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素养ppt(人文素养ppt怎么做)太疯狂了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1-0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吴新凤 吴义强丨迎接“新工科”,传统工科专业如何转型升级

人文素养ppt(人文素养ppt怎么做)太疯狂了

 

迎接“新工科”,传统工科专业如何转型升级吴新凤 吴义强传统工科专业是工科优势高校多年积累的领先领域和办学特色,在学科支撑、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基地、校友资源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比较优势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工学门类设置了31个工科专业大类,包含260余个具体工科专业,约占专业总数的1/3。

可以说,工科专业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囿于路径依赖、利益固化等原因,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升级也成为“新工科”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当前,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升级要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坚持守正创新,在守好传统工科“一亩三分地”的基础上,面向新经济、新业态,通过“融合聚焦”,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措施。

守正固本—— 传统工科扬长避短的基石堡垒守“育人之本”教育作为培养人、改造人的崇高事业,是以人为教育对象的社会活动新时代,工科育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能力、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注重显性知识学习,更要注重隐性知识的习得;不仅要注重人的当前发展,培养现有产业所需的工科人才,更要注重人的长远发展,培养未来产业所需的工科人才。

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指的是从事某种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等素质要素的集合,回应了教育宗旨的问题,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对于工科教育而言,其宗旨是不仅要培养具备工程相关知识的人,更要培养“会做工程事”且具有良好价值取向的人。

基于这一理念,新工科人才的核心素养应包含工程素养、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其中,工程素养是关键,主要影响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科技素养是基础,主要影响工科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人文素养是统领,主要影响工科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

传统工科专业的转型升级要坚持“工科依旧是工科”原则,进一步巩固核心素养培养机制,平衡处理工程素养、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之间的比例关系,既要避免出现重科技素养、轻工程素养而导致的“工科理科化”现象,也要避免轻科技素养、重工程素养而导致的“工科高职化”现象,更要避免人文素养弱化而出现价值观扭曲。

创新发展—— 传统工科转型升级的目标定位 “新工科”的创新发展不仅包括创设新的工科学科类型、增加新的工科专业,还包含传统工科的提档升级对传统工科而言,“新工科”建设需要在坚持原有工科属性的基础上,从什么维度视角出发,发展哪些新的要素(元素),去掉哪些旧的要素(元素)?要回答这个问题,传统工科的转型升级应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体现。

新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理念的确立是工科专业改革行动的前提面向传统工科转型升级的新理念具有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创新发展、融合聚焦的内涵特征“面向未来”是新理念的核心内涵——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需要提前进行未来人才的布局。

“育人为本”是新理念的基础特征——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了传统工科转型升级改革的成败“创新发展”是新理念的目标定位——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融合聚焦”是新理念的实现方式。

——需要强化工程与科学、技术、人文等多学科、多要素的重组融合,着力打造“数字+工科”“数据+工科”“智能+工科”“技术+艺术”“技术+管理”等专业建设新理念,在多方参与、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教融汇、产教融合。

在融合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聚焦,敢于去掉旧的要素,强化核心素养新模式模式规定了专业改革行动的目标、方式、方法与标准当前,传统工科转型升级要面向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以新理念为指导,构建专业新模式传统工科教育多采用基于“树叶理论”的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培养“知识全”的工科人才,不区分素养的重要程度,设置种类繁多的课程类别,以至于学生学习的课程门数越来越多,而每一门课程的学时数却逐年下降其中的部分课程对素养的贡献度相似、重复率高,往往“什么都学了,但什么也没学精”。

新时代,传统工科转型升级要注重构建基于“树干理论”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着重培养“能力强”的工科人才,基于核心素养设置主干课程,增加主干课程的课时量,注重主干课程对核心素养的贡献度,适时去除一般课程门类,减少课程总数目。

新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传统工科转型升级要在新模式的框架下,构建新课程,具体表现为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新的课程体系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主、深层认知为核心”的理念,。

重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知识;针对理论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综合性知识、创新性知识的特点,在讲授法的基础上,适时融入探究式教学法、互助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基于建构主义、行动教学等理论,构建参与型、活动型、探究型课堂教学活动,打造混合式教学新常态;着重处理好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的关系,构建多元参与、主客观评价相互协同的综合评价体系。

融合聚焦—— 传统工科守正创新的方法路径人类获取的知识包括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但知识的要素之间存在三种关系:强相关、弱相关和无关联知识创新就是通过建立无关联知识要素之间的新联结,形成新事物、新概念、新论断或新理论。

知识创新的本质是知识要素之间的“重组融合”,特点是与已存在事物相比具有新颖性或独特性,而且要产生实质性的、有意义的新知识越是原本无关联的知识要素之间形成的新事物,其创新性可能越大从这个意义上看,从“无”到“有”是创新,从“有”到“优”也是创新。

尽管创新的路径不像子弹飞行轨迹那样处于完全可预测的状态,而是像蝴蝶飞舞那样充满不确定性,但“重组融合”创新仍然存在某种基本范式,即原有事物的技术作为将来事物的组份,而新技术、新科学原理作为将来事物的可能组份,两者重组融合成“有意义”的新事物即是创新。

具体形式包括:技术要素与技术要素的融合创新,如传统工程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融合产生新事物;技术要素与科学理论的融合创新,如袁隆平从对“鹤立鸡群”稻株的观察中悟出天然杂交水稻的科学原理,并与农业育种技术融合,成功研究出三系杂交水稻;技术要素与社会文化的融合创新,如互联网技术与家具设计艺术融合,产生了家具在线定制营销模式。

“重组融合”蕴含创新的哲理,“聚焦强化”蕴含守正的精神如果说,“重组融合”是破除壁垒、融合发展,通过扩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以获得创新竞争优势,做的是“加”法,强调的是“扩”那么,“聚焦强化”则是坚守正道、聚焦火力,避免“重组融合”所带来的知识分散以强化创新竞争优势,做的是“减”法,强调的是“聚”。

过去,传统工科教育也注重交叉融合,但学生的学习内容泛化,认知水平多止于中浅层更有部分高校的教学改革过分强调融合,弱化聚焦,带来的问题是普通本科院校“工科高职化”倾向严重,知识点过于分散本来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最后培养出了“技工人才”,且这些“技工人才”往往缺乏实操技能。

因此,传统工科转型升级尤其要平衡处理“重组融合”与“聚焦强化”的关系,避免厚此薄彼、各执一端,进一步聚焦强化专业特色、创新能力与核心素养作者:吴新凤,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师,吴义强,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长;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促进深度学习的工科设计类课程翻转课堂创新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年5月22日 05版推荐阅读:孙春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怀进鹏丨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的主旨演讲怀进鹏|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怀进鹏|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奋力谱写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华章怀进鹏|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人物专访|怀进鹏: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怀进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强大教育力量

吴  岩丨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高等教育平行论坛上的致辞吴岩司长丨最新PPT丨以数字化转型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吴岩司长|最新PPT|在2022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的讲话:以数字化转型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经典汇总|吴岩司长:2018-2022年报告汇总(41篇可下载)陈子季|职业教育“五大”新主张+五项重点工作促职业教育自立自强+“点线面”三步抓具体落实教育部丨刘昌亚司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部丨刘锦司长:开创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新局面任友群丨做好教师队伍建设加法,夯实科学教育基础任友群丨以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 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任友群丨顺应优化职教类型,创新高质量职教教师队伍建设思路

学术前沿、名家视角● 别敦荣丨面向高等教育现代化 提升高等教育研究能力● 李  虹丨大学教学改革要避免陷入数据陷阱● 武贵龙丨行业特色型高校须凝练建设方向● 陈廷柱丨应建立教学成果奖落地考评制度● 李志民丨大学专业的设置标准是什么

● 杨  斌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先要端正质量观● 李新生丨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的逻辑、困境与策略● 邬大光丨大学需关注“需求侧”● 贺星岳 任聪敏丨增强适应性,推动职教高质量发展●罗校清  李锡辉|职业本科的内涵、定位及发展路径探析

● 袁洪志|数字赋能职业教育质量精细监测● 韩锡斌 杨成明|职教数字化的发生逻辑和推进策略● 孙宏斌|学部如何成为统筹相近学科的学术共同体● 石伟平|以协同创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许  玲|推动新《职业教育法》落实落细

● 杨建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出路● 王寿斌|本科职教人才培养需要做哪些准备● 侯长林|职普融通,职业高等教育须转变观念● 胡辉平|职业院校主要领导应努力成为“八大家”● 宗诚 李波 刘英霞丨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评价指标: 发展脉络、内涵意蕴与未来展望

● 杨欣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八大路径教育评价评估、教学质量保障● 刘志军 范韵婧丨我国增值评价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薛利晨 米 靖丨2011—2021年我国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研究现状考察与思考● 

王晶晶 宗永刚丨重塑高职教学质量评价生态● 谢维和|过程评价是对学生的成长性评价● 宗诚 李波 刘英霞丨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评价指标: 发展脉络、内涵意蕴与未来展望● 范 唯|学深悟透、笃行实干,推进教育评价体系创新发展

● 教育部|160所学校获优|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中期绩效评价结果公示● 林蕙青 范  唯|以评定向促强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范 唯 李 智|部省协同 两级联动落实评估举措● 瞿振元|评与被评:一种新型治理关系 亟待建立

● 葛道凯|紧抓契机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刘建林|加强部省协同联动促进高质量审核评估● 王钰彤 张宁娟|信息技术怎样影响教育评价改革● 权威解读|新一轮审核评估:试点有何成效,后续如何推进(5所试点高校示范案例)

● 麻小珍|高职线上课如何确保教学质量● 陈先哲|打好教育评价改革落实“组合拳”● 冯成火|教育评估的“四位一体”价值取向● 徐时清|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创新实践:“五位一体” 全程管评 数据循证

● 王成福 邱晓华|多元学业评价助推“数字化”人才培养● 任占营丨科学把握“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内涵● 王春春 蓝文婷|高校应尽快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工具● 石磊峰 雷园园|完善评价体系巩固高教普及化● 

蔡三发|探索构建大学评价的“中国标准”● 陈笑微|创建“学术章程”引领学术评价革新● 史静寰|完善分类建设评价,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刘振天|破立结合构建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 党怀兴 李正德|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经验分享|学情循证 师生协同 全程服务——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保障模式构建与实践● 鲍风雨|强化学生权益保障 全面提升实习质量教师教育、能力提升● 夏立新|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 丁锦宏|人工智能+教育:催化教师身份与角色转型

● 庄西真|着力建设一支量足质优的职教专任教师队伍● 曹  晔|打造“双师型”教师标准升级版● 刘彩琴 马东霄|守正创新建设职业本科● 游旭群|培养教师数字能力 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齐求兵|用好国家标准,推动“双师型”教师发展

● 邬  跃|“双师型”教师认定要关注什么● 聂  伟|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迈入新阶段● 许玲 杨蕾|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中国方案● 涂三广|“双师型”标准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举旗定向● 和  震|标准引领 规范认定:国家“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开启新篇章

● 宋  萑|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 李阳杰 殷玉新|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做好“技术定位”● 郭  亮|教师教育资源配置难题的新解法● 刘世清|加快构建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新格局● 李梦卿|“双师型”教师认定:开启职教教师队伍建设新纪元

● 人物专访|和震、涂三广、李梦卿、曹晔、许玲、张红:落实“双师型”国家标准 优化职教类型定位● 朱德全 熊晴|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力推进● 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课题组|建设能说会做善研“双师型”教师队伍

● 魏影|高职“双师型”教师准入制度如何构建● 刘 妍|从政策面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