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如何提高人文素养(如何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三观)这都可以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1-0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学科课程群:提升课堂教学品质的一个路径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 路光远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我们每一位

如何提高人文素养(如何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三观)这都可以

 

学科课程群:提升课堂教学品质的一个路径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  路光远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我们每一位教育人都应该去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品质这一现实问题而课堂教学有微观和宏观之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品质就有不同的切入口。

如果从微观着眼,课堂教学就是每一节课,此时提高课堂教学品质就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如果从宏观着眼,课堂教学就是课程实施,此时提高课堂教学品质,加强课程建设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关键,因为课程建设的品质是课程实施品质的前提。

那怎样进行课程建设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品质呢?我简单地就嘉定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于大家做介绍一、问题的提出二期课改激活了学校开发各类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热情,很多学校都建立了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种类繁多的校本课程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但如果认真观察学校当前课程建设的现状,我们又会发现这么两个问题:第一,忽视基础课程的建设多数学校将课程建设的着力点放在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上,为开发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而对基础课程建设却鲜有投入,学校课程建设简化成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开发。

第二,对课程建设缺乏整体设计学校自行开发的各类课程,内容虽然丰富多彩,数量也十分可观,但学校在开发这些课程时缺乏系统性思维,许多学校是有什么样的教师,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关注的是“点”的建设,没有“面”的思考,体现的是“量”的增加,缺少“质”的提升,因此课程建设呈现出碎片化、大拼盘、大杂烩现象,其所开发的课程与基础型学科课程关联度不大。

我们说校本课程研发的主旨是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国家规定的基础型课程,则是落实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最基础、最关键的核心所在;学科课程实施的重要形式——课堂教学则又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也是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主渠道。

因此在课程建设中,我们应该统筹规划,整体建构,全面设计,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统整起来,发挥整体课程的育人功能,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课程叠加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嘉定区在经历了1.0版的课程建设实践后,总结反思,开始探索区域2.0版的课程建设。

我们的思路是:能否通过增加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联度,对同一学科或不同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减少课程设计中简单重复的教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探索课程功能突破,将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融合,实现跨学科的综合,既注重知识教育又重视方法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进行跨学科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从而达到提高基础型课程实施的品质,即提高课堂教学品质,于是学科课程群建设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二、课程群解读课程群的研究最早源自高校,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此概念也逐渐进入基础教育课程研究领域从文献来看,当前学术界对课程群的概念界定大致分成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强调,课程群是根据逻辑性和相关性对既有课程进行横向联合,注重课程之间的统整或融合。

如有人认为,“课程群是为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而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1];“课程群是指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基础,以各种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平台,对教学中相互影响、相互依靠的相关课程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构建的课程体系”[2]。

在这种类型的课程群概念界定中,各课程之间没有主次之分,教育者对各课程进行横向统整或融合是为了克服分科课程撕裂学生的经验整体性所带来的问题第二种类型强调,课程群以某个课程为基础或焦点,再加上其他相关课程组成的课程群体。

如有人认为“所谓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3];“这种课程群的构成一般由属于同类的三门以上课程组成,各课程教学内容虽相对独立,但课程与课程间紧密关联,各门课程的实践环节或技能培养是连贯的、递进的”[4]。

在这种类型的课程群概念界定中,各课程之间是有主次之分其他相关课程的存在一方面是为了丰富学生的体验,但其立足点是促进基础课程或焦点课程的实施,完善学生在基础课程或焦点课程上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这两种类型的课程群,无论哪一种都是我们实施课程群建设可以考虑和选择的切入口。

三、嘉定教育人关于学科课程群的实践嘉定教育在全面推进1.0版的课程建设中,便有所侧重的在不同级段的学校同时开展了课程群建设的实践我们的总体方针是鼓励各个学校自行探索,以期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一)课程群建设的区域策略

为了更好促进区内各个学校开展课程群建设,我们在区域层面的基本策略:1.明确意义,理清思路一是开展宣传工作,明确意义通过政策的学习、宣传、发动,让学校了解课程群建设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创设课改氛围,从区域层面推进学校整体课程的规划,带动学校课程群的建设。

二是开展技术指导,理清思路,为学校课程群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主要通过理论学习、专家指导、专题讲座,聚焦问题的现场研讨,为学校课程群建设提供保障三是评价促进,推动建设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对学校课程群建设提出明确的规范与要求为此,为学校课程群建设奠定基础。

2.课题引领,项目推进为使课程群建设健康发展,我们以采用课题引领,项目推进的方式,示范引路,辐射经验,带动学校校本建设近年来先后立项了教育部课题《提升语言学科教学有效性的课程群建设研究》、区重点攻关课题《基于适应学生发展的学校课程统整研究》、《运用STEAM理念建设普通初中科技综合课程的实践研究》;区重点课题《以“学程周”推进“莎翁戏剧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品质教育下学校地域性特色课程图谱的建构与实践研究》、《基于幼儿学习需求的“我的课程”的规划与实施研究》等一批课题,从不同视角、不同类型的课程群建设进行实践探索,很多学校也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2014年,我区在“品质教育”项目中专门设立了“品质课程”子项目,2018年6月又启动了品质课程第二轮深化研究,将在课程群建设上做重点探索3.专业支持,提供保障为了保证学校课程群建设能科学有效地开展,特别是一些重点探究的课题和项目实验学校,为他们重点提供三类专业支持:。

一是指导工作从明确问题到确定主题,从梳理资源到确定内容,从研究设计到实践操作,进行跟踪指导,保驾护航二是与市教科院普教所开展区级层面的专业合作,帮助学校提高理论水平和研究技术,提升研究品质,解决关键问题。

三是邀请市教研室相关教学专家,对课程群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实践性问题,给予具体指导,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课程群建设的品质与可操作性(二)课程群建设的路径探索回顾课程群实践,我们嘉定大致形成了两种课程群建设路径。

第一种路径注重学科课程之间的横向统整,我们称之为统整式课程群;第二种路径注重以某个学科课程为基础或核心,围绕此学科课程开发一定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我们称之为焦点式课程群1.学科课程群建设路径一:统整式课程群。

统整式课程群是指根据某种标准,如教学主题、教学内容的相似性等在不同学科课程之间进行跨学科整合,探索将这些学科打通与重组的行动方案既保持各学科原有知识结构、序列,又形成将各学科优势融为一体的主题课程,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主题课程教学,发挥跨学科统整的综合优势。

如普通小学在语文和品社的课程群统整中是这样探索的:沪教版《品德与社会》在教材编写体例上采用主题统整、单元编排的方式,而沪教版语文学科的教材也是采用主题统整的方式,两个学科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合语文学科蕴涵的人文性、思想性、文以载道的观念,与品社学科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融通性。

如果能将两者整合,从功能上来说,借助品社学科,语文学科可以从中汲取营养,提升语文教学的内涵,丰富语文教学知识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理解和思考能力的广度、深度同样,来自语文学科的营养也有利于品社学科的教学,两者统整后的育人价值远超单一学科。

所以普通小学尝试打通“语文”与“品社”学科,开展“语文+品社”跨学科主题教学学校组织语文兼品社学科的教师开展“跨学科”主题教研活动,对语文和品社学科的教材分析、单元主题、三维目标、学科核心素养等一一进行梳理,将具有联系的教学内容进行学科间横向连贯,确立主题课程。

表1是他们经过梳理后所统整的内容,以及确立的主题课程表1  “语文—-品社”统整内容和主题课程年级统整的内容主题课程语文品德与社会一年级(第一学期)1.我是小学生2.王老师教我们语文3.小花鼓4.小山羊和小熊

1.认识你,认识我2.交个好朋友我是小学生二年级(第一学期)1.鸟岛2.长城和运河3.迷人的秋色4.黄山奇石5.雾我为祖国骄傲祖国各地风光美三年级(第一学期)1.威尼斯小艇2.悉尼歌剧院3.令人神往的日内瓦

4.一座铜像5.圣诞老人的故乡1.公用设施来之不易2.人人有责去爱护踏上美好旅程,欣赏各地风景四年级(第一学期)1.手术台就是阵地2.“走完”长征的婴儿3.狼牙山五壮士4.古文二则5.带刺的朋友1.万国建筑博览上海的屈辱史

2.民居里的革命身影3.伫立在外滩的雕像重温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五年级(第一学期)1.飞夺泸定桥2.黄河颂3.采蒲台的苇4.开国大典5.林海1.寻根问祖黄河源2.山河统一立华夏忆往昔峥嵘岁月“语文——品社”统整后,语文和品社组成学科课程群,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形成大语文观、育人观。

主题课程的学习,有助于节约无谓的重复,也节省教学时间,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主题概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2.学科课程群建设路径二:焦点式课程群焦点式课程群是指学校以既有的某个或某些学科课程为焦点,自主研发有益于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相关联课程。

学校在进行这种类型的课程群建设时大致有两种思路,即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学科知识素养的课程化①特色课程群所谓特色课程的开发是指学校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是对基础课程某方面内容的进一步丰富,使学生在此内容方面形成专长,学校在此方面形成特色。

中光高中实践探索的“国学特色课程群”就是一例中光高中想通过特色课程建设来提高课堂教学品质、育人质量,形成办学特色他们特色课程的研发思路是:建构与基础课程有着内在联系的校本课程体系,整体性地提高基础课程的育人质量,而不是为特色而特色。

学校围绕语文这一基础核心课程,整合资源,建立起国学教育基地,开发建设了“民族传统文化国学课程群”他们将全校优秀的语文、政治、历史、地理老师组成跨学科国学传承项目研究组,研发出“国学基础课程”、“经典赏析课程”、“国学讲堂”,“国学吟诵”。

表2   中光高中国学课程群课程群开设年级V课程I课程P课程课程目标民族传统文化国学高一《儒家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史学中的名言警句》等系列课程《经典吟诵》及《诸子智慧》系列课程《语文》、《历史》《经典吟诵》等系列课程

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实施文化育人,培养学生具有“儒雅之气、刚柔兼备”的人文气质;培育人文素养,提升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确立科学正确的三观高二《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等系列课程《中国古代历史文献选读》、《史记人物选读》等系列课程。

《语文》、《国学启蒙精读》、《政治常识》等系列课程高三《中国古典小说概要》、《诗经名篇赏析》等系列课程《国学充电站》《元曲欣赏》等系列课程《语文》、《历史》、《哲学常识》等系列课程②知识、素养课程群焦点式课程群建设的第二种思路是学科知识点和学科素养的课程化,即先明确焦点课程哪些知识点需要进一步深化、焦点课程的学科素养有哪些,然后围绕想进一步深化的知识点和学科素养开发系列校本课程。

我区桃李园实验学校就开展了《提升语言学科教学有效性的课程群建设研究》的探索实践在整个初中学段,学生语文和英语的学习现状是:面对一位教师、一本教材、围绕一个考试目的,这种状况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选择需求,更不能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协调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往往得不到有效落实。

为改变这一现状,桃李园实验学校,期望通过建构语文课程群和英语课程群,让学生在整合与开发的基础型、拓展型和探究型三类课程学习中,提高综合素养,奠定基础他们采取的模式是一本多维的1+X模式“1”为核心课程,即国家基础课程,“X”为学校自行开发的课程,包括外围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

核心课程:是语文、英语等国家规定的课程,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增选和顺序进度上的重新编排课程群在核心课程的建设上,主要强调教学理念、教学策略上的改变,主要是抓住“课前导练”、“课中自学导读”和“课后导练”三方面落实教学计划。

外围课程:即围绕核心课程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及学生语言能力拓展与提升的需要而形成的多元创生课程,是学科知识点和学科素养的课程化在教法上,强调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在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参与式学习。

他们在六、七年级中共开发出十二门课程表3   桃李园实验学校开设的外围课程焦点课程外围课程语文朗诵技巧、演讲技巧、论辩技巧、生活作文、经典诵读、绘本阅读、魅力文字英语原声剧场、趣味英语、单词巧记、口语交际、西方习俗

综合实践课程:是语言学科的学习延伸,与学生社团紧密相关,其功能是从语言学习的角度,引导学生在各种社团实践中运用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直接感悟自己的语言综合素养,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感,并在自我探索中发现自己的潜力与优势。

表4   桃李园实验学校开设的综合实践课程年级综合实践课程六年级经典朗诵欣赏会、词汇记忆比赛、双语合唱团七年级未来职业畅想演讲、人类与环境演讲、英文朗诵比赛、英语课本剧八年级中学生大讲堂、论辩竞赛、英语故事大王竞赛、听力能力比赛

全校古诗文大赛、生活作文竞赛、英语小义卖在这三类课程中,核心课程和外围课程属于“知”,综合实践课程属于“行”先“知”后“行”,再以“行”促“知”,最终达到了“知”“行”相互促进影响我们通过后期问卷调查、测试等评价调研表明,语文课程群和英语课程群的建设对提升学生语言综合素养、学习能力,以及教育特色的形成有较明显的效果。

四、问题的进深思考我们嘉定对学科课程群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是朴素的,在启动之初缺乏理论的指引,规划也不够系统,所以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如对课程群建设实际效果的检测不够严密,检测的科学性待增强1.我们的体会。

首先,课程群建设本身不是目的,促进人的发展才是课程存在的价值,所以学校进行课程建设时,不能为了课程而课程,课程建设必须心中有人其次,学校各类课程是一个整体,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所以学校在建设各类课程时,不能厚此薄彼,要有整体思考,不能把各类课程割裂开来,而应注重课程间的内在逻辑与关联。

第三,学校各类课程虽然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但课程之间是有主次之分,所以学校在建设课程时既要统筹考虑,更要抓基础型课程这个重点关键2.我们的困惑与思考第一,对于统整式课程群,统整的标准除了内容相似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标准?如果有,怎样统整?比如我们能否以阅读素养的培养为标准对不同学科进行统整?理化生等科学课的统整,高中文史哲的统整。

第二,关于焦点式课程群,当前焦点课程均是语言学科对于其他学科,如理化生学科课程群怎样建设?是围绕具体内容开发特色课程,还是围绕学科素养进行课程建设?抑或是要其他策略?我们正在行进的路上[1]李慧仙.论高校课程群建设。

[J].江苏高教,2006(6).[2]王嘉才,等.课程集群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2).[3]吴开亮.关于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探讨[J].江苏高教,1999

(6).[4]周崴.学校顶层设计下的特色课程群建设[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5(11).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