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见长的意思(人文性是什么意思)干货满满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0-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全媒体时代传统副刊日渐式微,《羊城晚报》副刊在坚守主流价值和文化使命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锐意改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文见长的意思(人文性是什么意思)干货满满

 

摘要:全媒体时代传统副刊日渐式微,《羊城晚报》副刊在坚守主流价值和文化使命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锐意改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通过对《羊城晚报》副刊在全媒体语境下的创新路径进行考察,发现该报副刊呈现出内容生产新闻化、传播形态杂志化、受众定位年轻化、信息结构多维化、表达风格地域化、栏目管理品牌化等流变路向,在信息融合、视觉语法、文本结构、品牌生态等方面的建构与重构具有重要的引领价值。

著名的老报人赵超构曾指出“报纸是新闻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不耐看主要看副刊”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副刊日渐羸弱,甚至一度掀起“减副”浪潮虽然近期一些报纸再度重视副刊的作用,并扩大副刊版的容量和规模,但是如《羊城晚报》“风云一甲子”的副刊尚不多见。

在报纸整体性萎缩的背景下,《羊城晚报》守正出新,澄沙汰砾,历经市场的冲击与洗涤,依然坚守副刊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品位本文通过对《羊城晚报》副刊发展的多维审视,探寻全媒体时代报纸副刊内容生产机制变革的路径,为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些许启示。

一、内容生产新闻化:创新融合的表征形式著名记者萧乾曾指出“以刊登创作为主的文学副刊,是中国在世界新闻史上一个独有的特色”一直以来,我国的副刊凸显文艺性,不讲求时效性但在全媒体环境下,报纸内容生产的即时性诉求打破了副刊文艺性与新闻性的边界,构建了新的副刊文本结构程式。

《羊城晚报》副刊逐渐淡化纯文学性、意识流作品和缺乏时间、时代辨识度的选题倾向,通过新闻策划开掘热点文艺事件和现象以增强副刊的新鲜度和敏锐性“以新闻式操作办副刊,紧跟新闻才能引起更高的关注度,跳出新闻才能更大限度地保持副刊的特点。

”《人文周刊》“广角”栏目专注于最新的文艺活动事件和信息,精选热门的文艺话题进行纵深报道,建构“事件切入+现象透视+观点碰撞”的呈现方式从《人文周刊》对于《中国诗词大会》的报道可以洞悉副刊的这种变化一是从选题上聚焦文艺热潮与风尚。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播出结束后,全民掀起了一股“诗词热”“国学热”,该报副刊捕捉到社会文化风尚的转向;二是纵深着力,精于阐释《人文周刊》抓住这一热点,推出了系列专题报道,从事件的特征分析、现象的归因分析、节目的语态分析、再到传播的效果分析等价值链上不断纵深拓展;三是多元视角,剖析尖锐。

《人文周刊》采用多元视角剖析这一文学热潮,并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人文周刊》“七杯茶”中的游记、杂谈、小品文等凸显出叙事由头并与当下对话《花地》中的小小说、纪实、微波炉等栏目内容亦不乏时代故事和新生代话语但是《羊城晚报》的副刊在融合中并没有弱化副刊的主流价值、文化精神和审美品格,仍然坚守副刊的优质量和高品位。

《羊城晚报》副刊立足“以人为本,服务公域”的理念,从现实生活中、热点民生新闻里开发次生信息,彰显副刊的温度在人人都有麦克风时代,“后真相”泛滥,假信息猖獗,许多不科学、伪科学甚至反科学的健康知识在网络空间肆意传播,正确的健康科普信息反而匮乏难求。

《博闻周刊》切中时弊,推出了诸多权威的健康信息以飨读者,同时,对发生在市民身边的诸多热点新闻进行痛点诊断、经验介绍、心理疏导等次生新闻信息的开发与传播,以体察民情、服务公共领域《花地》对于都市人口过量“超载”、大城市功能体系优化的建言,为解决“公域困境”提供了路标。

《羊城晚报》副刊改善内容结构,书写多领域的新鲜事,体现副刊的广度《博闻周刊》几乎每周都会紧贴热点,推出上述内容比如,《从谈现代战争的格斗和武器》《把驾驶权完全交给机器人》《AR红包:AR实景红包“接棒”》等文章均是在现代军备、人工智能、科技红包等话题备受关注时,推出的专题特稿以飨读者。

多元化、多领域、多场景、多风格的副刊话语形态与时间性、时令性和时效性相结合,大大拓展了副刊内容的边界从《羊城晚报》副刊内容风格的新闻化与新锐化、理念定位的人本化与公域化、话语结构的多元化和时代性,我们可以发现副刊内容生产机制演化的基本路径:把新闻所蕴含的“论时事,砭锢弊”的思想价值、新闻价值和公共价值,同文学所独具的“议经纶,凌云志”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有机地嵌合起来,使得副刊在探索人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能够紧扣时代脉搏,引人入胜,从而获取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现代学者蔺洪生曾指出“副刊的文字虽是软性的,但它仍然强调新闻色彩,对报纸的新闻报道要作有机的补充”这亦是副刊新闻化应然性的佐证二、传播形态杂志化:重构媒介文本的视觉语法海德格尔所言“世界被把握为图像”的视觉环境将我们带入一个文化裂变和图像云集的视觉化时代,视觉性俨然成为文化的主因。

全媒体生态语境下,《羊城晚报》副刊与时俱进地重构副刊文本的视觉语法视觉语法分析将多种视觉符号和意义资源进行整合性分析,可以全面地看到语言、图像、颜色等符号系统在意义构建中的作用符号学家冈瑟·克莱斯(GuntherKress)和范。

·鲁文(VanLeeuwen)将作为视觉符号系统的版面设计亦看成十分重要的视觉语法,具有再现、互动和构图意义副刊的杂志化设计是重构报纸文本视觉语法的重要手段,在视觉解码和文本解码上,通过杂志化的叙事机制,跳出传统排版的定势阈限向视觉文化转变,以适应新生代读者(用户)的审美期待。

从报纸形态而言,《羊城晚报》的副刊采用杂志的编辑手法,进行信息导引和视觉隐喻如《人文周刊》在其头版上设置了导读区,撷取后续版面的精要内容,并标注了相应的版面位置,方便读者阅读借用杂志信息分类的做法,对副刊进行横竖穿插、分叠编排,用主稿件构成了整个版面的中心,再穿插编排其他小稿件,在内容上形成呼应配合,更富层次感。

通过强化视觉语法的构图意义,建构符合视觉内化的信息值和框架,使副刊在版面上呈现出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样式,更具节奏感和流动性,增强了专题的隐喻力和说服力视觉元素的结构借鉴杂志封面的框架化策略,采用大图片、彩色印刷、加粗标题以及目录预报等多种方法,配合稿件强化主题,提升副刊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羊城晚报》副刊对色彩和卡通的巧妙运用,柔和舒缓、清新简洁,优化读者的视觉感受,增强构图机制的显著性、独特性和美学张力

从内容而言,《羊城晚报》副刊通过杂志化的手段建构深度叙事和专题叙事的内容生产机制一方面,通过“去碎片化”的信息过滤,以多元独到的视角,深入挖掘文艺事件或现象的成因、背景、特征、影响、效果、问题、观点等信息价值链,将读者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做深做透,以“深度追踪、深入思考、深层解读”应对全媒体环境下信息的“短、新、快”,以“深度、深层、深入”应对新媒体的“乱、碎、浅”,形成副刊内容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借用杂志化、成组化、系列化的理念,对副刊的内容进行专题化框选与构形,以杂志化的信息处理模式、编辑模式和组版模式来实现副刊信息的规模化处理,方便读者阅读,让读者各取所需。

《羊城晚报》的副刊除了《人文周刊》和《博闻周刊》,还以专题的形式分类为“美食周刊”“娱乐周刊”“财富周刊”“爱购周刊”“健康周刊”“旅游周刊”“楼市周刊”“家居周刊”“汽车周刊”等诸多个专栏,让读者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迅速准确地进行筛选和选择,轻松获取想要的信息。

《羊城晚报》副刊通过杂志化处理,使内容和形式互为模因,创新了报纸传播形态,激活了副刊新的表意潜能和视觉图景同时,这种规整分类的模块指向不同的信息向度,为读者提供便捷的信息筛选和取舍通道,满足了用户个性化信息的需求和自由取阅的多样性。

三、受众定位年轻化:褪去暮气代以朝气和新锐之气美国西北大学读者调查协会进行的一项全国性的读者阅读习惯调查表明:报纸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失去年轻读者而年轻读者恰巧是未来报纸消费的主体,如何吸引“食指阅读”一代,培养他们对副刊的情感认同成为报纸变革的重要议题。

《羊城晚报》副刊改变传统的庄重、严肃和单一传播的办刊风格,增强副刊的朝气和锐气,呈现出如下特征:一是副刊的读者定位更加年轻化,关注年轻人的新生活、新思想、新教育、新时尚、新娱乐、新情绪等,彰显新潮、新锐、新鲜的特点,契合年轻一代的审美习惯。

二是增加年轻人生产的UGC+PGC内容,强化年轻人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比如《花地》副刊开设了“像追逐偶像一样追逐达人”的“校园达人”和“堂上作文”等专栏《花地》的微小说、微话题、微采访等适合移动传播场景的内容活泼灵动,也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三是人物叙事全球化,聚焦标杆性青年群体《博闻周刊》的“东张西望”栏目以全球的视野来展现世界各地年轻人的教育方式、生活图景和文娱现状《人文周刊》多次推出了青年作家的专题报道,注重再现青年作家的成长轨迹、心路历程、创作症候、思想动态和文坛评介,不断吸引优秀的青年作家为其供稿,涌现出不少吸引读者的佳作。

四是《羊城晚报》副刊的一些美文通过数字报、两微一端和社交媒体进行二次或N次传播,不少精品文章认同度高、转发率高、传播力强全媒体语境下,年轻读者和青年作者必将获得更大的媒介接近权和话语权副刊年轻化是当下报纸主动应对新媒体挑战、取长补短的必然趋势,也是报纸副刊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信息结构多维化:建构拓扑结构延伸副刊广度移动互联网时代,单一的信息结构难以满足人们的认知需求和求知渴望《羊城晚报》副刊突破以往的条块结构,大力拓展副刊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建构不同栏目、体裁、题材、视角的内容,循着一定的节点和链路相互关照、配合与映衬,形成逻辑自洽的拓扑结构,激活副刊的多维文化价值和服务价值。

《羊城晚报》副刊按照时间维度和内容框架开设了《花地》《晚会》《人文周刊》和《博闻周刊》四大副刊群,以知识、人文、精神为“中心节点”,以栏目、题材和话语为框架,形成了拓扑结构该报副刊设置了二十多个栏目,覆盖小说、杂文、评论、随笔、作文、戏剧、美术等多个领域或题材,体裁丰富,风格多样,生活气息浓郁,关注底层和社会问题,具有时代特色。

老作家欧阳山曾在《团结与繁荣》中指出,“要文艺繁荣,百花必须都能放出来,百家必须都能鸣起来”《花地》是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文学艺苑,栏目风格摇曳、着墨现实、文质养心《晚会》则注重知识传播和历史叙事,文风以趣味性、知识性、通俗性见长,追求“有意义且有意思”。

《人文周刊》以“思想的阵地、文化的先锋”为要旨,凸显副刊的人文精神和反思性《博闻周刊》则以“为新闻做好历史的解读,为文化增加现实的热度”为价值诉求,将新闻热点嵌入副刊内容,以历史底蕴作为解读向度,对文化现象引入现实注解。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周建平认为,在全媒体趋势和新闻同质化的今天,这些周刊关注不同人群生存状态和生命质量的价值取向,体现媒体的思想深度与文化高度,成为报纸“异质”的主要体现《羊城晚报》副刊通过多维、多样、多元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样态,向读者呈现出“雅俗共赏,兼收并蓄”的副刊新貌,使副刊的单向度的传播功能延展为多向度的服务功能,满足社会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

五、表达风格地域化:以岭南文化为中心建构集体记忆《周礼·地官·大司徒》云:“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封沟之”当然,这里的地域并不仅仅指物理空间,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及其互动建构的综合场域副刊的地域性一方面体现在传播文艺的题材来源于地域空间,另一方面体现在具有地域特色的内容风格和版面语言。

岭南文化以“多元、务实、兼容、开放、创新”为精神内核,在政治、商业、宗教、建筑、饮食、革命文化、民间艺术、曲剧音乐等领域形成独特的气派和风格,尤其是以广府文化、广东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构成的广东文化特色鲜明、独具魅力。

《羊城晚报》副刊在内容生产机制上立足本土文化,突出岭南特色,通过捕捉广东的风土人情、名人传奇和历史变迁,书写羊城人物,描摹岭南风物,讲好广东故事,建构集体记忆,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博闻周刊》开设了“羊城沧桑”栏目,用文艺的形式反映广东的历史变迁与建设沿革,呈现历代羊城人的生活状态、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通过对岭南历史、往事的筛选和诠释以及符号记忆、情节记忆和价值记忆的实现路径建构集体记忆,形塑广东读者乃至非地域性读者的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

正如哈布瓦赫所强调的那样,记忆中的“往事”不是客观事实,而是在“往事”过后,由社会框架重新建构的,因此记忆是现在、过去和未来同时,《羊城晚报》副刊还从多元的角度,对广东的美术、艺术、雕塑等文化艺术进行深层观照和视觉呈现,试图突破读者对岭南文化的认知阈值。

《羊城晚报》副刊内容的本土化看似文本窄化,实则是立足一隅而辐射全国乃至全球副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不分国界,既是个体建构,也是集体建构,既是个体记忆的凸显与遮蔽,也是集体记忆的整合与汇流,并从个体认同形塑群体认同和社会认同,因而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认知意义。

六、栏目管理品牌化:深化运营机制打造品牌生态《洛杉矶时报》发行人马克·韦尔斯曾指出,“要像管理企业一样管理报纸,要建立品牌”对于媒介而言,品牌是一种战略性资源,是媒介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受众对于媒介的偏好是媒介的立场、议题价值、话语形态、传播方式在受众心目中产生了一种感知和体味,这种感知和体味导致受众对媒体产生倾向性的偏好,由此直接影响受众对媒介的认同度和忠诚度。

《羊城晚报》从创刊伊始便注重品牌形象的打造,其副刊在国内也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风雨60载,《羊城晚报》对副刊品牌的建构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其一,《羊城晚报》副刊通过栏目策划建构品牌识别系统《花地》副刊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和品牌定位,每个栏目都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创造读者的阅读需求优质栏目内容形成品牌认知体系,建立了良好的副刊品牌识别系统,获得较高的品牌认知度,提升了读者的品牌忠诚度。

其二,《羊城晚报》副刊通过线上品牌传播、线下品牌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羊城晚报》副刊会定期举办读者征文和作家论坛等活动,这些活动辐射面广、影响力大,有利地树立了《羊城晚报》副刊的品牌形象《羊城晚报》副刊还通过与其他媒体合作,辐射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其三,《羊城晚报》副刊通过衍生品牌的孵化,拓展品牌价值链,建构副刊品牌生态《人文周刊》强力打造的“花地文学榜”品牌项目,坚守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推出年度文学精品,推广阅读活动,并逐渐形成以“花地文学榜”为首,辅以各种文学体裁的单项文学奖的品牌体系,成为文学界共襄的文学盛事和品牌活动。

《羊城晚报》副刊还从“推介名家名作”“探讨文艺热点话题”和“推介广东文艺品牌”三个层面推出“广东文艺评论提升计划”项目,打造新时代岭南文艺的评论高地该报副刊与图书出版的价值连接建构了系列图书品牌,出版了不同类型的花地精品丛书。

比如《羊城晚报》集结“羊城沧桑”专栏文章出版了《羊城沧桑1》、《羊城沧桑2》、《羊城沧桑3》三本读物《花地》创刊五十周年,《羊城晚报》出版了鸿篇巨制《五十年花地精品选》,共五卷内容,反映不同年代作家的创作风貌和艺术追求。

《花地》还将众多知名作家作品集结出版,形成《花地》文萃个人专辑,提高作家对《羊城晚报》副刊的品牌忠诚度和品牌认可度,体现了《羊城晚报》副刊品牌对文学价值和文化精神的坚守报纸副刊品牌表现为三个向度的价值呈现:一是信息质量与读者付出的成本关系中产生的溢价,表现为内容的特性和功能;二是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对副刊效用的认可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三是副刊对读者产生的角色认同和价值主张。

《羊城晚报》通过系列副刊品牌项目或者产品的打造,在内容的专业价值和传播的服务价值基础上内化为副刊的公信力和引导力,获得读者和广告商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并转化为传播力和影响力读者对《羊城晚报》副刊的品牌体验产生了主流和独特的价值联想,形成圈层文化和多元经济,打破报纸单一的经营模式,形成了良好的差异化竞争态势,拓展了报纸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增强了报纸的生命力和源动力。

同时,通过一系列的衍生品牌开发,建构品牌生态,极大地提升了《羊城晚报》副刊的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七、结语金庸先生曾说过,“副刊是报纸的生命线”他相信,“新闻引客,副刊留客”一份优秀的副刊,对提升报纸的品质、品位、品格和品相大有裨益,对提高报纸发行量亦功不可没。

而如何办好副刊,舒展先生的一段论述,可谓十分精辟,“副刊的面孔,应该是回到家中脱下面具的亲切模样副刊的内容丰富,品种多样,雅俗并存,就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作者,稿源丰沛如汩汩活水,百花园才能苗壮花鲜蔚为大观。

在大浪淘沙的报业竞争格局中,《羊城晚报》副刊通过不断革新与突围,逾越“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的同质化办报藩篱,把副刊经营得生动而不生硬,轻松而不轻浮,通俗而不媚俗,深刻而不生涩,在全媒体冲击下的“减副”时代依然保持葳蕤繁荣。

从《羊城晚报》副刊的流变与坚守,我们有理由坚信,“副刊不副”并非乌托邦式的理想,副刊只要敢于革故鼎新、通时合变,必然不会被网络一代的读者弃如敝屣本文作者 | 漆亚林  黄绿蓝  孙启军内容排版 | 季柏玉

推荐阅读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1周年访谈节目的创新实践——以《仅三天可见》为例报纸新闻标题的修辞手法研究声明:本文内容为新闻文化建设原创文章,如有转载请联系授权新闻文化建设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微信名称|新闻文化建设联系邮箱|xwwhjstg@163.com线索及合作:010-67729688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