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环境是什么意思(人文环境不好是什么意思)学到了吗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0-2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由于工作关系,我在洛阳某些县城待过一段日子,感觉县城社会氛围与市区有所不同,今天就简单说说。在几十年的工作中,我曾接触过本地市、区、县各级领导。

人文环境是什么意思(人文环境不好是什么意思)学到了吗

 

由于工作关系,我在洛阳某些县城待过一段日子,感觉县城社会氛围与市区有所不同,今天就简单说说在几十年的工作中,我曾接触过本地市、区、县各级领导我认为,区与县的管理根本不在一条水平线上,若让一位县城一把手担任区领导必然游刃有余,可让一位区一把手管理一方县域,结果就不好说了。

洛阳下面的一座县域往往有几十或上百平方公里,人口几十万之多,各种类型企业林林总总有几百家,可以负责任的说,一座县城除军事与外交外,90%的省市行政机构在县城都有设置在我国历史中,行政管理区域主要分为省和县,“州”和“府”这样的行政机构其实并不多。

故此,我国在对人物简介时,介绍人物籍贯一般是某省、某县,很少出现某省、某市、某县的字眼,所以县城的行政重要性可见一斑下面我从两方面谈谈对县域的个人体验,朋友们看后有不同见解可以留言讨论。

一、县域人文机构环境往往一座县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县委县政府办公大楼、一条主干道、一家优秀规模企业、一座优质住宅(别墅)小区、一个高档综合性酒店、一个著名景区、一所高中、一家本地特色的小型餐饮店组成。

但凡到县城办事、定居、旅游、工作的人们都会在短时间内耳闻或接触到上述组成部分,而与这部分机构相关的人属于整座县城的精英阶层,他们负责整个县城的经济、形象和社会稳定由于县域面积过大,行政管理人员主要由公务员、事业编、合同工与劳务派遣

组成一座县城的行政人员一般是两至三千人就我对县城人文环境来说,我不同意“陈行甲”说过的一句话他曾说,他在贵州担任某县一把手时,他只要昨晚做了一个梦,第二天早上就能把梦中事情变为现实我明白这只是陈行甲对县城一把手权利比喻,可我觉得我所接触过的几个县城却很难实现。

在洛阳一些县城的主要领导,尤其是几位要害常委,一般是由市级部门考察任命,虽然县里一、二把手对常委调动、晋升有建议权,但决定权并不在县城对于县里的“三重一大”必须通过常委举手表决,而且几位重要常委可以直通上级市里,如果一、二把手有重大违规行为,其他几位常委是有监督举报权的。

这在无形中也限制了领导权力我曾参加过县城的常委扩大会议,同时也听几位朋友讲过,在现行的监督体制中,一把手即使想为自己谋私利,也绝非一句话或一个会议的事当然,这种生态环境在相互制约权力的同时,也存在耽误发展的问题。

我所接触县城的人文关系更像是一个大家族多年前,我曾读过一位博士到县城挂职后写的一篇文章,我认为他写的非常真实,县城人文讲的是血脉、联姻和利益互换,而非现代管理机制比如一座县城的各级行政人员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网状关系。

,在这张网中,有70%靠血脉宗亲维护,大家日常工作彼此心照不宣却又统一认知,如果这张网出现一丝划痕,一夜之后便会自动修复,根本不需要其他人插手县城形成的这张人员关系网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沉淀与淘汰自我生成,它坚固而又紧密并具备自我修复功能,绝非一位刚调来一把手在短时间内可以解开的。

这也是我不认同陈行甲说那句话的原因。

前文提到代表县城形象几个机构是一条纵向的移动网线,它们关乎整个县城行政管理、衣食住行及教育的最直观形象,而这些非行政机构的业主同时也肩负着自下由上民间传话人或办事人的角色有人说,在这个地球上只要通过6个人便可认识米国老大,我觉得在县城,你只要认识前文所提几个机构的负责人或老板,你就可以约到县城一、二把手晚上一起享用晚餐。

县城搞活经济的主要工作导向是招商引资,并维护好投资者的投资环境比如投资100万以下的企业需从乡镇一级入手,投资100-1000万之间的企业需与县相关单位建立关系,投资超过1000万的企业不但接触县里,而且需通过市里相关部门向县里做工作指导。

县里招商引资非特大项目一般由县二把手及发改、商务部门负责,但项目会牵扯环保、土地、工商、卫生、农业、消防等各部门从未在县里搞投资的老板们往往会按常规每个部门去拜访、申请、签字盖章,可县里却不同,老板只需搞定主要领导即可,只要合法合规,领导一个专题会便可解决一切问题,但接下来的生产销售过程却需要很多精力维护各个部门。

这与常规打法对比是一个逆向过程如果在乡镇搞小型投资就很简单,只要得到乡镇一把手、土地、公安支持,一般都可轻松过关如今县城农村基本都已空心化,村里留下的人不会过半,且以老弱病残为主大家除了守住自己一亩三分地外,每天都在翘首以盼谁来村里投资。

村里的“话事人”就更简单,一般由两人组成,一个是村委一把手,另一位就是村里的一户村霸村霸也可能是自然形成,但大多数是村委领导的马仔,谁不听话就用土办法招呼谁因此,但凡在村里投资,不但前期与乡镇建立良好关系,。

还必须维护好村里的两位话事人。县城的人文环境其实并不杂乱无序,虽然有这张关系网罩着,只要逻辑关系对路,别节外生枝,一切按县城特有的套路办事,剩下的可以交给时间。

二、县城特有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自古的道理,在县城更是如此在搞清楚县城人文生态环境后,你必须明白踏入县城就仿佛进入一个大家族的地盘或一个部落领地,不能以常规思考方法来应对比如,当下由于互联网发达,许多人喜欢把县城或农村的事反映到网上,希望得到公众关注与监督。

此举便是县城办事文化的大忌,也许一件有理有据的事情就此搞砸前文提到县城的关系网是靠多年血脉支撑维护,每一根毛细血管互联互通,一旦把事情昭告天下,所有毛细血管便立刻关闭阀门想办法自保,往后大家开始推诿扯皮。

若举报一件事,需相关部门前期甄别、调查、举证、研究、开会、判决、执行等过程,由于县城特定关系网的存在,当这些过程发生梗阻现象,往往会一拖数年,直到举报者耗尽精力这就好比现在“巴以冲突”,没冲突前,中东地区各国国民虽信仰一致,但为本国利益,也会产生矛盾,互相拆台偶有发生。

可一旦中东任何一国与以色列发生冲突,中东地区必然团结一心共御外敌,即使有些口是心非,但大方向绝不犯错因为大家平时相互利用,又相互制约,谁若打破这个平衡,谁就是大家共同的敌人所以,在县城发生的事一定在县城内部解决,县城本就不大,各个层级都有相对应的话事人,找相关人解决即可,把县城的事发在网上晒实属下下策,最好的结果也是鱼死网破。

在县城办事,即使再亲近有血脉维系,也讲利益互换我认为此现象属于北方与中西部县域典型风格,在东南部发达地区应会好些说起办事,就不得不说县城的酒桌文化在县城办理非重要事情往往会安排在本地酒店,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县城高档综合性酒店。

先不说包间座次有严格要求,求人者决不能在饭桌上当众向对方提请求,更不能提自己的人际关系酒后,求人者需向对方单独提出办事请求,并声明利益互换内容,简单明了只要利益互换达到双方满意,一件事便轻松搞定

今天国内大部分县城都在延续过去的宗亲文化,这种生态在一定程度起到社会稳定作用,但外人若想短时间改变融合,也许又要经历长期的迭代过程。以上内容便是笔者亲身感悟,若有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