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人文精神缺失的例子)速看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0-3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看到一个朋友,写了一篇文章《当人们不再关注诺贝尔文学奖》,觉得有点好笑。朋友讲,也许,文学真的式微了。2023年10月5日,诺贝尔文学奖公布,挪

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人文精神缺失的例子)速看

 

看到一个朋友,写了一篇文章《当人们不再关注诺贝尔文学奖》,觉得有点好笑朋友讲,也许,文学真的式微了2023年10月5日,诺贝尔文学奖公布,挪威剧作家约恩.福瑟获奖此前,居于赔率首位的中国作家残雪折戟,“我注意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新闻除了10月5日在“全网热搜榜”短暂进入前十后,在10月6日已经在榜单前30难觅踪迹。

我们也注意到,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似乎已经淡出读者视野,少见诸专业研究刊物,笔者在知网以“安妮·埃尔诺”为主题词仅仅搜索到74条记录,而“约恩.福瑟”仅有8条记录”朋友由此推出一个结论,大家其实并不关注诺贝尔文学奖。

这话怎么说起呢?不关注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不意味着不再关心之前的诺贝尔文学奖,或者是以后的诺贝尔文学奖君不见,出版社的文学类出版物,只要标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似乎就能够让其从大量的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

老师们讲课,还经常特别强调,这是诺奖作品,那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似乎学生因此,也焕发了新的注意力再一个是,人们不关心约恩·福瑟是谁,或者安妮·埃尔诺是谁,但出版社也许正酝酿着出版他们更多的乃至所有的作品呢,而之前的获得者莫言的作品,哪怕再差,只要出版,人们也趋之若鹜。

至于残雪,哪怕其作品据说就她和她的哥哥读得懂,似乎不妨碍她的作品经过这一次诺奖炒作,又卖出了一些,又多了许多位新生读者

还有,朋友列举的事情,不正说明了诺奖的真正热度,于中国,就是哪一位中国作家有望获奖对这个,大家在乎得很呢!不信的话,看看明年、后年,大家依然会在诺奖宣布名单前做各种猜想,既翘首以待,又胡想联翩,什么残雪,什么苏童,什么阿来,什么阎连科,什么北岛,什么吕德安,还牵连进也许压根不再考虑得奖的贾平凹和贾浅浅,连余秀华,兴许大家都好久没见却又好久一见。

说去说来,国人关注诺奖获奖,和关注亚运会金牌榜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是,大家关注亚运会,除了感叹大国崛起,也会扯起嗓子骂人,骂男女足,骂男篮,骂女乒双打,而诺奖方面,大家习惯了,盲盒一开,只要不是中国人,大家就“这里的时间静悄悄”,然后该干啥,不耽误干啥。

朋友还搞笑的,更是讲诺奖关注度一事,扯上了由来已久的国人阅读危机朋友还在文章里讲, 纯文学逐渐在与快餐文化的较量中败下阵来数据显示,中国家庭藏书量平均为76本,近50%的家庭藏书量不超过25本据2017年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发展报告统计,中国人均阅读量为7.09本/年,而美国人均阅读量为12本/年。

国人的阅读量不足是显然的接下来,朋友引用了不少名人的话,以证阅读的妙处,以叹国人的“不识好歹”“不干正事”,一会儿是朱永新先生讲:“一个不读书的社会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 一个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是病态的社会; 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创造力贫乏的民族, 一个创造力贫乏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一会儿是比朱永新还牛掰的胡适说:“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朋友很难过地感叹,当人们不再关注诺贝尔文学奖,当人们日渐远离纯文学……。

那又怎么样呢?我的朋友?一不会出现“国将不国”“家不为家”的惨况,这么些年不都这样吗?已经是传统,咱们为什么不继续“弘扬传统”?二人们的耳目不会因此寂寞难耐,这个世界值得读的,值得听的,值得上心的,值得放下的,不也太多了吗?我看身边的朋友们眼睛耳朵和嘴巴都忙得要死,他们不读外国文学,不意味着他们不读朋友圈,不读公众号;他们不读纯文学,不意味着他们不读短视频,不读图画书,不读身边的花花草草人情世故;他们有人也许真的不太读书了,但他们喜欢上了听书,他们这些听友,不时就会报道喜讯,这段时间听完了什么,接下来又会听什么,白先勇的听完了,于是刘心武的又提上了议事日程。

朋友是语文教师,所以写文章总喜欢从语文的角度去感叹,感叹教育啊,感叹读写啊,感叹国民素质啊,比如他结尾的这一段——“我期盼,在熙来攘往的人流中,每个人的行囊里装有一本书;在地铁车厢里,更多的是一个个捧书阅读的画面;在每个家庭,都有几个平米的书屋。

在忙碌的生活之外,有文学给我们滋养、抚慰和充盈”而我呢,作为他的朋友,我则期盼他减少这样那样的期盼有人是靠期盼生活的有人靠减少期盼而活了下去我的期盼就是,大家有没有期盼,有多少期盼,都能活得下去,活得越久越好,毕竟年年都在公布诺奖获得者,年年都有各种各样的关注热点,一个人活得越久,有关的花边就会知晓越多。

比如今年,诺奖名单公布后,历届获奖者的金玉良言又迅速刊出了稍微用用左边的眼睛,我就看到了海明威的说辞——“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稍微再用用右边的眼睛,我又看到了马尔克斯的一段——。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