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指的是什么?(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原创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8-1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一个国家公众的科学素养是有测试标准的,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三个组成部分作为标准。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

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指的是什么?(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原创

 

小编在上一篇文章曾提到科学素养的形成,我们知道,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够提高一个人的文化修养,那么科学素养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

了解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 一个国家公众的科学素养是有测试标准的,各国在测试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三个组成部分作为标准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

权威表述目前全世界对科学素养的研究尚处于研究完善阶段,尚未形成统一、广泛认可的表述,以下为几个代表性的表述:1、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认为,科学素养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作出具有证据的结论,以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改变进行理解和作出决定的能力

;2、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PISA)中提出,科学素养的测试应该有三个方面组成:科学基本观念、科学实践过程、科学场景,在测试范围上由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组成;3、美国学者米勒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相互关联的三部分组成: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具体说就是,具有足够的可以阅读报刊上各种不同科学观点的词汇量和理解科学技术术语的能力,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能力,关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工作所产生的影响的认识能力; 

4、欧盟国家科学素质调查的领导人J·杜兰特认为,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理解基本科学观点、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研究机构的功能中国现状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的现状为:1、总体上公民科学素养水平逐渐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不同群体表现出明显的群体差异:较低年龄段高于较高年龄段;受教育程度越高整体水平越高;城市公民高于农村;3、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变化显示,科学素养较低的群体的水平有较快提高,特别是受教育水平较低(指受初中教育)和农村公民科学素养整体水平提高的幅度较大,对公民整体科学素养提高影响显著;

4、公民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理解水平较低;5、公民科学精神比较欠缺,还存在大量相信迷信的公民,青少年与科学精神有关的调查结果出现回落,学校对科学精神的培养还存在较大问题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怀进鹏12月8日在2020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说,20年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有效提升,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1世纪初的不到2%到超过10%。

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到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达到或超过这一目标是创新型国家科技人力资源所普遍具备的重要特点之一影响因素教育是影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经济是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驱动因素,

政治因素对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起指导性作用,文化也深刻影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有促进作用也有制约作用教育是影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特别是大力发展社会教育,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互相衔接,是持续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

经济是提高公民自身科学素养的驱动因素一方面,经济投入增加会为公民科学素养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我国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大批具备科学素养的劳动力,个人需要不断提高科学素养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关政策法规的制订、政府对公民科学素养建设的重视程度、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素养水平。

对我国公民整体科学素养影响很大,是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指导性因素文化对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有深刻的影响,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正确地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扬长避短,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建设中国社会的主体文化,可以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对于差距产生的原因,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杨文志表示,除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外,中国科普方面的基础设施如科技场馆的总量少、分布不均,公民总体受教育程度还比较低,这些都影响了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重大意义公众科学素养关乎综合国力。

在科学技术正日益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高低,绝不是无关紧要的,已经开始影响到一个现代社会中的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国民的价值观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未来各级政府的任何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政策都要在公众理解基础上才能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公开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后需要有效地借鉴科学技术知识才能得以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越来越多,科学技术决策的民主化进程与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的进度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从这一意义上说,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公众科学素养的量化数据。

 对科研方法的了解关乎人的综合素质,卡尔·萨根说过:“科学方法似乎毫无趣味、很难理解,但是它比科学上的发现要重要得多"国际科普理论学者认为,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中最重要的内容,公众理解科学,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科学方法并应用这些科学方法解决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盲从行为,也与缺乏科学方法有关。

公众科学素养影响国家宏观科技决策相关报道近97%中国公民不具基本科学素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年11月25日对外发布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称,"十一五"期间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地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

结果表明,如今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由中国科普研究所组织实施的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于2009年11月至2010年5月展开,这次大规模的抽样问卷入户调查涉及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8至69岁公民,采取入户面访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69360份,有效回收68416份。

本次调查从"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等3个方面定量测度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被调查者只有同时通过3方面测度,才被认定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经综合测算,2010年中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其中,了解必要科学知识的公民比例为14.67%,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公民比例为9.75%,崇尚科学精神的公民比例为64.94%。

中国科协为给《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的制订和实施提供支撑,每5年开展一次全国总体调查,期间将针对特定人群、区域或问题开展专项调查,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解决方案如何提高科学素养,首先得具备科学素养。

虽然中国目前的基础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但我们不能光谈问题,光谈理念,光谈原则,应该多谈具体解决方案小编借此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1、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习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曾提出这样的要求: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本质上说,孩子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是上天赋予的礼物,是孩子天生就有的,只是未被发现而已,不需要培养,事实存在。

父母和教师能做的就是保护好孩子的这些能力,通过一些合适的手段或方法将它们激发出来,点燃它们而不是浇灭它们,鼓励孩子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如果有能力有条件再加以有意识地引导有这么一个公式: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创造力。

2、实现大中小学教育的无缝衔接有的父母已经有意识在保护孩子的这些天生的能力,但完全做到坚持仍有困难,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也难免会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功利性干扰,很难坚持下去值得欣慰的是,教育部已经在做一些努力,比如教育部发布的。

《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除了传统的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等奥林匹克竞赛外,新增了创客教育和环境保护类比赛等白名单赛事的组织主体必须是由中央编办、民政部登记注册的正规机构。

,赛事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和自愿性原则,不向参赛选手收取任何形式报名费作为教育部认证的赛事,具有成熟的评价体系,更好地规范了6-18岁学生赛事,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比赛含金量,比一般学生的素质评估结果更具说服力。

2021-2022学年的白名单含36项竞赛活动,比赛分为“自然科学素养类”、“人文综合素养类”、“艺术体育类”三个大类,涵盖了6-18岁学生。

2022-2025学年白名单赛事由原来的36项增加至44项,这44项白名单赛事中,既有传统竞赛,又新增了一批与芯片技术、卫星导航、人工智能等高精尖科学技术有关的竞赛,同时还新增了劳动技能、文化遗产等综合素质类型竞赛,进一步优化了竞赛结构。

在小学、初中阶段,有获得教育部竞赛白名单里的竞赛奖项,在学校评优评奖上都会优先考虑,在孩子的综合素质评价上都是加分项!综合素质评价又与未来中考、高考的招生息息相关白名单赛事的含金量不言而喻但要从传统教育模式上一下子改变教材和教学方式,可能还有很长一个时期,但家长和孩子等不起,等待的过程中往往会中伤或扼杀了孩子的这些能力,想要再激发出来可能非常困难。

目前,社会上已经有一部分机构在做赛事白名单中的培训课程,但科技类的仍停留在编程和无人机上居多,而真正做全科类科普教学的很少尖叫实验室就是基于想保护并助力孩子们激发这些能力而成立的,我们自主研发课程并计划陆续与相关院校联合,打造更优质的研学课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