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文环境的概念(城市的人文环境论文)越早知道越好
“积硅步,致千里!”,希望即将告别母校,走向人生新征程的2023级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们坚守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人生理想,坚持扎根本土、深植时代的设计宗旨,祝愿他(她)们前程似锦,一切顺利!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2023届研究生毕业设计作品前言 六月是花开的季节,重庆大学艺术学院2023届环境设计专业的硕士生们在这个季节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毕业“花季”在环境设计专业导师们的精心指导下,6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及2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聚焦于历史文化古镇保护、乡村振兴、城市双修、非遗活态保护、景观基因、城市公共空间等方向展开了深入研究,完整展现了本年度毕业研究生多元创新的设计思维和丰富多彩的艺术面貌,完美呈现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主“设”调!。
“积硅步,致千里!”,希望即将告别母校,走向人生新征程的2023级环境设计专业硕士毕业生们坚守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人生理想,坚持扎根本土、深植时代的设计宗旨,祝愿他(她)们前程似锦,一切顺利!
环境设计专业专硕:毕业设计01空间生产驱动下重庆历史文化名镇共赢设计研究MAYEKUN
作者:马烨坤指导老师:孙俊桥 教授研究方向:历史文化名镇、空间生产、乡村振兴等获奖经历1.重庆大学 2020年硕士研究生奖学金2.重庆大学劳动实践先进个人3.第十五届中国好创意大赛,重庆赛区二等奖4.第九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全国总决赛三等奖
5.重庆大学 2021年硕士研究生奖学金6.重庆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7.重庆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8.重庆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奖学金作品简介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突飞猛进,在国家的规划建设和引导下各地的“美丽乡村”及“特色古镇”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历史文化名镇的 保护与发展问题也逐渐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同样重庆历史文化名镇也将肩负升级更新的建设发展重任。
然而结合考察和研究,不难发现诸多古镇在开发过程中, 会伴随着政府、开发商、居民等古镇空间生产推动主体之间矛盾的相继产生,并逐渐陷入“肌理割裂”“文脉断裂”“业态趋同”等发展实践误区因此历史文化名镇空间发展应从内而外协调共进。
项目位于重庆市西沱古镇,其场地内高差有160余米,占地面积约为90000平方米设计者对场地进行实地调研,因地制宜,从"共建、共享、共生、共兴”四个理念入手,对古镇进行一场活化更新设计深度挖掘古镇文化、码头文化、商业文化,将一条象征着记忆的山地缆车置入场地形成文脉廊道,串联各个功能性景观设计,力图为山地古镇的未来发展提出新思考。
作品展板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02时空再叙——空间叙事视角下重庆中山四路空间更新与活化YUTENGFEI
作者:于腾飞指导老师:孙俊桥 教授研究方向:景观规划护设计、生态景观等啥都研究获奖经历1.2022 IFLA 国际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分析与规划特别奖)2.2022美国建筑大师奖(Best of Best)
3.第七届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全国金奖)4.第八届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全国银奖)5.2022中国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全国金奖)6.2022 LA 先锋奖(景观规划单项奖)放不下了... ...
作品简介 随着城市经济与社会的飞速发展与深刻变革,其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此同时,由于缺少对城市社会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城市的同质化和均质化趋势日益加剧,城市特色与城市记忆缺失与破坏的问题愈发凸显。
历史街区的场所精神作为城市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的物质凝结,体现着城市文化底蕴,对彰显城市特色、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新的发展时期,历史街区应该如何发挥其独特的价值,以及如何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地处重庆直辖市渝中区渝中半岛的中山四路,是重庆特色文化最为集中的地区,而其中又以位于渝中区上清寺的中山四路历史街区最具政治、文化特色,这里曾经是中国抗日的大后方,是众多民主人士生活和活动的区域,作为陪都时期遗产最为集中的区域,被誉为“陪都风云路”。
这里仍然是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政府的重要办公地点,是重庆的神经中枢通过对叙事理论的研究提出了再现场所精神的历史街区叙事逻辑,提出再现历史街区场所精神空间叙事设计建构策略与方法,以期为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作品展板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03城市双修视角下重庆主城立交桥下空间景观优化设计研究ZHOUFEI
作者:周菲指导老师:孙俊桥 教授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规划、旧城改造、乡村振兴等获奖经历1.重庆大学 2020年硕士研究生奖学金2. 2020创新中国最佳设计作品一等奖 3. 第九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 (NCDA),重庆赛区一等奖
4. 第九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 (NCDA),全国总决赛三等奖5. 重庆大学 2021年硕士研究生奖学金 6. 第十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 (NCDA),重庆赛区一等奖7. 重庆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奖学金
作品简介01杨公桥立交桥下空间景观优化设计 在“城市双修”理论视角下,改善杨公桥立交桥周边环境和桥体给人压抑、冰冷的形象通过完善空间基础设施,为空间重新注入新功能, 满足人们的多元差异化的使用需求;抓住历史脉络,营造具有地域特色 的空间环境;完善植物配置,增设雨水花园等生态设施,打造桥下小型 生态网络,整体提升立交桥下空间的环境品质。
最终设计一个识别性强、 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可供周边居民娱乐活动的优质空间
02石门大桥桥下空间景观优化设计 在“城市双修”理论视角下,激活由于城市交通新规划,被遗忘、闲置的立交桥下空间通过织补人车流线,增加场地可达性;完善空间 基础设施,注入全时段、全龄段覆盖的商业、办公、休闲功能空间,满 足人们的多元差异化的使用需求;浸染地域文化,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 空间环境;织绣绿色斑块,立体绿化与地面绿化相结合,完善雨洪管理 设施,打造桥下小型生态网络,提升桥下空间生态效益。
作品展板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05非遗活态保护视⻆下渝东南少数⺠族特色村寨景观设计研究SUNYUYU
作者:孙玉玉指导老师:杨玲 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传统村落、乡村振兴等获奖经历1.重庆大学 2020年硕士研究生奖学金 2.第三届重庆市级创业实践项目优秀结项 3.2022年第十六届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结赛创新赛道三等奖
4.第十六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国家级一等奖 5.第九届NCDA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 赛重庆赛区二等奖6.重庆大学优秀毕业生作品简介1.土家十三寨文旅复兴计划 设计依托于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从非遗活态保护视⻆出发, 努力开拓土家十三寨内部 的生产生活类非遗文化内在活化动力, “ 赓续技魂”,以体验为核心对十三寨中的⻄兰卡普、窗花、蜡染、 刺绣、木雕等生产类非遗文化产业进行融合改造,通过强化显性基 因“古韵维育”,凸显隐性基因“以技促游、联技创新、技艺铸魂”的 策略,延续非遗载体⻛貌、重构空间文化基因。
2.非遗活态保护视角下罗家坨苗寨景观活化设计针对前期调研总结出的苗寨在景观载体、文化体验、活态保护、产业融合、主体培育等方面的问题,依托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充分挖抵场地文旅资源潜力,整体方案构思苗寨以非遗文化为核心(如苗歌娇阿依)以特色非遗及农业产业为引领,国绕增强活态保护下的非遗文化景观空间休验为主要方向。
建设集民俗文化体验、传承主体培育、非遗景观空间营造、特色非遗文创ip品牌塑造为一体的非遗文旅特色民族村寨,突出非遗在文化旅游中的深度融合,活态保护文化的同时形成村寨自身特色文化产业与品牌,增加就业机会
3.非遗活态保护视角下民族节事景观再生设计设计依托于文旅融合的视角,从非遗活态保护出发,努力开拓土家十三寨内部的生产生活类非遗文化内在活化动力。
作品展板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04“三生”空间视角下景郊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TANGYASHI
作者:唐雅诗指导老师:杨玲 副教授研究方向:景观规划设计、乡村振兴等获奖经历1. 第十六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2. 第九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重庆赛区二等奖3. 2021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优秀奖
4. 2022icad国际当代青年美术设计大赛优秀奖5. 第十五届创意中国设计大奖优秀奖6. 重庆大学2020-2023年硕士研究生奖学金作品简介1.土家十三寨景观规划设计相比自然村落,景郊型乡村更具旅游转型的潜力与必要性,并面临 旅游要素胁迫下的风险与挑战。
本次设计依托于十三寨的总体规划,将 乡村基于“三生”空间振兴视角下,发扬少数民族的特色传统文化及当地特色产业的创新共享,嵌入现代的智能联动设计从而达到“文化+智 联乡城”的新型文旅发展模式,最终实现乡村在旅游产业介入下的良性 发展,发挥村落与景区在空间、资源、产业方面的联动融合潜力,疏通 融合障碍,重构优化乡村的空间格局风貌,以期达到“村–景”区域联 动发展、游客与居民需求平衡的村景融合效果。
2.三生空间视角下犀牛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本次规划设计基于犀牛寨的总体规划,以“三生”空间视角下的景郊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为出发点,基于相关理论研究与武隆实地考察调研,结合设计原则与目的,提出三个设计策略:生产空间——重现自然原真,活化传统农业景观;生活空间——顺应民俗乡土,展现深厚人文景观;生态空间——恢复传统肌理,延续自然景观格局。
设计旨在挖掘农村特色、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住质量,并最终实现村落在旅游产业介入下的良性发展,促进景郊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武隆犀牛寨设计实践中,充分利用乡村与景区的互动与整合潜能,以优化乡村的空间格局风貌,促进“村-景”区域融合发展、游客与村民需求平衡,最终实现景郊型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作品展板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05体验视角下自然教育研学营地规划设计研究──以丰都南天湖风景区为例CHENGXIN
作者:程昕指导老师:杨玲 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乡村振兴 研学营地景观规划设计获奖经历1.重庆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新生奖学金2.重庆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奖学金3.重庆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奖学金
4.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5.2021年ican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选拔赛三等奖作品简介 为了应对我国越来越多的儿童频繁出现的各种健康问题、提升其综合实践能力、教育部鼓励儿童走出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走进自然接受生态文明教育。
自然教育研学营地是帮助儿童建立与自然的深度联结、实现身心健康发展、提升综合能力、培养生态意识的重要场所目前,我国自然教育研学营地存在基础体验设施、体验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将从自然教育研学营地体验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对自然教育研学营地规划设计的完善与优化进行探讨。
研究基于体验视角提出感知体验、认知教育体验、实践体验三大体验模式三大体验模式对应三大体验策略,感知体验策略包括:塑造有意义的声景场所、组织差异化的视觉空间、营造零距离的触觉环境、构造可持续味觉嗅觉场景;认知教育体验策略包括:挖掘地域文化及自然体验资源、构建多层次复合的体验体系、打磨不同受众细分体验内容;实践体验策略包括创建多样化实践体验场景、打造主题化实践体验空间、架构多路径体验路径系统。
并通过对丰都南天湖景区的自然教育研学营地规划设计实践检验了自然教育理念介入研学营地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及体验设计策略对该地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指引性作用
作品展板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学硕:毕业论文01贵州侗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构建与应用JIANGSHUAI
作者:蒋帅指导老师:杨玲 副教授研究方向:可持续人居环境设计发表论文1.侗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与应用研究——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华中建筑(已录用).2.贵州侗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与谱系构建.城市建筑(已录用).
参与科研项目1.主持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项:基于景观基因理论的贵州侗族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研究获奖经历1.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2. IFLA国际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IFLA 2022 组委会分析与规划特别奖。
3. AMP美国建筑大师奖(American Architecture Master Prize):最高奖(BEST OF BEST)3项4.IDA美国国际设计大奖(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s)城市设计组:金奖(Gold)
5.IDA美国国际设计大奖(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s)概念设计组:银奖(Silver)6.第十八届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年度优秀作品7.第七届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全国金奖
8.2022中国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全国金奖9.2021国际大学生手绘艺术与设计大赛:全国金奖2项10.2022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全国一等奖11.第八届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全国银奖12.第八届中装杯-全国大学生环境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
13.NCDA-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论文摘要少数民族聚落是民族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空间载体,体现着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价值侗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几经迁徙,如今主要分布于中国贵州、广西一带,受到地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人文等多维因素的共同影响,其聚落景观风貌特征显著,具有极高的研究与保护价值。
而今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中,许多侗族传统聚落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正面临建设性破坏、风貌损毁、文脉遗失等困境,针对其聚落景观的调研整理与保护发展方向探索已迫在眉睫本文基于景观基因理论方法对贵州侗族传统聚落开展研究。
在文献分析与实地调研基础上,分类提取侗族聚落的景观基因要素,解析其景观特征及其背后的生成逻辑与文化内涵,构建贵州侗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最后,选取肇兴侗寨为深化研究对象,探索聚落景观基因的转换应用方法,以期为传统聚落的保护发展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的类型积淀和模式参考作用。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运用景观基因的理论方法剖析贵州侗族传统聚落景观的风貌构成要素,将聚落景观基因类型划分为环境、布局、建筑与文化四个大类,进一步将其细分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聚落形态、空间类型、民居建筑、公共建筑、神圣建筑、制度信仰、传统工艺、民俗文化等多个识别指标,分别提取聚落景观基因要素,并对各基因要素的形成机制、形象特征与文化内涵进行解析。
二、对提取出的侗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要素进行梳理,进一步构建景观基因图谱,通过系统、可视化的表达形式记录侗族聚落各景观基因要素的形象特征及其文化内涵三、探索了聚落景观基因的转换应用方法通过对贵州肇兴侗寨进行实地考察与问卷调研,结合回归分析等定量处理方式,确定了肇兴侗寨景观基因指标体系及各项指标的权重与得分排序结果,并将排序结果划分为多个层级,为不同层级的景观基因指标分别提出对应的改善发展策略,以此指导肇兴侗寨整体景观风貌提升与产业优化方向,为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的传承与发展启发新的思考。
关键词侗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构建;应用中期答辩作品展板
02网络媒介传播干预下的城市公共空间体验营造策略——以重庆市李子坝三层马路老街区为例MENGFANWEI
作者:孟凡威指导老师:杨玲 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公共空间发表论文[1]脱域·在场:网络媒介影响下重庆市李子坝“三层马路老街区”游客认知与空间体验研究[J].中国园林,2022,38(11):46-51.
参与科研项目1.参研重庆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建设1项:重庆市渝中区枣子岚垭老旧社区改造提升设计,2021.12~2022.122.跟随导师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网络时代城市公共空间‘脱域化’影响机理与干预研究,2020.09~2022.12。
3.主持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项:网络媒介传播视域下城市公共空间体验转型与营造策略——以重庆市李子坝片区为例,2022.05~2023.05获奖经历1.国家奖学金2.重庆市高校三好学生3.重庆市优秀毕业生。
4.重庆大学优秀研究生5.重庆大学研究生A等学业奖学金6.第十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国赛“二等奖”7.第十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国赛“三等奖” 2项8.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国赛“二等奖”
9.2022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国赛“二等奖” 10.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爱眼护眼科学用眼主题征集活动一等奖11.第40届大学生“校园之春”文化艺术体育活动二等奖论文摘要伴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介已深度影响大众各种日常活动,并突破时空桎梏,将人与真实场景实时链接。
这一路径导致通过网络媒介传播干预而获得现实城市公共空间游览人气的生产手段日渐盛行,并不断诱发大众由虚拟游览向现实体验转换的跨时空“打卡”行为,且带来了诸多复杂性的体验问题值得展开深入研究本文以网络媒介传播干预下的城市公共空间为落脚点,对该类空间体验展开针对性研究。
首先,界定网络媒介、城市公共空间和体验等概念,梳理相关研究进展其次,系统分析网络媒介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明晰媒介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联历程、网络媒介传播干预城市公共空间的路径、具体表现及发展趋势再次,探讨网络媒介传播干预下城市公共空间的体验要素、特征以及存在的普遍问题。
最后,选取重庆市三层马路老街区这一代表性案例,对空间体验展开问卷调研,采集基础信息、认知差异及体验评价3个维度的调研数据,并进行结构化定量分析,结合理论及定量数据分析结果,提出适宜的空间体验营造策略论文研究结论及建议主要包括:
一、不同媒介传播手段与城市公共空间具有不同的联结关系,在当前网络媒介干预城市公共空间的背景下,数字虚拟视像与现实公共空间的相互咬合,大众对该类空间的体验呈现出虚实互衍、先验对照、动态参与3点特征且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相关针对性研究的缺失,普遍存在空间景象失真、本土文化模糊、热度周期短暂等空间体验问题。
二、大众通过网络媒介“脱域”了解的城市公共空间至“在场”现实体验后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即非触觉性、非实体性的传播特征会带来一定的隔断,并不能促使其形成准确的真实体验感受而现实空间终归是去媒介化的体验,为大众检验空间实践的重要标准。
三、重庆市李子坝三层马路老街区空间体验仍存在文化属性识别模糊、节点通达度低、建设水平差异大等问题结合理论与数据分析结果,提出激发感官、赋能文化、营造氛围、完善服务等体验营造策略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网络媒介;三层马路老街区;体验营造;策略研究。
中期答辩作品展板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感谢观看
【2023届环境设计研究生】专硕:马烨坤、于腾飞、周菲、唐雅诗、孙玉玉、程昕学硕:蒋帅、孟凡威【导师】 孙俊桥、杨玲【排版】 孟凡威THE END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城市人文环境的概念(城市的人文环境论文)越早知道越好
“积硅步,致千里!”,希望即将告别母校,走向人生新征程的2023级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们坚守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人生理想,坚持扎根本…
-
城市人文环境的概念(城市的人文环境作文)太疯狂了
“遛弯”“转悠”“溜达”,无目的地走,随意地走,现在这些活动都没了呢。
- 城市人文环境的概念(城市的人文环境作文)原创
- 城市人文环境的概念(城市人文环境的思想内涵)速看
- 城市人文环境的概念(城市人文环境的思想内涵)万万没想到
- 天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营商环境人文环境存在哪些问题)干货满满
- 天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营商环境人文环境存在哪些问题)新鲜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