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形容人文环境(形容人文环境恶劣的成语)硬核推荐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0-2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续接上文)二、名句摘录及个人解读(二)第2节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

形容人文环境(形容人文环境恶劣的成语)硬核推荐

 

(续接上文)二、名句摘录及个人解读(二)第2节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曷(音同“何”,疑问词。

)丧,予及女(通“汝”)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解读:本篇第2节讨论的话题是“与民同乐”,即统治者应如何平衡个人私欲与公共利益二者之间的关系孟子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反对统治者大兴土木、耗费民力以满足自己的私欲,但孟子明确指出:。

1、统治者不应把自身欲望的实现凌驾于民众利益至上,更不能把个人私欲的实现作为执政的首要目的,否则必将招致民众的反对;2、统治者应“与民同乐”,把个人欲望的满足与公共利益的实现统一起来,与民众分享物质财富与建设成果。

只有这样,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易言之,民众的支持、拥护就是统治者最大的快乐——孟子这段话中的部分内容,随着封建君主制度的消亡,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但这段话对后世文人的影响还是较为深远的,以至延伸为一种正确的政绩观、忧乐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应“贤者而后乐此”),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为众人的快乐感到快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对应“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都有这段话的影子(三)第3节1、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解读:成语“五十步笑百步”的出处,该成语多用来比喻,自己同别人有相同的缺点或错误,只不过程度略轻,就不以为耻,反而嘲笑比自己更差的人这种心态其实还是很常见的,人们有时候在某件事上遇到挫折,就习惯寻找不如自己、比自己更差的人,以避免自己成为失败的个例,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但在这种心态下,人很难痛下决心改正自己的缺点,取得真正的进步——因为,“知耻近乎勇”,嘲笑和自己犯同样错误的人,就是“不知耻”的表现。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3解读:本篇第3节是孟子有关“仁政”具体措施的论述,或者说是孟子对仁政社会的基本构想在孟子的设想中,实行“仁政”需要采取三个步骤:。

1、尊重自然规律(“不违农时”),保护生态环境(“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稳产增产的保证,孟子的生态保护思想是相当先进的;2、发挥民众主观能动性,大力发展多元农业(种桑、养牲畜),保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发展教育,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修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以上三点做到后,就可以实现民众基本生活水平有保障(“养生丧死无憾”“黎民不饥不寒”)、老百姓思想道德水平显著提升的效果,国家就能强大,统治者就能得到民众的拥戴,统治地位就能够得到稳固。

4、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解读:狠狠揭露了当时各国统治者不行仁政还推脱责任的虚伪一面,明确指出统治者是民众生死存亡的第一责任人,外力因素不能成为统治者逃避责任的借口。

(四)第4节1、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解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亦写作“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解读:本篇第4节孟子提到的现象是非常残酷的,但在历史上就是血淋淋的现实!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人与人的悲欢境遇并不相同,在社会阶层矛盾尖锐的古代更是如此!统治者只顾自己玩乐享受却不顾老百姓生活现状的情况,不只发生在臭名昭著的昏君身上,在所谓“明君圣主”统治的时期也可能发生。

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与农业生产的不稳定,以及阶级对立、贫富分化等分配制度的不公平,古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远比现代人想象得更加艰难、没有保障孟子尖锐地把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而不顾百姓死活的现象批评为“率兽食人”,称这类统治者已经失去了治理国家、“为民父母”的资格,其统治已经丧失了法理、道统依据。

这些言论,是孟子“民本”思想的光辉体现!其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父母官”的说法可能就源于此,明末清初之际的大儒顾炎武也在其著作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顾炎武对于“亡天下”的定义,很有可能受了孟子“率兽而食人”一说的影响而且,顾炎武明确指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即后人通常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看作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3、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解读:成语“始作俑者”的出处,该成语多用来形容首先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开创者孟子在这里是引用并解释了孔子说的一句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此言虽据传是孔子所说,但并未见于《论语》。

对此言应作何解笔者一度也颇感困惑,这句话至少可有3种不同的理解:(1)“人文主义”的理解,孔子是在批评用人俑代替活人殉葬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虽然表面上避免了杀戮,更加人道,但细想之下,不无问题为什么要把陪葬物做成“人”的形状?归根结底,还是贵族统治者认为本来应该用“人”去殉葬,他们从心底还是把“人”当做没有尊严的工具,还是没有仁爱之心!这种看似“文明”的做法,只是“假慈悲”罢了,所以孔子诅咒他们绝后!(。

2)多重文义的理解这种观点认为,“其”应作“大概、也许”解,语气上不是表诅咒、怒骂的感叹词,而只是表“推测”的疑问词孔子是说,之所以木偶代替活人殉葬,大概是因为家族里人丁稀少,没有仆人、妾室用来陪葬吧?(。

3)最“黑暗”的一种解读孔子所处的春秋晚期,奴隶制社会正在走向崩溃,而在奴隶制社会,活人殉葬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甚至一度成为“礼制”的一部分;按传统观点,孔子是旧制度的“卫道士”,提倡“克己复礼”,不排除孔子反对用人偶代替活人陪葬的“进步”做法,因为这种做法不符合旧有的礼制,所以孔子诅咒他们“无后”!——综合来看,还是第(。

1)种解读最为符合常理,理由有三:a.孟子已经明确说了,孔子为什么反对用人偶代替活人殉葬?是因为人偶像人(“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孔子反对用人及一切像人的东西陪葬的做法虽然孟子与孔子生活的年代相差百年,但孟子从孔子弟子处获知孔子此言真意的可能性仍较大;。

b.从孔子成长的经历来看(出身于没落贵族,父亲早逝,幼时家境贫寒,“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孔子绝不是那种养尊处优、高高在上的传统贵族,孔子对于劳苦大众,有着深切的仁爱、怜悯之心他反对、鄙夷那种草菅人命的野蛮做法;(。

3)孔子提倡的“礼”,是“周礼”,而不是“商礼”人殉制度在商代确实非常盛行,但周代商而立,有感于商朝的统治手段过于血腥,神权迷信色彩过于浓厚,对礼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周礼”相较于商代祭祀、葬礼制度,是更加人道、进步的。

所以孔子才会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从春秋战国之际的舆论环境来看,当时列国争霸,各国想要国富兵强,必须争取宝贵的人力资源,所以当时各国理应是掀起了一阵废除人殉的风潮孔子可能也支持废除“人殉”,但看到有些贵族“挂羊头卖狗肉”、阳奉阴违、用人偶加以替代,还是留下了人殉的“尾巴”,所以才会非常气愤、不屑吧?当然,究竟孔子说没说过这句话,我们现在无从知晓。

但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孟子在这里解释孔子这句话,其目的在于宣扬一种人文主义精神,即:统治者不能草菅人命,人的尊严不容践踏!我想这种解读最符合孔子的真意!前述第(2)(3)种解读之所以产生,大概是对孔子“保守”、“传统”的刻板印象所致。

自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至今,孔子受到的批判、抹黑确实太多了,世人对孔子的误读之深,往往掩盖、抹杀了孔子思想的进步意义,这种倾向是非常不可取的今天,我们重读《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经典,首先应该树立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读书时为了明理”,古人之书中,有些道理确实是见微知著、发人深省的,甚至可以作为维系社会和谐的道德伦理基石但古人书中所说的道理,不都是一成不变、绝对正确、可以适用于各个时代的,部分内容当然会与当今社会脱节,甚至会与现代社会的进步方向相悖。

我们不能因此苛责古人,要求他们为其死后数千年出现的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我们只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书中汲取合理、有益的成分,从中获得智慧、坚定心志,以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有时候,笔者在读书时会有这样一种体会:读书,其实是在读自己。

自己的阅历、知识、性格会影响自己读书所获得的体会,读书本就是一个与自己对话、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读书的乐趣或许正在于“发现你自己”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