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人文环境的成语(形容人文环境好的成语)满满干货
本文试图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地理现象自然美、人文美入手,探讨地理教学审美情趣培育路径。
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地理审美教育研究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审美元素,地理审美是以地理事物及其地理科学特征和相关地理科学规律作为对象所进行的审美活动如何从地理学科的视角,欣赏传统文化,进而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地理美,培育地理审美情趣,达成立德树人之教育功能呢?本文试图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地理现象自然美、人文美入手,探讨地理教学审美情趣培育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 ; 地理审美;审美价值1- 传统文化与地理审美教育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民族特色鲜明,它包括各种古代文学作品、民族音乐戏剧、建筑雕塑、国画书法、对联、灯谜、歇后语、成语、传统农历节日以及各种民俗等等,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它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地理审美,是以地理事物及其科学特征和相关地理科学规律作为对象所进行的审美活动,它既可以是一种身临其境的直接审美,也可以是面对影像、图文等资料,甚至凭着丰富的想象而展开的间接审美。
地理审美,既借鉴了中国山水审美的传统,具有较强的艺术特色,又有坚实的地理科学基础,力求在审美与科学的结合方面超越山水审美;具有思维训练、兴趣培养、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等教育功能,既是地理学习的蹊径,又是综合修养的阶梯,更是人与自然亲和的纽带。
在对大自然的审美鉴赏与领悟中,可以感受到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共存共生的和谐与默契;体验出自然界不可逆转的生命律动和惊心动魂的创造力之美地理学广泛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地理学科的视角,欣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地理美,培育地理审美情趣,达成立德树人之教育功能。
如何通过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培育学生地理审美情趣,本文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地理现象自然美、人文美入手,探讨地理教学审美情趣培育路径2- 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地理审美教育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写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山水审美主要以自然地理事物为审美对象,能使人获得极大的视听享受和心灵娱悦古人以自然地理事物为审美对象,身临其境触景生情自然美的形态分为时间美、空间美、动态美、静态美等,如果遵循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思考地理审美问题,则地理审美的关键在于把握事物普遍联系、不断发展的属征。
因此,我们可以从联系、比较、发展的角度考察地理事物之美,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探索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地理审美教育:-2.1-挖掘地理事物的节律美地理事物的节律美主要有地带性、周期性、阶段性等规律性的表现“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节律美之
纬度地带性唐朝诗人张敬忠曾经用《边词》描述纬度地带性之美:“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面对同样的景象,当代人会说:春姑娘唱着歌儿,从南方北上,她透明的裙裾、飘飘的长发和轻柔的指尖拂过之处,一路扬起春风、飘起春雨、染上绿色、盛开鲜花。
这就是气候纬度地带性规律的一种表象多么美!在大自然中,还有植被和水文等很多方面,都会呈现出纬度地带性规律,呈现出节律美“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节律美之经度地带性如果将长城绘制一幅东起老龙头长城起点,西至嘉峪关的长城沿线景观图,可以清楚地看到,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随着降水逐渐减少,景观变化非常明显而有规律。
这个实例,不仅反映了地理事物的节律美之经度地带性,而且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旅游审美与地理审美的区别和联系“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节律美之垂直地带性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山地气温就会下降摄氏0.6 度,山地气候和物候变化都会呈现垂直地带性的节律之美。
在新疆,从坎儿井沟渠里探出头来的绿叶婆娑的阔叶树、天山白羊沟天池附近高大挺拔的针叶林,以及随着海拔上升而不断变化的景观:扫弄马腿的灌木——繁花似锦的草被——绿迹斑剥的苔藓、地衣——几乎没有植被的砾石带——雪线——常年积雪的山峰。
其实,不仅植被如此,土壤等许多地理要素都向我们展现着垂直地带性的节律之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节律美之周期性唐代诗人王维《山中》诗云:“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寥寥数句,就精炼准确地把初冬的水文、植被和天气特点表现得优美如画。
“春风摇荡自东来,折尽樱桃绽尽梅”,“凉风有信,秋月无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我国大部分国土位于亚热带和温带,又属典型的季风气候,决定了我国气候和水文等地理景观呈现鲜明的季节性变化,地理事物的周期性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2.2-发现地理事物的和谐美地理事物的和谐美,是以其普遍联系的特性和地理科学的综合性为基础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生态和谐之美一条清晰的食物链、一个小的生物群落或者一个规模宏大的生态系统,都呈现着自然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的和谐之美;生物为了适应某些特殊环境,长期进化形成的各种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也会精彩地反映出生态和谐之美。
如,在荒漠的雨季来临的短暂日子里,一些植物会争分夺秒地完成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生命周期;一些动物也会在宝贵的雨水浅洼里,匆匆忙忙地走过孵化、成长、成熟、繁殖的一生雨水干涸之后,这些植物的种子和动物的卵,又凭借着独特的形态优势,在泥土里耐心地等待着雨水的再次来临。
面对这样的生命奇迹,无论是一个理性的学者,还是一位感性的诗人,都会为生命的顽强与灿烂,为生态和谐之美而感动不已“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人地关系的和谐之美人地关系是地理科学研究的主题,也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主线,因此也应该是地理审美的主题之一。
我们既要看到自然对人类的深刻影响,同时也应该了解人类能动地适应和利用自然的情况如人种的形成、各人种的体质形状作为遗传学特征固定下来,就是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如赤道人种宽大的鼻孔,利于加快鼻腔水分蒸发,可以保证灼热空气顺畅通过鼻粘膜并被有效地湿润。
生活炎热沙漠里的黑人,有肢体细长的特征,而生活在严寒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则肢体粗短不仅如此,据调查,人类平均体重还有随着长期居住地的年均温下降,而有规律地增加的现象这样的体态特征,使得生活在沙漠里的黑人,单位体表面积的体重较轻,利于散热;而爱斯基摩人单位体表面积的体重较大,利于减少身体散热。
人类的这种适应性发展,深刻而又生动地体现了人地关系的和谐之美;此外,人地关系的和谐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等方面,珠江三角洲的三基鱼塘(桑基、果基、蔗基)生态农业模式、南北各异同的庭院生态农业模式、人类对水力、潮汐、太阳能等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等等,都充分反映了人地关系的和谐之美。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阴阳说认为,世间万界皆可分为阴阳,阴阳对称、平衡,相生相克,相反相成从地理科学的角度观察,各种地理事物中的确存在着非常之多的对称现象一是与地球形状和地理自转、公转相关的对称,如: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陆半球与水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极昼与极夜,南北半球的冬半年和夏半年的更替,以赤道为轴南北半球地带性规律的对称呈现,等等。
二是与地壳板块结构和运动相关的对称,如:以大洋中央的海岭为轴的多种对称——海岭两侧地壳反向扩张、移动,直至洋壳与陆地板块接触碰撞形成海沟、岛弧、山系、环太平洋地震带,等等由于地理事物的对称,本身也是一种平衡,因此
对称美和平衡美成一种交叉关系此外,地理事物的平衡美主要表现在生态平衡方面如,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自行维持整体结构和内外关系的相对稳定与动态平衡非洲草原上的动物迁徙,总是如同洪流一样往返推进,不可阻挡。
而且,即使是在不断的运动之中,食物链中相互吞噬和虐杀的生物之间,它们的相互关系和数量比例也常常维持着相对稳定和动态平衡在虐杀和吞噬的关系中呈现平衡美是生物界的奇观此外,侵蚀与沉积、搬运与堆积、冰川积雪的堆积与消融,洋壳的生存与消亡,等等,也呈现动态平衡。
这些平衡一旦被外力打破,往往会以连锁反应的形式造成相关地理事物的一系列变化,甚至带来地理灾害-2.3-感受地理事物的时空美地理事象时空秩序指地理事象有条理的时间节律与空间格局二十四节气有规律的分布于一年十二个月份里:上半年每月6日、21日左右,下半年每月8日、23日前后,误差不超过2天,其排序以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及物候等时序变化为基准,故二十四节气成为我们先人时间框架的重要组成。
今天我们地理研究中以世纪、千年、万年等时间尺度研究气候变化、地表演变,而我们古代中国传统以“节气尺度”去总结天气气候变化、农作物生长周期等自然规律在科技手段不如今天的古代,我们的祖先以二十四节气来表达地理现象的周年变化规律,这种“时间秩序美”的发现令世人感叹华夏民族的聪明智慧。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以太阳周年视运动轨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360°平分为24等分,每运行15°为一个节气,这揭示了宇宙中天体运动的空间秩序尽管有关日地关系空间秩序的研究西方早于东方,但我们祖先却根据经验观察,通过土圭测影及物候方法,觉察到了日地的空间秩序。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先秦黄河中下游地区,约位于30°N-40°N,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区,故二十四节气最适宜的地区为中原地区(即华北平原)“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指的就是华北地区冬小麦播种适期,而其他区域农事活动则相应推迟或提前,这也揭示了二十四节气的地理区域差异,体现了地理空间秩序美。
-2.4-体会地理事物的力量美“天崩地裂寻常事,水滴石穿更无言”对于大自然的巨大力量,人类自古就有着宗教般的敬畏与崇拜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开始欣赏自然地理事物的力量之美流水和风的侵蚀作用,往往表现出至柔至韧的一面,生物的侵蚀作用也有着相似之处。
在中国书画艺术中有“笔软则奇怪生焉”的说法,如果把外营力比作一支描绘地表形态的笔,则它是一支柔软的羊毫笔,所描绘出的效果或千奇百怪,或精微细致,如桂林之山、灵壁之石、织金之洞,如海蚀地貌之柱、桥、洞,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新月沙丘等等,不胜枚举。
相反,内营力更象是刻刀和利斧,往往表现出至刚至猛至大的特点,如火山运动的气势,造山运动之恢宏等等,无不象史诗般壮美-2.5-感悟地理事物的文化美“溪间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地理事物文化美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涵:。
其一,地理事物以象形为基础,以民间传说为媒介,反映民众对真善美的向往,呈现民俗之美;其二,与地理事物相关的真实人物事件所承载的文化之美;其三,地理事物的喻德之美如,“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秦风•小戎》),就是用玉石温润的品质来比喻君子宽厚温和的品格。
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玉石五种美德:颜色温润光泽,仁德也;表里如一,乃心怀坦荡之义德也;声音舒展清扬,兼远谋之智德也;质坚硬,宁折不弯,勇德也;廉洁正直,洁德也又如,水循环本是自然规律,到了文人墨客的眼中,便会是一种志向远大的人格之美。
如唐宣宗未即位时,曾因武宗忌之,便遁迹为僧某日,他与一位禅师观看瀑布禅师咏道“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宣宗当即接续:“溪间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在一吟一续之间,成就了千古名句和佳话尤其是诗的后两句,反映了宣宗寄寓不甘落寞,想要有所作为的情怀;。
其四,体现文化情境之美经过中华几千年的传承和浸润,各种自然环境和环境要素早已被烙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记,成为一种情绪、情感甚至是一种品性的代码如,杨柳与别离,大雁与思乡等等于是,诗人只需用“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等名词描绘场景,接下来登场的就一定是天涯断肠人。
元代诗人高则诚还专门归纳道:“断人肠处,天边落照水边霞;枯荷宿鹭,远树栖鸦;败叶纷纷拥砌石,修竹珊珊扫窗纱”其五,词语表达的简凝与精确之美如二十四节气命名描述准确且生动,如“小寒”指天寒地冻但未达到极冷;“大寒”则冷至极点,这两个节气均出现在一月份,而一月份是北半球陆地一年中气温最低月份,符合现代地理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
同样,“小暑”、“大暑”以“小”和“大”形容暑热程度,这两个节气出现在七月份,七月份是北半球陆地一年中最热月份降水方面,如“小雪”、“大雪”以“小”和“大”,表示与降雪量及降雪次数有关系又有“芒种”中“芒”与“忙”谐音,一听就明白此节气农事会很忙。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节气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二一,下半年是八二三”,采用古体诗,注重押韵,如此简明形象的表达,体现了中华文化精妙绝伦的描述美。
二十四节气按照季节、气温、降水、物候可分四类:季节类——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气温类——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降水类——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物候类——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每个节气又分为三候,各候又对应一个物候现象,即“候应”(植物候应、动物候应、非生物候应)从中管窥,二十四节气体系科学逻辑严谨、结构对称,折射古人面对自然现象通过细致入微观察形成的独特思维方式与表达的结构美,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关联正体现了地理的综合思维。
3- 主要方式 -▼地理审美教育,既是日常地理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可以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乐趣实施地理审美教育,抓好激趣、导行和养成三个环节,即激发学生进行自然地理审美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然地理审美活动,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自然地理审美意识和审美习惯。
主要可以开展以下四类自然地理审美教育活动:一是随堂引发式地理审美教学活动用好用活地理板图板画、常规教具和多媒体设备,挖掘课堂教学内容本身具有的地理审美价值,适度进行随堂引发、渲染和拓展,指导学生感受地理教学内容的审美意趣,逐步增强审美意识,掌握自然地理审美的一些基本内容。
二是综合建构式地理审美教学活动在一定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时,选择适当的审美主题,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归纳,从而揭示审美内涵注重引导学生以地理审美为线索,梳理和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加深对地理规律的掌握,自主进行知识的再度建构,并且在实践中掌握自然地理审美的基本方法。
由于地理审美内容涉及语文、生物和艺术等多个学科,因此要注意促进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三是以地理野外考察为特色的审美实践活动野外考察是地理教育教学的重要特色,可以在研究性学习的野外活动、乡土地理考察、地理摄影等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自然地理审美教育。
四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地理审美实践活动加强自然地理审美教育,关键在于指导学生自觉开展审美活动目前,各种网站上均有大量风光摄影作品,其中不少能用于自然地理审美教育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创作和收集大量体现地理科学内涵和审美内容的摄影、美术、文学等艺术作品,进行分类处理,并且设计制作自然地理审美专题网页,使之成为欣赏自然地理之美的窗口,师生互动学习和展示教学成果的平台。
综上所述,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研究地理审美这个具有丰厚传统文化积淀的新课题,而新的教育实践又必然要求我们教学相长,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地理审美情趣(作者:刘玉岳 长沙市地理教研员,长沙市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国内首次提出“地理教育新时代”,首创“五有四化”主题式探究教学主张,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该文刊载于《新课程评论》2018年第1期)。
长 沙 地 理 教 育这是一个有地理教育情怀的公众号践行地理核心素养争做长沙地理先锋先行|引领|示范|推进|辐射进步的长沙地理教育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撰文/刘玉岳编辑/朱启才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描述人文环境的成语(形容人文环境好的成语)满满干货
本文试图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地理现象自然美、人文美入手,探讨地理教学审美情趣培育路径。…
-
描述人文环境的成语(赞美人文环境的成语)不看后悔
你知道大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的独特的文化底蕴是什么吗?又是从何而来?一起来聊聊吧。…
- 济南人文环境(人文环境什么意思)学到了
- 济南人文环境(人文环境什么意思)真没想到
- 济南人文环境(俄罗斯的人文环境)学会了吗
- 济南人文环境(亚洲人文环境)不看后悔
- 济南人文环境(中国人文环境)硬核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