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人文素养(如何培养人文素养举例)学到了
如题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南科新知” ●谢邀。本篇推送的作者经常感慨“呜呜呜我好想成为那种有文艺气质的小姐姐”“嘤嘤嘤我也好想写出那样的文字”……
于是在某个被催着写稿写策划的午后突然想:“会不会也有小哥哥/小姐姐像我一样呢?比如,希望自己能被一张画触动,在音乐中听出情感与故事,能意识到周围情景的动人之处……”又想:“那会不会有人根本意识不到人文素养的存在呢?”
OK妥了,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人文素养是什么,以及为了成为文理兼修的宝宝需要做什么。人文素养是什么?能保暖吗?
人文素养注重的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我们熟悉的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这种观念的主旨在于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
人的价值与感受、思想的自由是至高无上的,而应当反对一切凌驾于人之上的理论、观念与教义等社会科学研究的是群体,而人文注重的是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灵魂圈重点,关键词:情感,思想,自由,意愿,信仰,个体,人它不能保暖,可它很温暖呀,嘿嘿。
我们为什么要成为有人文素养的理科生?
Q:
A:“别担心,温斯顿;你现在由我看管我观察你已有七年现在到了转折点我要救你,要使你成为完人”……拿错剧本了,今天我们不谈《一九八四》里的“完人”,这甚至可以说是人文素养的对立面对我们理科生而言,逐渐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的过程,也许才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过程。
人文素养的外化,体现在我们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式、举止言谈的气度、思想的价值深度、内涵修养等方面,而人格魅力大抵也与我们的人文素养相伴相生——比如,一个有着人文关怀的人,面对来请教自己的人不会抱着居高临下的态度,聆听教诲后发出质疑时也不会怀有咄咄逼人的语气
(来源于周围经历的真心话)人文素养整体水平较高的社会,也许病患家属不会对医生大打出手,甲方不会对乙方百般刁难,自媒体不会只顾吸引眼球而造谣诽谤,科研工作者能够不违本心有基本的职业道德,网民面对无法理解的事物不会大肆辱骂,凡世之人能够对自然万物有敬畏之心。
这样的说法也许看起来会有些夸大,但这些“为人”的素质的确来源于周围人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来源于思想与现实中的经历,这一切都形成了我们的人文素养,甚至是济世情怀而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也是意识到我们自身不足、慢慢前行的过程。
他们怎么说?
“我们对于世界的把握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层次和维度举例来说,水在化学里作为H2O的存在,是水可能的意义之一在诗人眼里,水给人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哲思,还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永恒追问。
如果人类能以自然科学的视角和人文美学的视角共同来理解世界时,人类的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就达成了美妙的统一”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也在以《科学、人文、信仰》为主题的演讲中谈到:“科学技术本身有其规律,既然为人服务、为人所用,它就离不开人类社会,离不开人文,而人文最高的境界是信仰。
科学与人文不能脱离人本身孤立存在”科学与人文也从来不是对立的著名哲学家陈来曾经在《中国文明的哲学基础》一文中这样概括:中国古代文明的哲学宇宙观与西方机械论的宇宙观不同,是强调连续、动态、关联、整体的,而不是静止、孤立、实体、主客二分的哲学。
在中国的哲学宇宙观、天人合一思想以及阴阳观念中,科学与人文的对立从根基上被化解了 理工与人文在生活中的火花 在一些社交软件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话:“比起您来我真是个粗糙的理科生”“作者是理科生,文力不足请见谅”调侃背后有时也带着一点点辛酸:大家潜意识里隐隐还会觉得理科生都是死理性派,但实际有时
恰恰相反。
还记得这张海报吗?电子与电气工程系的叶涛老师被大家感慨“是神仙吧”,教育经历使人艳羡,对古籍的深入研究更是令人钦佩。
P1:《众病之王:癌症传》是一本精彩的医学史,其作者悉达多·穆克吉更是文理兼修的典型,他阐述了癌症的起源与发展,以医学、文化、社会、政治视角进行的叙述透露出了一种人文关怀P2:扉页藏书票上,袁长庚老师亲笔写下的推荐语。
文理兼修能够帮助我们走得更远,因为人文素养其实推动着我们对于科学和未知的进一步探索想想那些有如繁星一般闪耀的民国大家,再想想从柏拉图到普朗克的西方历史,再看看局部气候调查组、中科院物理所、毕导、果壳(在这里暗戳戳表白把科学写成诗的Ent大神!)等微信公众号……。
对人文的关注是对生命境界的提升,是我们认知这个世界与宇宙的至关重要的途径有着人文精神的内核,我们才能够将科学传递出去,让它惠济苍生;而也正是因为有着人文素养,我们才能够将科学变为自由探索的手段,包容不同意见的同时批判思考,而不是像盲目仰仗神学一样全然依赖于既定的科学。
在这一方面,南小科做了什么? 自然科学与人文的交融从来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学科交叉也一直是南科人努力的方向南科大于2018年10月12日举办了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文科建设高峰论坛,全球150余名专家齐聚一堂,对当今时代背景下理工科大学文科建设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我们现在有 “三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商学院、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和“三中心”(艺术中心、语言中心、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中心),而南小科也将依照这样的框架,着力构建具有南科大特色的文科学科教育群和研究平台。
而人文气息最为浓厚的图书馆,也经常会开出书单,如南方科技大学图书馆公众号上的推送《思库|来自袁长庚老师的科学人文通识书单》(选不上课了,那就读书叭)、《思库|人文中心李凤亮教授给大家推荐了两本书,快来围观手写推荐语》
及不定期掉落的鄂鹤年馆长推荐阅读书目别只顾着你的线代高数java生化,有时间就去图书馆一楼入口处“思库推荐”专架和一楼休闲等候区看一看吧~所以你看,南小科在这方面也一直在努力哒 想要培养人文素养,我该做什么?。
首先,吃我安利!这里↓有温柔的老师,可爱的小哥哥小姐姐,和会催稿的大魔王。
♡ 我们一直等待你的加入哟,期待地搓手手!多写写稿子拍拍照片你感受美的能力一定会提升的嘛(疯狂明示)除此之外,人文名家精品系列讲座、艺术与科学大讲堂、图书馆三楼不时举办的艺术展、一些非常走心的选修课、随机掉落的
音乐会…..这些精彩的讲座和活动都在等着你的参与,它们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多听多见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呐。<>
讲座海报不仅仅是这些——豆瓣上的电影top 100、豆瓣读书定期推荐的好书、TED演讲与网易公开课……你get到了吗?
↑ 这些也都只是小小的一部分,宝藏等待你的发掘
THE ENDING. 人文素养的培养绝非朝夕,也不能抱着功利的想法来强迫自己做事(你这样是会被怼的知道吗)所以本文的题目虽然为“如何成为有人文素养的理科生?”,重点依然落在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上,因为也许我们对于人文素养的概念一直是模糊的,并未清晰地意识到它有怎样宏大而深远的影响,也未必能够想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关乎人文素养。
以一位新闻部小姐姐的话作结:Q:
A: ♡ 所以,共勉啦,屏幕前的你(摸摸头。 「你身边有没有一个令人想吐槽/表白的文学青年?来评论区说出你的故事。」
南科新知 学生新闻社文字 / 王睿思编辑 / 汪紫烟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