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关怀的灵魂(人文关怀的灵魂是( )A人文精神)这样也行?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0-3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名家解读:高中英语教师如何借由阅读进行人文教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人文关怀的灵魂(人文关怀的灵魂是( )A人文精神)这样也行?

 

谢忠平,正高级教师、全国名师、全国十大讲师,国培教研班副班长、优秀学员,全国各类竞赛十六次一等奖获得者,上海市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专家、兼职研究员,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硕士论文评审专家、答辩主席,外语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上海英语教研》编委核心成员,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高中英语教研员、学科组长,浦东新区英语教师培训基地主持人、工作坊主持人。

摘要:本文以“大阅读·大人文·大素养”为课题,从阅读、人文和素养三者的关系入手,从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提升以及教师引导的人文阅读两个方面展开,探讨高中英语教师如何借由阅读进行人文教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关键词:

人文阅读、核心素养、高中英语一、阅读、人文和素养三者关系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我们读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成长而这一成长的过程,就是人文教育的过程。

就像美国的语文课不叫“英语”,而是被称作“English Language Arts & Literacy(英语语言艺术与文学)”,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所要教授的英语远非“语言英语”,而是“学科英语”,是“人文英语”。

我们的阅读远非为了语言技巧而读,它还有更为本质的起点和终点——它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渠道,藉此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文学鉴赏力、思维能力和优秀品性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离开了人和人的发展,一切美妙的教育计划都无异于海市蜃楼。

”而人文教育所关心的正是在学科知识背后的人文素养就像龙应台在论述素养与知识的差异时所强调的,“知识是外在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可以量化,只有将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其生活和行为后才能称为素养,人文素养则是在涉猎了文、史、哲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学科到了最后,都有一个终极关怀,即是对人的关怀。

至此,我们发现,阅读指向人文,而人文指向素养阅读、人文、素养,三者息息相通,一脉相连具体来说,人文素养又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而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是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丰富人文精神,从而产生一系列人文行为。

《飘》和《安娜·卡列尼娜》两位女主人公为何有完全不同的结局?一位是父亲的灵魂在呼唤,这种呼唤充满了人文情怀,由此,即将死去的人在这种正确的指引下又重获新生;另一位则是自己儿童时的灵魂在呼唤,在地狱的召唤下,原能重生的人纵身跃下,卧轨自杀。

《少年的你》这部近期大热的电影展现了校园里被霸凌的残酷青春,将全球性的痛点问题推到了聚光灯下——青少年霸凌事件屡见不鲜,不论施暴者还是被欺凌者,其身心健康都不容忽视由此我们看到学校教育的任重道远,它需要担当斯嘉丽父亲的角色,指引孩子健康成长,需要在培养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成熟的心智和美好的品格。

那么,身为从教者的我们应该如何做好这样的人文教育呢?关于这个问题,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展开,分别是从教者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及其所引导的人文阅读二、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提升身为引导者、引领者,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仅是自身形象的需求,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与完善的需求,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主要有两个现象:一、知者不博自从实行学科专业化以来,教育行业里便出现了“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局面,自然学科的教师一心致力于自然知识的教授,不去关注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状况;普通学科的教师一心致力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去关注艺术学科领域的状况;英语学科的教师只关注听说读写的技能培养或学习策略的指导,即便自身英语专业知识总体水平较高,对其他专业却知之甚少。

这些都非常不利于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的教育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对于跨学科知识的需求二、功利化教学在高速发展、物欲高度膨胀的当代社会,不少教师将目光投向最大的经济收益,投向能给自己带来荣誉和晋升机会的升学率升学率成为衡量教师的主要评价标准,教师向学生灌输大量与考试相关的知识。

如此功利化的教学态度下,教师忘记了为人师者不仅仅“授业”,最重要的是“传道”“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育者自身的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育人的水平如果我们的教师是眼光狭隘的、是急功近利的,所教育出的学生可想而知。

事实上,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课程改革脚步的加快,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然发生改变,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注入式的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教师的讲授,而是逐步走向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新课程的均衡性、 综合性和选择性以及学科课程结构的多元化也让学生需要解答的疑问涉及不同学科和领域。

学生需要启发式的、跨学科的教学,而这种教学离不开教师广博的人文知识储备

另一方面,如俄国教育家加里宁所言,“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还有他的行动、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实的态度”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所述,“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

”可以说,课上的教学活动和课后的教师言语行为对学生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在此意义上,教师本身就是实用的人文素材和资源当我们倡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其实是赋予了教师更大的责任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不仅要有系统的学科知识和一定的信息技能,还应具备广博的人文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成为学生思想情感的引导者。

当教师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审美情趣融于一身时,当教师美好的思想情感在自己身上具体化时,教师的学识和人格便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学生,传递给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感特征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由此进行灵魂的雕刻和人格的塑造。

简而言之,要成为一个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从教者,教师本人就要提升人文素养,构建亦“专”亦“博”的人文知识体系;在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同时,教师自身就应如此在博雅教育的理念下,教师同样需要品读经典、向名家取经,使知识结构多元化,在博览群书中拓宽文化视野,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通过阅读经典,与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话,通过学习历史、哲学、宗教和美学知识等,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

另一方面,我们学校也应为教师创设利于其人文素养提升的大环境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尤其是学校的文化环境可以说,学校的文化环境极大地影响着教师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状态在一个注重标准化和短期效益,唯分数和升学论的功利时代,更需要学校关注和重视教师的精神层面。

具体而言,学校可以从下述途径努力建构教师发展的“生命空间”:1.关注教师的精神与心灵需求我们所需要的教师不仅要具备应对教学的知识,更需要有对优秀文化的渴望与追求,并在这一孜孜不倦的探索中养成高尚志趣而这样的教师是需要发展的自由空间的,一种不局限于“专业”的“闲暇”。

这种教育闲暇主要体现在时间和心理两个层面,时间层面表现为教师有更多空闲时间发展自己喜好和特长,心理层面表现为教师始终保持“业余性”心态,拒绝局限于某个专长,而能博采众长,实现更大愿景因此,在各项规章制度中,学校应体现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为教师创造人性化的教育教学环境,在这种充满人文情怀的管理模式下,教师的职业体验必然是自在的、美好的。

2.为教师共同体建设创造条件,促进教师互动教师若能在所处环境中感受到人文关怀与尊重,能够自由展示自己,便能激发其人文情怀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发展意识无疑会促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通过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觉地提升人文素养,反馈于教学实践,使学生受益。

为此,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搭建交流平台,营造合作性而非竞争性的教师文化环境,将教师的继续教育落到实处3.认识和开发情感在构成和表征教师人文素养方面的意义教学活动需要“以情育人”,即教师用情感及知识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就此,从情感教育理论与实践出发,学校可以着眼于教师的情感表达,通过现象学写作训练帮助教师在言语、动作和眼神等方面不断调整,以显现其隐匿的人文品质,帮助教师在不断磨砺、反思、调整和重构中提升其人文素养总而言之,在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方面,既需要教师博览群书、品读经典,构建亦“专”亦“博”的人文知识体系,也需要学校积极营造利于培养教师人文素养的文化环境、交流平台,认识并开发其情感表征。

三、教师引导的人文阅读当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教学活动中蕴含的人文价值“结伴而行”之时,教师的人文知识、道德情操和人生追求等,便能与教材所渗透的人文价值、人文情怀产生共鸣,使课堂的各种教学活动洋溢浓厚的人文气息。

那么,具体到阅读渠道,教师如何以自身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人生素养呢?要对抗教育中教育对象的异化(或者说物化),要对抗教育中用统一模式和方法教学的教育固化,我们的教育就应回归到人的世界,思考人之为人的精神。

这点体现在阅读上,便是对于文本的人文阅读具体来说,有三个途径可供参考:1. 挖掘拓展教材首先,我们可以挖掘教材本身就蕴涵人文价值的语言材料比如,上海牛津英语高三(上)的教材中有三篇文学赏析的文章,分别节选自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爱尔兰剧作家王尔德的戏剧作品《认真的重要》以及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未选择的路》。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说是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最佳的一种结合方式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能让学生原汁原味地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更能藉此感受文学作品中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和精神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从更高层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通过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的线索自然地带领学生走进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生活及其内心世界,小说所揭示的法国社会的腐朽没落,以及小资产阶级的爱慕虚荣、追求享乐,这样的思想内容不是一般的阅读材料所能达到的。

其次,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教材资源比如,在教授上海牛津英语高二第二学期第4单元Painting the world时,教材自带的文本素材是一篇介绍梵高生平和作品的评论文章The Vincent Van Gogh exhibition,对此,教师可以拓展补充相关人文作品,比如加拿大传记作家沙恩·皮科克的图画书《梵高与我》,可以和学生一起观看全球首部手绘动画油画传记电影《至爱梵高》。

2. 比较文学当教师自身已具备一定人文素养时,他便可以在挖掘和拓展文学素材的同时,带着学生一起从比较文学的视角进行体味和鉴赏比如,品读经典时有一个常见的概念——意象这个概念包含两个内容,意和象前者为主观,后者为客观,主观的“意”要通过客观的“象”表现,客观的“象”是主观的“意”的表现方式。

对此,中国古典诗词是意象并置呈现的如唐代王维的《鹿柴》前两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可若无人,怎会听见声音?若有人,又如何叫空山?但这样的矛盾却被我们心领神会了,空山人语的“象”因为与之相伴的“意”而合理——王维想要表达的是山的空寂清泠、杳无人迹,纵使这空山并非名副其实,在诗人的感觉中却是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而“不见人”这三个字便将“空山”的意蕴具象化了。

同样是意象,西方意象就侧重主观思想对客观世界的直觉感受无论这一感受多么光怪离奇,都会如实记录,而且,似乎感受越离奇古怪,写出的诗越是好诗比如美国诗人Ezra Pound的In The Station of a Metro(《地铁站内》)。

这首诗几经删改,最后一稿只有两行: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人群中这些面孔如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朵朵花瓣试想一下,教师如果自身能对中西文学的不同意象有所感悟,进而在品读诗歌时传达给学生,无疑能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甚至拥有比较文学的视野,并能从表层文字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领会其思想情感的表达。

3. 阅读作者这里所说的阅读作者并非是介绍诸如出生年月的笼统信息,而是教师带着学生去发现作者自身经历与作品千丝万缕的联系以《飘》为例,很少有作家可以因为一部作品就名扬天下,并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做到了。

那么,身为一名大牌记者,玛格丽特和她笔下的小说主人公斯嘉丽有何共通之处?她何以能将在南北战争这一腥风血雨中所绽放的爱情描绘得如此细致入微、扣人心弦? 可见,教师一旦具备了人文底蕴,便不仅能够带着学生读作品、更能够读作者,发现作品与作者成长经历之间的关联,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情怀。

四、小结语言是语言者情感和思想的依托和归属,本是一门蕴涵着丰富人文内容的学科,但现代语言教学越来越倾向于语言实用性和交际性,将语言孤立地视作一种可操作的工具,学生为了利用语言而学习语言教师就语言而教语言,脱离了人文背景。

因此英语教育往往缺乏触动人心的力量,缺乏感人心的魅力英语阅读也沦为语法词汇的学习素材、文字理解的能力培养殊不知,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能构建、夯实和提升阅读者的人文底蕴,而人文底蕴真是我们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当今教育的种种问题,实则是人文精神的失落,而教育的人文关怀又必然是以教师这位“传道授业解惑者”的人文素养作为基础为此,我们每位教师首先要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博览群书、品读经典,构建亦“专”亦“博”的人文知识体系,具备深厚的人文情怀;与此同时,学校也应积极营造利于培养教师人文素养的文化环境、交流平台,认识并开发其情感表征。

一位具有人文底蕴的教师,自然会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通过比较文学和阅读作者等方式传递人文知识,渗透人文情怀,带来学生人文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升,而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教育End推荐阅读名家谈 | 曾用强:关注情感、美感与灵感,对英语阅读教学进行立体测评

名家谈 | 刘道义:天下没有完美的教材,教师是学生的第一资源名家谈 | 张连仲:用好教材、传承创新!关于《英语》新标准高中修订版的精彩问答联系我们更多精彩活动、有趣互动、教学资源、福利折扣、在线咨询,请添加明老师个人微信:

iminglaoshi11(注:已添加过其他明老师的,请勿重复添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