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概述(人文关怀小故事)这样也行?
今天推送“获奖新闻作品写作方法点评(之九)”,看看一篇获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的作品到底好在哪里。
编者按近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写作方法点评系列推出后,受到广泛关注与欢迎《新闻与写作》杂志编辑部收到很多读者的来电和留言,应广大读者的要求,今日继续推出“获奖作品写作方法点评(之九)”今天,我们继续邀请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陈安庆老师为大家点评解析发表于2017年6月5日《金华日报》A3版的新闻通讯《“我在中国社区矫正的日子”》。
这篇新闻作品,由记者何百林采写,获得了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一等奖这篇文字通讯是国内第一篇将新闻视角,对准境外社区服刑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客观、公正、深入报道境外社区服刑人员在中国接受社区矫正的新闻作品。
作品“用真实的小故事讲述中国司法公正大主题”,在写作形式上也别出心裁地使用电视解说“话外音”的方式,刊发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不少在义乌的外商纷纷转发该作品,并对中国的司法公正给予高度评价,产生了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这篇新闻作品全文1470字,选题新而正,段落多而简,行文扎实严谨,对广大新闻爱好者和新闻记者编辑进行新闻选题和写作都有重要启发意义。
原稿精评“我在中国社区矫正的日子”(作者何百林《金华日报》 2017年06月05日)原文标题:“我在中国社区矫正的日子”【评析】标题为引用语,以第一人称“我”自述的方式,有代入感“社区矫正”突出报道对象,话题新颖,有吸引力。
原文1:义乌是我省接收境外社区服刑人员最多的城市,也是全国接收境外社区服刑人员最多的县级市经过10多年探索,义乌的境外社区服刑人员社区矫正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评析】两个“最多”,一个“全国前列”,说明记者选择义乌这一地域作为报道对象的典型性和重要性。
开头一段交代写作背景,总结性强,信息重要程度高原文2:最近两个月,记者与公益律师、社工一起,多次对义乌的境外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走访,听他们讲述自己在中国接受社区矫正的经历和感悟严肃、公正,又不乏人性化关怀,是他们对中国司法的一致评价。
【评析】严肃、公正,又不乏人性化关怀,三个词语简洁明了,借他人评价之口,表明报道立场,矫正与拯救、改造、救赎,符合主流舆论导向和评审要求故事一:古斯的两个困惑原文3:“为什么有人那样做了没有受到惩罚,我那样做了却被判刑?”上周四下午,在义乌城区一幢商务楼,前来走访的公益律师陶旭明刚落座,一旁的古斯就小心翼翼地发问。
【评析】问话开头设疑,连续两个问号发问,不仅是报道对象的疑问,也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一个“刚落座”,“就发问”,细节捕捉到位,连续性动作,画面感很强“小心翼翼”一词,突出发问者状态,局促,谨慎,但又不得不问,这也是一个“被判刑”者常见的状态,引出故事的报道对象。
原文4:古斯是伊拉克人,已在义乌经商10多年他的妻子是中国人,目前和他一起在义乌做生意【评析】交代报道对象身份信息,简洁,只报道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古斯夫妻两人都在“义乌”生活原文5:2014年10月,古斯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罪(买卖报关单),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
之后,他在义乌接受社区矫正【评析】解开迷雾,古斯为何判刑,量刑情况如何,目前状态怎样,三言两语,简明扼要原文6:对于判决结果,古斯有些不解:当时并非他一个人买卖报关单,为什么一定要抓他?原文7:古斯的另一个困惑是社区矫正期间不能离开义乌,这给他的生意带来一些不便。
【评析】两段一起评两段同讲古斯的困惑,表现在两个不同方面第一段与本节故事开头重复,既表明古斯心中实在困惑不解,又照应开头,其强调作用第二段承上启下,古斯困惑问题具体化至此,道出了本节标题:古斯的两个困惑。
原文8:前几天,一名外地客户要与古斯当面谈生意本来应该古斯去见客户,由于他不能离开义乌,只好请客户来义乌【评析】行文紧密,逻辑严谨紧承上段古斯因社区矫正期间不能离开义乌,造成生意上的不便,具体事例作为“不便”的原因。
原文9:“我愿意接受社区矫正,但为什么不能离开义乌?我认为自己不离开中国就行了”古斯说【评析】再次表明古斯困惑,点题,强化原文10:对于古斯的两个疑问,陶旭明作了耐心解答他说,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触犯中国的法律,都会受到惩罚,暂时没有被司法机关发现的犯罪行为不等于不会受到惩罚。
至于社区矫正期间不能自行离开义乌,这是对所有社区矫正人员的统一要求,不存在国籍歧视如果确实有事需要临时离开义乌,经社区矫正执法部门批准后,可以离开【评析】解疑释惑本节故事开篇交代陶旭明身份,公益律师,由陶来解答古斯的两个困惑,专业权威,有说服力。
陶的解释说明,古斯面对的问题,不是个性问题,在我国法律准则下,人人平等原文11:对于陶旭明的解答,古斯非常满意,表示自己会心矫正,争取早日回归正常生活【评析】前面大量的段落来表明古斯对自己所受刑受限的困惑,经专业律师解释,古斯消去疑云。
原文12:记者从义乌市司法局获悉,在社区矫正期间,相关部门在不违反规定的前提下,多次对古斯给予人性化关怀【评析】故事讲完,记者从相关部门——义乌市司法局了解古斯在社会矫正期间的情况,多次人性化关怀,总结性话语,引出下文具体表现。
原文13:比如,社区矫正人员原本要佩戴具有定位功能的电子腕带后来古斯提出,自己经常同客户见面,佩戴电子腕带会让客户用异样的眼光看他,能否不佩戴电子腕带,改为增加当面报告的次数出于人性化考虑,相关部门同意了他的请求。
【评析】人文化关怀的具体例证:社区矫正人员原本要佩戴具有定位功能的电子腕带,古斯提出不佩戴电子腕带改为增加当面报告的次数,相关部门同意一个电子腕带的佩带问题,小细节,小案例,非常具有人情味,人性化原文14
:今年5月底,古斯的儿子生病要去杭州就诊,相关部门及时批了5天假儿子病愈后,古斯按时回到义乌【评析】人文化关怀的具体例证之二,同样是小事情来表明相关工作部门的人文关怀“斯按时回到义务”,也印证上文古斯释惑之后的理解和配合(“非常满意”,并表态)。
【画外音】原文15:义乌市司法局社区矫正执法大队大队长骆跃军:在义乌接受社区矫正的境外社区服刑人员中,古斯的两个疑问有一定的代表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在中国接受社区矫正的境外社区服刑人员来说,首先要端正态度,自觉遵守中国法律。
【评析】文字通讯配上画外音,有种电视旁白解说的感觉,写作形式上很是新颖就报道内容本身来说,此处引用信源来自义乌市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的公职人员,道出了政府相关工作的公正,对人一视同仁这段总结专业权威又凝练概括,既有说服力,又呈现了通讯报道的客观性,避免了通讯写作陷于文学叙事的迷惘。
故事二:佳奇的心愿实现了原文16:去年6月,印度客商佳奇因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十个月,缓刑二年零六个月去年7月,他开始接受社区矫正【评析】交代第二个故事的报道对象和人物背景信息原文
17:像古斯一样,因为平时不能自行离开义乌,佳奇的生意也受到一定影响【评析】故事之间具有承接性和关联性,上文画外音指出“古斯的两个疑问有一定的代表性”,这里再提古斯,读者有种熟悉感,很容易把两件事情放在一起比对。
原文18:“不过,与在监狱服刑相比,社区矫正自由多了对此,我已经很满足了”佳奇说【评析】直接引语,鲜活真实,表明家琪对社区矫正期间生活的满意态度原文19:在社区矫正期间,佳奇唯一放心不下的是远在印度的妻子和。
3个孩子(大的5岁,另外一对双胞胎3岁)今年4月初,记者和社工第一次上门走访时,佳奇说得最多的是对妻子和孩子的思念【评析】人之常情社区矫正期间不能离开义乌,难免思家念亲,案例显温情原文20:佳奇被判刑后不久,妻子和孩子因签证到期回到印度。
尽管后来可以再次办理签证,但每次的来华时间只有一个月,且往返一次要花数万元为了节约开支,他只能每天通过微信视频与家人聊天,以慰藉自己的思念之情【评析】背景信息细节描写道明佳奇对家人思念深切的原因,真实可感。
原文21:“刚回印度时,3个孩子经常在视频里问:‘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我总是开玩笑说:‘你们给爸爸寄一张飞机票,我就回家了’后来,孩子们又问:‘那我们什么时候能来义乌?’我说:‘等爸爸有钱给你们买飞机票了,你们就来义乌。
’后来,妻子怕我伤心,就不让孩子们问这些问题了”佳奇说【评析】这里用佳琦所叙述的与家人对话的原话,父与子的对话,透露出孩子对父亲的期盼,佳奇的无奈,“你们给爸爸寄一张飞机票,我就回家了”——“等爸爸有钱给你们买飞机票了,你们就来义乌。
”真情流露,让人感慨万千原文22:说到动情处,他强忍住自己的情绪,但神色黯然【评析】真情流露“强忍”、“黯然神伤”道出佳奇对家人动情之深,思念之深原文23:4月初的那次走访后,佳奇的心愿被及时转达给义乌相关部门。
之后,义乌市司法局、出入境管理局结合佳奇社区矫正的表现,积极为他的妻子、孩子来义乌提供便利【评析】表明相关部门对佳奇给予及时的人性化关怀原文24:上周,当记者再次随公益律师、社工到佳奇家里走访时,他的妻子和。
3个孩子已到义乌【评析】相关部门把对社区矫正的人员的关怀落在实处,行动效率之快原文25:“这次妻子和孩子来义乌,除了正常的一个月时间,还可延期一个月非常感谢中国的司法、外交等部门给予的帮助”佳奇说【评析】官方部门考虑周到妥帖,人性化关怀至深。
【画外音】原文26:义乌市司法局社区矫正执法大队大队长骆跃军:在社区矫正期间,佳奇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思想认识到位接下去,义乌市司法局将会同相关部门,为佳奇的妻子、孩子继续留在义乌提供便利【评析】本节小故事结尾同样采用画外音,总结佳奇社区矫正期间表现,并表明部门工作方向,将继续为佳奇家人提供更多便利。
故事三:欧力的中国“海淘梦”原文27:目前,在义乌接受社区矫正的5名境外社区服刑人员中,来自土耳其的欧力最年轻【评析】“目前”一词,把故事又拉近了,时间上更加有接近感,同时又导出新的报道对象——土耳其的欧力。
原文28:欧力今年28岁5年前,他第一次来中国刚开始,他在杭州、台州等地后来,他觉得在义乌做生意机会更多,就一直留在义乌【评析】人物背景信息交代欧力来中国的经历和留在义乌的原因,简洁明了原文29:2015
年3月,欧力因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之后,他开始接受社区矫正【评析】欧力进行社区矫正的背景信息简介原文30:对于判刑这件事,欧力已能坦然面对“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就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
”欧力说【评析】道出采访对象对判刑的感悟和态度,坦然面对,勇敢认错,吸取教训,态度诚恳原文31:欧力在土耳其有一名合伙人,主要负责销售;他负责在义乌采购,每月的采购额只有两三万元,商品通过国际邮件的方式运到土耳其。
【评析】介绍欧力在中国的经商情况,概述简洁不啰嗦原文32:用欧力自己的话说,其实他是一名中国“海淘”由于是小生意,他在中国的“海淘”生活过得并不宽裕【评析】“海淘”生活,“并不宽裕”,道出欧力生活的经济状况。
原文33:欧力父亲的身体不好,弟弟妹妹还在上学,一家人的经济压力很大欧力出事后,需要一些钱处理案件由于家人和亲友帮不上忙,他只好卖掉土耳其的唯一一套房子【评析】家人情况的简介,再次表明欧力生活经济压力之大。
原文34:现在,欧力每天都在努力工作白天,他到义乌市场采购产品;晚上,他到一家餐厅打工如今,他每月收入稳定,还经常给家人寄一些钱【评析】现在——如今,白天——晚上,几句时间短语,把欧力努力工作的状态和生活经济条件的改善都呈现出来,起承转合,节奏紧凑。
原文35:欧力接受社区矫正后,父亲很担心每次欧力打电话回家,父亲都会问:“有没有人欺负你?有没有受到不公正待遇……”【评析】父亲的关怀,是来自家人实实在在的关心,也是读者关注的问题——社区矫正会不会遇到不公正待遇。
原文36:“每次父亲问问题,我都会笑起来因为来中国后,从来没有中国朋友欺负我即使在我出事后,从进看守所到法院审判,再到现在的社区矫正,中国的相关部门既做到了严肃、公正,又坚持文明执法,在生活上很关心我”欧力说。
【评析】严肃、公正、文明执法,生活上关心,这些词汇来自欧力口述,真实表达,同时又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结构严谨原文37:欧力告诉记者,等社区矫正期满后,他打算在义乌开一家外贸公司,继续在中国创业【评析】社区矫正期间,欧力没有消沉,反而对未来做出规划,也表明社区矫正环境的公道、人情味。
原文38:“我喜欢义乌、喜欢中国我打算再奋斗三五年,在义乌买一套房子如果有缘分,我还希望娶一个中国姑娘,把家安在中国”记者离开欧力的住处前,他有些腼腆地说出自己的梦想【评析】没有因为社区矫正经历而对义乌心生厌恶,反而仍然表示喜欢,突出人物性格特点,欧力乐观的心态和对生活的热情。
这也说明社区工作成功的地方,人性化关怀的有效作用【画外音】原文39: 义乌市司法局社区矫正执法大队大队长骆跃军:针对境外社区服刑人员的语言沟通、文化差异、法律背景等特殊情况,义乌大胆实践,成功探索出境外社区服刑人员社区矫正的义乌模式,并得到司法部、外交部的充分肯定。
目前,相关部门正在总结义乌的境外社区服刑人员社区矫正工作经验(出于人性化考虑,文中3名境外社区服刑人员均使用化名)【评析】本段顺承画外音总结的写作模式,仍然引用义乌市司法局社区矫正执法大队大队长骆跃军的话,总结义乌社区矫正工作经验,突出义乌在社区矫正工作的探索性、创新性。
三段故事结构严谨,故事层层深入,由困惑到被真情打动,凸显我国司法的温情赏析1.《我在中国社区矫正的日子》为什么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篇文字通讯是国内第一篇将新闻视角,对准境外社区服刑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客观、公正、深入报道境外社区服刑人员在中国接受社区矫正的新闻作品。
报道记者何百林在新闻采访中克服重重困难;在写作中,记者把新闻真实性放在首位,精雕细琢,反复核实,力保稿件准确无误在一些西方媒体和人士始终对中国司法公正抱有偏见的大背景下,这篇作品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从新闻写作角度来看,该作品具有。
正、新、实、严、简几大特点(1)正:报道立场正面,舆论导向正确一般涉及到服刑人员这一群体,基本上是监督性报道、调查报道,打黑揭丑,大有义愤填膺之势这篇报道,负面新闻正面报道,而且由于涉及对象是境外人员,报道视角需要非常精当准确。
本文切口虽小,但视野大,从境外社区服刑人员这一特殊群体,来反映出我国司法建设的严肃性、公正性和人情味,诠释了中国司法的人文温度,展现中国的开放包容和文明进步,也消弭了一些国际上对我国司法公正的偏见,引起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这种正,也体现记者的正义和勇气境外社区服刑人员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采访服刑人员都有严格要求,境外服刑人员更不能随便采访但记者做足了功课,做一个多月的相关志愿服务,争取相关部门的同意,逐渐赢得境外社区服刑人员的信任,逐步取得采访的顺利进行。
没有相当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没有一颗爱心和人文精神,这篇报道可能在采访过程中会遭遇各种阻力,就没法做出了来了(2)新:报道主题新,文本形式新新媒体形式下,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很多新闻报道不是记者“走”出来的,而是脑子“想”出来的,疲于应付。
再加上司法报道,因其选题本身的重大性,报道更是主题宏大,往往千篇一律,远远脱离了生活和实际,更谈不上创新那新闻线索从哪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篇获奖作品的采写记者因偶然“客串”义乌的境外社区服刑人员社区矫正工作,而敏感的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他们为何在义乌服刑?对于中国的司法判决,他们是否心服口服?他们是否配合中国的社区矫正工作?……”
由此展开了对新闻线索的追踪调查,这篇新闻作品也成为国内第一篇将新闻视角对准境外社区服刑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开山之作,题材新颖,报道一出就引起强烈反响报道刊发后,时任司法部主要领导对这篇报道给予充分肯定,司法部官方微信还在第一时间全文转发这篇作品。
此外,搜狐网、浙江在线等众多媒体也及时全文转载俗话说文无定法,通讯报道本就没有消息报道类似的“倒金字塔”框架的束缚,但往往大多数通讯报道仅仅依附消息的写作模式,缺乏创新这篇获奖作品一共三个故事,每段文末采用电视解说“画外音”的方式总结,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所述内容严谨公允,总结全面深刻,毫无赘述之语。
(3)实:叙事具体真实,采访写作扎实记者何百林在写本篇采写体会时提到,“对于涉及中国司法公平公正这样的重大主题报道,内容越真实、切口越小,稿件才越有说服力和生命力”在这篇司法报道中,作者没有拿一处法律公文讲社区服刑人员应该怎么做,相关部门应该怎么对待境外社区服刑人员,而是让受访对象自己说出来,而是通过三个故事——运用了大量细微的细节,来表明境外社区服刑人员对我国相关工作人员的态度:严肃、公正,又不乏人性化关怀。
“访期间,我始终像朋友一样真诚、平等对待每一名采访对象,加上之前的志愿服务环节已给他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整个采访过程进行得十分顺利”这种“实”来自于记者扎实的采访记者为深入采访对象内心,得到采访对象的理解和支持,在耐心做好解释、宣教的同时,还积极为境外社区服刑人员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让他们说真话,吐真情(4)严:行文逻辑严谨,布局结构严谨司法报道相当讲求公正严谨的态度,特别是对于境外人员,稍有不慎,就会被一些西方舆论利用、误解,大做文章在写作环节,作者始终把新闻真实性放在首位,反复核实,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作者在谋篇布局中,也是一丝不苟,认真对待文章导语部分“听他们讲述自己在中国接受社区矫正的经历和感悟严肃、公正,又不乏人性化关怀,是他们对中国司法的一致评价”全文三个故事,均在讲境外社区服役人员的经历和感受,如何体现出中国司法的严肃、公正、人性化关怀,没有任何旁逸斜出之语。
三个故事,看似平行,但从“古斯的两个困惑”到“佳奇的心愿实现了”,再到“欧力的中国‘海淘梦’”,实则层层递进深入,从不解到非常喜欢,是受访者态度的变化,却反映出中国司法公正和人情味,步步得以深化、升华三个故事紧扣中心而不散,讲故事时时点题,主题高度凝练概括。
(5)简:段落短小,叙事文字干净、利落,叙事干脆不拖沓文字通讯报道往往会因为讲故事而过于煽情,或者长篇累牍本文全篇1470个字,共分39段落,平均每段落不到38个字,可以说是,惜字如金,短小精悍,而且三个故事,信息量之大,可见布局精细。
句子越短,越精炼,阅读困难就越低,阅读完成率就越高这篇获奖作品的段落结构,很接近于现今的新媒体文风,读起来轻松畅快,关于司法问题没有晦涩之语,易读懂,易传播想必这也是为什么各大媒体网站争相转载的原因,特别是义乌的外商,也纷纷在个人微信朋友圈转发扩散率高,说明这篇新闻作品获得了共鸣,确实真实打动了人。
2.新闻媒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用真实的小故事讲述中国司法公正大主题”,可以说是《“我在中国社区矫正的日子”》一文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而且我们知道通讯写作,成在故事,败也在故事故事讲得好,那就是锦上添花,成为经典;故事讲不好,那就如雪上加霜,成为败笔那我们在新闻采写过程中,特别是我国新闻报道环境下,如何选好故事,讲好故事呢?(1)小而美
区别于人物通讯,一般的事件通讯往往由于事件本身的重大性,题材众多,记者在稿件组成中偏向于选择更宏大的叙事主体,而只见其事不见其人,把细节东西缺失掉了细节是报道的灵魂,细节的选取和处理,凸显报道者的综合素养。
越是小的东西,越是容易被人忽视,越是闪闪发光的“为什么有人那样做了没有受到惩罚,我那样做了却被判刑?”上周四下午,在义乌城区一幢商务楼,前来走访的公益律师陶旭明刚落座,一旁的古斯就小心翼翼地发问这段是作者对现场的白描,但具有动态性和画面感,把人物谨慎的心理刻画出来了,绝不是作者凭空想象。
“刚回印度时,3个孩子经常在视频里问:‘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我总是开玩笑说:‘你们给爸爸寄一张飞机票,我就回家了’后来,孩子们又问:‘那我们什么时候能来义乌?’我说:‘等爸爸有钱给你们买飞机票了,你们就来义乌。
’后来,妻子怕我伤心,就不让孩子们问这些问题了”佳奇的这段话,言辞间透露着父子亲人的亲情,真挚感人,虽是社区服刑人员,但仍然是有血有肉,坦露真情的人,正是因为这样的人文情感,才凸显出我国司法的温度与包容。
(2)易而活报道通俗易懂,写作鲜活有生气事件通讯报道往往干枯、晦涩,可读性弱让报道活起来,可看可感,首先就需要读者能读进去小选题,文字简洁易懂,多用群众语言《“我在中国社区矫正的日子”》标题就站在了报道对象的立场上,用他们的声音说话,看起来知道作者是要讲故事了。
文中果然用三个故事“古斯的两个困惑”——“佳奇的心愿实现了”——“欧力的中国‘海淘梦’”,把境外社区矫正人员的经历和感悟表达出来,真实可感,寓情寓事,寓理寓事,把我国司法报道的人文性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而却没有直接高调官宣“我国司法公正”,更避免了公文式样的宣传报道,报道鲜活有力,效果也达到最佳状态。
(声明:本文为南方传媒书院陈安庆、叶洁供《新闻与写作》专稿,特此感谢!严禁转载!)解锁更多精彩内容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加入新闻与写作大家庭转载请添加微信丨xwyxzxzs投稿请email至丨xwyxztg@126.com订阅纸质刊物请致电丨010-85201321商务与广告合作联系微信号丨010-85201320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关怀概述(人文关怀小故事)这样也行?
今天推送“获奖新闻作品写作方法点评(之九)”,看看一篇获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的作品到底好在哪里。…
-
人文关怀概述(人文关怀的真实事例)万万没想到
因此本文从养老机构的设计入手,引入情境设计概念 ,探讨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构建更加人性化的 、宜居的养老院。01…
- 人文关怀概述(人文关怀的真实事例)学到了
- 人文关怀概述(人文关怀什么意思)墙裂推荐
- 人文关怀概述(护理人文关怀ppt)深度揭秘
- 人文关怀概述(护理人文关怀概述)这样也行?
- 人文关怀概述(人文关怀的概述)燃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