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干货分享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0-3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该方案为今后国内的城市纪念性景观公园的设计和建造提供了全新的思维角度

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干货分享

 

让人文关怀介入城市纪念性景观公园的构建——以纽约爱尔兰饥荒纪念公园为例何疏悦 王春芳 季建乐内容提要19世纪中叶因饥荒而逃离家园、来到美洲的爱尔兰人至今仍然乐观团结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位于纽约曼哈顿金融中心的爱尔兰饥荒纪念公园的建造旨在向他们表达由衷的敬意, 同时也希望借此来提升世人对当今世界范围内仍广泛存在的严重的饥荒问题的关注度。

公园设计巧妙地综合了多重爱尔兰本土的元素, 秉承历史记忆, 尊重场地功能, 在忠实再现爱尔兰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将城市纪念性景观的存在价值提升至对于当今世界范围内饥荒问题的人文关怀, 并且在场地景观建成后的数年内成功将最初的设计意愿转化成具体的无国界救援行动。

该方案为今后国内的城市纪念性景观公园的设计和建造提供了全新的思维角度编选自《中国园林》2014年第4期引用请参考原文及出处一、场地, 精神位于纽约曼哈顿下城维西大街和北端大街交叉口的爱尔兰饥荒纪念公园 (Irish Hunger Memorial) , 由艺术家布莱恩·托利 (Brian Tolle) 和风景园林师盖尔维特沃-莱尔德 (Gail Wittwer-Laird) 共同设计, 公园始建于2001年3月, 于2002年7月16日建造完工并对外开放。

其建造初衷旨在提升公众对发生在1845—1852年的饥荒事件的关注度在那场饥荒中, 超过150万的爱尔兰人死亡或被迫与家人离散许多人迁移到了美洲将这样一个纪念公园选址在纽约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是, 当年来到美国的爱尔兰人的后裔中约有80万人选择定居在纽约。

在这里, 有着共同祖先的爱尔兰裔美国人可以缅怀他们远在大洋彼岸的先辈们曾经遭受的苦难这个场所对于他们而言, 是一个抚慰爱尔兰精神的故地 (图1) 1.1 空间, 引导由于用地空间有限, 约2 000平米(0.5英亩) 的场地被设计为穿插空间的2层结构, 正立面入口处为2层, 而与之相对的背面则为一个斜插入地面的斜坡, 构筑物与植被层形成了一个“楔形”结构, 参观者在内外空间里上下穿行, 在交错变换的路线中体会着整个公园场地。

(图2) 北端大街西侧, 公园主体构筑物的外墙正立面被巨大的混凝土挑檐斜坡形成的阴影遮蔽, 转而延伸出了一个同样倾斜的入口, 邀请着来访者的进入最初呈现出的几堵残破的石墙, 是场地的核心, 一个真正的饥荒年代的农舍。

它是由爱尔兰梅奥 (Mayo) 小镇上的人们捐献的, 藉以表达对至今依然团结地生活在这里并且从没有忘记过他们的家园的爱尔兰人的尊敬 (图3) 穿过农舍, 是一条蜿蜒上升的小径, 周围满是杂乱荒凉的草丛乱石, 小径的尽头是一块约25平米的小开阔地, 视线的正前方跃然而出的是纽约的精神——自由女神像。

1.2 植物, 抚慰这片紧凑的公园为喧嚣的金融中心营造出了一片难得的安详, 与传统纪念性公园中惯常所见的有秩序感的植被秩序感全然不同的是, 这里遍布着带刺的藤蔓、狰狞的伸着枝干的树木以及有着锋利边缘的石块。

苍凉的植被为场地营造了一种特殊的艰辛感, 塑造着发人深省的矛盾:“当你在这里感受着春天的临近, 看着这些花儿开了, 慢慢地繁花似锦了, 可曾想过那片土地会仅是因为单一的农作物而遭受过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灾难呢?”。

这个略显局促的场所实际使用了超过60种植物设计者选择了带有爱尔兰历史和特有民俗文化的种类, 例如金雀花 (Caragna fruten) 和毛地黄 (Digitalis purpurea) 对于曾经的凯尔特人来说, 金雀花是一种极为神圣的植物。

它象征着光明、活力和庇佑而毛地黄则有着独特的疗伤功效, 在爱尔兰的传统文献中记载着毛地黄对于心脏病、身体上的肿块, 甚至对山林小妖精给小孩子们下的诅咒都有奇效纽约的寒冬和干燥酷热的夏季给这些生长在爱尔兰西部潮湿多雨地区的植物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为了维持这样的“意境”, 一些植被每年都需要复植同时, 一套高效的灌溉系统也在默默地支持着这个荒凉而不是繁茂的植被景观在这个场地, 设计为人文关怀作出了妥协1.3 细节, 关怀场地的人文关怀贯穿了途经的每一个节点。

访问者收到的一系列信息是经过巧妙编辑后完整呈现出来的, 场地的面积约束了设计的陈述途径, 转而造就了极富情感关怀的细部构造悬挑的主体构筑物基座是由一层玻璃、一层风化了的爱尔兰石灰岩分层叠加起来的 (图4)

人们穿行其间, 层叠的墙面像剧场里的屏幕一样连续播放着历史上和现今世界各地的饥荒事件的诗作、统计数据和评论, 发光的文字不断移动着构筑物的外围也被这些流动的文字环绕着, 文字总长达到3 200多m与此同时, 对于有关世界范围内的饥荒问题的语音播放装置也被隐藏在构筑物中, 人们会听到环绕头顶上方长笛吹奏的空灵的声音, 持续不断地讲述着设计者希望被关注和表达的情感。

1.4 故事, 传承“我试着去数那些没有屋顶的房子, 在数到70多的时候我绝望了, 这样的屋子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就像散落在山上的绵羊”这是在1847年参与救助行动的一位志愿者写下的文字如今, 这段文字也被静静书写在了爱尔兰饥荒纪念公园的墙面上, 跳出文献, 面对世人。

场地景观中精心穿插着这些让人感慨的故事2 000平米, 这个数字并不是委托方突发奇想所决定的在饥荒发生的那个年代, 威廉皇帝统治时期的爱尔兰救助法规定拥有土地面积达到2 000平米 (0.5英亩) 的人在饥荒来临的时候是无法得到来自政府的任何援助的。

这个政策迫使当时很多拥有半英亩农田的穷人离开他们的家园他们中相当数量的人, 由此踏上了美国这片土地场地里众多的看起来极为普通的大石头也全部来自爱尔兰本土的32个郡 (图5) , 如果人们不是匆匆而过的话, 就会发现有些石块上刻着字, 那是爱尔兰的郡名, 每一个石块的原生地

(图6) 外墙上间插在玻璃文字间的黑色石材看起来也是平凡无奇, 但它们同样也是来自于爱尔兰本土, 一如场地的核心——那座石质且没有屋顶的农舍除了纪念景观惯常运用的雕塑、小品等视觉和单纯的触觉情感传达, 爱尔兰饥荒纪念公园更借助一些委婉的途径, 利用材料、声效、外围空间、植物以及文字说明等多重感官媒介, 升华了景观对人性的抚慰, 突破了传统纪念性公园单一、直白的表述手法。

场地中诸多精心却不刻意的故事对于匆匆的过客而言是很难逐一感受的但正是这些真实且又经过艺术加工的故事让与之相关的人们和期望进一步了解的过客更加为之所动, 进而参与关注到场地所展现的现今世界范围内的饥荒问题。

公园的设计借由多层次的细化而丰满, 由场地的“参观”延伸至“品味”, 最终达到“参与”这一终极设计主旨

图1 公园场地区位图

图2 公园主要节点视线分析图 

图3 小径及周边植物景观

图4 层叠的文字和爱尔兰石灰岩

图5 石块及一些本土植物在场地中的位置标示图    石块编号及来源地1 Armagh 阿尔马 2 Antrim安特令 3 Louth 欧斯 4 Leitrim 雷瑞姆 5 Carlow 卡洛 6 Kerry 凯里 7 Cork 科克 8 Galway 多尼格尔 9 Wicklow 维克洛 10 West Meath 威斯特米斯 11 Waterford 沃特福德 12 Offaly 奥法利 13 Wexford 威克斯福德 14 Longford 郎福德 15 Meath 米斯 16 Roscommon 罗斯格蒙 17 Limerick 利特令 18 Donegal 多尼格尔 19 Wicklow维克洛 20 Mayo 梅奥 21 Fermanagh 弗马纳都 22 Down 唐恩 23 Dublin 都柏林 24 Derry 德里25 Kildare 基尔代尔 26 Tyrone 蒂龙 27 Cavan 卡凡 28 Kilknerry 基尔肯尼 29 Sligo 斯来哥 30 Tipperary 提派雷利 31 Clare 克莱尔 32 Laois劳司

二、纪念性景观与其所铭记的历史一个出生在纽约的爱尔兰年轻人, 这样描述着这个场地对于他的奶奶的意义:“她有空就会来这里, 抚摸那些刻了字的石头她会对着那些乱蓬蓬的花草给我讲故事, 爱尔兰人的故事我有时候会对她那种近乎虔诚的表情感到不解。

我听过她的喃喃自语, ‘感谢这些把爱尔兰精灵带到曼哈顿来的人们’”2.1为城市需求而生的纪念性景观场地某些城市在其走过的岁月中无可避免地经历了需要被铭记的历史, 辉煌的, 屈辱的当人们选择了为后代留存这段记忆的时候, 城市纪念性景观地客观上就有了被建造的需求。

[1]很多时候, 评价一个纪念性场地的成功与否, 衡量标准不应仅限于建筑与艺术方面的专业成就, 市民的参与率也应该得到同等的重视, 这从另一个层面上评价了公园从心灵和行为 (身体) 2个重要方面对市民所起到的引导作用。

2010年的8月2日及5日, 著名舞蹈编剧及艺术家克里斯多夫·威廉姆斯 (Christopher Williams) 将一件改编于爱尔兰历史故事的作品“圣人与土豆怪的战争”带到了这座公园展演, 舞蹈讲述的是发生在6世纪的一个冒险传奇, 主题与公园所纪念的饥荒事件相关, 悲剧的情节以喜剧的方式传达了出来, 盛装的怪物、圣人、土豆怪以及人类自己, 填满了整个场地, 公园错落的结构和多变的室内外空间为演出提供了极富变化的天然舞台。

场地感染了表演者, 表演者推崇了场地这场在曼哈顿金融腹地的小型艺术show, 为当下世界范围内高度同质化的纪念性公园,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模式 (图7) 严肃而沉静的纪念性公园在都市高效率的生活中究竟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纽约的这个小公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也证实了此类设计观点的可行性——让场地的结构空间和人文关怀并行立足在城市生活需求的基础之上。

2.2 材料延伸历史材料是场地精神的载体, 通俗易懂的材料远比变幻莫测的高科技更有感染力, 被时间侵蚀过的肌理是城市纪念性公园中不可或缺的情感构成元素[2]爱尔兰纪念公园内所使用的很多材料走近了看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设计者的解释是“材料形式传递的意识”这些各式各样的材料看似无序地组合在一起, 但组合后形成的场地风貌却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如此大费周章将场地主体核心的石质农舍从爱尔兰运抵纽约, 避简就繁的背后是追求真正具有“历史精神”的材料来强化场地的精神。

人们通过这些材料触摸历史, 触摸它们裹挟着的原生地的信念看着那些在大洋彼岸同样生长的植物, 念想着故乡的风景, 一样的一年四季, 兴盛衰落这种生长变化着的乡土元素对于生活在美国的爱尔兰人显得弥足珍贵, 它们所传述的人文感受完全承载甚至超越了“纪念”和“历史”的本意。

2.3 符合城市场地功能定义对于纪念公园而言, 对其纪念的特质的满足必须优先于艺术性和实用性对于这个场地, 文字的展示即是为了满足场地建设的主旨而必须要求存在的爱尔兰饥荒纪念公园建造义务之一是帮助政府向市民阐述这个距今一个多世纪的饥荒事件背后的历史以及当前对于世界饥荒问题的政策态度。

直观的文字表述让场地与公众有了最直接有效的沟通, 即使是完全不了解这段历史的参观者文字被分为不同的层次, 以直线的形式表达110条有关饥荒这个主题的引文和短句在墙面上被被循环播放这些文字是设计者与特聘的爱尔兰历史研究学者共同筛选完成的。

历史学家的加入为审视这场灾难提供了不同视角和观点, 场地精神的传递也藉由此而更加立体、完满文字丝印在条状玻璃的背面, 并安装在墙面上, 投下特别的阴影这种安装方式使得人们可以用很低的成本, 轻易地根据需要而更换它们。

这里的文字每年都会被重审纪念性景观由于其固有的悲怆和沉重极易让来访者陷入其所必须营造的压抑氛围中, 对于生活在其所处城市的居民, 简单且一成不变地展示历史伤痛是很难被期望获得轻松自然生活状态的人们本能性的接受的。

场地如果提供了变化, 它就会因此而生动一点, 人们也会由于这些变化, 被激发出更进一步的参与意识就像那些凌厉的爱尔兰植物, 为曼哈顿带来一年四季全然不同的感官体验

图6 镌刻着所属郡名的石块

图7 舞台剧的演出三、超越历史的人文关怀爱尔兰纪念公园在建造之初即遭遇了“911”事件, 场地与坍塌的世贸大厦近在咫尺工程被迫中断数周后工程重启之时, 有人将“911”与之相较, 认为“911”于纽约、于美国的伤害更为惨重。

设计者驳斥了这一说法:“如果只是因为你我最近正承受着‘911’所带来的巨大伤痛, 就因此认为这场灾难相比世界饥荒问题要更为严重和悲惨, 这是很荒谬的仔细想想, 对于那些只是因为某些政治因素或是历史遗留问题和宗教差异而即将面临饥饿致死的人们, 我们没有理由认为‘911’比他们所正在的遭受的一切要更为不幸。

这就是我们试图向人们说明的, 这些不同的灾难和遭遇对于这个世界而言是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对比的, 我们不能界定某些灾难更为悲惨, 仅仅只是因为我们遭遇了这一切”3.1 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城市纪念性景观特性

3.1.1 功能性与交互性场地坐落在纽约一片纯粹的人工景观带——炮台公园内人造景观的性质使其塑造的沉重主题和这个城市的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作为一个占地仅2 000m2的场地, 如何让纽约的市民乃至世界各地前往纽约的人们驻足于此, 对于饥荒这一世界性问题的关注度有效地传达, 这些都是需要周密的设计规划的。

炮台公园乃至纽约本身对于世界而言往往就像一件艺术品, 而爱尔兰纪念公园没有将自身定位成一件摆放至其间的雕塑作品, 而是选择适应和依附所处的区域糅合炮台公园、契合曼哈顿、融于纽约, 提升了以往城市纪念性公园相对较弱的功能性和交互性, 将这一原本肃穆沉静的性质契合了如今的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 场地获得市民认可的同时, 也达成了其宣传关注世界饥荒问题的建造初衷。

3.1.2 文化性数百年的历史尚不足以让美国人缔造纯粹的美利坚文化, 但是对于这个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经济体, 支撑经济繁华背后的文化更多体现其国民所崇尚的世界观和人文性[3]城市纪念性景观在其特殊的建造背景下往往更容易倾向传达特定的象征意义, 一种基于历史科学研究之后社会经济范畴下的纪念元素的展现。

但是作为城市的载体, 纪念景观作为城市景观本身对于城市的精神文化的塑造功能却极易被弱化

图8繁华下与世隔绝的宁静美国城市间随处可见的实用主义的文化也被应用到了此类严肃的议题中脱开其所担负的历史, 爱尔兰饥荒纪念公园如今是曼哈顿下城高楼林立的金融中心区难得的一处清静的场所临近的大公司的员工将其视为宁静无扰的精神洗礼之处, 工作之余都愿意来这里走走。

站在并不算高的顶端平台上, 清晰可见的哈德逊河和自由女神像传达出了纽约独一无二的文化属性 (图8) 3.2 由被纪念的历史而引申饥荒本身并不是个抽象的问题, 它是关乎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一个问题离开食物, 人们不能生存。

委托方对场地寄予了极大的期望:“我们认为, 如果这个设计能够真正取得成功的话, 一定可以极大地激励人们, 促使他们付诸行动去做点什么在周围都是这样一种充满权力欲望控制的超级建筑的环绕下, 世界范围内的饥荒现状描述起来就很容易显得苍白无力。

事实是, 如果有人提出要为世界上某些具体的区域和人类所遭受的饥荒问题做点什么, 这似乎是件很怪异的事情”3.2.1 定格的历史历史性对于城市纪念性景观而言应是原材料的一种将在历史研究中获得的灵感付诸实际建设所取得的成效直接取决于这些灵感是否真正能够让观者为其着迷。

[4]通常, 这些吸引人们的物质都源自历史文书、物件或是历史原生场地或许, 仅仅是某一特定物质这种经由纪念性景观展示的历史通常不需要过度的深究, 只需将艺术化后的元素真实地展现出来, 感染城市, 引导市民。

现在的爱尔兰饥荒纪念公园对于历史展现的方式使得参观者可以很轻易地触摸和阅读历史而不需要刻意的探究当今的城市需要尊重、怀念历史, 但更重要的是, 创造新的历史3.2.2 对世界的人文关怀爱尔兰饥荒纪念公园的建造对于提升眼下世界范围内的饥荒问题所引申的关注度, 作出了特别的贡献。

如今, 这个场地所承载的对历史的怀念, 正在借助于各种形式, 慢慢地让步于一种更为博大的情感, 即对于现今这个城市、乃至世界范围内人类依旧在面临的严重的饥荒问题的关注场地恰如其分地传达了这2个核心内涵当参观者的视线穿越满目荒凉最终停驻在视野开阔的哈德逊河岸时, 纽约林立的繁华与世界饥荒的惨痛在他们的意识中产生了激烈对撞。

一些人开始考虑是否要去为至今仍然饱受饥荒问题困扰的区域和人民做点什么自爱尔兰饥荒纪念公园建立至今, 藉此成立的非政府组织已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严重饥荒发生区域开展了持续的多样化的救助更重要的是, 这种无国界的关怀正日渐随着这一特殊纪念景观载体的无声的传播而愈加壮大。

爱尔兰饥荒纪念公园以一种静默的方式传达了其最核心的人文关怀, 提升了它作为城市纪念性景观原本单一的场地历史纪念功能, 在关注纪念的基础上放眼世界, 用景观的影响力帮助构筑人类更美好的生活这样的场地公园设计理念在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建设中尚属少见, 与美国短短数百年的历史相较, 我们有着更多需要记忆和传承的历史, 城市的景观, 亦是城市发展的亲历者, 今后, 更应成为历史的记录者和传承者。

[5]注:图1来自Google Earth的图片加上后期制作;图2、3、4、6为何疏悦拍摄;图5引自公园的宣传页;图7、8引自http://zh.wikipedia.org作者简介:何疏悦, 1981年生/女/安徽合肥人/南京林业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南京林业大学讲师 (南京210037) ; 。

王春芳, 1976年生/女/江苏吴江人/江苏吴江桃源镇农业服务中心 (吴江215200) ; 季建乐, 1978年生/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林业大学讲师 (南京210037) ;注释:向上滑动阅览参考文献

[1] (美)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黄经纬, 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153-160.[2] (加)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6:124-134.

[3] (美) 约翰·奥姆斯比·西蒙斯.21世纪园林城市: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M].刘晓明, 赵彩君, 孙晓春, 译.大连: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78-97.[4] (美) 约翰·奥姆斯比·西蒙斯, 巴里·W·斯塔克.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第4版.朱强, 等,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289-310.

[5] Tomas D C.Garden are for People[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 Berkeley, Calif:1995.注释1图1来自Google Earth的图片加上后期制作;图2、3、4、6为何疏悦拍摄;图5引自公园的宣传页;图7、8引自http://zh.wikipedia.org。

延伸阅读

学衡》第一辑选登(查看>>>目录)乐黛云:在汤一介哲学研讨会上的发言(2015)谷继明:惠栋的经学史研究与经学史中的惠栋杨少涵 :“《中庸集释》编撰”的缘起、综述与内容钟治国:朱子之“戒惧”“慎独”观与邹守益之“戒惧”说比论

毛竹:斯宾诺莎《梵蒂冈抄本》与“伦理学”问题的疑难胡士颍:《山东文献集成》易籍提要续录崔文芊:西方中国逻辑思想研究初探朱雷| 获麟解:孔子的革命时刻编后记:绍其先轨,再行于世

学 衡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以学问为志业,营道同术,合志同方。致力于数字人文发展与研究

学衡数据

学衡辑刊为学术研究提供发表园地加强青年学者学术交流与研讨

学衡讲座

学衡社区发布和分享人文学科学术类信息

欢迎关注转发⬅长按识别二维码开启人文精神之旅

学术信息分享⬅添加微信加入分享群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与朋友分享!阅读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学衡】微信公共平台!我们也一如既往地期待您和我们分享您的意见、文章和智慧!投稿信箱为【xueheng1922@126.com】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如果有文章内容、图片不适合在【学衡】微刊推送,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积极与您配合,妥善处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