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关怀定义(人文关怀新闻定义)太疯狂了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0-2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12月19日,徐泓教授在“行业与前瞻:2020年中国数据内容大会”上演讲,指出数据新闻在今天的价值,也引出对数据隐私、数据区隔等问题的思考。她还指出:“数据挖掘只是工具和手段,好的数据新闻要有灵魂”。

人文关怀定义(人文关怀新闻定义)太疯狂了

 

12月19日,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前常务副院长徐泓教授在“行业与前瞻:2020年中国数据内容大会”上发表演讲,指出了数据新闻在今天的价值,同时也引出对数据隐私、数据区隔等问题的思考她还指出:“数据挖掘只是工具和手段,好的数据新闻要有灵魂”。

未来,随着数据新闻转移到数据内容,要以更包容的姿态,鼓励不同主体的参与徐泓教授还指出:“我眼中的好作品首先要有灵魂,要有洞见,要有问题意识我非常看重这个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人文情怀,尊重与关怀每一个个体生命,经由微观个体面临的问题透视结构和组织上可能的协作与优化。

徐泓教授演讲现场以下为徐泓教授演讲全文实录大会给了我这样一个大题目,我有点勉为其难根据自己的职业经历、教学经验,只能“大题小做”,谈几点感想:即参与这次大赛,在跟着参赛作品、跟着评委们评选的不断学习中,产生的一些想法和思考,与大家分享。

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讲这个话题,要从我的履历开始我是70后,不是出生于1970年代,而是出生于1940年代,现已年过七旬我大学学的是新闻专业,毕业后当了30年记者,然后到大学教新闻,又是20年我有业界到学界的实践背景,在人大、北大一直教的又是新闻实务课程。

记得2009年,11年前了,我的新闻采写课堂第一次关注融合新闻、数据可视化新闻分析的案例来自2008年美国SND大赛的几篇获奖作品还记得那篇《8月中的13秒》吗?对发生在明尼阿波利斯市大桥坍塌灾难的动态报道,给了我以及学生们极大的震动。

我第一次发现在技术的加持下,新闻的内容生产突破了单一、直线叙事,已经有了更多的可能以后随着大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的迅速发展,这已经变成一个趋势,新闻的边界被大大拓展十年过去了在这些年中,我观察到“数据新闻”课已经全方位地进入了大学新闻实务教学,涌现出一批教授与研究数据新闻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学生们创作出越来越多出色的数据新闻作品。

如果说上一届数据新闻大赛他们”小荷才露尖尖角“,本届则整体性有了长足的进步,选题的深度,表达的创新,绝不输于专业媒体,在社会关怀、“接地气”方面甚至胜过某些传统媒体我非常高兴地看到,数据新闻成为了一个抓手,形成了一次机会,促使新闻教育改革,尤其是新闻实务课程的改革从这里得到突破。

这也不难理解第一,数据新闻为优质新闻内容的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严谨科学的数据抓取、挖掘、统计、分析,把藏在数据背后的隐性事实,通过可视化手段呈现,形成一种新的叙事,翻译成显性事实这正是体现传统新闻价值的核心产品:调查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啊。

国际上有这样的趋势,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异常值”即“新闻点”,再继续通过调查报道和深度报道展开,形成新的新闻模式第二,数据新闻为学界与业界的沟通与结合,也提供了新的途径以往的新闻实务课堂,比如我长期执教的采访写作课,学生们空中楼阁般的学习,很少有真正动手实践的机会。

而现在,学生们做数据新闻面临着和专业媒体一样的资源,在校园里通过新技术也能完成社会化选题我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RUC新闻坊公号写过一段生日祝词,就表达了这个意思:RUC新闻坊上线5年来,打破了新闻实务教学长期以来脱离实际、滞后时代的僵化局面,以其开放性丶交互性丶知行合一的操作性,给师生双方全新的教学体验。

尤其越来越接地气的多媒体作品选题,为与新闻业界实现更多丶更全面的沟通与互动 ,为新闻学子的成长与成才 ,提供了空间与机会同时,我也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基于全球数据化和智能化的契机,以年轻学者为代表,进行数字内容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创新。

比如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财经传媒专业,在数据新闻与信息可视化、数字营销传播、数据挖掘和分析、网络舆情研究、互联网产品开发与管理等方面进行的尝试,贴近产业、搭建桥梁、关怀社会第三,数据新闻对解决信息民主化问题,有一定推动力,准确的表达是“倒逼作用”。

众所周知,我们的数据环境不好,官方掌握着百分之80以上的数据,信息公开程度很低即便是公开的数据,质量也不高,不同条块的数据口径不一致,导致结构化数据缺失大家在做中外比较题材的数据新闻时,对此感受一定很深。

不知有多少人知道2008年5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我在2009年、2010年举办调查记者培训班时,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请清华大学法学院一位女老师给大家上课,解读与讨论这个条例但现在很少有人提及,更遑论据此维权。

因此,我们现在做数据新闻或者数据内容,一定要警惕数据欺骗和数据陷阱不过通过数据新闻生产的实际操作,会倒逼着信息开放与数据环境的改善,对这一点我还是有信心的参与本次大赛的评选活动,我的另一个收获是:对数据内容产业有了新的认知。

也是因为这次的参赛作品,与上一届有很大的不同,不少作品来自非高校的机构媒体或者数据公司,呈现了多样化这也是在最后决定大赛名称时,评委们反复讨论的用数据新闻大赛还是数据内容大赛最后名称的确定,基于评委们都认可的一种趋势:在内容生产实践中,新闻圈内人与圈外人,新闻专业与非专业,记者与非记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数据新闻也越来越突破了原有的新闻边界,得到有限度的扩张或者消解。

而新加入的创作主体,即那些拥有数据的机构、公司或者个人,开始重视生产数据内容,激活了传统媒体不是很感兴趣的一些选题,在新闻回答的“应知、预知、未知”以外,给数字内容的共享对象,提供了对现实的不同的、多角度的翻译,不仅盘活了市场,而且给数字内容生产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这是一个很大的江湖希望它包容更多的创作主体,不拘泥于初始概念(如对新闻的定义)的本身,将每一个创作主体视为一种视角,一个理论背景,尊重每一个主体的具体行动,通过内容生产主体的多元、内容生产过程中的共时和开放、跨媒介的叙事特点等,不是零和博弈,而是竞合关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当然 必须强调的是,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只是工具和手段我眼中的好作品首先要有灵魂,要有洞见,要有问题意识作为一个老新闻工作者,我非常看重这个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新闻敏感,敢于、善于发现社会问题、公共问题,揭示、解释、解决它。

其次,我非常看重这个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人文情怀,尊重与关怀每一个个体生命,经由微观个体面临的问题透视结构和组织上可能的协作与优化尽管数据新闻和数据内容的定义与边界,不断在延展,但我对它们核心价值的认知不会改变。

因此我以为2020中国数据内容大赛,最终胜出的,更是作者的社会关怀与人文关怀!衷心的祝贺你们,向你们致敬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演讲实录,视频源自 @张志安 微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