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人文景观的句子(描写人生的唯美句子)不看后悔
听课促学习,观摩促成长——观《一滴水经过丽江》有感。携名师之风,取名师精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超越自我。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工作室成员学习心得与体会
为进一步提高名师工作室成员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开拓视野,更新理念,我工作室决定开展“全国统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线上研修活动,活动时间为一个月,共同学习,共同观摩,共同研讨。
01杨玉娟老师1.文化背景 藏族作家阿来 的藏域成长环境,使他的思维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在他的文学创作中自然地流露出了对民族特性的关注,使其作品带有浓重的民族文化色彩他的代表作《尘埃落定》就既有史诗的沉重又有诗意的唯美,同时又具有诡秘神奇的构思以及藏族文化中的神巫色彩。
阿来对少数民族独特风貌和民俗风情的书写使其成为地域文化的代表地域文化对作家的影响是漫长而且复杂的这篇文章《一滴水经过丽江》就是阿来到丽江做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相关调查时所写的,文中饱含对纳西族文化的颂扬,对纳西族宁静平和生活的赞美。
2.文题诠释 “一滴水经过丽江”,题目新颖,点明文章的主角——一滴水,借一滴水的视角去看丽江古城,看古城人们的生活,给人独特的感受 3.主旨 本文通过对一滴水在丽江古城的游历故事的描写,展示丽江古城自然和人文风貌,描绘纳西族人们的平和自在的生活,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美好宁静、依存于自然的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4.内容解读 一直以来写丽江的散文很多,有注重对丽江风土人情的介绍的,有对丽江恬淡生活的唯美描绘的,玉龙雪山下的一切——树木、流水、古城都在阳光下缓慢生长,显出它独处一隅宁静平和的美而阿来在《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散文里独辟蹊径以物为叙述角度,站在一滴水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我”来述说丽江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我们最早所了解的阿来,他是诗人,出版过一本诗集《梭磨河》,所以他以后创作的小说和散文常常带着诗歌的浪漫气质本文中作者将自己幻化成一滴水,用诗意的目光和心灵穿越丽江他想展示丽江的历史文化、生活图景,而这些从一滴水的角度来讲述,让文章生动新鲜。
阿来在博客中说起写这篇文章的缘起,“当地政府知道我到了丽江,邀我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于是,我们知道这篇文章,阿来是要写给孩子看的,向孩子们介绍丽江不管从一滴水的讲述,还是干净利落的语言文字,都是符合孩子的阅读要求的。
可在文中,他一直都保留了阿来的风格和习惯,即在创作中追求对人类生活的关注,对生存世界的思考阿来在《就这样日益丰盈》中说:“我只是一个徒有吟游诗人的心灵,而没有吟游诗人歌喉和琴弦的人我只是一个沉默的旅人我关心的只是,辛勤采撷到的言辞是永恒的宝石还是转瞬即逝的露珠。
”可见,阿来在创作中追求的是一种“永恒”,即对普遍人性和生活的思考,对历史进程的审视所以,这篇文章并不仅仅是介绍丽江,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呢?仔细阅读后,会发现这些能彰显主旨的句子:“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这些人在自己所处的远处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这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的作品,不论是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还是散文集《大地的阶梯》《草木的理想国》,都表达了他对人生、生命的关注,对普遍、永恒的意义的追求。
文章以空间和时间的变换为线索,从玉龙雪山山顶、丽江坝、黑龙潭、玉河、四方街,到中河、浇花人的大壶、兰花上、中河、金沙江,以这滴水的游历故事贯穿全文,读者容易把握,读来饶有趣味 全文语言清新自然,长短句并用,使文章有水一般流动的节奏,修辞运用恰当,尤其是景物描写细致美好,如“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凤凰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就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由整体到局部,写出了“我”目之所及看到的古城景色,表现了自然和古城和谐依存的美好。
还有文中的比喻也很出彩,“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这里将薄云掠过月亮比作银匠擦拭银盘,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古城景色的恬静美好想象奇特,也很符合丽江古城的气质,给人美感。
5.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2段):我是一片雪,在玉龙雪山山顶眺望山下的丽江 第二部分(3~5段):我化成了一滴水,远远的望着四方街 第三部分(6~15段):我作为一滴水在丽江古城中穿梭游历。
第四部分(16段):我来到了金沙江,离开了丽江6.写作特色 ①以物为叙述角度,站在一滴水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 ②以空间(游踪)和时间的变换为线索,结构整齐,脉络清晰③语言清新自然,长短句并用,修辞运用恰当。
④主旨深刻,表达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7.精彩语段①“进城之前”到“美丽了自然”这段语言精彩洗练,质朴中有生活的美,一个整齐的排比句,让段落典雅有味,语言风格和文章追求的自然宁静的美是相辅相成的②“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到“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这段文字将丽江古城的生活场景描写的生动具体,作者很有想象力,想被掺入砚池中被写成东巴象形文挂在店中;又来到纳西族妇人的家里,去看小院花种的风景;在穿城而过时,感受到夜晚人们闲聚时的欢乐几个片段,将丽江的安宁的生活氛围表现的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8.问题探究1.重点重点1:文章是向人们介绍丽江的,哪些描写是充满丽江的文化特色的?作者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文章充满丽江特色的描写有:①对玉龙雪山、丽江坝、黑龙潭、四方街的景物描写;②对写东巴象形文字、纳西族妇女种花浇水、人们在玉河旁聚会、游客端着相机眺望远山等场景的描写;③对闸口拦水、河流穿过古城等民俗建筑特色的描写。
作者写作目的:对民族文化的弘扬,对自然宁静生活的赞美重点2:题目是“一滴水经过丽江”,这滴水都流经了哪些地方?【明确】文章以空间和时间的变换为线索,这滴水从玉龙雪山山顶、丽江坝、黑龙潭、玉河、四方街,到中河、浇花人的大壶、兰花上、中河,最后在黎明时分来到了金沙江,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2.难点如何理解“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这些人在自己所处的远处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这两个句子的含义【明确】第一个句子,写出了古城依自然特点而建,又给自然增添了美丽,表现了自然和古城和谐依存的美好。
第二个句子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人们的不同心境作对比,突显古城带给人的宁静和美好,在这里,人们发现了生活朴实自在的美这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的作品无论小说还是散文,通常都会表现他对人生、生命的关注,对普遍、永恒的意义的追求。
02李会菊老师 《一滴水经过丽江》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品,与一般游记作品以人的游踪为线索不同,作者化身为一滴水,以水的踪迹为线索,全方位展现了古城丽江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体会作者的这种独特视角。 余映潮老师从不同视角,运用不同的教学思路为我们打开了新的学习之旅。
首先,单元重点:了解“游记”特点,把握作者游踪,写景角度和方法,品味语言,积累精彩语句。
其次,背景知识: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旅游资源丰富,有丽江古城、“玉龙”雪山、四方街、虎跳峡、老君山等知名旅游景点;还有对纳西族的介绍等因为本科=课为自读课余老师从不同方面打开学生自主学习之路,让他们真正的自读课文,了解内容,丰富收获。
最令我难忘是这几个环节:收获一:阅读提示(课下提示) 游记作品内容——内容贯穿整堂课—— 《一滴水经过丽江》以一滴水的口吻写景抒情,这滴水带着夙愿,经历了漫长的黑暗与等待,经历了水车上的眺望,经历了玉河中徘徊,终于来到丽江,来到常年鲜花点缀、垂柳依依、小河潺潺的四方街,从悠闲恬淡的白天到灯火阑珊的夜晚,讲述自己由雪变成冰川,再变成一滴水,再由一滴水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面、 纳西人院子,最后奔流到金沙江边的经历。
作者以第一人称写这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构思新颖,视角独特通过描写这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表达出作者深沉的情感收获二:大量短语的积累使用,这期间用“读”贯穿始终,使整堂课层次井然有序。
短语的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也对文本加深了了解收获三:有趣发现,话题,课文由( )写到( )
这个模式的训练,既让学生深层次的走向文本,更是锻炼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是个非常实用的方法训练,给余老师点赞同时,朗读训练也未停止,课堂更加丰富了,也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我个人最喜欢觉得最精彩的环节莫过于第四个环节,即:收获四:微文写作。余老师给出示了范文《古城之夜》,以便学生了解和借鉴。
学生再次认真阅读文本,仔细斟酌文字,借助范文的力量写作了自我的理解和心声,可谓是课堂高潮和精妙之处所在总之,作者以一滴水的名义,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口吻,通过一滴水的视角来看丽江古城,以一滴水自述自己在丽江古城的所见所闻,让一滴水来替自己思考、说话。
通过拟人化的描述,向读者展现了丽江古城的自然景物和人文风情而余老师运用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这节课上有了新的理解和领悟,也令我茅塞顿开,对这篇课文有了新的认识余老师质朴、由浅入深且思路清晰的教学方法,令我耳目一新,对“游记”这类文章的教授有了新的认知,今后的教学中会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03郭会英老师这是一篇游记自读课文,余老师首先出示单元目标:让学生了解游记特点,把握作者游踪、写景角度和方法,品味语言、积累精彩语句然后进入课文,让学生了解背景知识学生多次读体会语言风格并注意批注、交流逐个解决教学目标。
余老师融感性与理性为一体,向我们展示了清晰的行文思路,又让我们欣赏到了一幅幅无限美好的画卷余老师在上课中真正做到了:重学情,侧能力,巧设计,妙联系,再启发,多练习 当然,我也有觉得可以改进的地方首先,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丽江且想象能力有限,因此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第二,在总结概括三幅画卷时,问题设置不够明确,如果没有资料书的辅助,学生不一定能很好地进行概括第三,课堂上的朗读较少,品析美句时,可以顺势让学生进行朗读第四,赏析美句时,从全文中搜索范围较大,可以考虑将赏析美句环节与画卷概括环节融合。
最后,时间把握上,本课原本想一课时结束,但通过试讲,发现时间非常紧张,进行两个课时效果会更好闪光点也不少首先,基础知识扎实,尤其针对基础较薄弱的生情,打好字词基础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方法指导比较到位如梳理游踪时发现学生梳理起来有困难,及时提示应注意表示地点的词语。
第三,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如品析这滴水结束丽江之旅奔向大海的情节时,能够联系学生生活,进行树立阶段性目标的引导。总之,收获满满!
扫取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编辑:杨玉娟审核:李颖
【第74期】听课促学习,观摩促成长——观苏丽《卖油翁》有感【第73期】听课促学习 观摩促成长----观蔡欣欣《爱莲说》有感【第72期】听课促学习,观摩促成长——观余映潮《登幽州台歌》有感【第71期】引领卓越促成长,乘风扬帆正远航——参加第四届全国名师工作室学术年会总结(五)
【第70期】凝聚卓越,携手共进——参加第四届全国名师工作室学术年会活动有感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描写人文景观的句子(描写人生的唯美句子)不看后悔
听课促学习,观摩促成长——观《一滴水经过丽江》有感。携名师之风,取名师精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超越自我。…
-
人文环境怎么填(澳大利亚人文环境)原创
也有10000多片海滩,如果每天都去一个新的海滩,也需要整整27年才能去完,数量之广令人惊叹不已。那么,说到澳大利亚,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 人文环境怎么填(什么叫人文环境)奔走相告
- 人文环境怎么填(怎么夸公司人文环境好)快来看
- 人文环境怎么填(人文环境好怎么形容)速看
- 医护人文关怀的文章人文关怀的五要素人文认识是什么意思
- 形容高校人文环境的词语八年级人文地理精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