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如何提高人文素养(如何提高人文素养心得体会1000字)居然可以这样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1-0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大学教育有两种,一种是通识教育,一种是专业教育。大学里面有两种专业,一种是传统专业,一种是新兴专业。当小编完成了两个学期的通识教育的教学工作之后,回首自己的教学实践与阅读思考,这篇既是1800本的阅读总结,也是这一面来教学实践的思考总结。

如何提高人文素养(如何提高人文素养心得体会1000字)居然可以这样

 

一般大学里面有两种教育,一种叫做通识教育,一种叫做专业教育好一点儿的大学都比一般大学,在传统专业的基础上,还有很多新兴专业传统专业的专业课都是成熟了体系化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专业教育,新兴专业大多是全球化以来的新兴交叉学科,或者复古综合学科,专业课程科目繁多,上来上去全是通识教育。

书名:教育的目的作者:【英】怀特海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日期:2014/04通识教育其实也分两种,一种是以培养精英为目标的通识教育,他们认为只要是精英就应该比平凡人知道的多,那么培养精英就应该无所不教,精英本身的高素质就应该有比之凡人更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那么更加特殊的通识教育,更加丰富的练习会让他们有更多地收益。

还有一种是以普及大众为目标的通识教育,这种教育的执行者们认为这个世界的发展过于飞速,传统专业已经无法实现与社会发展的直接对口,学生应该什么都知道一点儿,各种学习的技巧都会运用一些,当他们离开校园之时,或许之前通过通识教育培养的技巧会有一些对接,让学生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两种不同的通识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更重基础专业学习的精深,后者更重全面素质培养的全面,简单说前者会有更多的专业书目研读课、专业知识鉴赏课,后者会有类似心理健康辅导、就业素质导向等课程

书名:两种文化作者:【英】C.P.斯诺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日期:1995/2中国古人在探讨读书过程中,一般会采用两种模式,要不然就是通过博览群书达到知古通今之识,要不就是熟读十三经,精研几部经典后,学习其他知识无师自通。

但在当下的教育中却颇为吊诡,博览博通的教育模式往往运用在复古学科,精研经典的技巧训练反而成为了学渣安身立命的救命稻草当有人说我们应该支持通识教育的发展,无论后来培养出来的人才到底发展的如何,以鼓励学渣加油向前为出发点的通识教育,和以培养学霸傲视群雄为出发点的通识教育有着本质性的不同。

于是当两类人都在说我们要推广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真的很必要,但这两类人经常都不是在同一个语境中探讨彼此的存在究其今年的新书而言,屈万里先生的《古籍导读》就是探讨经典研读的著作,同样是读儒家经典,按照进阶进度读一本书的不同版本能够收获到体系化的成倍增长。

而许倬云先生的《说中国》是黄仁宇“大历史”观的拓展,用最简短的篇幅拓展最全面的历史知识外延另一本2015年出版的中国古史入门的好书是日本第二代中国史研究大师宫崎市定的《中国史》,在大陆版被命名为《宫崎市定中国史》,这本书有别于传统中国背景下的历史教育,注重于历史见解的培养,作者以为授人史识之功,远比授人史实之力更有意义,就像是那个恒古不变之理,通识教育,到底是要授人以鱼?还是要授人以渔?

书名:《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作者:【美】哈佛委员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12在2015年伊始,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让我成为了一门通识教育课程的助教,学校很重视这个事情,并且给我们带来了一周的课程培训。

在这一周的培训中,让人印象最深的无非是第一天的素质拓展训练,一群纯文科生在学校的实习工厂里面做一个机器动力的小车,类似于科技创新大赛上的机器人控制赛道模拟取物的训练,在有限的时间里运用思维导图和视频软件设计团队。

Logo和实验步骤、团队协作的介绍,这一系列丰富的实践操作,其实就是在一天时间内完成对助教的素质培养,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加强团队协作与随机应变能力的提升之后的助教培训课程包括团体心理辅导、教学设计、图书馆资料搜索以及写作训练,这一系列的培训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通识教育的体现,更是教育技巧的体现,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们充分的体会到了寓教于乐的必要性。

樊富珉老师的《团体心理辅导》一书是这一领域的灵丹妙药,想要活跃课堂气氛或者增强课堂凝聚力,本书给了你深刻的指导在课程设计与写作训练之间,我们充分的体会到范式化的技巧培养在教育中的影响《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是通识教育教学领域的经典,通过此书可以完善因材施教的精确度。

书名:团体心理辅导作者:樊富珉何瑾编著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10/07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让我接触了最新科技教育——MOOC教育有别于早年的网络公开课,即将现实课堂用影像的效果展示在网络学习中,而是提供更多地交互作用,让大众学习者在。

MOOC教育中得到更多地反馈课堂反馈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也是反应教学成果最重要的信息,还是课堂教育无法被替代的原因所在MOOC教育的最大障碍在于如何出作业和如何打分,如果是全部出选择题,那么只需要后台公式计算,直接导出学生成绩,但毕竟就是几个选项的问题,同学可以机关算尽把正确答案给算出来,你需要极高的防御能力防止学生以不正当方式获取最后的高分乃至满分。

如果不出选择题,出答题,那么需要助教组织大量人力付出大量时间去判作业,那么对于校园的原有教学机制有着很大的冲击一般受欢迎的MOOC课程至少有5000个学生,其中完成一次作业的人至少在13%以上,那么最少而言,一次作业就有约

600份的工作量,那么对于学校教育中,即使是政治课最多1个助教判200份作业,那么MOOC课程的助教团队人数就要远远多于普通课程,而且你负责批阅的学生由于来自全球各地,其素质和水平均无法保证,其批卷难度进一步增大,而且雇佣的助教的积极性如果在长时间低效率高付出的折磨之下,如何能保证高质量的付出,这都是助教团队要揪心的事情,这些都是网络公开课不需要考虑的问题。

书名: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作者:【美】安德森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8/01亦如之前而言,MOOC不是简单的课堂教育影像化,所以在拍摄过程中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与金钱,课程拍摄成本极高,至今产业链上仍然是不容易收回成本的教育模式,或者说即使课程作为商品被卖给更多地学校去使用,但是作为后台默默批改作业的助教们,他们并不能通过产业链的营销获得符合他们劳动价值的收益,这也是

MOOC教育无法全面拓展的另一个瓶颈所以现在MOOC教育做得最好的领域还是在大学政治课教育和基础教育扶贫的两个维度上前者反映了大学教育中有一部分的课程未必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去教育,在潜移默化间的输出或许能让学生真正对课程有认识,而非简单粗暴的接受与排斥。

后者的教育能让更多渴望受到教育的人获取教育,而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对知识的渴求远高于对分数的渴求,MOOC的授课者只用担心自己的教育是否吸引人,而不用防备自己的教育能否让人拿高分。

书名:宫崎市定中国史作者:宫崎市定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15/08作为第一代MOOC教育的实践者,即使有因为各种的无奈与辛酸,但是当看到自己的身影,自己教授的知识,作为这个学校近半数大一新生入学教育课程中呈现出来时还是由衷的喜悦,感谢

B师、Z师和W师对我的帮助,后来不仅在这门入学通识教育之中,而且在助教培训的SPOC中,甚至在科言比赛之后,本人不同内容的授课,依据MOOC这一平台得到了三次展示,就个人而言,以这种方式在母校留下个人的踪迹,还是一种不一般的存在体验。

书名: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作者:许倬云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15/5在MOOC教育体验上道之后,进一步的教学实践在于朋辈教育,我们这门大学新生入门基础课程的教授当中,的确也是把

MOOC教育作为辅助手段,是科技应用于教育的代表但并不代表传统教育辅助退出舞台书本阅读能力依旧在课堂教育中占有不可缺少的部分比如巫鸿教授的《美术史十议》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萧冬连教授的《筚路维艰:中国社会路径的五次选择》可以拓展政治基础课学习的外延。

谜斗篷编辑的《日本推理100年》有利于让读者更加深入的了解日本推理小说的历史,这些著作我都在后来的课程讲述中推荐学生阅读还比如一些基础理论性的著作,如霍弗的《狂热分子》、勒庞的《乌合之众》均是生活实践与理论探讨的典范。

书名:筚路维艰:中国社会路径的五次选择作者:萧冬连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日期:2014/10我们的课程立志于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从书评写作开始,此时我的方法并没有总结,仍旧是片段式的,脱胎于《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技巧训练,虽然初步,但是在第二周的书评作业中得到了良好的反馈,这也为我下半年写作《如何让你的阅读更高效?》奠定了基础。

另外,本课程的另一个创新点还是在于人文专业出身的博士硕士,给理工科为主的本科新生传授人文素养为导向,以小班授课(类似于本科生导师制,一个班7~15个人进行全面素质拓展第一个实践学期仅安排四节小课,授课内容以“大学历史与文化”为导向,授课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读书、如何完成课堂展示。

书名:日本推理100年作者:【日】山前让、饭野直树出版社:谜斗篷计划出版日期:2015/9四节课程的教学实践毕竟时间有限,四节课中最后一节是课堂展示,第一节课的上半节课肯定要让师生之间熟悉彼此,所以能够有效利用的课程只有两节半,那么我的教学宗旨是在有限的课堂中给学生尽量无限多的可能,故而在课堂之外,微信群的利用成为了关键所在。

最基础的功能是在微信群里面交代下周上课的内容,督促学生完成作业,提前布置教学任务,这样上课省去了啰嗦的环节直入正题,所以第一节课在跟学生彼此熟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读书,如何写书评,其余的两节课进行课堂设计的讨论,让学生将思考的内容观点,在黑板上用图像与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

当课堂剥离了幻灯片等声光电的技巧,从一个平面转化到另一个平面时,如何表达观点,在考虑受众时如何的展现更加亲民也是表达者势必要考虑的因素

书名:The Crowd:A Study of the PopularMind作者:【法】Gustav Le Bon出版社:Dover出版日期:2002/01我们课堂讨论的主题仍旧是来源于“通识教育普及三部曲”,学生先通过英国教育家怀特海的名著《教育的目的》探讨教育目的的本质存在,继而探讨斯诺《两种文化》的演讲思考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对立统一,最终在《哈佛教育红皮书》的指引下完成对通识教育的全面理解,诚然在《红皮书》中明确指出,“通识教育不是上好多选修课就算教育完了,而是系统性的有选择的教授课程。

”将我个人的表达与表现融入其中,能让学生与助教在互相交流中发现对方的不足,一同成长,一同进步,但是两堂课的时间太短,只能完成基本的逻辑训练

书名: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作者:【美】埃里克·霍弗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11/06于是在第二个学期的带班经历让我的教学实践收获了更多,至少从优秀书评作业的命中率上可见一斑我一直是一个学术实践派的践行者,我知道即使再在这里写自己一年能读多少本书,并不是什么过人的本事,而是能将我的方法推己及人,让别的人也能从中获益。

本学期我们这门通识教育课程一共有197人,共评出了22个优秀作业,我的小班上是12人,其中9人评上优秀作业,班级作业优秀率75%,本小班占全部优秀率的41%9人的书评作业来源于《上学记》、《两种文化》、《哈佛教育红皮书》和《人生十论》四本书,多点开花,成绩可观。

书名:美术史十议作者:巫鸿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日期:2008/08或许是因为我的学术背景,就是六年复古学科通识教育的背景出身,无论现在的状态如何,学渣式通识教育出身的背景,在于方法技巧的培训,亦如《红皮书》中所言,通识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各种用于学习的方法,即使课程在一个学期内无法完成最初设定的教学进度,但是学生通过掌握学习方法,可以将上课没有学完的知识自学完成,并且迅速拓展到其他领域,自学能力的提高是素质全面提升的基础。

书名:人生十论作者:钱穆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出版日期:2012/06对于本学期我的学生的训练,究其原因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多高深的独家法门本学期的小课一共是12节,开始于国庆节的假期之后,课程目标是最后让学生分组完成一个关于“大学历史与文化。

”主题相关的社会调查,其中有三节课时间分别用于开题辅导、中期展示以及最终展示那么我就把开题辅导直接改为开题报告展示,于是开题报告和中期展示将本学期的课程分为了三段,前三周是技巧培训,中间三周是表达训练,最后三周是开怀探讨,而这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均来源于国庆时写作的《如何让你的阅读更高效?》的理论实践。

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美】莫提默·J. 艾德勒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日期:2004/01第一部分技巧的三节课,用了第一节课完成了同学对于大学三观的认识,以及全班师生之间交流的融入感所谓大学三观,就是三个老生常谈,却未必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你对大学的期待是什么?你能在大学做什么?你目前应该着手做什么?多年之前也有学长教育我说早点儿想明白这三个问题,你的大学生活会更有意义,我的学生也会告诉我,他们虽然开学答不出来,但希望期末结束时能够回答出来,但最后发现即使到期末许多人仍旧答不出来,但是应该怎么去做却是有更多的人学会了。

书名:古籍导读作者:屈万里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日期:2015/10第二节课就是讲述阅读的技巧,阅读是一切学习知识的根本,讲述提纲就是《如何》一文最终的《高效阅读速成指南》由于本学期期末的要求是做一个社会调查的项目,本人并没有足够全面的社调专业知识,但是有足够鉴定好书的眼光,于是我给每个学生买了一本潘绥铭先生主编的《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一书,给学生布置任务,我和每个学生一起分读。

40页左右的篇幅(大多数是一章,有时是两章),第三节课每人用5分钟的时间,向其他学生讲授自己读书学习的心得一方面让学生锻炼演讲时间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测试学生的概括能力另外,对于初学者而言,很快阅读并且掌握一本厚书的知识是很难的事情,加强分工协作,众人拾柴火焰高之后,阅读的障碍也就迎刃而解。

这一阶段的训练主要是个人演讲训练,5分钟的时间大部分同学只能讲完1章内容的一两节,就连我自己没有经过充分准备也是只讲了2节内容,但班上的确有个同学仅用了3分钟就完成了全章5节内容的讲授,而且在黑板上上图文并茂,详略得当,羡煞旁人。

而他讲授的过程就是将内容高度浓缩明炼后的产物

书名: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作者:潘绥铭、黄盈盈、王东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11/09第二部分是课堂拓展训练,仍然是做教学设计,仍然是忠实于“通识教育三部曲”的讨论,只是进一步要求学生在课堂讨论时充分准备,在课堂展示时一律脱稿表达,而且表达需结合图文并茂的黑板画

(课程设计宣传“海报”),之后立刻找学生脱稿点评,而且从“台风”(舞台表现风貌)和内容两个角度点评亦如1000个人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如果仅仅是助教个人的点评,所能思考照顾的层面有限,12个人的12

种点评方式,让我从中也学到了许多课堂展示技巧并发现了之前诸多个人表达的不足课堂展示,我主要让学生侧重于两个学生的搭配,有时学生会融入舞台剧的元素,活跃课堂气氛即使是在点评时双人搭配也更有亮点,有时两人会一人点“台风”,一人作知识点评,有时会两人分部分讲授内容。

书名:上学记作者:何兆武口述、文靖撰写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日期:2013/01第三部分是课堂实践,我们这门课程给了课堂更多地可能性,我可以在国家博物馆为学生展现我的个人所长,为他们传播国学知识,在

“古代中国”展为学生作4个小时的全程解说,讲述中华瑰宝的来龙去脉可以在学校的咖啡厅里完成微沙龙的探讨,探讨何兆武先生《上学记》与每个学生这一学期来的“上学记”,也是这学期有幸拜访了何先生,才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上学记》背后的历史背景。

还可以请理工科背景的科技达人来讲授参加科技竞赛的心得感悟,让学生们在更多层面的学习中,感受大学的魅力

书名:北魏平城时代作者:李凭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日期:2014/12第四部分是作业指导,其中书评作业的写作指导在前文《如何让你的阅读更高效?》最终的《高效阅读速成指南》的第四部分——终极篇中,已经提供了合理的写作范式,“依葫芦画瓢”方法论的模仿,对于初学者而言,简单上手,即使没有深厚的文字功底作支撑,认真读书认真笔记之后的写作,也是有板有眼的存在,故而在我眼中真正的通识教育应当是授人以渔。

范式教育乃授人以渔之基础2015年,李凭先生的《北魏平城时代》被炒着很热,另外还有一本年度最热历史学著作——《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两本书本质上都是基于目前历史学研究范式最成熟的二级学科——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的佳作。

至于在范式写作训练之外,我们也能发现这年头大学语文教育,或者说高中语文教育的缺失,学生们对于英语语法的掌握度普遍比中文语法的掌握更好,句子太长没有断句,进行时态的过多使用,转折词使用过频,中文标点符号中逗号、分号、顿号以及波折号的使用问题尤多。

书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作者:李碧妍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15/08由此可见,范本化的学习完善不仅可以奠定良好的基础,也能有更加高级的超越另外就是社调报告的辅导,三次社调报告的展示,让每组三个同学分别作为一人主讲,两人次讲的模式锻炼,三人团队协作给予无限的可能。

就像听音乐演出,永远是现场能给人比听录音更多地美妙体验得益于博士第一学期系主任的研读课,让我感受到上课随时多角度的提问,设置环节让每一个人充分表达,即使是极其内向的学生,也能在不断地实践中表达自如而我也在多次的评点中大大的提升了自己记笔记的能力,双色笔记的实践,从台风和内容上的记述,可以与学生展示的“海报。

PPT”与”演讲内容”之间形成更加紧密务实的连接无论是在哪个维度的训练中,我都要求学生从细节出发,挖掘问题、提出问题,并给予解答,本年度写作中最意外的收获,无疑是《怎样才叫做“会问问题”》一文的广泛传播,在我的课堂上,我也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希望学生无时无刻能向我提问,向其他同学提问,而在不断的提问中我也见证了他们的成长。

书名:商代水利研究作者:张兴照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15/5全面技巧化的训练,让学生的素质有了全面的提高,当然纯粹方法性的通识教育训练,不可否认只能产生短期见效,对于一门通识课程的学习还是成功的,而长期基础知识的专业教育训练,才能让学生走的长远的立足根本。

任何专业都是如此,比如说学习甲骨文,如果学会了初步的认字,可以如张兴照写《商代水利研究》一般通过识字挖掘新史料的价值如果学会了构型,能够辨析字体构造,才能如黄天树出版《甲骨拼合集》一般,挖掘字形背后的文化价值。

书名:甲骨拼合集作者:黄天树主编出版社:学苑出版社出版日期:2010/08第十八期10/100 书目榜单(2015/8/31~2015/11/29排名以阅读先后顺序为序)1. 《美术史十议》,巫鸿,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82. 《The Crowd: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法】Gustav Le Bon,Dover,2002/13. 《日本推理100年》,【日】山前让、饭野直树,谜斗篷,

2015/94.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许倬云,广西师大社,2015/55. 《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潘绥铭主编,人大社,2011/96.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美】哈佛委员会,北大社,

2010/127. 《北魏平城时代》,李凭,上海古籍社,2014/128. 《商代水利研究》,张兴照,中国社科社,2015/59.《古籍导读》,屈万里,上海辞书社,2015/1010.《筚路维艰:中国社会路径的五次选择》,萧冬连,社科文献社,

2014/10本文封面的图片为本学期上课时同学们的课堂展示“海报”,图文并茂,非常漂亮,在此以表纪念以上既是2015年本人全部的教学总结,也是在1700~1800本书阅读过程中的读书与思考总结,一个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践自己的通识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回顾这一年来的付出与收获,满目琳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