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提高人文素养(提高人文素养英语)全程干货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0-3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关键问题解读程晓堂摘要:本文重点解读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有关的几个关键问题:如

提高人文素养(提高人文素养英语)全程干货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关键问题解读程晓堂摘要:本文重点解读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有关的几个关键问题:如何把握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理解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为什么不再使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英语课程内容中的主题和语篇究竟指什么?如何理解和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

关键词: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英语教学‍一、引言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于2022年4月正式颁布了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

作为此次颁布的课程标准之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育部,2022,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重新界定了英语课程的性质,提出了旨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理念,设置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优化了英语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重新规划了英语课程的实施路径。

二、有关课程性质的关键问题‍《2022年版课标》在界定英语课程的性质时指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征”这就指出了英语课程的基本属性和特征,其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基本属性,另外还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三个特征。

1. 如何理解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学生学习英语不仅仅是掌握一门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而且要通过英语学习提高人文素养2001年版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教育部,2001)。

2011年版课标则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教育部,2012)经过20多年的课程改革,教师对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了一定的理解,但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甚至还有一些困惑。

语言类课程的工具性是指学生把这些课程所教的语言(主要是外语)作为交流工具来学习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就是指该课程可以使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之后,将来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使用英语英语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英语课程可以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

但是究竟如何理解英语课程可以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呢?为什么英语课程可以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呢?怎么做才能使英语课程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呢?我们可以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角度来看待英语课程对促进学生全人发展的价值。

从必要性来看,英语课程的目标不应局限于使学生学会英语,还应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来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增长知识、学会思考,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基础教育阶段的所有课程都应立足学生的全人发展,都应结合各门课程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

所以,英语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学会英语,还应当有更多的目标,其中包括人文性目标我们可以从“为什么要学习外语?”这个角度来探讨为什么英语课程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为什么学外语的回答可能是不同的。

英语是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世界上大多数非英语国家都要求学生学习外语,特别是英语德国、芬兰、瑞典等欧洲国家公民的外语素养都很高在这些国家,掌握一种甚至多种外语已经成为公民的基本素养这就是语言类课程人文性的典型表现。

即使是英语国家的学生,也将学习外语视为发展基本素养的举措之一据《学习语言的700个理由》 (Gallagher-Brett, 2005)报告,英国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也很高,而且他们学习外国语言和文化的理由值得我们思考。

在被问及为什么要学习外语时,英国学生给出的最有代表性的理由包括:语言给我们灵感,了解自己国家以外的国家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我喜欢法语,如果我不学(法语),那就是不对的;学习外语很有趣,也不是那么难;我喜欢学习德语以及他们的文化;学习外语很有趣,当你会说多种语言时,那种感觉非常好。

从以上回答可以看出,英国学生之所以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语言有趣,喜欢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这也是语言类课程人文性的表现中国的学生和家长被问及为什么要学习英语时,最常见的回答是“因为要考试”,只有极少数孩子因为喜欢英语才学习英语。

也就是说,我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英语课程的人文性《2022年版课标》再次强调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从国家外语教育战略的高度重申英语课程的重要价值如果英语教育界不能深刻认识到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属性,英语教育实践将永远只能在原地打转。

从可行性来看,英语课程具备促进学生全人发展的有利条件英语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在英语课堂上,学生基于各种书面和口头语篇开展学习活动,除了学习这些语篇涵盖的语言知识以外,还要学习语篇的内容,探究语篇的主题意义。

在这些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广义的知识、经验、智慧、文化等,还会涉及情感态度、人生观、世界观等等也就是说,英语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只是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也不只是听、说、读、看、写等语言技能,还要学习很多超越语言的知识。

比如,下图是一道常见的填空练习题学生在完成这道练习题时,不只是根据上下文选择动词,并根据语法需要变换动词的形式,还可以通过做这道练习题了解更多关于老虎的知识,如老虎为什么不容易生存,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老虎。

英语教材中有大量类似的活动与练习所以,即使是再简单的语法或词汇练习活动,都能体现英语学习的多重功能和价值

从英语学习过程来看,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只是记忆、理解语言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英语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涉及大量的观察、思考、分析、判断、评价、创造等认知活动比如,课堂上有很多教学环节需要学生观察图片、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

这些活动有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再以一个公民素养主题学习活动为例做进一步探讨这个活动给学生呈现了若干幅图片,图片中的孩子正在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其中有些是应该做的事情,有些是不该做的事情。

这个活动设置了两个问题:Are the children good citizens? Do you do the same things? 该活动要求学生观察图片中孩子的行为,判断其是不是好公民,然后反思自己做不做同样的事情。

那么这个活动是如何体现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呢?为了描述图片中孩子们正在做的事情,学生需要使用现在进行时;描述他们自己平时是否做同样的事情时,需要使用一般现在时描述图片中孩子们正在做的事情以及学生自己平时是否做同样的事情,需要使用很多描述日常活动的动词、动词短语以及有关场所的名词。

讨论这些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等问题时,还要用到情态动词或情态表达法同时,学生在描述图片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还可以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所以,这些活动会涉及多项语言知识和多种语言技能与此同时,学生还要对图片中孩子们的行为做出价值判断,并反思自己的行为,这就涉及公民素养培养问题了。

2. 如何理解英语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英语课程的基础性是指英语课程立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要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匹配,以培养学生在该阶段应具备的基础性素养也就是说,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基础性素养,而不是要求学生在这个阶段就完全掌握英语。

这里的基础性素养包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动机、自信心等情感因素,也包括在英语语音、语法、语篇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在听、说、读、看、写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同时还包括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在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英语课程的实践性是指英语课程强调语言学习过程的实践与应用的特征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知识并发展语言技能,最后形成沟通和交流能力语言类课程属于实践课程,学习语言必须有实践应用的过程笔者在很多场合问一线英语教师:在你们的英语课堂上,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多不多?绝大多数教师的回答是“不多”或“很少”。

这说明教师的理念与实践还存在差距英语课程的综合性是指英语课程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不是彼此割裂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课程标准提出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但这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彼此割裂的。

课堂上的一个教学活动可能同时涉及几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有关核心素养的关键问题《2022年版课标》沿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育部,2018)的基本框架,继续倡导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理念,围绕核心素养设置课程目标和安排课程内容但是,《2022年版课标》中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也有一些重要变化。

1. 为什么不再使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成为英语教育教学领域的关键词,一线英语教师和教研员围绕如何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开展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是,《2022年版课标》不再使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而是采用了“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这一表述方式课标正文在具体行文中使用了“核心素养”和“学生核心素养”等概念对于这一变化,一线教师和教研员感到困惑。

以下对这一变化作简要的解释高中阶段的大多数课程都是基于学科开设的课程,所以学科核心素养基本上对应各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采用“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是可行的但是,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课程并不都是基于学科的课程。

比如,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两门课程,但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学科,至少学界现在还没有把它们视为学科如果继续采用“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就不能够覆盖小学和初中阶段像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这些非学科的课程。

另外,学科核心素养有时可能被理解为某个学科的核心知识,或者容易使读者联想到学科的核心知识,导致核心素养过于学科化或学术化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再使用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有利于避免或减少核心素养学科化或学术化的倾向。

2. 如何理解“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2022年版课标》虽然不再使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但仍然坚持英语课程应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理解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呢?首先,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英语课程的过程中发展的核心素养,而不是以其他途径或在其他场合发展的核心素养。

比如,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能力是指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英语课程来培养,尽管不排除学生通过其他途径学习英语的可能性核心素养中的部分素养与英语课程有特殊的关联性比如,文化意识与英语课程的关联性就十分紧密。

文化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就涉及多种文化和多种语言学习英语是典型的跨文化学习活动,也是发展跨文化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部分核心素养的发展不局限于英语课程,但可以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得以发展,如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

严格来讲,思维品质是真正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都应结合学科特点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很多学科在思维培养方面都有所擅长,如数学中的数学思维、物理和化学中的科学思维等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非常密切英语也是语言,学习英语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非常重要。

英语学科在发展思维能力方面大有作为大量研究表明,与单语使用者相比,学习并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人在思维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优越性

3. 如何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自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这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已经广为人知但是,很多教师和教研员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还存在偏差。

另外,《2022年版课标》对这四个方面素养的界定也有一些重要的变化(1)语言能力根据《2022年版课标》,语言能力是指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知识以及各种策略,参与特定情景下相关主题的语言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此次修订的定义强调了语言和非语言知识以及各种策略的使用,强调语言能力是在参与相关主题的语言活动中的表现,更加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实际情形关于如何把握语言能力的内涵,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语言能力是参与特定情景下相关主题语言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随时随地都能表现出来的这里的语言活动有一些限定:一是特定情景,二是相关主题比如,学生在做一般的语法练习题时表现出来的能力就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

学生在背课文和对话时表现出来的能力也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因为这些练习活动和背诵活动既不处于特定情景之中,也不是围绕相关主题开展的活动第二,语言能力是指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知识以及各种策略进行交际的能力学生在活动中做事情,需要使用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还需要使用很多学习策略。

如果学生不使用语言就把事情做了,那么就不能展现他们的语言能力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需要使用语言就能完成,如吃饭、穿衣、骑自行车等不使用语言的活动就不能称之为语言实践活动,也不能展示语言能力另外,仅仅借助语言知识就能完成的交际活动也是少见的。

我们结合两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语言能力首先请看下面的练习题:

这种练习题能反映学生的语言能力吗?通过做这样的练习题,学生能发展语言能力吗?前面提到,语言能力是学生在参与特定情景下相关主题的语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像这样的练习题,既没有特定情景,也没有相关主题的语言活动,学生未经历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过程,所以不能反映学生的语言能力。

如果通过这种练习题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语言知识,也无可厚非但如果考试采用这种形式,则不能有效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我们再看一个练习:

这个活动要求学生阅读两段文字,找出并改正其中的错误信息笔者曾经问英语教师:假如在英语课堂上让学生做这个活动,学生会不会感兴趣?大多数教师说,学生会感兴趣有的教师说,这个活动设计的内容好;有的教师说学生对动物知识感兴趣,所以愿意做这个活动;有的教师说这个活动比较真实,学生不只是关注语言形式,还关注意义。

在完成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准确理解文段传递的信息,识别并改正错误信息(骆驼不吃肉;并非所有骆驼都有两个驼峰;驼峰不是用来装水的;袋鼠也吃树叶;袋鼠携带小袋鼠的口袋在袋鼠的胸部而不是背部;袋鼠的尾巴强壮而有力)。

为了改正文段中的错误信息,学生需要使用适当的语言形式或改变文段中的语言形式以上活动既能反映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另外,完成这个活动时,学生需要用到相关动物的知识,这就是上文说的非语言知识。

(2)文化意识根据《2022年版课标》,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鉴赏,是学生在新时代表现出的跨文化知识、认知态度、行为选择在这个定义中,有几个关键点需要特别注意第一个关键点,这里说的文化包括中外文化,而且外国文化也不局限于英语国家文化,还包括其他非英语国家的文化。

第二个关键点是优秀文化我们要了解的文化是多样的,但是我们要鉴赏、吸收、认同的文化是优秀文化第三个关键点是文化认知我们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具备文化意识,了解文化现象,还要对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比如,我们不能只是知道西方国家的人见面怎么打招呼,还要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打招呼;不能只知道中国人和外国人打招呼的方式不一样,还要知道为什么不一样。

当然,不同阶段学生对于为什么的问题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要求第四个关键点是文化态度,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外文化,还要对文化持有鲜明的态度对于有些文化,我们需要吸收、鉴赏、认同;有些文化我们则不能认同,虽然我们可以不批评或指责,但要有自己的态度。

第五个关键点是行为选择课标中说的文化意识不只是意识、知识,还包括行为选择,也就是在一定的文化意识指导下做的事情

(3)思维品质根据《2022年版课标》,思维品质是指人的个性特征,反映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评价、创造等方面的层次和水平关于思维品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课标中的思维品质是指每个人思维的个性特征。

每个人都有思维品质,每个人都会思维,但是人的思维品质存在差异思维品质的差异体现在层次差异和水平差异思维有低阶思维、中阶思维和高阶思维记忆、理解等思维活动属于低阶思维;分析、比较、判断等属于中阶思维;评价、创造等属于高阶思维。

有些人的思维倾向于低阶思维,只是善于机械记忆、理解等思维过程,不善于做分析、比较、推断等中阶思维的活动,更不善于开展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活动这就是思维的层次差异在同一个思维层次,思维水平也存在差异比如在理解层次,有人理解得全面、深刻,有人理解得片面、肤浅;在分析、比较等中阶思维层次,有些人分析得深刻、全面、透彻,有些人分析得粗浅、简单。

英语课堂上缺乏思维含量的活动并不少见请看如下课堂互动片段:T: What animals do you like?S: I like pandas.T: Why do you like pandas?S: Because theyre white and black. They are very lovely, too.

教师问学生喜欢什么动物,学生说喜欢大熊猫教师追问为什么,学生说因为大熊猫是黑白的小孩子喜欢大熊猫,是因为大熊猫是黑白的吗?在以上互动片段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互动之前先说了自己喜欢什么动物,以及为什么喜欢这种动物。

教师是这样说的:Do you know what animals I like? I like rabbits because they are white. 可以看出,这位教师自己的话语缺乏思维含量,至少思维不够严密。

兔子并不都是白的教师喜欢兔子,也不大可能只是因为兔子是白色的白色的动物很多,教师为什么唯独喜欢兔子呢?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思考,就有可能增加活动的思维含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请看以下活动:Can you find out the mistakes in the picture? Write (Say) sentences such as:The elephants ears are too small.

Elephants have got big ears.

找出并描述图片中违反常规之处是英语教学中常用的活动形式之一以上活动中,动物的某些部位画得与现实不符,要求学生观察图片并找出画得不正确的地方该活动可以用来学习动物身体部位名称、描述身体部位的形容词、名词单复数等。

从思维品质的角度看,该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4)学习能力根据《2022年版课标》,学习能力是指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展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学习能力强调的是学生要善于学习,而且要有意识地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能力的核心是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以及拓展学习渠道学习外语要讲究策略,不讲策略地学习,效率肯定不高比如,有些学生不善于通过拼读规则以及直接体验和模仿等方式学习英语语音,而是在单词表上用汉字给英语单词注音,甚至有些英语教师也向学生介绍类似的方法,而且堂而皇之地冠以“谐音读法”。

另外,学习渠道也很重要,现在学习英语的渠道很多,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也可以在课外学习;可以在线下学习,也可以在线上学习。

四、有关课程内容的关键问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英语课程内容的六要素之后,教师们对课程内容六要素都比较熟悉《2022年版课标》沿用了课程内容六要素的框架,但也做了重要的修订和完善课程内容六要素的名称有两点变化。

第一,将“主题语境”改为“主题”,不再使用“主题语境”这个概念主题和语境是两个概念,将二者放在一起容易引起混淆,造成理解上的困惑第二,将“语篇类型”改为“语篇”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是语篇,而不是语篇类型虽然有关语篇类型的知识也很重要,但是作为学习内容,还是语篇本身,而不是语篇的类型。

不过,课标并没有列出教材编写或课堂教学应使用的具体的语篇,而是列出了英语教学应覆盖的语篇类型,主要目的是在宏观上对学生应学习和熟悉的语篇类型提出要求除了名称上的变化以外,主题和语篇这两个课程内容要素的内涵也值得关注。

课标分三个级别列出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范畴以及各主题范畴之下的主题群和子主题但是,课标并没有明确地界定什么是主题关于什么是主题,很多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的理解大相径庭有的教师认为主题就是话题,有的教师认为主题是中心思想。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主题”通常指某一文学、艺术作品表现的中心思想,即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有时也称为“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主题”也可指文件、报告、演讲、会议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话题也就是说,“主题”主要有两个意思:第一,主题就是中心思想;第二,主题就是主要话题。

课标中的主题是中心思想还是主要话题呢?根据课标列出的主题群和子主题可以看出,课标中的主题更接近话题,而不是中心思想那为什么课标不使用“话题”,而使用“主题”呢?因为话题一般比较具体,比较微观;主题是对相关话题的提炼和归纳。

比如,“做人与做事”可以说是一个主题,它涵盖的内容很多,不宜称之为话题主题是抽象概念,它可以独立于语篇之外不涉及具体语篇时,我们也可以讨论一些主题但中心思想或主题思想必须结合语篇,因为中心思想蕴含在语篇之中。

离开具体语篇,中心思想就无从谈起这也是主题与中心思想的区别如果借用英语的表述方式,与“主题”大致对应的是subject matter,与“话题”大致对应的是topic,与“中心思想”大致对应的是theme。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主题有一本标题为Angry的英语绘本,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生气,人为什么会生气,人生气时会发生什么,别人或自己生气时可以做什么我们可以根据课标来分析这个绘本的主题:主题范畴是“人与自我”,主题群是“做人与做事”,子主题是“情绪与情感”。

这一绘本的中心思想是:生气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都不利的情绪,我们要学会克制、调整和化解生气的情绪接下来我们解读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另一个课程内容要素——语篇语篇就是指英语教学中使用的各种题材和体裁的书面或口头语篇,包括对话、短文、故事等连续语篇以及告示、标识、指令、广告、海报等非连续性语篇。

五、有关课程实施的关键问题对于一线教师和教研员来说,把握课标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些都需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得到落实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学方式与方法的使用。

为了指导一线教师落实课标提出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2022年版课标》提出了“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教学理念,并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英语教学要“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组织和实施教学”。

自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采用英语学习活动观以来,一线英语教师和教研员积极开展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实践研究和应用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但是,关于究竟什么是英语学习活动观、如何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等问题,还存在困惑和疑虑。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一种教学途径或教学思路该教学途径主张围绕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这三种类型的学习活动来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该途径之所以称为“活动观”,是因为这种教学途径的核心是学习活动,将主要教学内容融入活动之中,教师围绕活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

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学生获取、梳理语言和文化知识,建立知识间的关联;在应用实践类活动中,学生内化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加深理解并初步应用所学知识;在迁移创新类活动中,学生联系个人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

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核心理念是: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在体验中学习,是指通过听录音、看视频、读文本等方式,体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是如何使用英语的在实践中运用,是指学生积极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借助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意义,在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过程中内化语言知识,形成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

在迁移中创新,是指学生能够将一个活动中所学知识与技能迁移到其他活动之中,将课堂所学迁移到课外,并在迁移过程中进行创新目前一线教师在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时,还存在一些误区或不足,主要表现是:体验环节不够充分,实践运用环节缺乏真实性,迁移创新活动缺乏问题情境。

比如,在语法教学中,很多教师的做法是:先呈现并讲解语法形式的构成,再结合例子进行讲解,之后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有时也让学生做一些运用语法知识的活动这样的教学其实缺少了体验环节,学生未通过听、读、看等方式体验和感知语法在真实情景中的使用。

做练习的环节也主要是关注语言形式,学生缺少运用语言的机会《2022年版课标》反复强调体验的重要性,“体验”二字共出现了40余次体验语言、体验文化、体验情感态度,既是英语课程的目标,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过程。

所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设计体验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体验环节的作用,为后续学习活动奠定基础《2022年版课标》指出,实践性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课标中“实践”二字共出现了90余次,足以说明实践是实施英语课程的重中之重。

实践的关键是在课内外为学生创造运用英语理解和表达意义的机会以及运用英语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体验和实践环节做得足够充分之后,学生就可以顺利进行迁移创新活动,最后形成良性的英语学习闭环六、结语本文解读了有关英语课程的性质、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英语课程内容以及英语课程实施路径的几个关键问题。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主要从如何理解课标的角度进行了解读,未能就如何实施课标提出具体的建议另外,课标内容十分丰富,本文选择性地解读了部分关键问题,而未能对课标进行全面解读

参考文献Gallagher-Brett, A. 2005. Seven hundred reasons for studying languages [R]. Southampton: Subject Centre for Languages, Linguistics and Area Studies,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教育部. 2001.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部.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 202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本文首次发表在《中小学外语教学》2022年第7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