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的内涵(人文关怀的内涵不包括哪一项)干货满满
终极关怀撰文|汤玉波编审|董立然我是一九九二年九月进入兰州大学法律系学习的,那时候高校招生还比较少,我们班有
终极关怀撰文|汤玉波编审|董立然我是一九九二年九月进入兰州大学法律系学习的,那时候高校招生还比较少,我们班有54人,一级只有一个班当时兰州大学法律系在全国高校法律专业中排名并不靠前但有甘肃法学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著名西北法学。
“二吴”之一的吴文翰教授及一批中青年法学教师,在他们的努力下,兰大法学院颇具影响力我们入学时,吴老先生已年过八十,处于退休状态,除了偶尔过来系里做专题讲座,已经不讲课了当时法律系的系主任是李功国教授,五十多岁,但系里大部分讲师是三十出头的年轻老师。
距离现在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十年,记忆有些模糊了,但印象中大部分老师讲课都是针砭时弊,尺度很大,个性自由张扬,饱含着激情,倾注了感情讲宪法的李冬青老师年轻气盛,教学风格激情澎湃,代入感强讲到宪法保障部分具体徇私舞弊的案例时,对选举当中存在践踏选民权利的行为义愤填膺、深恶痛绝,动容处,带着哭腔、声嘶力竭,为民众行使权利大声疾呼,在讲台上呐喊的声音至今犹在。
教授刑法的刘邵彬老师从武大毕业没有几年,她的气质深深吸引着男同学们,上课时,男同学都抢着坐前排我们班报道的第三天,她已经可以当面叫出每个人的名字了,气质干撒而有心蔡永民老师教授民法分则部分,他是陕西蒲城人,其貌不扬,但讲课幽默、诙谐,以辛辣的讽刺为主格调,他的课学生基本不会缺的,除了民法比较重要的因素外,听他的课就像听脱口秀,经常是满堂大笑。
周林彬老师教授自己编写的《市场经济法》,契合当时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经济形势周老师相貌很像余秋雨,他讲课永远是头偏右向上45度,将自己对《市场经济法》的理解滔滔不绝地讲出,根本不看下面的同学,像一只孤傲的鹰。
法律系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和讲课风格,能在那个时代上大学,感觉很幸运但印象最深的,还是李功国老师的课李老师教授民法总则和他自己编写的科技法,他是山东淄博人,讲课带着家乡口音他讲课双手张开对称扶着课桌,语调抑扬顿挫,字像蹦豆子一样从口中而出,感觉每个字都很金贵。
记得最清楚的是他经常强调:“民法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民法是关系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和生命本体意义的大学问”李老师把民法讲得像是哲学课,刚入大学的我听着迷迷糊糊,感觉是,又感觉不确切但从此就把“民法是对人的终极关怀”记在了心里,经常放在嘴边念叨,在此后的时光岁月中,也常常对照着生活体悟。
九六年的大学毕业生,国家已经不包分配了不善言辞,不知人情世故,找工作四处碰壁因缘际会,在西北边陲的一个油田找到了落脚点,在这个小镇上开始了自己的生活我像一棵小草,飘落在哪,就在哪安生一个上过大学的农村娃,自以为聪明,稚气未消,傲气却又放不下,情商极低,不谙世事,可想而知在社会上行走需要什么样的断裂。
在跌跌撞撞中,摸索着,适应着环境和别人,调整着自己,懵懂地懂得了生存的规则,逐步安顿了下来毕业十年,娶妻生女,在偏僻的小镇上混房买车,工作生活上说得过去,也感觉满足但李老师的“终极关怀”的命题还是会经常在心里回响。
那些日子,我常常会看一些关于宗教和哲学方面的书,对“终极关怀”也逐步有所了解:终极关怀是人类超越生死的基本途径从宗教方面看,把宗教信仰作为基础,作为最后的精神寄托从哲学方面看,追溯世界本源,探寻生命起点,找到生命的终极意义。
从道德情怀看,追求人类共同道德情怀和个人精神超脱,“天人合一”“为万世开太平”,为个人世界找到精神依托而李老师把民法宣扬为“对人的终极关怀”和 “生命本体意义的大学问”,明显与哲学上、宗教上和道德精神上的“终极关怀”含义不一致。
哲学本质上对世界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宗教的本质是信仰,信仰是人的精神寄托和精神依靠民法只是民事法律规范或习惯,是法律体系中一个独立部门,可以说是人文学科中一门很小的科目将民法说成为“终极关怀”,抬高和美誉了民法的作用,。
失之偏颇,原先不太确定,现在深不以为然毕业十五年,一个巧合,我来到了昆明工作昆明四季如春,冬天不像北方那么冷,夏天不像南方那么热,气温稳定,气候宜人,这里的人心态也平和独自在昆明没有几年,家人也过来共同生活。
工作稳定再无所求,家庭和谐互相慰藉岁月渐长,不觉已慢慢步入中年,工作生活之余,因缘所致,我对佛教哲学有所关注身体在走下坡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的思考更是带有实践的成分终极关怀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讲,一个是。
来自外部的,因为是关怀,就有他人或由外向内的意思宗教、道德、真理、规范、准则等都来自外部,通过外部的规范,教化个体,实现道德意识的升华另外一个是自我关怀,通过思考、内省、观照、修行等,发现自心的价值,调节
烦恼,寻找解脱民法属于规范,通过推行公平、平等自愿、诚实守信、遵循善凤良俗的民法原则,倡导真善美的个体行为,理想打造一个有界、有距、高融合度、和谐美好的社会民法在重视和贯彻人文关怀理念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民法是人永远走不出的网,一个人从“进入摇篮”之前到“进入坟墓”之后,都会受到民法的关注在具体的法律条文也渗透着人文关怀的理念,无论在监护制度上,还是在个体人身自由的享有、人格尊严的维护中,对各项具体类型的人格权益和身份权益的确认和保障中,都能体现这一特点。
人生是苦,苦的原因是诸行无常,无常故苦人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炽苦个体无法把握无常,所以诸受皆苦,这是苦的根本原因人要离苦得乐,从苦中解脱,就要减少贪欲和执着万物因缘而生,因缘而去,缘来不执着,缘去不留恋,明了无常,懂得取舍,痛苦和烦恼会减少很多。
在这种思想哲学的指导下,在具体行为起心动念时,均是真善美,人与人之间平等友爱,内心存有公平,以善为主导,人际交往诚实守信,不以优势地位获取利益,个体提升修养,每个人都遵守善风良俗人与人有界、有距、互相尊重,大同和谐的世界自然降临世间。
如此看来,民法的这些原则和规范是外在的,但外在的规范化于各自自心,起心动念皆是善从这些原则,出于行均是善行,符合社会道德民法对人的关怀,从细微处入手,划定了人类实现大同和谐世界的界限和标准,民法的伟大在于抓住了人这个切入点,规范和教化人皆向善,这是对人彻底的终极关怀。
条条大路通罗马,世间的规范、准则、道德那么多,但以善为先导,关怀人心,教人向善,都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教人追逐财富、权势,以富贵为尊,追求名利,挑动人贪欲的思潮、时尚、平台等,无论多么的高大上,多么的美丽性感,如何的挥斥方遒,都是对有情世间伦理道德的破坏,都是堕落。
李老师“民法是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教诲已经过去三十年了在这三十年中,作为社会的个体在世间蹒跚行走,作恶、行善,横流、净心,喜悦、悲伤,获得、失去,筚路蓝缕、蝇营狗苟,起起伏伏,每一个阶段心态不同、认识不同。
、体验不同,对“终极关怀”领悟不同在繁杂的生活工作之余能时常观照“终极关怀”是李老师给我的财富,我自责于当初的浅薄和偏见,感恩之情发于内心李功国简介李功国,1939年出生,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人,1964年7月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水产系。
,1973年~1987年就职于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任研究室主任1987年后于兰州大学法律系,历任教授、系主任主要从事民商法研究与教学工作出版《李功国法学文集》《民法本论》《民法学》《农民财产与法》《欧洲十二国公司法。
》《公司法学》《科技法学》等著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两百余篇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二十余项作者简介汤玉波,甘肃瓜州人,兰州大学法律系九六年毕业,曾在新疆工作十五年,现居住昆明欢迎投稿《兰馨纪事—兰州大学校友纪实。
记忆文录》征稿启事上百年的风雨历程,数代人的成长摇篮黄河之畔的兰州大学,兰桂齐芳,英姿勃发,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漫长时光,见证了时代变迁的一个个重要瞬间尤其恢复高考、改革开放40多年来,莘莘兰园学子,更是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独树一帜的姿态、求实进取的作风,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岗位上学习、生活、工作、拼搏,为祖国发展奉献着青春热血,为社会进步付出了可贵努力,谱写了一曲曲真切感人的生命赞歌!。
2019年,由众多兰大校友集体创作的《兰馨集——兰州大学校友诗选》出版,成为献给母校百十华诞的一份厚礼《兰馨集》凝聚了兰大人的心声,展现了兰大人的风采,彰显了兰大人的情怀,唤起了校友们对美好青春的回忆,也激发了更多校友提笔挥毫,抒写母校之恋、家国之情及人生感思的满腔热忱。
《兰馨集》的出版发行得到众多师长、校友的高度认可1977级化学系学长吴云东院士在《兰馨集序》中说:“《兰馨集》的结集出版,无疑给兰州大学辉煌校史增添了一抹亮色……其意切切,其馨绵绵……但望其善不断” 1978
级哲学系杨利民学长于校庆期间亲笔题写:“把兰馨集续写下去”众多校友认为,把《兰馨集》开启的工作继续下去,正是兰大人“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魂牵梦绕的一桩心愿为响应广大校友的提议,记兰大人之历程,讲兰大人之故事,书兰大人之精神,我们拟于《兰馨集》之后,联合深圳校友会及甘肃、珠澳、辽宁、广州、陕西、北京、上海、山东、河南、河北、四川、重庆、内蒙、青海、宁夏及香港、北美等地的校友会校友一道,搭建“兰馨九畹”校友文化艺术创作交流平台,并发起“兰州大学校友纪实”征文活动,以挖掘、汇集、整理、留存、传播兰大人的精彩故事,书写兰大人校内、校外的人生记忆与真挚情怀,为我们所经历的这个时代留下鲜活的真实纪录与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拟将所征集的文稿汇编成册(暂定名《兰馨纪事——兰州大学校友纪实记忆文辑》),以飨校友此项工作得到众多学长和校友的支持鼓励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胡之德老校长担纲总顾问,邀请了葛墨林(物理系1956级)、马中琪(物理系1956级)、李恒滨(物理系1975级)、吴云东(化学系1977级。
)、高永中(中文系1977级)、杨利民(哲学系1978级)、岳建民(化学系1980级)、涂永强(化学系1982级)等学长以及母校现任书记、校长担纲特邀顾问现就征文具体要求作以下说明:一、征文体裁与篇幅征文以散文为主,兼容报告文学、随笔、小品文等类作品,侧重于历史性、纪实性、文学性;不设篇数、篇幅限制,每篇文稿在20000字以内为宜。
二、征文题材征文内涵原则上应与兰州大学或者校友的主题相关,题材应贴近母校、师长、校友、个人,讲述兰大故事和兰大人的校内、校外故事,不限于在校期间的见闻和经历所述内容应当真实而非虚构来稿中欢迎提供与主题相关的摄影、图片、图画、手迹、图说等历史性素材。
三、征集对象本次征文面向所有兰大校友包括所有曾在或正在兰大学习与工作的人士,年不分老少,学不分先后,籍不分中外,地不分南北,才不论高低,道不论深浅,唯以兰园情谊,接续文墨因缘!四、作者简历来稿请附作者简历。
包括:姓名、性别、籍贯、生活照、进入兰大读书或工作的具体时间、院系专业、简明工作经历、通讯方式等通讯方式应包括电话、邮箱、微信号、收邮件地址等必要信息(便于沟通和寄赠书籍)五、文稿投寄征文以Word电子文档形式(文档名上应有作者姓名)统一提交至编辑部如下电子邮箱:
lzu20190917@163.com若文件过大或其他原因不便上传至邮箱,请直接用U盘或移动硬盘拷贝,递交编辑部欢迎提供相关图片,图片像素应大于2M,分辨率应大于200DPI;书法、绘画、摄影类作品尽量提供原件。
六、文稿安排1、所征集稿件首先将收入《兰馨纪事底档》;2、一部分稿件将在“兰馨九畹”公众号平台的《兰馨纪事—兰州大学校友纪实记忆文录》栏目中推送,并在校友会有关公众号转发;3、适当时间将选录文稿汇集成卷,出版发行,送国内外高校、国家及有关省市图书馆收存。
七、说明与提示1、本次征文更多体现兰大人的情怀,无稿酬,凡来稿件,均视为作者自愿放弃稿酬文录编辑出版后将向作者赠送文录一套2、作者自愿投稿,凡来稿均视为作者本人已同意授予编者对作品的删改编辑权和任何形式的委托出版权;。
3、若所投稿件已在正规刊物发表,则视为作者本人同意对其作品全文转载或者部分编辑录用;由作者负责与原出版单位全部权益关系的处理4、相关人物传记,由作者负责处理当事人或当事人权益人的一切关系5、欢迎垂询具体请与编辑部联系。
编辑部主要联系人:翟亚军(物理系82级)18665355073老 白(哲学系86级)13509606454刘国文(化学院03级)13691979160兰馨九畹|兰馨纪事《兰州大学校友纪实记忆文录》编辑组
主编:翟亚军(兰州大学物理系1982级)编辑:李 祯(兰州大学地质系2001级) 刘国文(兰州大学化学院2003级) 韩先艳(兰州大学文学院2005级) 王孟涛(兰州大学新闻院2008级)
董立然(兰州大学文学院2012级) 陈明思(兰馨纪事编辑组秘书)编审:薛百成(兰州大学中文系1983级) 张宏发(兰州大学历史系1983级) 曹亚林(兰州大学历史系1984级)
张 默(兰州大学中文系1984级) 何双玄(兰州大学哲学系1985级) 仇金选(兰州大学中文系1985级) 李晓春(兰州大学哲学系1985级)
钟忆民(兰州大学管理研1988级) 马亚平(兰州大学化学系1991级) 马飞骧(兰州大学中文系1992级) 钟志凡(兰州大学化学系1994级)
复核:王秋林(兰州大学化学系1978级)苏 刚(兰州大学物理系1982级) 李春安(兰州大学物理系1986级) 老 白(兰州大学哲学系1986级) 刘向兵(兰州大学生物系1986级)
审定:李恒滨(兰州大学物理系1975级)高永中(兰州大学中文系1977级) 吴云东(兰州大学化学系1977级)链接兰馨纪事往期文章【兰馨纪事】兰州大学校友纪实记忆文录60:我是怎么成为兰大物理人的
【兰馨纪事】兰州大学校友纪实记忆文录59:我的同学李发伸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关怀的内涵(人文关怀的内涵不包括哪一项)干货满满
终极关怀撰文|汤玉波编审|董立然我是一九九二年九月进入兰州大学法律系学习的,那时候高校招生还比较少,我们班有…
-
人文关怀的内涵(人文关怀的内涵不包括哪一项)居然可以这样
《额尔古纳河左岸》点赞。额尔古纳河左岸是中国著名作家迟子健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以额尔古纳河为背景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
- 人文关怀的内涵(人文关怀的内涵不包括( ))这样也行?
- 人文关怀的内涵(人文关怀的内涵不包括什么)深度揭秘
- 人文关怀的内涵(人文关怀的内涵不包括什么)奔走相告
- 人文关怀的内涵(人文关怀的内涵包括)燃爆了
- 人文关怀的内涵(人文关怀的内涵不包括)怎么可以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