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人文环境(形容人文环境恶劣的词语)这样也行?
岁月的沉淀,真能改变生命河流的方向!
兴按:如今,新课程改革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但新教学理念未必能够完全落到课堂教学上,再者课程改革的推进是守正出新的递进工程,不是推倒一切再来的“翻鏊子”的运动今读2011年9月份发在《语文教学之友》上的文章(该文2012年2月被中国人民大学《初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虽然教材变了,例子变了,但一些观点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今分享出来,供方家批评指正需要说明,这篇文章的学术论文格式行文格式不够规范,今天推送,略作夹注,敬请谅解!语文教学不可承受的语言之轻——例谈语文教学“去语言化”现象课改十年来,全国上下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开展了一系列语文教学探索,其中最令“语文人”得以自豪和骄傲的恐怕是颠覆了轻人文而重工具的语文课堂。
一时间,高举人文大旗的语文课堂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风然而,今天当我们以批判建构的眼光来审视这一“创举”时,未免不是“矫枉过正”毕竟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表述是“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管学习什么类型的“选篇”,都高举人文大旗,仅仅抓住 “文章内容”,忽视甚至脱离工具性的语言学习。
不仅是对课程标准的片面理解,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华南师范大学语文教学论硕士生导师周小蓬教授谈到这一问题时说:“现在我们的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基本上是空洞的,缺乏实效的,而工具性知识的教育与训练也是不到位的。
”其实,不论什么形式的语文课堂,都要让学生“快速而有效的掌握本民族语言”为目标然而这种重人文轻工具的语文课堂,显然忽略了这一根本目标,它集中表现出来的就是去语言化现象去语言化现象,即在课改的背景下,由于对以往语文教学内容的矫枉过正,在教学实践中忽视、脱离语言学习,贻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教学行为,我们统称为“去语言化”现象;这种现象在语文实践中具体表现为语言积累的荒漠化、语言品析的表面化和语言训练的低效化。
注:对教学现象的理论归纳,不知妥否;但是归纳思维是语文教师的必备思维能力吧文中所说的课堂教学现象,如今还有吗?值得我们思考一、语言积累的荒漠化《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关于语文学习目标的表述是“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在教学建议部分的表述是“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
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然而在重“人文性”的大语境下,语文教材的编写者、语文教师对语言的积累却是望而却步,在教学中所能做的就是紧紧围绕“文本”内容,深入挖掘文本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课堂上的语言积累成为一片荒漠。
以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为例,编写者在教材中明确标注出让学生背诵的文章(除去课外十首古诗词背诵)仅仅有四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木兰诗》、《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这四篇背诵篇目有三篇是文言文,有一篇是外国翻译诗歌。
难道这册教科书真的没有学生积累的精彩语言吗?如果是真没有,那只能说明这册教科书的编写是失败的但是当我们翻阅这册教科书时,不乏文质兼美的现代汉语典范之作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安塞腰鼓》《观舞记》等,为什么编者就不能在这些篇目中标注出所背诵的精彩文段呢?作为一线教师都有一个集体的无意识,那就是凡是教材没有标注背诵的,教师一般不要求学生背诵,哪怕是多么精彩的语言。
语感教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洪镇涛老师就强调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语言的积累,要让学生多记多背一些典范的语言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更是漠视学生典范语言的积累,更有甚者连字词的积累都予以放弃笔者曾听一老师执教《伟大的悲剧》,第一环节是让学生理清。
“悲剧”情节,第二环节是让学生概括悲剧之悲,第三环节让学生品读悲剧伟大一节课仅仅围绕文章内容进行不同角度的概括,既没有积累生字词,又没有积累文本中精美的语言这样的课结束之后,学生除了记住了故事的情节之外,在语言的学习上能有怎样的收获呢?这样的语文课与学生的课外阅读,与相近学科的学习又有多少差距呢?。
语文之所以姓“语”,就在于语文的学习不仅要把握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更能把握传递信息的语言形式吕叔湘先生曾说“学校里的语文教学,应该语言和文字并举”其实,针对《伟大的悲剧》我们依然能够做到“语言和文字并举”,比如文字的积累可以按照词语所描摹的对象不同,将其进行归类:。
描述南极的“风雪”的词语:凛冽、吞噬、阴森森、呼啸、狂风怒号描述南极的“冰原”的词语:荒无人迹、无垠、毛骨悚然、单调、茫茫无际、白雪皑皑、白茫茫描述“探险人”的词语:焦急、坚持不懈、风餐露宿、精打细算、小心翼翼、畏缩不前、鲁莽、语无伦次、踉踉跄跄、羸弱、蹒跚
注:该课例来自南开大学徐江教授,印象中应该是《语文教学通讯》杂志刊登的这样分类之后,学生还能从词语对比中体验到“大自然的强悍和人类的弱小”对语言的积累我们可以选择斯科特一行同恶劣的大自然斗争的语段,比如。
:天气变得愈来愈恶劣,寒季比平常来得更早他们脚底下的白雪由软变硬,结成厚厚的冰凌,----------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丰富的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张志公先生曾说“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
”我国自古就强调广博,要求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通晓“诸子百家言”的语文学习传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讲的就是丰富语言积累的道理当代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更是主张对课文进行“拆分、整合”,从细部从局部的角度入手研究课文,将课文内容拆分成“语言零件”,进行挑选并重新组合,从中发现从课文整体的角度不易发现的精彩内容;以此使学生有丰厚的语言积累。
二、语言品析的表面化《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阅读”部分其中有这样的表述“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一表述突出了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理解文本内容,而且还要推敲、体味语言的意义和作用,也就是对语言进行品析。
品析语言是积累语言的提高和发展,其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然而,在语文“人文性”压倒工具性的一片呼声中,从教材的编写到课堂的语文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却变得如此脆弱,语言的品析却只能蜻蜓点水般的散见在课堂上!。
还以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为例,在“研讨与练习”中涉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课文只有九篇,其中涉及“体味推敲语言作用”的仅有一篇(《土地的誓言》),但还不是以单独的题目出现;其设计是这样的:
认真阅读“当我躺在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回答下列问题1略2、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3、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第2题编写者的意图在于让学生“细心品味这些形容词的修饰作用,并且强调语言引起的联想,着眼点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品味语言”第3题编写者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作家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加以评论”。
像这种设计,让学生在理解词句含义的基础上,细心品味词语,体会语言的精妙,同时还可以在品评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真是匠心独运!但遗憾的是,像这种别出心裁的设计,教科书中实在是太少了!教科书中所呈现出的依然是结合上下文语境体会句子、词语的含义的表面化品析。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这种“匠心独运”的语言品析近乎绝迹广大语文教师采用着“让人腻味”(王君语)的统一形式,即“我读了这个地方,觉得它美,美在------”的句式说话教师不问文本青红皂白,只要品析就拿来;学生则是不得要领,往往“美在”对内容的理解,而非对语言表达形式的推敲。
殊不知语言既有内容的一面,又有形式的一面,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语言形式是语言内容的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语言表达的内容,更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看看特定的思想内容是如何通过特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
注:前几天读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对此体会更深语言只有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传递出真实的意义;语言内容决定言语形式,但言语形式又决定语言内容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的当属洪镇涛老师洪老师在课堂上注重“语感分析”,即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采用“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的形式对文本的标点、字词、句子、段落进行琢磨、咂摸,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
比如洪老师执教余光中的《乡愁》,设置四个问题从整体到局部,完成对语言的品析:问题一:这首诗共有四个小节,大家觉得它们之间的顺序能改变吗?问题二:第四节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觉得“浅浅的”用得不好,我想改为“深深的”,好吗?
问题三:我总觉得这首诗表达的意思较为含糊,诗人内心的思想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我改写一下,大家评一评怎样:小时候,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对爱人的恋挂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对亲人的哀悼,我在坟墓外头,母亲在坟墓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问题四:每一段第二句都有一个“是”,把所有的“是”全改为“像”,“乡愁像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像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像 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像一湾浅浅的海峡”行不行?为什么?。
注:这个课例,当年写作时可是翻箱倒柜地找呀!我在书房,秉烛夜写,写到此处需用该课例,把书架下面纸箱里的杂志翻来倒去,在子夜时分终于找到,乐!吸取教训,此后也养成了写论文索引的习惯洪老师的设计,就是在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语言形式的深入品析;既推敲了语言,又锻炼了思维,这才是真正的、实在的品析!。
金圣叹曾说:“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注:后来读陈日亮先生的系列著作,对其“我即语文”的“三以教学法”感悟颇深粗浅来说,语文老师的专业发展就是不断锻炼自己读写的敏感度和审美力!。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因此,语文课堂上除了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之外,应下大力气来品析推敲语言,我们不妨从用词、句式、辞格、写法等角度入手,认真“揣摩语言的音、形、义,品味语言的色、香、味,乃至掂量语言的轻与重,咂摸语言的刚与柔。
”比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冯骥才的《好嘴杨巴》一文时,在品析语言环节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阅读第8自然段,能否将“目光一落碗中”这句删去?能否将“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中的“忽、顿”删去?学生结合上下文语言环境讨论得出的结论是:这一句不能删去,这是一处细节描写,这为杨巴看穿李中堂的心思做了铺垫、伏笔;如果删去这一句下文杨巴的精彩回答就很突兀。
这两个词不能删去,这两个词生动形象的把李中堂的怒气写出来,去掉后就削弱了李中堂怒的程度,也就不能突出杨巴处乱不惊的特点像这样从语言的形式入手精读细品,悟出文章的思想内容,才是真正的深入的品析语言,也才能真正领略到语言的魅力!。
三、语言训练的低效化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谈到语言训练时说过“语言训练不是狭义的孤立的语言训练,而是要在各种语文学习活动尤其是读写活动中突出语言训练,而这两者又必须是互相融合的”《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对语言训练重要途径的“口语交际”和“写作”更是有明确的目标规定,而且对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也有明确的规定。
但可惜的是未对如何实施口语交际和写作教学做出规定而依据课程标准所编写教科书,口语交际和写作内容基本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口语交际基本以情景模拟形式出现,而写作或有简单的指导,或者是综合性学习的一个步骤针对口语交际的教学,当前所采取的最普遍途径就是学生根据模拟情景自由回答,然后教师公布答案;但教学的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
作文教学更令广大语文教师捶胸顿足,教材没有提供系统的训练思路(现行教材苏教版有简单的单元作文目标,北京版有较为详尽的作文训练体系),只好摸着石头过河,结果是学生不认账,作文水平连年下降注:201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教材多元。
当时我收集了苏教版、语文版、北师大版,以及香港的朗文版教材其中,语文版教材是北京一网友教师快递给我的,北师大版本是去南阳考察学习,听课发现该市用孙绍振先生主编的教材,于是向兄弟学校要了一套,结果回来途中,就我的行李最重!对比下来,孙绍振先生主编的那套教材“语文味”真足,对语文教师的专业要求也非常高!真要把那套教材研究透了,一个语文老师的内功必定大增!北京版的教材作文序列性比较强,大概这与北京的章熊等老先生一贯主张有关吧!香港朗文教材是托两位去香港学习的同事捎回来的,教材印制精美,但价格昂贵!至于为什么要这套教材,是受到深圳倪岗老师的研究启发,当时在期刊上时常读到倪岗老师的教材对比系列研究文章。
正是因为教材编写的先天不足,使得这两大途径的语言训练低效甚至是无效而在“人文”的背景下,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被遗忘抑或是设计不巧妙,所以阅读课堂的语言训练依然是无效、低效针对口语交际和写作的弊病,笔者探索出了较为满意的教学形式。
口语交际不仅要公布答案而且还要总结答题基本思路,比如笔者总结出的“婉转拒绝”德基本答题思路:先肯定他人好意,在陈述矛盾事情,接着拒绝,最后提供建议作文则制定系统的作文训练体系,有重点的进行训练比如写人记事类文章的训练体系:几件事多角度写一个人——欲抑先扬写个人——夹叙夹议写个人。
每一体系都选择具有典范性质的大家美文,最后还引导学生总结每一训练体系的作文歌诀比如,“欲抑先扬写个人”训练体系,选择美文是老舍的《母鸡》、贾平凹的《丑石》;通过阅读最后归结的歌诀是:“写人叙事很常见,故事曲折人爱看。
作此文章不算难,先抑后扬是关键开门见山人出现,不惜笔墨咱去贬神态言行或装扮,丑态百出人人厌行文发展有转变,小事大事美德现老老少少皆语赞,谁叫当初咱武断先抑后扬真好看,前后对比令人叹学会此法很简单,多读多思加多练。
”通过诵读歌诀,明白了写作的基本思路;通过模仿大家美文,学生有文可写通过近一学期的作文系列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明显提高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之所以低效,在于教师对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设计不够巧妙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在《语言教学》一文中说:“语言教学是课文阅读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其教学研究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关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每一项内容中都大有文章可做从学习语言的一般过程来讲,认知、感受、理解、积累、运用、品析、鉴赏、创造这一系列的环节中,每个环节都包含着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手法的研究。
语言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教师对教材进行语言分析与研究的艺术即:从语言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梳理,进行提取,进行分类,进行品味,进行鉴赏;从语言的角度利用课文进行教学”比如他的《七颗钻石》的课堂创意:。
活动一——进入录音棚(读出故事味,读出文中情;)活动二——畅游智慧泉(不写第一段不行吗?不写小狗与过路人不行吗?不写水灌的“变”不行吗?文章结尾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吗?)活动三——来到创作室(想一想,轻轻的描述一个梦;试一试,快乐的描述一个场景)
三个教学板块都是通过听说读写的四个方面的语言训练完成文本的学习,尤其是第三个板块着力于语言的创作不只是余映潮老师,还有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的“课文作文”更是对阅读教学语言训练的一种创造胡老师在阅读课堂上巧借课文材料,进行展开、补白、改换、延伸后,写出既与原文有关又不同于原文的新片段或新篇章。
比如笔者在执教《伟大的悲剧》一课时,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仿照老师的形式给斯科特等英雄写墓志铭阅读课堂进行语言训练,不仅为写作打下基础,而且还锻炼学生的思维;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吕叔湘先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深入研读语言,设计出能触类旁通的语言训练形式,通过“正确模仿”和“反复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注:阅读和写作分属语言习得的不同方面,阅读的语言训练与写作的语言训练在方向上不同,训练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不能这样“一刀切”式的理解,看来当时还是太“嫩”了,很多问题没有想明白的!
语文课程改革愈演愈烈,对语文教学的探索也异彩纷呈但不管怎样探索,不管给语文怎样定“性”,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这一基本素养则是永远不会改变!我们坚信,只要语文教学不脱离“语言”之根,语文教学承受住语言之重,那么就一定能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书目:1、《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会编,开明出版社,1995年2、《旧文重读-大家谈语文教育》,赵志伟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胡明道讲语文》,胡明道著,语文出版社,2007年
4、《1978-2005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李海林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5、《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余映潮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0年5期7、《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10期、12期
8、《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年5期9、《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10、《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写在后面:边读边做夹注,越读越读觉得自己当年的口气大了,现在想想羞愧不已。
不过毕竟自己当年才二十多岁,正值血气方刚——论文语言“冲”了点今天写文章,说什么也不会这么写的看来岁月的沉淀,真能改变生命河流的方向!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形容人文环境(形容人文环境恶劣的词语)这样也行?
岁月的沉淀,真能改变生命河流的方向!
-
形容人文环境(形容人文环境不好的词语)新鲜出炉
言语理解与表达 1 、 (单选题) 从整体上看,我国陆续出台一些政策来规范废旧家电回收拆解,推动相关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但有关回…
- 形容人文环境(形容人文环境好的四字成语)奔走相告
- 形容人文环境(形容人文环境好的四字成语)越早知道越好
- 形容人文环境(形容人文环境优美的成语)全程干货
- 形容人文环境(形容人文环境的词语)真没想到
- 形容人文环境(形容人文环境好的成语)干货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