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的人文关怀填词(什么词修饰人文关怀)新鲜出炉
“90后”诗歌创作与青春群像——以南方诗域下井冈山大学校园诗人群为中心龚奎林(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
“90后”诗歌创作与青春群像——以南方诗域下井冈山大学校园诗人群为中心龚奎林(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邮箱32182558@qq.com)该文发表在《青年诗歌年鉴(2016年)》(谭五昌主编),燕山大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
一、中国校园诗歌的发展在大学中文系的课堂里,根据中文学科设置的规则,都有一门课叫做写作课然而有意思的是,当下中文系的写作老师却很少会写作的,他们只是从理论、概念等理性知识层面灌输给学生,这也是专业国情使然。
放眼现代文学名家,各个都手执大学教席,可谓出则为名家,入则为名师,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老舍、沈从文、张爱玲、郁达夫、朱自清、徐志摩、闻一多等等当年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教授文学写作课,以身传教带出了好徒弟汪曾祺,而穆旦等人也来旁听沈从文的课,这算是决然一叹啊。
但可惜,进入当代,学科体制的划分使得作家全部进入“文联”、“作协”体制内,而大学中文系的老师也大都是知识匠人,尤以写作老师为甚,这无疑是具有反讽意义的,难怪诗人李亚伟在1980年代中期写出了他的代表作《中文系》。
当然,如今不少大学老师也是作家,如北京大学的臧棣、姜涛、中国人民大学的阎连科、王家新、张悦然、杨庆祥清华大学的格非、同济大学的马原、张生、河南大学的耿占春、萧开愚、海南大学的多多、徐敬亚、王小妮、北京师范大学的任洪渊、莫言、贾平凹、南京理工大学的马永波、黄梵、东南大学的王珂等,不少大学中文系不满写作课教师只重理论不重创作的弊端,引进不少有创作特长的作家加盟。
甚至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开驻校作家先河,把作家、诗人引进到高校,实行听课学习、授课教学、诗歌创作三重角色互换,营造诗歌语境氛围
其实我们发现,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校园文学史,现代文学名家都是校园作家,从鲁迅兄弟开始,再到40年代后期的九叶派诗人,皆为学校教师或学生在诗歌创作方面尤其如此,自清末民初新式学校开创以来,校园里的年轻人就与缪斯结下了不懈之缘。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校园诗人就进入了我们诗歌史,近百年来的名家诗人也都是在校园里边开始尝试诗歌创作,然后再成为知名诗人的例如胡适、沈尹默、刘半农、周作人、郭沫若、闻一多、康白情、徐志摩、冯至、穆旦、卞之琳等。
正如龙泉明所说:“校园始终是诗歌的最佳实验场所大学生始终是诗歌这一先锋艺术最活跃的因子”[1]吕进先生甚至认为:“可以说,中国新诗就是从校园诗歌开始的留日的郭沫若等推出了中国新诗的浪漫派,留英美的闻一多、徐志摩等组成了中国新诗的新月派,留法的李金发等形成了中国新诗的象征派。
”[2]
“五四”白话新诗出现以后,以北大为核心的大学校园里便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诗人,不仅有老师,更有学生北大老师陈独秀、胡适等和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分别主编了刊物《新青年》和《新潮》,发表了很多师生的诗歌作品,北大学生康白情与俞平伯被誉为“新潮诗人”,而且康白情与北京大学的校友编的《新诗年选》,胡适在北大校园编订的《尝试集》,还有30年代初,后来被称作“汉园三诗人”的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也在北大校园完成了其作品《汉园集》等,这些校园内完成的作品都为校园诗歌的发展买下了现代诗意探索的种子。
抗战开始,许多大学生以笔为枪,通过街头诗运动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在街头、各个高校乃至后来西南联大简陋的校舍里,集聚了很多诗人师生,如早期白话诗的代表朱自清,新月派的闻一多,现代派诗的卞之琳以及著名诗人冯至等,还有才华横溢的大学生诗人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俞铭传、王佐良、赵瑞蕻等。
在战争的洗礼中,他们把国仇家恨浓缩在精炼的语言文字中,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结合在一起同时期的沦陷区校园诗歌也大多以校园报刊为发表阵地,如燕京大学的《篱树》、《燕园集》、《燕京文学》,辅仁大学的《辅仁文苑》,北大文学院的《文艺杂志》、《北大文学》、《文艺集刊》等,这些校园刊物为路易士、吴兴华、黄雨、南星、闻青、朱英诞等一些年轻校园诗人提供了抒情写意的舞台。
尤其是吴兴华的十四行组诗《西珈》、《哀歌》、《对话》《暂短》等,都表达出诗人对人生、对社会、对爱情、对死亡的哲学反思新中国成以降,校园诗歌更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北京大学的《启明星》、甘肃的《大学生诗苑》、福建的《华侨大学报》、武汉大学的珞珈诗派、华中师大的《摇篮》和四川大学的《巴蜀文学》等发表了很多优秀的校园诗歌作品,也培养了像邵燕祥、李瑛等著名的青年诗人。
全各个高校校报及自主筹办的文学报刊也也刊登有大量的校园诗著名诗歌类刊物如《星星》、《诗刊》等纷纷开辟专栏,使大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校园诗歌作品歌1980年代朦胧诗和美学的盛行,全国已经进入“全民皆诗”的美好时代。
写诗、抄诗、送诗不仅是大学生参与文学创作的一种方式,甚至成为了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方式随着校园诗歌社团的蜂拥出现、校园文学活动的丰富开展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校园诗歌发展到了鼎盛,如新生代诗人如王家新、韩东、柏桦、周伦佑、张枣、宋琳、海子、翟永明、李亚伟、于坚、陈东东、苏历铭、西川、潘洗尘、臧棣、树才、蓝蓝、伊沙、桑克、陈先发、骆一禾、徐敬亚、王小妮等几乎都是校园诗人,尤其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现了伊沙、徐江、侯马、宋晓贤、桑克等解构传统的校园诗人,“从1982年到1985 年间,全国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先后成立了诗社、文学社。
比较著名的有复旦大学的‘复旦诗社’、华东师大的‘夏雨诗社’、北京大学的‘红叶诗社’、东北师大的‘北极光诗社’、武汉大学的‘浪淘石诗社’、华中师大的‘摇篮诗社’、山东大学的‘红烛诗社’、西北师院的‘走廊诗社’、四川大学的‘新野诗社’、西南师大的‘五月诗社’、福建大学的‘南方诗社’、广西大学的‘映山红文学社’”等[3]。
可以说一部现代诗歌史也是一部校园诗歌史,正如汪云霞所说:“大学生诗歌已成为一股重要的诗歌力量,参与和推动着中国当代诗歌的建设与发展” [4]但19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的确立,校园诗歌逐渐从喧嚣走向宁静,出现了李师江、汪国真等诗人,校园诗歌逐渐失声,在这种失鸣的状态中,北京师范大学可谓一枝独秀,出现了沈浩波、李师江、朵渔、南人、陆德传等引领1990年代风骚的校园诗人。
新世纪以降,校园诗歌创作再次跃势,《诗刊》、《星星》等许多诗歌刊物开设了校园诗歌的栏目,而博客、微信等自媒体的发达更是对校园诗歌的发展推波助澜,北大、复旦、武大的“未名”“光华”“樱花”三大诗歌奖,成为激励校园诗人创作的重要机制,在每个高校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
80后”“90后”年轻诗人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校园诗人徐钺凭借《另一种低语》和组诗《永恒》荣获了2013年度“《诗刊》发现新锐奖”和“中国星星年度诗人奖”,表达面对爱情、感恩、青春身体时的个体迷思和生命体验。
首都师大驻校诗人和硕博士以及北大、北师大、中国人民大学、河南大学逐渐成为校园诗歌的重镇,出现了霍俊明、张立群、荣光启、罗小凤、臧棣、姜涛、沈浩波、杨庆祥、王东东等校园诗人,对日常生活的世俗化与审美化进行书写,爱情、乡愁、青春、自我以及哲学审视成为校园诗歌的创作主题。
二、南方诗歌视域下井冈山大学诗人群的发展校园诗歌是中国诗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井冈山大学、岭南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学院等很多高校都培养了一批优秀诗人。
校园诗人们透过青春期的惶惑、苦恼甚至希冀,把激情投射在文字的诗意中,或呈现青春的心态,或寻找人生的答案,或隐藏自己的情感,或倾诉自己的对与错可以说,校园是青春与激情碰撞、梦想与缪斯交汇的场所,已经成为一个文学生产与传播的场域,它所具有的文化氛围、知识传播和创新思想使年轻学子更容易释放自己激情。
那么校园里边为什么诗歌写作又会多过散文和小说等文体创作呢?这与诗歌的特质、短暂的训练时间、叙述的诗意方式和中国文学传统有关我一直认为:诗歌是青春的,属于年轻人来写的,小说是故事曲折表达的,属于经历过一些世事的中年人来写的,散文则是敦厚的凉茶,需要慢慢品味,属于老年人来写的。
校园学子不仅年轻,更需要通过一种表达方式释放自己的无穷活力,因此,诗歌是年轻人的最佳选择,你的梦想,你的欲望,你的压抑,你的情感,你对世事和区域发展的看法都可以通过诗歌的意象、哲思来传递的正如张德明评价校园诗歌所说:“网络时代的校园诗歌主要体现出三个突出的审美特征:首先,地域风情的传神写照。
如果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校园诗人侧重于描述校园生活的话,那么,在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和诗学经验之后,当代校园诗人不再满足于仅仅将思维触角局限在课堂内外这狭小的活动范围,他们已经走出校园,把目光投注在历史意味更浓厚、文化价值更充分的地域空间,对特定地域所具有的风土人情和蕴涵的历史深意进行书写和敞现。
其次,爱情季日的青春审视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更是年轻人青春岁月里无法回避的生命主旋律当代校园网络诗人不仅对爱情生活中的心灵体验作了诗情洋溢的描画,也对爱情本身具有的人生和社会意义进行了独特的审视第三,日常事物的诗意烛照与理性透视。
当代校园网络诗人的视野是异常开阔的,感觉也格外锐敏,他们往往能在日常事物中发现诗意的所在,也能用年轻人特有的锐利目光来穿透现实物象,抓攫出某种本质性的人生折射与世界真谛来”[5]
从地域而言,地处南方的江西井冈山大学就培养了很多这种充满梦想、通过自己的勤奋去努力实现梦想的诗歌爱好者,在1980年代成立的露珠诗社和雨丝文学社在数十年中就送走了许多校园诗人,他们进入社会之后不忘青春期的热爱,依然勤奋地创作自己的诗歌天地,如诗人徐明、胡刚毅、王一木、曾纪虎、邓小川、李路平、刘理海等。
露珠诗社自1982年成立,雨丝文学社1985年成立,先后历经徐明、严鹰、段浩、杨慧、刘洪、张晓、周德清、黄秋桃、钟声、王文峰、王一木、李福孙、周卫平、朱道生、萧扬华、黄雄厚、刘佳、邓小川、陈国飞、彭媛等社长和吴志昆、彭富华、姚声正、曾纪虎、龚奎林等指导老师。
露珠诗社由诗歌爱好者组织的从事诗歌创作、学术研究的非营利性的校内组织,坚持诗歌创作形式的多样化并存,坚持“以诗会友,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熔古烁今”之原则,不唯名家、不薄新人,经常开展多元化诗歌写作的交流、探索及诗歌传播活动,为广大诗歌作者以及诗歌爱好者提供诗歌学习交流的平台和创作研讨的机会,2009年徐明主编的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露珠诗选》就是数十年来露珠诗社优秀诗人们的诗歌合集。
正是受到这种江南诗意的温润、醇厚的积淀影响,井冈山大学的学子具有尚诗的传统,各种文学社团、诗社、诗歌大赛纷至沓来,让你应接不暇其中井大人文学院中文系诗人廖伦忠副教授、诗人曾纪虎老师、诗人汪剑豪博士和龚奎林博士都是志同道合的诗歌爱好者,分别指导校园文学社团露珠诗社和雨丝文学社。
尤其诗人曾纪虎三十年如一日,坚持诗歌创作,其2014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诗集《风在安隐》放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辈诗人中都可以算上佼佼者,然而他却只蛰伏在自己的世界里像夜莺一样歌唱,只在他的西方文化的哲学视野下洞穿世界。
作为露珠诗社和雨丝文学社指导老师的曾纪虎,一方面自己创作诗歌,一方面指导学生创作诗歌,让诗歌之花在青春的心灵里结果,因此不少同学纷纷学习诗歌创作如今以曾纪虎、汪剑豪、龚奎林为核心的露珠诗社诗歌学习小组经历了南风诗歌群落、回蓝空间和小回蓝三个发展空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培养了不少“80后” “90后”诗人,如邓小川、李路平、刘理海、胡粤泉、吴临安、代笑颜、付武良、陈国长、龙斌、徐可耐、涂序团,陈国飞、郭国祥、莫小雄、查金莲、李雅倩、彭媛、徐娜、向茗、鲁华玉等,取得了不少成果,如2014年井冈山大学校园诗人出版了三部诗集,分别是刘理海在卓尔书店出版的诗集《植物拥有魔力》、邓小川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微风如你》、曾纪虎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诗集《风在安隐》,还先后自印诗册《梦,第四维——五人诗选》、《印迹——南风诗歌群落作品专辑》、《小回蓝》及校园桂冠诗人大赛系列合集。
他们在《诗刊》、《星星》、《诗选刊》、《中国诗歌》、《青年文学》、《绿风》、《诗潮》、《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创作评谭》等国家、省、市级刊物以及各种诗歌选本中发表作品,以探索诗歌本体、捍卫诗歌的纯粹性为己任,从而向诗歌界传递集体力量的声音,表达南方校园诗人的年轻诉求,这种力量、这种精神是年轻人的激情与勇气所决定的。
因为共同的语言、年轻的心态、对诗歌的爱好,使这些年轻的“80后”“90后”诗人成为志同道合的战友,他们通过自己的诗歌语言,面对世界的存在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难能可贵的,很快受到更大范围的关注,如李路平、邓小川、刘理海、胡粤泉参加了江西省青年改稿会,刘理海参加了2013年《中国诗歌》新发现夏令营,李路平参加了2014年第七届《星星》诗歌夏令营,向茗参加了2015年第八届《星星》诗歌夏令营和2015年《中国诗歌》新发现夏令营,与全国的一些诗人、评论家进行对话,尽管气势可能不足,话语权也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他们还是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独立的声音。
三、井大校园诗人的诗意奉献与青春群像这些青春年少的“90后”大学生在诗意阑珊之中相遇,在曾纪虎的诗歌指导课上与缪斯结缘,他们挥洒出辛勤的汗水耕耘着这不平凡的诗路历程青春时代是最具有激情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因此,我们要让自己的青春与激情凝聚在短小精悍的诗意中,从中传递我们面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哲学经验,这种表达是需要勇气的,尽管他们的诗歌或许还有缺陷,但却已经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
而且更为欣慰的是,他们在曾纪虎的指导下,首先从西方文化入手,他们对诗歌的阅读经验从西方文化中开始,哲学思辨是西方文化的基础,因此,阅读五人诗选就是阅读西方文化史,就是阅读诗人个体如何与西方诗哲进行心灵相通的,他们在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立中进行对话,这种对话使他们了解了诗歌的差距。
因为生命体验是诗人的一个重要元素,而大学生的生命体验是有限的,他们只有从阅读与学习中获得经验,进而把这种经验与自身的世界进行交融,从而获得物我一致的哲学感应
作为1987年出生的邓小川是属于兄长级的校园诗人,他在校时是雨丝文学社社长,疯狂地热爱诗歌,井大毕业后不忘诗意,又重返校园,边开书店边写诗,其诗写的很有质感,颇有哲理,尤其是在每首诗的最后几句往往高屋建瓴、总结前文、提升哲思,如《雪灾过后》、《四月》等,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其诗歌语言显得较为老到。
吴临安是这个诗歌群体的领头者和推动者之一,他写诗较为勤奋,不仅合作出了《梦,第四维》等诗集,而且自己还出了诗集《微风如你》阅读小川的诗歌其实就是阅读他的时间记忆之上的智性创作的变迁过程,我们放佛回到了一个历史的隧道中,重新回味起校园求学及初入社会的诗歌主体的喜怒哀乐。
邓小川的诗内敛干净,一如他生活中的小心翼翼,他在创作中把身段放低,俯下身去观察大地苍生,洞察人生冷暖,并在个人成长的时间谱系和诗歌谱系中寻找到呈现世界原象的支点,把时间、空间、生活、物质、情绪扩充成诗歌中丰富的意象元素和文化场景,
并借助个体感受和生命体验去呈现自我与存在世界(如日常生活的具体物象以及宇宙自然)、自我与他者个体(如父母、亲人、朋友)的隐秘、幽暗与暧昧,从而在这种他者的镜像隐喻中发现了自我的经验表述和逻辑可能例如《月光》、《雪灾过后》、《关于赣江》、《火车》、《四月,忘记所有的雨水》、《八月》、《路途》、《持灯的使者》、《阁楼的声音》、《凌晨五点的歌者》、《黄昏》、《秋天》、《三月的梧桐》、《立秋》、《夜晚》、《冬》、《春》、《一束兰花》、《赣江》等诗,都书写出了大地歌者的内心情怀,呈现出对存在意义和生命体验的基本维护及日常经验的智性表达,而且他善于通过个人的本真存在和心理经验去感觉、触及存在世界和宇宙自然中的种种细节,进而返观人类的灵魂与日常行为,从而呈现出一个细腻而安静的智者形象。
所以,小川通过诗歌之笔在简单、直白、细小中呈现个体及存在世界此在的真实与遐意,不仅是对他者的温暖、自然的热爱与宁静生活的追求的真实,也是及物的、智性的、日常的真实。
临安诗中徘徊着一种孤独与阴暗,这可能与曾君的诗风影响有关这种孤独与阴暗传染出一种阴郁的风格,因此,其诗特别宠幸黑色临安这种孤独黑色诗语既不同于顾城对黑夜的坚定,也不同于翟永明等女诗人对黑夜的痴迷他的诗歌意象无论是黑夜、尸体、腐烂,还是强盗、欲望、骨头,都使人感受到世间的一丝苍凉、冷静与无奈。
但是,他的诗西化痕迹过重,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在神韵上细致消化临安阅读过不少西方诗人的诗集,视野较为开阔,其诗自然也穿插了不少欧美诗歌的印迹,他的诗似乎总书写忧郁、恐惧与不安的世界,因为他不满于现实世界中的道貌岸然,总是在诗歌中去还原一种“现实世界”,如《我不愿,任何一次挣扎》写道:“这秩序,幽默,希望,游戏/和最深入人心的诅咒/和我一起殉葬/”,很多事情无法改变,既然无法改变,那只好一同毁灭从而造出一个新的纪元,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勇气可嘉,但也需要找出一种生的共通点,毕竟人人都需要面对此在的存在。
李路平的诗充满了灰色的色彩和残酷的动作,学习了欧美象征派诗人们的狂野风格,利用蒙太奇的艺术手段进行语言编码,如《爱情、梦和明亮的正午》等,需要读者反复阅读才能领悟意义诗抒情味更浓,他喜欢借用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意象、典故与自然的融合去化解自己的情绪,如“月光又忧伤地照亮夜晚/宁静的大地依然胆颤心惊”,类似的语言非常多,一方面,它能将诗人的情绪通过语言呈现出来,另一方面,这种语言不太精炼,因为借用了太多的蒙太奇技巧,使得语言与语言间总是借用修饰语来进行过渡,情感虽能传递,但也增加了负担。
《夜空下哒哒的轨迹》写的不错,给人一种奇异而又温馨的感觉
陈国长的诗以意象的组合为主,发出较为凄厉的声音,其诗歌总是传递出痛苦与阴郁夜晚、恐惧、阴冷、寒冬、雨天、冰冷等灰色性语言在诗意表达出成为个体心理意象付武良的诗歌为了选词造句都很精致,如同填词,富有禅意,如《眸若青痕》:“青词轻咬/吐尽浅蓝耳边的红”,集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于一体,读来诗意盎然,《前城前尘》则借用图形和对称的方式进行诗意书写,前三节中间一行为对称行,上下回旋对称,构思新颖,写尽江南月夜天人合一的美丽。
自然的融入是其诗的一大亮点,例如《春天》,就写出了万物复苏的喧闹与快乐但更多的是,他在创作的时候对自然进行曲笔写作,直抒胸臆的很少,多是通过语言与语言的连接寻获话语间的内在张力因此,阅读其诗不能通过现象进入经验之中,而是通过语言进入灵魂的想象之中,例如《夏天的歌》却已把生老病死呈现在万物之中。
武良诗风纯净简奇,如同绘画中的素描勾勒出一种新奇境界,应该说,他把简单、白描融合在诗风中,可以说是传统文化诗的现代阐释,颇有仙风道骨之味冰心的诗倡导母爱童真、热爱大自然,武良的诗歌也如同冰心一样娓娓道来、不絮不慢,借用童真去寻求爱的哲学,试看:“一缕孩子还在远方不曾回来/挂念仍等候灯下的母亲/今夜和诗歌一样长/等于省略号”,令人回味无穷。
总之,武良的诗融入了一种道禅风味,简练明净徐可耐的诗写得也较为精致,尽力在古典语言的白描书写中寻找现代的感觉,从而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哲理的思考,如《火车第二次经过》、《写在雪之前》等,传递出现代人的人生困境。
代笑颜的诗让我大吃一惊,在一年前读她的诗觉得颇为稚润,经过一年的训练写作,已经有了全新的面貌,语言的驾驭能力大大提高,尤其是阅读了不少欧美诗人的诗歌之后,建立了充分的自信龙斌的诗以短句见长,带有口语化叙述,这也是当下诗歌的一种方向,但经过反复咀嚼后你会发现,作者会以反讽的语言书写哲思诗味,读来不仅顺畅,而且想笑,带有眼泪的抑或同情或者悲哀的笑,如《生如棺材》、《浑噩祭》等,就把作为人的弱点暴露出来。
相对而言,刘理海的诗歌没有过多的沉醉于内心,而是书写日常生活下的人的生存状态,在这种人生底色下呈现个体的喜怒哀乐在我看来,诗歌是需要呼应现实的,诗人是需要以批判或者赞赏的眼光去对世俗存在发音的,刘理海一直在这方面努力,如《12路》、《韶山东路》、《定格瞬间》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风景书写,《父亲与平压刨》感情写得非常到位。
理海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照世界,他把自身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引入诗中,其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对俗世的爱,“只想简单生活/坐在水中聆听夕阳下山的欢笑”这无疑就是诗人和我们每一个人所应该持有的生活态度而在这种态度里边,有诗人深深的忧伤和人文关怀,这是我所赞赏的,《清晨拾蚌人》和《乐章》可以管中窥豹。
两位为生存而挣扎的底层妇女,她们有亲人、有孩子,有童年的快乐,有家庭的温馨,但她们却要在大地的忧郁上去寻找生活的理由:“我想这声音原来自宁静的村庄/为了生存迷失了方向”,诗人对两位底层妇女充满了同情与爱,而这种人文关怀正是我们当下许多诗人所失去的。
我觉得这两首诗写的很好好的诗歌是需要面对生活的,是需要表明诗人的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又如《空房子》写得很简单,简陋房子仅有的几件东西都是多次淘汰下而保留的,底层人生的挣扎在这种困窘中更是显得荒凉,但是他们并没有屈服,而是在相濡以沫、加班加点的情感关系和工作关系中获得人生的自足以及幸福的向往。
叙述者以一种全知视角的冷色调笔触还原远底层世界的艰辛、不屈,令人心酸而《药》通过限知视角“我”来观察“药”在家庭成员外婆、父亲、母亲之间的“爱”、“坚忍”与“善意的谎言”,这也许就是家庭亲情赋予了主体与受体之间的相互疼痛,这种疾病的隐喻使全诗充满了不幸、同情与爱的矛盾纠结,但这里也呈现出悖论,父亲在为家四处奔波中儿子“我”是缺席的。
最后一句“可有一种药,能让父亲半截指头/在明年的春天长出?”可谓神来之笔,书写出父亲的伟大以及作为人子“我”的期待,但这个“我”却是很苍白的,值得我们深思由此可见,其人文关怀的底色更是令人悲凄动容因此,可以说,刘理海通常剥离外在世界叠加在语言上的附属物,以简洁的语言、口语化的叙述、凝练的世俗意象去书写日常生活下的人的生存状态以及灰色人生中的喜怒哀乐和挣扎,从而呈现诗人深深的人文关怀和澄明的诗意栖居的向往。
总之,在当下日常生活的挤压和大众文化的倾轧下,地处南方的井冈山大学校园诗人们一直保持单纯的底色,他们在温润潮湿的南方诗意中,能够以他们的青春与激情书写内心的诗意,与日常生活进行对话,勾勒出春天的童话,这是我所敬佩的。
我高兴,井大校园诗人们如此勤奋;我愿意,为他们的成绩鼓与呼祝他们,诗歌之路越走越好参考文献:[1]转引自张洁宇:《校园:诗神钟爱的地方》,《中华读书报》2003年4月16日[2]吕进:《校园文化与校园诗歌》,《江汉论坛》2003年第7期。
[3]刘学明:《喧哗与骚动:80年代大学生诗歌的文学史意义》,《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4]汪云霞:《反思与探索——当代大学生诗歌创作研讨会综述》,《诗探索》2003年第1期[5]张德明:《网络时代的校园诗歌》,见张德明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2f75ec01000c4h.html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什么的人文关怀填词(什么词修饰人文关怀)新鲜出炉
“90后”诗歌创作与青春群像——以南方诗域下井冈山大学校园诗人群为中心龚奎林(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
-
什么的人文关怀填词(什么词修饰人文关怀)学到了
《海隅长吟》的人文精神初探。《海隅长吟》作者简介。徐中秋,浙江省台州市人。其中《山村女教师》等作品,三十年来为孙轶青、郑伯农…
- 什么的人文关怀填词(什么叫做人文关怀)这都可以
- 形容人文关怀的成语(人文关怀相近成语)学到了吗
- 形容人文关怀的成语(关于人文关怀的成语)快来看
- 形容人文关怀的成语(形容人文关怀的四字成语)一看就会
- 体现人文关怀的诗句(关爱职工,注重人文关怀 诗句)怎么可以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