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的含义是什么(憧憬的意思和含义是什么)干货满满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0-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高中的第一堂语文课,老师跟我们说:“越在黑暗的地方,越要做光明之事!”\x0a三年后,临近毕业时,最后一堂语文课上,老师说:“当你身处光明,不要忘了,还有很多人,仍留在黑暗里!”教育,悉在于此!

人文的含义是什么(憧憬的意思和含义是什么)干货满满

 

感谢关注泛文,同时也恭喜你,成为了一个有思想的人~

泛·教育——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写在前面文章呢,真的很长,主要是讲了几个有关教育的故事和掺杂的一些议论,都是我或朋友,上学或教学时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其中,我也不会避讳当时自己一些偏颇的观点和行为正文中没有图片,因为我在网上没找到一张合适的,贴切于具体感受的示例,故不太希望“滥图”多次打断文章,而且我觉得,看这个题目点进来的读者们,也不太需要图片助以消遣;当然,我也尽可能地把文章中的逻辑写得足够清晰。

正文分为“什么是教育”、“从梦想与目标说起”、“未曾学到的尊重”、“那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基点的谬误”、“在明明德”五个部分,它们之间有一定明确的逻辑关系,但除首尾的部分外,也都相对独立,所以读者可以选择具体阅读的内容和顺序,但最好按原序阅读全文。

什么是教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宏观上的教育即传承、扬弃、发展的过程而任何一件社会需要的客观行为(事件),它的作用一定是维持、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教育,可以说将一直伴随人类社会的进程,。

故其意义即在于长久维持、不断推动社会发展换句话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给他人的感觉更舒服而所谓“舒服”,是多种多样的,在于眼前,关系或情感;在于深远,精神和信仰;在于未来,制度与技术;可能是人文关怀;可能是理性探索,等等。

有人会想,“教育的意义已经给出来了,文章到这儿好像就可以结束了?”并非如此教育这件事儿,具体到某个群体、家庭、个人身上,会有诸多形式,如之前在《百鸟朝凤(下)| 影评:所谓传承,在精神传承之外,更需要思索》。

提到的师徒传承,就是教育的一种形式;而教育活动中也会遇到诸多问题,就连某些行为,属不属于教育行为,符不符合教育意义,我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往往都囫囵吞枣,未曾分辨弄得在面对自己的孩子、学生时,教育的意义也显得模糊不清。

从“梦想”与“目标”说起有一次,我和一个跟我学表演的高中生聊天儿,我问他:“你为什么想学表演?”“就是……”他想想了说,“喜欢呀!”“除了喜欢呢?”“嗯……”他犹豫了一下我就接过来说:“因为光是爱好吧,不用这么着急,像你这么每次催着我教你,让我帮你看作品的还真是……头一回。

”“嗯,是肯定首先是喜欢啦,但也想着,要是能高考,就是艺术招生能用得上,那就更好了啊!”“打算考哪儿啊?”“北大!考上北大,一直是我的梦想!”“你的‘梦想’是考北大?”我特意把重音放在了“梦想”二字上,但他显然没有听出来,回答道:“是啊!”然后沉浸在自己对北大的憧憬里,既然如此,我也没有再去说什么,选择在一旁倾听那份难掩的喜悦。

其实我是想说,北大固然是首屈一指的好学校,但,不应该成为“梦想”,而可以说是一个“目标”,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还只是短期目标而已,即便它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初中时,班主任说过一件事儿:他的母校——北师大的一次全校会议上,校长非常高兴地说:“今年,北大跳了俩,清华跳了仨,我们学生,一个没跳!”说完,校长自己鼓起掌来。

他把这事儿与我们联系在一起,旨在让我们不要抱怨课业压力——“谁没压力?大学生压力更大,都跳楼了,你们这点儿不算什么!”这件事儿我没有考证过真假,也不知道当时校长讲述的用意,但我想,如果是真的,其中会不会有因为考上了自己憧憬的学校,而校内生活与预期大相径庭的?或者说,梦想实现了,然后呢?

我想起,小时候有一阵儿,可能是因为“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相继提出,很多男生的梦想,都是成为一名科学家,拿诺贝尔奖这虽然可能显得好高骛远,可能一辈子都实现不了,但它至少是个梦想,也能一辈子为之奋斗,我想,在奋斗的过程中,也有合适的使心灵丰盈,使人生趋于完满的方式。

常言“活到老,学到老”,每个人的一生,理论上都葆有“受教者”的身份,随学习,完成一个又一个目标的同时,梦想也逐渐细化、明确,可能是对社会的期许,也可能是对自身的标向尤其孩子正值青春、即将成年的这段时间,有一个“像样儿”的梦想后,施教者是不是应该教会他们,在“目标”和“梦想”间留出一段距离,我想,这就算是,教育的意义。

未曾“学到”的尊重有人说,“教育就是让人‘学会尊重’”,但我直到高中,都没能学会,或者说,没能学得很好,尤其在初中,甚至可以说没学到过我初中的那个班主任,刚带我们的时候二十七八岁,他个儿不高,一米七出头儿,人也挺瘦,也就120斤的样子,但在训斥和警告学生时,还总要加上一些“多余”的动作。

例如上课间操,他看哪个学生腿没站直,就会走过去,踢一脚膝盖后侧,弄得学生一个踉跄;或者上副科课要换教室,学生不太抓紧,打了预备铃儿还逗留在班里,他看见了,有时会上前去,猛拍一下学生的后背以催促,甚至,还会“打趣”道“直打得自己手疼”。

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体罚什么的就更不用说了,有人说他是“年轻气盛”,但当时我的想法就是:这种破事儿让老子觉得很不爽!细想想,“老子”这个自称,还真就是从那会儿开始的有一次,一个女生在挨他训时被冠以狡辩、顶嘴的“罪名”。

他也越训越怒,用本来“顶”在女生眉心的手指,狠戳了一下她的肩膀儿女生没扛住,往后一倒,腰磕在了后面的桌棱儿,一屁股坐在椅子上,但立马就又站了起来,因为老师的训斥并未停止她一手扶着腰,一手撑着桌子,低着头,不时向上瞟一下,看到老师的手依然戟指在自己的眉心。

虽然从小,老师们就反复强调,要“关爱同学”,“有同情心”,但这回,是我记忆中第一次,为他人的遭遇而感到不适班主任的这种行为并不是没有家长反映,而对于家长的劝止他做了如下回应:“有家长跟我说,‘你再体罚学生,打骂学生,就给你告到教委’,你告去!我怕你?就我这个程度,顶多降级,我现在就是二级教师,最低就是二级,我看能降哪儿去!”当时我还没用网,一直不知道他说的这些是真是假。

他还总说,“我对那些意见就是一个态度,虚心接受,坚决不改!”不知道这是自嘲,还是他的座右铭后来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了我身上初二,一次上操(或者是副科课,这个记不太清了),他把我留住,等所有人出去了,他说:。

“站起来!”我站起来后,他又开始拿手指着我,我就很不耐烦地一歪脑袋,把双手撑在桌子上“别梗着脖子!”他命令道“梗着脖子?不懂”“就是站直了,别斜歪着脑袋!”“那你把手放下去!”“现在说的是你……”我心想,既然如此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后面的话,就没必要听了。

我就从桌斗儿里随便抽出本儿书,看了起来他也不耐烦了,喝斥道:“站好了!”“别跟我这儿嚷嚷!”如此经过几番儿后,他急了,用手狠戳了一下我的左肩虽然当时170斤的我纹丝不动,但我一下也急了,再加上想到之前他多次类似的行为,以及同学们忍气吞声的反应,一种“打抱不平、为民除害”的“英雄气概”油然而生,心想:可特么让老子逮着机会了!。

“杵谁呢?!”说着,我以与他同样姿势猛戳了一下他的左肩,他一个踉跄,往后退了三四步而后的训斥,变得更像是谈话,他几乎全程背着手,可谓语重心长训斥的具体内容,我已经忘了,光注意到了他前后的态度对比等后来,他对学生的态度也好了很多,我当时一直觉得是我那“英雄气概”,“为民除害”的行为起的决定作用,。

长此以往,加深了我一个认识——暴力即是解决冲突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现在看来,也可能是因为他年龄增长,所谓的“年轻气盛”缓了一些;“为民除害”也很偏激、幼稚,但我依然感觉,那几次的“还击”,多少有一些用处。

即便他也总是重申,“要学会尊重别人”,“人要先学会自重,才能获得别人真正的尊重”,似乎观点上看着很受用,辩证而完整,但其举止总让人感觉,话语的力度,观点的正误,态度的好坏,甚至能否获得最基本的尊重等,都无不关系于对话双方在物理力量上的强弱。

我想,如此多次将暴力和尊重划上等号,对于拥有超于他物理力量的人来说,真的可能很容易混淆“尊重”的概念至少,在那个时候,从他身上,我是没有学到过,幸亏教育不止初中,还好周围还有别人那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基点”的谬误

其实不光是“学会尊重”的问题,而“打骂”这种所谓的“教育方法”本身,就颇具隐患“打是疼,骂是爱,急了不行拿脚踹”,就以暴力声明道理、约束行为而言,要是观点完全正确,是亘古真理还好,因为随孩子(人们)的成长,很多新的、深层次的约束,无形中谆复着这些道理;但即便如此,抛开那些新约束不谈,或因发展缓慢,人们长时间未闻新规,又一步步摆脱了旧制,如孩子逼近了家长、老师的物理力量后,他会不会也一步步放弃那在他眼中的“压迫”和“繁文缛节”?说轻点儿,算是“厌屋及乌”吧。

如上所说,这是所阐述观点绝对正确的情况,倘若稍有偏颇,则很可能会随时间而积压成一种偏激如家长的某个观点中,稍有“利己”成分或伴有些许“利己”心态,在孩子所受制约弱化,甚至从受教者转为施教者(家长)时,如果其后半程的教育良好,或环境有所改变,他会不会同样地“厌屋及乌”,将整个观点,或曾经家长的某些相关经验贬低得一无是处?如果其一直跌跌撞撞、浑浑噩噩,长囿于一个固定的圈子,他又会不会把家长曾经可能的无心、偶然、不得已的“利己”揣度成“统治者的特权”,以“治”后人?常说“媳妇儿熬成婆”,好在媳妇儿和婆婆没有明显的受教和施教关系,但要是“子熬成父”、“生熬成师”,一个“熬”字,听起来多么恐怖!。

大一时,我在北京某著名师范高校的走廊内,听到几个学生,高谈阔论道“哪个小学好收礼”,“那个小学管得松”,深刻交换了各自亲戚朋友的经验和意见后,似乎看到了自己的似锦前程,欢声笑语,如鱼得水,而且旁若无人,毫不避讳!想想他们将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一阵心寒……

可能有些读者觉得我跑题了——认为“打骂孩子”是所谓教育方法问题,而非教育意义层面上的我在给学生讲表演(话剧)的时候,总会谈到一个“表演基点”,或称“行为心理基点”的东西它是说,在表演活动中完成一个行为,在心理上的出发点。

若其与规定情境中的不符,则称该表演基点有误,或称表演意义不准确教育也是一样就方法来说,其实我也并不是完全否定“打孩子”,但除在一些特殊、极端的情况下,慎用(具体的会在以后有关“教育”的文章中进一步阐释),但

这里所讨论的“打”是要看为什么打,即父母或老师“打”的出发点,心理基点是什么可能大多数人会说,“当然是为了孩子好啊”,真的吗??小时候,有一次父母带着我去逛虹桥商场,买完玩具往外走时,我看到,一个比我稍小一点儿的男孩儿,指着我的玩具枪,央求他妈妈。

几番儿后,妈妈说:“不行,太贵了!”“才五十,待会儿我和你一起砍!”“‘才’五十?你知道妈妈挣钱多不容易!”“就五十,你刚才买的那个东西还一百多呢!”孩子突然大声地说妈妈环顾,可能见很多人侧目而视,俯下身子,压着嗓子,拿气声说道:。

“瞎说什么!我那是有用的!”“我那枪也是有用的啊!”孩子并未降低音量,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力,他们或靠拢或驻足,我也就是在这会儿停了下来母子开始各说各的,就这么过了几句话的时间,妈妈突然提高音量,说:“你这孩子竟敢跟我犟嘴!”说着,往孩子屁股上狠狠地抡了几巴掌。

孩子嚎啕大哭,哭着,就被妈妈拉走了……“你竟敢跟我犟嘴”,这句话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听到过无数次,可能有很多类似的表达——“你怎么和我顶嘴”,“你竟然跟我顶嘴”,“你竟敢跟我顶嘴”等等——有的时候下半句会接“看我不打你”,抑或“看我不给你处分”等。

高中时,我跟一位历史老师聊天儿,其中提到对于类似说法的看法,他说:“我个人认为啊,犟嘴这个词就很奇怪‘犟’,就是‘不服’对吧?那学生为什么不服你呢?那教育不就是为了说服学生,把道理讲明白吗?抛开个别学生和学生的特殊状况来看,如果一个老师,他总是说自己的学生‘犟嘴’,我觉得,很可能是这个老师的问题。

”跟他的谈话中,我是指出了常爱说“犟嘴”的那位老师的名姓,所以他可能说的比较缓和而收敛但在此处,我想如讲表演做“台词分析”一样,我们来仔细想想——“你竟敢跟我犟嘴”这句话及其不同表述——到底是什么意思:。

“怎么”——疑问兼反问语气,大概说“你为什么这样?我没想到”;“竟然”——加强了反问语气,类似于“你不该这样!我没想到”;“竟敢”——表明了“我没想到”的原因,类似于“你平时不敢这样!我没想到”;“顶嘴”和“犟嘴”,很明显的,这两个词,前者主要描述的是一个多次反驳的行为,后者还强调了反驳者“倔强、不服”的态度和心理,但两者均含有贬义色彩。

综上,“你竟敢跟我犟嘴”这句比较“凝练”的话,即可译为“你平时不敢这么一再反驳我!今天不仅如此,甚至固执、顽劣!我真是没想到!”在虹桥商场,妈妈打孩子的原因,从对话上看,很可能是碍于面子,甚至是对自己“错误”的遮掩,这就根本谈不上是教育!

此处,钱的多少、用途谈不上是什么大事,但在某些情况中,家长和老师,可能难免有些教唆之嫌(具体的会在以后有关“教育”的文章中进一步阐释)!我接触到的很多父母和老师,对“非教育”的打骂不置可否,有的不以为意

,甚至倍加赞赏所以,在此我不妨把话说狠一点儿,对于“施教者”来说,孩子的“犟嘴”正是该解决的问题,而不是自己无能的借口!故,更不应该用打骂的形式点缀自己的“权威”,粉饰自身的寡德,在孩子身上撒野!有的家长会说:“说‘看我不打你’之类的话,并非真的要打孩子,有时候其实就是想吓吓他,要是真打了,我也心疼!”还是那句话,主要看心理基点,其行为是不是“教育性”的,非教育的威吓与打骂并无太大区别。

抛开所谓的“心疼”,其逻辑顺承——从“认为犟嘴”到“施以打骂”,与宫斗剧里的桥段差不多,只不过一个扇了屁股,一个掌了嘴当然,这种基点谬误的行为,也不光表现在威吓和打骂,这些形式上不好的事情去年,朋友自己联系了个支教的机会,也鼓励我去。

她大概意思是说,看那些小孩儿怪可怜的,好多都没学上,没书看我跟她说:“你要是出于这个想法,不如等有了钱捐给他们”她指责我:“你怎么那么没有同情心!你看见那些孩子不心疼吗?!那没钱就什么都干不了吗?!”我当时不想打消她的积极性,附和地鼓励了她两句。

结果,不足一季,她就回来了她说,可能自己还没做好准备,可能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在我看来,她的确还没有做好,当一个教育人士的准备,但不仅是能力,更在于心态、品性、出发点等等,教育不是同情和怜悯,至少,不止于此!。

“在明明德”有一句话,“小孩儿分对错,成人看利益”,如果“利益”只是狭义的——“金钱”、“关系”等,那就太过市井了教育伴随人的一生,也将伴随以后人类的进程,对于个人来说,教育的意义,即是成长的意义而成长的过程,即是对道理的认知从“无理”,到“知理”,到“懂理”,对于事物的判断从“模糊笼统”到“不断细分”,而若加冠之后只会关注“利益”,只能说堕得思维片面,眼界狭隘,甚不如前。

我还记得,高中时,第一堂语文课——年级大会上,年级组长说:“越在黑暗的地方,越要做光明之事!”(也可能是他给我们代的一节语文课…)三年后,临近毕业时,最后一堂语文课,我的语文老师说:“当你身处光明,不要忘了,还有很多人,仍留在黑暗里!”

虽然在学识、思想等等各方面,我都算不上“身处光明”之人,但我想——教育,悉在于此!最后,感谢四中,也感谢一路走来的其他所有学校也祝明天要参加高考的同学们,一切顺利,取得理想的成绩~!欢迎大家在底下留言~以下是历史推送~。

近期文章推送从“泛”字说起:袤延而浮,何以追溯?百鸟朝凤(下)| 影评:所谓传承,在精神传承之外,更需要思索百鸟朝凤(上)|时评:“《百鸟朝凤》制片人的下跪不是炒作是什么?”近期诗书推送:诗书 | 毕业季,写写那些关于别离和惦念的诗词(《诗经》篇)

诗书 | 不一样的《兰亭序》试写《前赤壁赋》

泛文    微信:fanwen-2016

一个需要静下心来欣赏和思考的公众号长按二维码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