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后加修饰词(人文关怀前面用什么修饰)满满干货
“肖东升的云南及缅甸少数民族的人物肖像,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摄影的态度的回归。在眼花缭乱的美片中发现了一种质朴,这种质朴正如不加修饰的村姑一样,更能让人找回内心的那种追求。”
摄影札记分享成功的摄影经验和技法感受骨子里的人文关怀——谈人文纪实的本质与态度 肖东升/图 赖渭/文 美国人阿瑟.罗思坦在他的《纪实摄影》一书的开篇就写道:“在那本娱乐性高,睿智而活泼的《影像》中,布尔斯廷是如此开场的:
欣羡的有人说:哟!你那宝宝好漂亮哦!母亲说:噢,那没什么,你应该看看他的照片!由此可见,光鲜亮丽的照片对于许多人来说比事实本身更加重要、更有意义” 在威廉.塔尔博特发明了卡罗照相法之后,人们有了最早的纪实摄影活动。
纪实的开始并不是人们所喜爱的形式,毕竟人们眼中更能够接受和喜欢一些愉悦,画意般的画面,因此画意摄影主宰了整个的十九世纪 尽管纪实摄影起源很早,但就纪实本身而言,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或者影响并不是很大,其原因和结局也就成了后来纪实摄影的本质之一,那就是:记录当下是为未来佐证的。
就像早期的摄影家马修.布雷迪那样,尽管他拍摄了大量的南北战争纪实的片子,也拍过林肯的肖像,但是这些照片也都只能在后来的历史阶段去证明了他的价值所在,而摄影师本人最终却是一贫如洗,与他在战争中所拍摄的英雄人物一样长眠在美国的国家公墓中。
也正因如此,更多的摄影师们在社会、人类、艺术等问题上不断地思索,在探索这些问题的未来与自身的现实生存空间中徘徊这就是为什么早期的摄影师们太多的关注和参考绘画的艺术形式而忽略了摄影自身所能够带来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试图将摄影与已经被世人所认可的绘画艺术一道相提并论,以达到和争取摄影人以艺术家的身份在社会上得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但是,无论摄影师们如何试图将自己打扮成艺术家的面孔,摄影,尤其是纪实摄影被认可为艺术的时候,已经是来到了上世纪的中期,毕竟纪实摄影的摄影师们用摄影的这种形式将世界和人呈现在了人们眼前的时候,人们看到了他们之前所未见,感受到了摄影画面那种特有的真实与可信。
所以,纪实摄影最终成为一项对社会与民众有相当影响力的玩意儿从十九世纪中的威廉.亨利.杰克逊所做的美国自然风光的记录所影响的美国建立国家公园的决定开始就证实了这一点 也许是材料的关系吧,真正开始人物的纪实要比景物纪实来得晚了那么十几年,德国人奥古斯.桑德所拍摄的人物——“20世纪的人类”,第一次以高度客观的手法和直截了当的摄影技法将被摄者的形和性情表达出来,也因此,揭开了纪实摄影中对人物的关注。
1920年,被当时在美国已经很有名气的三位摄影家曼.雷、贝伦尼斯.阿伯特以及安塞尔.亚当斯所认可的纪实摄影的先驱者欧仁.阿特热所拍摄的人物亚被亚当斯誉为:“他的作品是他对环境里最单纯的面相做出的最单纯的启示。
没有过度外加的象征意义的动机,没有美术设计的扭曲应用,没有知识分子的别有所图”尽管摄影的题材有很多,而纪实的题材也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人们之所以喜欢纪实照片,那是因为这类照片是这个世界的反映,“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
在中国,很多人把我们随手所拍的照片当成是纪实照片,认为这才是真实的纪实,甚至乎将人文纪实摄影当成随手抓拍的一类,在街道,乡村,甚至旅游区,成千上万的摄影人将摄影旅游作为拍照的一种方式,一种收集照片的策略和途径。
“大多数旅游者都会在不期而遇的任何新奇事物面前举起相机不管结果如何,他们拍照就是了这样使经验具有了固定的形式:停下来,拍一张照片,接着继续前进”但这并不是纪实摄影“纪实摄影应该传达某种诉求,才能和风景、人像和街景有所区别”。
既然纪实摄影在传达的是某种诉求,那么摄影人做的所谓纪实就应该是通过你的记录的拍摄对象而进行的某项陈述,不是简单地一种猎取,更不是现实当中很多摄影人为求达到画面的“美感”而进行的加工因此,纪实摄影不是每张照片都是纪实的,也掺夹了摄影师的本身的情感诉求在内。
这样就给了纪实摄影另一层的含义,那就是:通过照片去客观地去反映和阐述一些事,促使我们对这些事情进行认真的思考正如爱德华.斯泰肯所说的那样:“摄影的使命事项是向人类解释人类,向每个人解释他自己”也正是如此,人们的纪实从一种写实的形式开始走向对世界生存环境和人的关怀上来,并试图通过这些照片去唤醒人们的同情或者警醒,这样在纪实上,不自觉的形成了一种态度,那就是人文关怀的情结。
就像早期著名的摄影家刘易斯.海因、保罗.斯特兰德,中期的多萝西娅.兰格,以及后来的报道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罗伯特.卡帕,尤金.史密斯等人那样,他们的作品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之作,而他们的摄影观念以及理论确实影响了整个摄影的发展。
从1840年摄影传入中国到今天,不知道是由于技术的进步还是人们审美情趣的问题,中国的摄影人大多喜欢在画面上去取悦于观众,不单止画意摄影如此,甚者纪实摄影亦如此人们在追逐光影的变化,完美的画面结构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照片的意义所在,尤其是纪实照片的内在本质和作用。
有时候你甚至会感到在阅读这些“美丽”的照片的时候,仿佛艺术一词被强奸了似的那些刻意的摆布和加工正如苏珊.桑塔格说的那样:“需要有照片来确证和美化经验,这是每个人如今都醉心的美学用户第一主义工业社会将其民众转化成为形象的瘾君子。
这是最难以抗拒的精神污染形式”摄影人应该持有一种坚持的艺术信仰和人文关怀的态度,“摄影者必须学会并保持他对眼前实物真诚的敬意,并借着作品中无限宽广的超出人类双手技能极限的阶调值将敬意表现出来要完全将它实现并不需要搬弄拍照与冲印技巧,而是使用直接的摄影方法完成的。
摄影者对生活的观点是在他们达到客观性的组织化基础上完成的,而摄影是在按下快门之前,由情绪,或由理智,或这两者所孕育出来的、不可缺少的影像形式的酝酿也是从这里发出的,如同画家着手作画前已经胸有成竹”保罗.斯特兰德的这番话和后来的布列松的决定性的瞬间一样,给纪实摄影的方法提供了一个参考。
既然今天我们开始了自己的摄影,特别是纪实摄影,那就应该理解和了解这项艺术形式的本质,只有对这项摄影的艺术形式保持从心理上的敬畏和坚持,你才能够在拍摄时对你的拍摄对象保持真诚和敬意,最终才能创作出平实而骇世的作品。
肖东升的云南及缅甸少数民族的人物肖像,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摄影的态度的回归在眼花缭乱的美片中发现了一种质朴,这种质朴正如不加修饰的村姑一样,更能让人找回内心的那种追求尽管我们都有好奇心,都喜欢去了解和接触我们的未知的世界,但是好奇心不能被猎奇之心所蒙蔽,将你所见以及心中所感直接的在你的照片中呈现出来,这才是摄影的精彩所在。
*内容原创,如需转载请私信。
大卫摄影俱乐部是深圳市经典大卫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旗下的高端摄影交流平台,俱乐部奉行“平等、快乐、和谐”的宗旨,平等交流,坚持摄影,快乐生活;崇尚“自然、和谐、真诚、友爱”的人文精神,利用摄影的载体,通过有组织的会员之间各种形式的交流,形成会员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摄影活动和交流中结交朋友,找到快乐!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关怀后加修饰词(人文关怀前面用什么修饰)满满干货
“肖东升的云南及缅甸少数民族的人物肖像,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摄影的态度的回归。在眼花缭乱的美片中发现了一种质朴,这种质朴正如不加…
-
人文关怀后加修饰词(人文关怀前面用什么修饰)难以置信
南宁即将入秋,降温降雨将席卷全市。南宁市气象台预报称,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影响,明天起南宁将迎来连续四天的降温降雨,持续时间长,累…
- 人文关怀后加修饰词(人文关怀的修饰语)燃爆了
- 人文关怀后加修饰词(人文关怀的修饰语)速看
- 类似人文关怀的词语(形容人文关怀的总结词语)真没想到
- 类似人文关怀的词语(人文关怀代替词语)学会了吗
- 类似人文关怀的词语(修饰人文关怀的词语)一篇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