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农村人文环境整治(农村的人文环境)没想到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0-2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基于“三生空间”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之探究——以新疆哈茵赛村为例

农村人文环境整治(农村的人文环境)没想到

 

张耀春 塞尔江·哈力克摘   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内容逐渐受到重视,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以新疆哈茵赛村为例,引入三生空间的理念构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策略机制,明确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内涵。

通过调研走访,在此基础上剖析村庄三生空间视角下人居环境现状及问题,探究改善人居环境的生产空间增补、生活空间修补、生态空间织补的三大提升策略,并提出具体的整治实施举措,以期为乡村振兴实施背景下农村地区人居环境改善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 三生空间;人居环境;乡村振兴;哈茵赛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和内在要求[1]目前,农村发展面临着生产发展动力不足、生活环境品质下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等诸多挑战,这成为当前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且现有对人居环境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风貌、公共空间等生活空间方面,缺少综合视角下三生空间系统演化特征和驱动机制研究[2]因此,有必要统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对乡村地区人居环境提升进行新视角下的系统性研究。

本文主要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从三生空间角度探究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过程中互联互通机制,并以哈茵赛村为实施对象,以期建设“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乡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三生空间与人居环境相关概念1.1三生空间我国三生空间的最早发展能够追溯到1991年台湾“三生”农业概念[3]2012年党的十八大就国土空间开发提出“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三生空间”发展要义[4]。

在此后的发展中,三生空间的内容不断得到补充,但目前“三生空间”在学术界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本文涉及的三生空间作为一种互利共生、相互协调、动态变化的空间关系,通常由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个基本空间组成(见图1)。

图1 三生空间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其中,生产空间是指以经济产出为主导的一产、二产、三产活动所形成的特定功能区;生活空间是以宜居舒适为目的的人们日常生活活动所必需的空间;生态空间是以生态保护为导向的具有生态涵养、生态调节、生态修复功能的自然环境空间,“三生”空间之间相互作用,并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了一个整体性系统(见图2)。

图2 三生空间关系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1.2 人居环境“人居环境”一词最早由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Constantions Apostolos Doxiadis)于1968年在《人类聚居学》一书中提及;20世纪90年代,吴良镛院士基于中国城市化发展提出建立人居环境的科学倡议,将人居环境定义为“人类聚居生活和赖以生存的基地”,并提出了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系统和五大层次[5]。

人居环境作为一项庞大的学科问题,是一项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市场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议题,关于乡村人居环境的内涵,众多学者就农村自身的特殊性做出了不同的定义[6]本文涉及的乡村人居环境是指以村庄为研究对象,以人为根本,以村民所处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为出发点而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生环境。

1.3 三生空间与人居环境相辅相成乡村是一个由生态、生产、生活三者相互依存发展的有机整体[7],面对乡村居民赖以生存的人居环境所存在的问题,有必要从新视角进行人居环境这一人地关系在空间层面的映像效应展开研究[8]。

三生空间作为一种空间认知模式[9],从三生空间和人居环境内涵与特征来看,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与乡村人居环境在生产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方面非常契合因此,分析三生空间与乡村人居环境之间的耦合机制(见表1),探寻三生空间视角下乡村人居环境的整治提升策略,为建设“诗意栖居”的乡村环境、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应有的关键支撑。

表1 三生空间与人居环境耦合分析表

2 哈茵赛村三生空间现状分析2.1 哈茵赛村概况哈茵赛村现有103户牧民,形成了以畜牧业为主的产业形式,但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面对良好的资源条件与哈茵赛村牧民对于提高生产生活水平、创造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诉求,通过分析哈茵赛村“三生空间”下人居环境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弥补哈茵赛村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创造美丽舒适的人居环境是极为必要的。

  2.2 生产空间现状分析2.2.1 产业经济现状生产空间是作为村庄经济活动而产生的空间,是村庄生存发展的原动力和牧民获取经济收益、实现自身价值的集中体现牧民在从事畜牧业第一产业劳作的同时,也发展起蔬菜种植等庭院经济,增加了经济收入;但缺少畜牧产品加工、手工艺制作等第二产业,近年来由于差异化乡村旅游的发展,村庄也吸引了大量游客,一些牧民自发地将院落修葺一新,发展牧家乐。

但哈茵赛村整体上没有形成融合发展、协调互补的产业规模,产业可持续发展动力仍然不足2.2.2 生产设施现状生产空间所涉及的生产设施主要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配套设施,如村庄生产性道路、牧草收割农具、农机配套以及旅游发展所需的配套设施等。

哈茵赛村通向草原的牧道是未经铺设的泥土路,且道路偏窄,随着机械化作业的普及、机械化水平的逐渐提高,不平整的道路增加了牧草收割后转运的难度除此之外,旅游服务所需的水、电、路等硬件配套设施和娱乐、购物、街道等辅助性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2.3 生活空间现状分析2.3.1 庭院空间缺乏管理庭院包罗了村民生活所需的全部内容,是提升居住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首要空间因为牧民按照“暖季放牧、冷季舍饲”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劳作,所以庭院空间功能的划分与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

因而,院落空间按属性功能可分为生活区、种植区、养殖区(见图3)现状院落中除建筑散水外,基本没有硬质铺装,雨季时节泥泞满地,院落环境整体较差除此之外,院落围墙形式多样,对村庄整体风貌影响较大(见表2)

图3 庭院功能分区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表2 哈茵赛村庄院墙形式一览表

2.3.2 建筑风貌不统一哈茵赛村现状建筑按建筑质量可分为砖混结构建筑、木结构建筑、砖木结构建筑、临时性建筑(见表3)现状建筑整体风貌缺乏管控,建筑在屋顶形式、外立面表皮、建筑材料、门窗檐口等建筑元素方面风格不一,地域性特色不够明显。

并且建筑布局较为混乱,私搭乱建等违规现象突出,不仅存在着消防安全问题,而且严重影响村庄的美观整洁,对人居环境的建设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表3 哈茵赛村建筑结构分类表

2.3.3 配套设施水平低配套设施是与村民生产生活最为密切的部分,村庄配套设施建设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舒适宜居环境建设,是村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哈茵赛村道路结构是由一条主要交通道路和八条呈平行排列的巷道,以及一些宅间道路组成的锯齿形道路系统。

道路自发扩展现象严重,断头路较多,道路系统不完善;除主干道为沥青路面外,其他道路存在着部分土路或砂石路,给村民日常出行带来诸多不便村庄内缺少可以用来休闲娱乐的公共广场、公园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以及座椅、垃圾桶、景观小品等公共配套设施,公共服务水平整体偏低,乡村基础文化设施“建、管、用”失衡[10]。

哈茵赛村给水管网、电力电信管网的配套问题已得到解决,但缺少污水处理设施村民通常将生活污水倾倒至院子和道路沟渠流进坑洼地,这对村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村民多半使用木头或铁皮搭建简易旱厕,卫生状况堪忧且村庄电线架设交织,对村庄风貌造成了干扰和破坏,有待整治更新。

2.3.4 乡村文化缺乏挖掘乡村文化是村庄可持续发展的“根”与“魂”,人居环境建设不仅仅是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等物质层面的,而且应当是社会文化和视觉、美学等精神层面的[11]调研时发现,哈茵赛村只有一家传统铁器加工作坊,且已处于闲置状态,乡村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之窘境。

2.4 生态空间现状分析2.4.1 山水空间格局明显生态空间作为生产生活的基础,是以生态保护为导向的具有生态涵养、生态调节、生态修复功能的自然环境空间哈茵赛村具有天然的雪山云松、蓝天白云、绿草流水景观,与自然村落构成典型的山水空间格局(见图4)。

村庄选址遵循了哈萨克族“以水定地、以草定户”的自然生态原则,已形成了“群山—植被—流水—人家”四要素同构的生态空间复合系统[12]良好的生态空间格局不仅发挥着绿色生态屏障的作用,而且对哈茵赛村人居环境保护、畜牧经济发展、生态旅游开发发挥着重要助推作用。

图4 哈茵赛村景观风貌(图片来源:作者自摄)2.4.2 村内绿地生态效益低因村庄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以及村民对绿地保护利用意识欠缺,村内自然绿地虽多,但没有最大限度地利用绿地资源哈茵赛村河滨水生态廊道尚处于自然状态,其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休憩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村内绿地整体生态效益低,绿化景观不成体系。

3基于三生空间的哈茵赛村人居环境整治之策3.1增补生产空间3.1.1加强资源整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草原畜牧业作为哈茵赛村发展的基础产业,在此基础上优化饲养模式、壮大舍饲规模;发展畜牧产品加工、传统手工艺品制作,以及优化庭院经济,构建庭院多位一体发展模式[13]。

打造民俗生活体验、康养休闲度假、草原户外拓展、草原主题民宿等具有草原特色的乡村旅游,将哈茵赛村发展融入那拉提景区发展的大格局中,趁景区索道建设的发展东风(见图5),实现旅游发展设施的共建共享与游览路线的串联协同。

形成哈茵赛品牌产业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生产空间由牧业功能向旅游功能的转型

图5 索道位置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3.1.2完善服务设施,强化村庄发展动力完善村庄产业发展相关的生产性道路和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将其作为乡村实现增质提效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路面硬化、疏通水沟、拓宽道路等措施提高生产作业的通达性。

增设村庄停车场、文化广场、餐饮服务、景观栈道等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设施,同优化庭院空间、统一建筑风貌、强化配套设施等村庄生活空间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举措联合起来,形成美丽乡村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的多层驱动3.2 修补生活空间

3.2.1 打造庭院主题空间院落是村庄聚落构成的基本单元,作为承载村民日常交流的主要场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牧民发展诉求和景区对哈茵赛村发展的期望,哈茵赛庭院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优化策略:一是按照草原民宿主题进行院落空间的布局,打造特色民宿、提升庭院价值[见图6(a)];二是牧民提升类庭院打造[见图6(b)],保留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庭院多位一体模式(见图7)。

通过铺设乡土材料,以卵石小径串联庭院各功能区,避免整体硬化,最大限度地降低对院落生态环境的干扰,并增加庭院绿植,美化庭院空间环境

图6 主题化院落空间布局(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7 庭院多位一体模式图(图片来源:张永娇.“三生”一体的乡村人居空间重构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3.)3.2.2 分类整治建筑语境哈茵赛村现状建筑按照建筑质量、建筑风貌提出分类整治措施(见表4)。

建筑整治要保留建筑的乡土性和原真性,挖掘提炼草原建筑元素和文化元素,引导建筑多元化创造采用传统工艺做法,在建筑立面装饰乡土符号,墙体用草泥抹灰,门窗修旧如旧,采用原生态双坡草屋顶,形成“草原木头房”的整体村落风貌(见图8),打造哈萨克族民俗风情旅游示范村落。

表4 分类化建筑整治一览表

图8 草原木头房风貌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3.2.3 合理优化配套设施村庄道路的优化按照“新增、拓宽、修复”的整治原则进行整治延长支路、新增巷道形成环路系统;拓宽现有村庄道路,修复亮化现状路面,硬化处理土石路面;对于部分巷道被村民木柴、农具侵占的空间,进行定边处理 [14],以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求和村庄旅游发展的需要。

流动式供给公共服务,简而言之,是对村庄发展所需空间及服务的预知按照村庄不同区域对教育、医疗、商业服务、广场绿地等公共服务需求,进行服务模块的重新组合、替换增减,提高公共服务的灵活性以应对乡村发展的需求[15]。

公共服务设施要在尊重村民主体意愿的基础上,按照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进行配置打造民俗博物馆、康养度假区、哈萨克民俗商业街(见图9)、哈茵赛沟等重点公共空间,满足村庄未来发展的需求,提升村庄发展活力

图9 哈萨克民俗商业街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哈茵赛村还应依据村庄建设规模,以及村庄巷道形成的自然组团模块,结合基础设施服务半径,进行基础设施模块化配套一要更新排水系统,村庄的污水经处理后排入河道;二要加强村庄环卫设施的建设,沿主要路线及主要节点空间合理设置垃圾箱;三要推进厕所改革,结合不同的主题庭院,选择水冲式厕所和一体化堆肥旱厕进行厕所整治。

此外,对村庄电线管网进行地埋式架设优化,以提升村庄整体风貌3.2.4 创新式提升乡村文化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既需要物质环境建设,也需要人文环境打造,人文环境整治是提升村庄发展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哈茵赛村物质民俗(生产、商贸、生活)、社会民俗(游牧、节日文化)以及精神民俗(表演、游艺)遗产的传承要同旅游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建设文化小广场,组织民族舞蹈比赛,充分调动村民传承乡村文化的积极性,丰富游客沉浸式参与旅游体验,创新式传承优秀文化。

依靠乡村内部动力,以及旅游发展的外部驱动来实现乡村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让人们记得住乡村美,留得住乡村味,守得住乡村愁3.3 织补生态空间3.3.1 构建村庄生态安全格局哈茵赛村有天然的雪山云松、蓝天白云、绿草流水景观,与自然村落构成山水空间格局,对其保护要与退牧还草政策、扶持规模化饲养结合,共同降低草场承载压力。

推进构建山、水、林、草及村庄为一体的草原生态共同体,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与环境常美、村庄发展的绿富同兴3.3.2 加强绿地景观系统规划绿地景观系统是村庄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绿地景观整治的乡土性,避免绿地景观城市化。

构建“点线面”为一体的绿地景观系统,增加庭院及公共空间绿植形成的点状绿色空间,整治道路绿化、滨水景观廊道形成的线状绿色空间,保护牧草生态区、山体生态区形成的面状绿色空间,按照不同空间属性配置不同植物种类,丰富村庄绿植空间景观。

丰富景观层次,营造乡土氛围,最大限度地保持乡土环境的原真性,进而提升村庄生态空间整体效益4 结语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将三生空间理论引入并构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系统,逐渐成为解决乡村环境问题与发展振兴的必然选择和内在要求。

本文结合哈茵赛村环境整治实例,通过对村庄实地调研与走访分析研究,探究三生空间理论在人居环境提升中的可行性,有助于完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理论研究并期待为广大乡村地区人居环境的整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的借鉴。

由于人居环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复杂系统,且是一个不断动态变化的环境,相关研究结论还需进一步的检验和验证参考文献[1]郭谦.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好乡村振兴第一仗[J] .区域治理,2019(33):16-19.

[2]李伯华,曾灿,窦银娣,等.基于“三生”空间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变及驱动机制:以湖南江永县兰溪村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05):677-687.[3]施能浦.台湾的“三生”农业[J].台湾农业探索,1996(04):3-6.

[4]周凤云.“三生”空间视角下的皖北平原型村庄人居环境改善规划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20.[5]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6]周维,李新.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055-13056,13058.

[7]贺勇,孙佩文,柴舟跃.基于“产、村、景”一体化的乡村规划实践[J].城市规划,2012,36(10):58-62,92.[8]薛冰,洪亮平,徐可心.长江中游地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内卷化”与“原子化”问题研究[J].华中建筑,2020,38(07):1-5.

[9]武联,余侃华,鱼晓惠,等.秦巴山区典型乡村“三生空间”振兴路径探究:以商洛市花园村乡村振兴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9,35(21):45-51.[10]宋小霞,王婷婷.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分析及现状和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9(04):176-181.

[11]周直,朱未易.人居环境研究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2002(12):84-88.[12]李伯华,曾灿,窦银娣,等.基于“三生”空间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变及驱动机制:以湖南江永县兰溪村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05):677-687.

[13]张永娇.“三生”一体的乡村人居空间重构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3.[14]吴波,吴萍.村庄环境整治规划思路与思考:以无锡市西前头村为例[J].规划师,2012,28(S2):249-252.

[15]王旭.陕南低山丘陵区乡村三生空间功能提升规划策略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20.

- End -初审:陈元长二审:闫海波三审:赵春雁电话/传真:0451-51857755投稿邮箱:uazazhi@vip.163.com投稿网址:https://jzcs.cbpt.cnki.net往期回顾

《城市建筑》2023年5月上第9期总第446期/第20卷《城市建筑》2023年4月下第8期总第445期/第20卷《城市建筑》2023年4月上第7期总第444期/第20卷《城市建筑》2023年3月下第6期总第443期/第20卷

姿势已摆好就等你点啦THE  END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