,山高竹绿,云台空蒙,那里曾有洒脱不羁的竹林七贤醉饮谈玄,还有爱岗敬业的宁封子烧窑制陶,这样的环境,绝对的。
5A级,怎不让人流连忘返、乐而忘忧、羡慕忌妒恨!光环境好有毛用?重要的是书院要有书院的功能!你如果登上宁远楼,怀川大地尽收眼底,这一川浩浩风物,怎不让人意气风发、鸿志顿生?如果再看看宁城书院的藏书,简直是卷卷如含珠玑,满楼文风显沛,美文熠熠生辉,必须点赞!学子们往来穿梭、熙熙攘攘,他们在这里读着圣贤的文章,接受思想的洗礼,见贤思齐;那些大家鸿儒,不慌不忙,优雅从容,在此讲学交流,探讨学问,泡一壶茶,点一柱香,捧一册书,听一曲琴,舒爽的不要不要的!
马某我虽然才疏学浅,但时来运转挡不住啊,竟然做了书院的山长!低调,一定要低调!少说多做,全心全意为宁城人民服务吧!这一天,我在书院门口,手搭凉棚,往远处看云台山玩,忽然一老人家骑驴来到门前呵,这头小毛驴可真精神!驴毛黑油油,四个小银蹄,脖下银铃,叮咚作响。
老者银发飘飘,宛如仙人,衣袂流动,干净无尘见我站在大门口,老者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们的宁城书院!老者说:天下书院多了去了,这座书院有什么奇特之处吗?我说:俺这里的知识老多多!老者被逗笑了,说:我咋没见知识在哪里呢?我也笑了,这么明显的知识,怎么会看不到呢?这做人的差别怎么这么大呢?于是我说:着呗,这座楼溜,藏书丰富,三坟五典,一应俱全,诸子百家,把书架书柜书箱都装的满当当,大腕教授经常在这里搞讲座,教书育人,辩论会、研讨会、座谈会等经常在此召开,碰撞出思想的小火花,这些难道不是知识吗?。
老者笑得更大声了,十里外都能听到!但他不说话,只掂一根胡须,把玩好久,才对我正儿八经地说:我让你看看什么是知!知字怎么写?左边一个矢,代表箭;右边一个口,代表箭靶,箭射向箭靶,命中靶心,就是知所以,从知的本义来看,知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书上那些现成的东西,都是静止的,他们怎么能叫知呢?从知的本义来看,知是一个由内而外的射出的过程,这是对事物的掌控和对目标的达成,体现出强大的执行力和把控力,并不是如我们平常认为的那样:知是由外而内的被动接受的过程。
现在很多人认为,坐在教室里,听讲课、听报告,以为这样就能获得知识,这就是被动的接受,这不是典型的自欺欺人又是什么呢?有人说:知行合一,这句话不对,因为这相当于人为割裂了知与行,故意将其分成内在的心知和外在的身行,如同参宿与商宿位于东西两边遥遥相对,大错特错!因为知中就有含行的成分,知与行就是浑然一体的,怎么能将知与行完全分开呢?。
老者的这一论述,令我惊愕不已,完全颠覆了我已有的认知我吞吞吐吐、小心翼翼地问道:既然…嗯…这些…嗯…不是知,那么…嗯…什么…是…嗯…真知…呢…嗯…嗯…?老者说:帅锅,你知道水与火的道理吗?水很凉,但还是有人虽知此理却不避开水,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被浸入过水中,如果他一旦浸入水中,就会知道水溺伤人的厉害了。
有了这个浸入的动作,才能有知火很灼热,但还是有人虽知此理却不避开火,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靠近过火,如果他一旦靠近火,就会知道火灼伤人的厉害了有了这个靠近的动作,才能有知你即使天天看二爨碑文,却不动笔去临摹一字,也绝不能写出古拙纵横的书法作品;即使夜夜读《三希堂画宝》,却不去涂一笔的颜色,也绝不能在宣纸上画出典丽明雅的青绿山水画来。
知就是行,行就是知,没有行就没有完整的知,欲求真知必须付诸于行,知与行本来就是一个东西,是一体的,这才是真知!我的天哪,知识涨爆了!马生我对这位老人家佩服的五体投地,顿首而拜,说:先生这番对知的见解,真是高论,如同琴上飞出阳春白雪,令我茅塞顿开、大受启发。
那么,如果想要得到真知,我们该怎么做呢?
老者指着那头小毛驴说:我一生漂泊羁绊,跑遍了山山水水,这老伙计马户驴长年为我驮着一张琴,山野清风无时无刻不陪在身边,虽然我孤身一人、行动不便,但清风与马户始终不离不弃,而我也能常常于穷途末路之际,迎来柳暗花明,原因很简单,我一直在效法孔子,终生游学,在游学中检验我所获得的知,恪守知行一体,从而得到真知!
就在这时,马生我忽然从梦中惊醒秋雨停了,乌云跑了,天也晴了但我还是觉得毛驴的蹄铃叮咚之声依稀在耳,爬起来四处看看,哪有什么人影?原来是做了一场梦!人生在世,功名就如同鞋子,你是珍视它,抑或是鄙弃它,全在你的一念之间。
只有真知,才是我此生的珍宝!读书并非是为了当官以求做些伏案操劳的尘俗事务,通过游学求得真知才是世间的大道!想到这儿,马生我顿时觉得清风徐徐、天长水阔,远山落日如幕,一片紫色天光,我仿佛高山流水遇到了知音一般,从中悟出了和弦之妙。
宁,就是静,没有静心怎么能够行稳致远?院,就是坚,不坚守本心、时时励志怎么能够循着大道笃行呢?噫!如果没有宁城书院,马生我这颗心又该何去何从呢?
END
作者简介:王增礼:笔名清风马,男,河南焦作人,文化游学者喜爱户外,钟情怀川,2014年开启“清风有约”文化游学新模式,2020年倡导“清风有约、怀川拾遗”文化行动,着眼于怀川大地文化遗存的探访、传播与思考。
点击下方名片,即可关注投稿微信:miao711130miao邮箱:369065468@qq.com原创作品授权,涉及版权请联系公众号转载作品请注明来源宁城书院平台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告知删除
《宁城书院》投稿须知一、原创首发,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第一次投稿附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二、作者文责自负,如有抄袭侵犯他人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三、稿件一经录用,平台两周内会及时通知,若两周内没有接到通知,可撤稿。
点击量较高和转发量较大的作者稿件优先采用四、关于稿酬:20元以上的微信赞赏一半归作者,一半用于平台管理;五、为方便稿费领取,特邀作者加主编私信。微信miao711130miao
点个赞 和 在看 你最好看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渊薮什么意思(智含渊薮什么意思)全程干货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摄影:徐龙举作 者:王增礼编 辑:宁城书院 田 草 摄影:徐龙举宁城书院赋【说明】本赋是应宁城书…
-
人文渊薮什么意思(智含渊薮什么意思)硬核推荐
曾国藩晚清一代名臣,在那个多事之秋的年代,混迹京城多年,能够多次面临人生危机而都能够转危为安,不得不说与他独到的人际交往关系学息…
- 人文渊薮什么意思(人文渊薮怎么读什么意思)难以置信
- 人文渊薮什么意思(人文渊薮怎么读什么意思)不要告诉别人
- 人文渊薮什么意思(渊薮之地什么意思)不要告诉别人
- 人文渊薮什么意思(渊薮之地什么意思)全程干货
- 泰州市中考分数查询(泰州市中考分数查询时间表)真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