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关系是什么意思(人文价值是什么意思)干货满满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0-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一切价值都必须重估」的巨大考验。重估价值是多麽艰难的任务,必须是一个成熟的社会,或者说,社会里头的人有能力思考、有能力做成熟的价值判断,才有可能担负这个任务。而这样的社会会不断朝精英主义进化。

人文关系是什么意思(人文价值是什么意思)干货满满

 

人文是什么?一个粗略的分法就是「文」「史」「哲」,叁个大方向比如,最广义的文学,包括文学、艺术、美学,广义的美学比如“躲了一辈子雨,雨会不会伤心”,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1文学------水中的白杨树的影子。

为什麽需要文学?了解文学、接近文学,对我们形成价值判断有什麽关系?如果说,文学有一百种所谓「功能」而我必须选择一种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说法,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

在我自己的体认中,这就是文学跟艺术的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作为家长的成年人,首先是知道口头语和书面语言的不同的,其次内心语言与书面语言也是不同的,再次知道文章一个最起码的形式上的要求是通顺,也就是说文章是要讲究章法的。

而这恰恰是语文考试的必考内容,阅读理解题便是之一,而老师教给孩子的答案模块也是内容上,情感上,结构上三个要点来答,这种对最基础能力的考察恰恰是完成一个带有提高识字率这样普及意义的义务教育的应有之义,在孩子们层次不齐的情况下,一个最为稳妥的中国特色的做法便是向下看齐。

但文学的价值是绝不限于此的真正的价值在课堂之上找不到,北京四中和人大附中也需要在主课之外另设人文选修,其他中小学就更不用说了鲁迅的《祝福》里的最后描写的场景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有人做了乞丐,每天有人死掉,而普通如你我这样的人生活却依旧在进行。

而鲁迅在《而已集》的最后一篇《小杂感》中说“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这似乎是符合现实的,但祥林嫂中的悲悯是如何产生的呢?

似乎这才是更本质的东西文学与艺术使我们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还有直觉的对「美」的顿悟美,也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今天,我与家长吃饭时,孩子给我背了苏轼的《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孩子背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想到前些日子清明节,我往家里打电话,我妈说起去世的外婆,那事天色已晚,她说了一句,不知道天上现在是不是也天黑了我就突然明白那句兼怀子由,并不是写个文章顺便表达对弟弟的思念,而是悼念亡妻顺便想念弟弟。

你说这短短几十个字,它带给我们什麽?它对我们的价值判断有什麽作用?你说没有,也不过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那欲言又止的文字,文字里幽渺的意象,意象所激起的朦胧的感觉,使你停下来叹一口气,使你突然看向窗外倏然灭掉的路灯,使你久久地坐在黑暗里,让孤独笼罩,与隐藏最深的自己素面相对。

但是它的作用是什麽呢?如果鲁迅的小说使你看见了现实背後的纵深,那麽,一首动人,深刻的诗,我想,它提供了一种「空」的可能,「空」相对於「实」空,是另一种现实我们平常看不见的、更贴近存在本质的现实假想有一个湖,湖里当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杨树,这一排白杨树当然是实体的世界,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觉到它树干的凹凸的质地。

这就是我们平常理性的现实的世界但事实上有另外一个世界,我们不称它为「实」,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水边的白杨树,不可能没有倒影,只要白杨树长在水边就有倒影而这个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树干,而且它那麽虚幻无常:风吹起的时候,或者今天有云,下小雨,或者满月的月光浮动,或者水波如镜面,而使得白杨树的倒影永远以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质感出现,它是破碎的,它是回旋的,它是若有若无的。

但是你说,到底岸上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还是水里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然而在生活里,我们通常只活在一个现实里头,就是岸上的白杨树那个层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层面,而往往忽略了水里头那个「空」的,那个随时千变万化的,那个与我们的心灵直接观照的倒影的层面。

文学,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1哲学------仰望到的星空哲学是什麽?我们为什麽需要哲学?回答上面关于鲁迅文章的问题,为什么作者在祝福一文中出现了反差态度?。

你带着这个问题,读到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的时候,就会知道这是中国人典型的差序结构的交往关系,属于社会学领域;祥林嫂处在较为内圈的部分,再当你年长一些读到哈贝马斯的《交往的理论》时,可能会将鲁迅的这种行为归结为“戏剧性”行为。

而当得出这一结论的时候,祥林嫂就又是处于一个语言学中被发明的意象,就可以再回到文章本身去讨论这篇文章的艺术价值,而这时你离莎士比亚就又近了一步而这些的所有问题如果不断的解构,最后一定会回到自己本身,我为什么学习这个文章,我为什么这样想。

再往下就是我是怎样产生这样的思维方式的,然后就会理解“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的意义,再往下就回到了哲学的三大问题上了因此,哲学提供给人的是一种训诫,更多的是一种逻辑分析的训诫而我在前面的文章已经说到了,初中开始学习基本的哲学理论,就是告诉孩子,我们的行为包括国家行为都是有自洽的逻辑和哲学的基础的。

但是哲学的基础并不是人的思维而是语言和文字,当我们读到尼采的时候,以前鲁迅的文章就显得力道不够,哲学语言文字是一种高阶的文学现象这就是哲学和文学的交叉“妈妈,星星是什么,为什么会亮啊?” 基本上,这是一个三岁左右的孩子,眼睛张开第一次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天上这闪亮的东西的时候所发出来的疑问,非常原始;因为原始,所以深刻而巨大,所以人,对这样的问题,无可回避,也无可回答

伟大的康德也是如此他的墓志铭是[出自《实践理性批判》的《结论》]: 有两事充盈性灵,思之愈频,念之愈密,则愈觉惊叹日新,敬畏月益:头顶之天上繁星,心中之道德律令人在面对诸如仰望星空这种情形时是肯定会保持谦卑的。

这种谦卑的态度源自人的求知欲以及对知识的敬畏当一个人对知识产生敬畏的时候,他的为人处事就会始终拷问自己一句,一如自己会问的第一个问题一样,需要问个为什么和是什么3史学------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的我把史学放在最後。

历史对於价值判断的影响,好像非常清楚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以测未来,这话都已经说烂了我不太用成语,所以试试另外一个说法对於任何东西、现象、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麽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不认识过去,不理解现在,不能判断未来,你又有什麽资格来过好自己的一生?

你给我一个东西、一个事件、一个现象,我希望知道这个事件在更大的座标里头,横的跟纵的,它到底是在哪一个位置上?在我不知道这个横的跟纵的座标之前,对不起,我不敢对这个事情批判了解这一点之後,对於这个社会的教育系统和传播媒体所给你的许许多多所谓的知识,你发现,恐怕有百分之六十都是半真半假的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从小就认为所谓西方文化就是开放的、民主的、讲究个人价值反抗权威的文化,都说西方是自由主义的文化用自己的脑子去研究一下欧洲史以後,你就大吃一惊:哪有这回事啊?西方文艺复兴之前是一回事,文艺复兴之後是一回事;启蒙主义之前是一回事,启蒙主义之後又是一回事。

然後你也相信过,什麽叫中国,什麽叫中国国情,就是专制,两千年的专制你用自己的脑子研究一下中国历史就发现,咦,这也是一个半真半假的陈述中国是专制的吗?朱元璋之前的中国跟朱元璋之後的中国不是一回事的;雍正乾隆之前的中国,跟雍正乾隆之後的中国又不是一回事的,那麽你说「中国两千年专制」指的是那一段呢?这样的一个斩钉截铁的陈述有什麽意义呢?自己进入历史之後,你纳闷:为什麽这个社会给了你那麽多半真半假的「真理」,而且不告诉你他们是半真半假的东西?。

对历史的探索势必要迫使你回头去重读原典,用你现在比较成熟的、参考系比较广阔的眼光重读原典使人对自己变得苛刻起来有一个大陆作家在欧洲哪一个国家的餐厅吃饭,一群朋友高高兴兴地吃饭,喝了酒,拍拍屁股就走了离开餐馆很远了,服务生追出来说:「对不起,你们忘了付帐。

」作家就写了一篇文章大大地赞美欧洲人民族性多麽的淳厚,没有人怀疑他们是故意白吃的要是在咱们中国的话,吃饭忘了付钱人家可能要拿着菜刀出来追你的我在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就想这可能不是民族性、道德水平或文差异的问题。

这恐怕根本还是一个经济问题比如说如果作家去的欧洲正好是二次大战後粮食严重不足的德国,德国待者恐怕也要拿着菜刀追出来的这不是一个道德的问题,而是一个发展阶段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体制结构的问题我洋洋得意于自己的见解。

有一天重读原典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无知的跟我七岁时一模一样,我发现,我的「了不起」的见解,人家两千年前就写过了,而且写得比我还好——韩非子《五蠹篇》韩非子要解释的是:我们中国人老是赞美尧舜禅让是一个多麽道德高尚的一个事情,但是尧舜「王天下」的时候,他们住的是茅屋,他们穿的是粗布衣服,他们吃的东西也很差,也就是说,他们的享受跟最低级的人的享受是差不多的。

然後禹当国王的时候他的劳苦跟「臣虏之劳」也差不多所以尧舜禹做政治领导人的时候,他们的待遇跟享受和最底层的老百姓差别不大,「以是言之」,那个时候他们很容易禅让,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能享受的东西很少,放弃了也没有什麽了不起。

但是「今之县令」,在今天的体制里,仅只是一个县令,跟老百姓比起来,他享受的权力非常大用二十世纪的语言来说,他有种种「官本位」所赋以的特权,他有终身俸、住房优惠、出国考察金、医疗保险……因为权力带来的利益太大了,而且整个家族都要享受这个好处,谁肯让呢?「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也」,原因,不是道德,不是文化,不是民族性,是什麽呢?「薄厚之实异也」,实际利益,经济问题,体制结构,造成今天完全不一样的行为。

我这种自以为独到的见解原来只不过是换了个模式的定势思维,我离智识还差的太远太远!这种衡量自己的「苛刻」,我认为其实应该是一个基本条件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前人走过的路,但是对於过去的路有所认识,至少是一个追求。

讲到这里我想起艾略特很有名的一篇文学评论,谈个人才气与传统,强调的也是:每一个个人创作成就必须放在文学谱系里去评断才有意义谱系,就是历史然而这个标准对二十世纪的中国人毋宁是困难的,因为长期政治动汤与分裂造成文化的严重断层,我们离我们的原典,我们的谱系,我们的历史,非常、非常遥远。

文学、哲学跟史学文学让你看见水里白杨树的倒影,哲学使你思索认识那些发亮的星星;那麽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历史考试的原因分析中,会有政治上,文化上,经济上各种各样的原因也是十分科学的。

4会弹钢琴的刽子手素养跟知识有没有差别?当然有,而且有着极其关键的差别我们不要忘记,会写迷人的诗词、纳粹头子很多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这些政治人物难道不是很有人文素养吗?我认为,他们所拥有的是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养。

知识是外在於你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人文素养是在涉猎了文、史、哲学之後,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後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

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素养和知识的差别,容许我窃取王阳明的语言来解释学生问他为什麽许多人知道孝悌的道理,却做出邪恶的事情,王阳明说:「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在我个人的解读里,王阳明所指知而不行的「未知」就是「知识」的层次,而素养,就是「知行的本体」王阳明用来解释「知行的本体」的四个字很能表达我对「人文素养」的认识:真诚恻怛对人文素养最可怕的讽刺莫过於:在集中营里,纳粹要犹太音乐家们拉着小提琴送他们的同胞进入毒气房。

一个会写诗、懂古典音乐、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人,不见得不会妄自尊大、草菅人命但是一个真正认识人文价值而「真诚恻怛」的人,也就是一个真正有人文素养的人,我相信,他不会违背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我们今天所碰到的好像是一个「什麽都可以」的时代。

从一元价值的时代,进入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但是,事实上,什麽都可以,很可能也就意味着什麽都不可以:你有知道的权利我就失去了隐密的权利;你有掠夺的自由我就失去了不被掠夺的自由解放不一定意味着真正的自由,而是一种变相的捆绑。

而价值的多元是不是代表因此不需要固守价值?我想当然不是的我们所面临的绝对不是一个价值放弃的问题,而是一个「一切价值都必须重估」的巨大考验;一切价值的重估,正好是尼采的一个书名,表示在他的时代有他的困惑重估价值是多麽艰难的任务,必须是一个成熟的社会,或者说,社会里头的人有能力思考、有能力做成熟的价值判断,才有可能担负这个任务。

而这样的社会会不断朝精英主义进化二十五年之後,我们再来这里见面吧那个时候我坐在台下,视茫茫发苍苍、齿牙动摇;意兴风发的某书记坐在台上我希望听到的是你们尽其所能读了原典之後对世界有什麽自己的心得,希望看见你们如何气魄开阔、眼光远大地把我们这个社会带出历史的迷宫----虽然我们永远在一个更大的迷宫里----并且认出下一个世纪星空的位置。

这是一场非常「前现代」的谈话,但是我想,在我们还没有属於自己的「现代」之前,暂时还不必赶凑别人的热闹谈「後现代」吧!自己的道路,自己走,一步一个脚印社会变革的如此之快,好像文理分科对于就业率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伪命题了。

更多的人知道就业率取决于社会的经济状况而不是学了什么学科我们始终是社会洪流中的一叶扁舟,可能而来的社会变革会怎样冲击我们这是未可知的事情,我们能做的,无疑是:始终不要质疑教育的价值,并想方设法赋予学习的时间以更大更好的价值!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