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包括什么(自然人文包括什么)居然可以这样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1-0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关注“读书村”:每天十分钟,打开文学的美好

人文包括什么(自然人文包括什么)居然可以这样

 

关注“读书村”:每天十分钟,打开文学的美好

人文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作者 |钱穆人文与自然宇宙之大,只须稍读几本近代天文学的书,便不难想像当你在夜间仰视天空,虽见万千星座,密布四围但那些星与星间距离之辽阔,是够可惊人的群星之在太空,恰应似大海上几点帆船,或几只鸥鸟。

我们尽可说,宇宙间是空虚远超过了真实虽则那些星群光芒四射,灿烂耀人,但我们也可说,宇宙间是黑暗远超过了光明在宇宙间有太阳,在太阳系里有地球,在地球上万物中有了生命,在生命里有人类,人类在整个宇宙间的地位,实在太渺小了。

譬如在大黑深夜,无边的旷野里有着一点微光,最多只照见了他近旁尺寸之地,稍远则全是漆黑,全是不可知人类生命历程中所发出的这一点微光,譬喻得更恰当些,应该如萤火般,萤虽飞着前进,他的光则照耀在后面尾梢头人类的知识,也只能知道已然的,凭此一些对于已然的知识与记忆,来奔向前程,奔向此无穷不可知之将来。

你若太过注意到自然界去,正如行人在大黑深夜的旷野里,老把眼睛张望到无边的深黑中去,将会使你恐怖,使你惶惑但有些人又太过看重他个人的生命,当知个人的生命依然是一个自然,一样的虚空胜过真实,黑暗胜过光明,一样在无边深黑中。

人类的心智,则偏要在虚空中觅真实,黑暗中寻光明,那只有在人类大群已往历史文化的累积里面去寻觅这些经人类大群已往历史所累积着的文化遗产,我们称之曰人文,用来与自然对立这是真实的,光明的,但这些也只是萤尾梢头的一点微光。

人类己往生活中所积累的一些历史文化遗产,如何得与整个大自然界长宙广宇相抗衡,相并立但就人而论,也只有这样,这是所谓人本位的意见在中国传统见解里,自然界称为天,人文界称为人,中国人一面用人文来对抗天然,高抬人文来和天然并立,但一面却主张天人合一仍要双方调和融通,既不让自然来吞灭人文,也不想用人文来战胜自然。

道家也有天人不相胜的理论,(见《庄子》)但道家太看轻历史文化的群业,一个个的个人,只能说他天的分数多,人的分数少,一面是謷乎大哉,另一面又是渺乎小哉,如何能天人不相胜呢所以荀子要说庄子知有天而不知人,但荀子主张人类性恶,这也没有真认识人类历史文化群业的真相。

你若一个人一个人分析看,则人类确有种种缺点,种种罪恶因为一个个的人也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已但你若会通人类大群历史文化之总体而观之,则人世间一切的善,何一非人类群业之所造,又如何说人性是恶呢?西方耶教思想,也正为单注意在一个个的个人身上,没有把眼光注射到大群历史文化之积业上去,因此也要主张人类性恶,说人生与罪恶俱来,如此则终不免要抹杀人生复归自然。

佛教也有同样倾向,要之不看重历史文化之大群业,则势必对人生发生悲观,他们只历指着一个个的个人生活来立论,他们却不肯转移目光,在人类大群历史文化的无限积业上着想近世西方思想,由他们中世纪的耶教教义中解放,重新回复到古代的希腊观念,一面积极肯定了人生,但一面还是太重视个人,结果人文学赶不上自然学,唯物思想泛滥横溢,有心人依然要回头乞灵于中世纪的宗教,来补救目前的病痛。

就人事论人事,此后的出路,恐只有冲淡个人主义,转眼到历史文化的大共业上,来重提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老观念精神与物质人类往往有常用的名词,而一时说不清他的涵义的,如精神即其一例精神与物质对列,让我们先说物质。

粗言之,物质是目可见耳可闻,皮肤手足可触捉的东西精神与物质相对列,则精神应该是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触捉的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触捉,则只有用人内心的觉知与经验所以我们说,精神是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触捉,而只可用人的内心觉知来证验的东西。

这一东西,就其被觉知者而言,是非物质的,就其能觉知者而言,也是非物质的明白言之,他只是人的内心觉证之自身所谓内心,其实只是一番觉证,而所觉证的,依然还是那一番觉证能所两方,绝不参有物质成分,因此同样不可见闻,不可触捉。

下面再仔细道来生命与物质对列,物质是无知觉的,生命是有知觉的,草木植物也可说他有知觉,只是他的知觉尚在麻木昏迷的状态中动物的知觉便渐次清醒,渐次脱离了昏迷麻木的境地,但动物只能说他有知觉,不能说他有心,直到人类才始有心。

知觉是由接受外面印象而生,心则由自身之觉证而成所以在动物的知觉里面,只有物质界,没有精神界精神只存在于人类之心中,就其能的方面言,我们常常把人心与精神二语混说了,这是不妨的人类的心,又是如何样发达完成的呢?人类最先应该也只有知觉,没有心。

换言之,他和动物一般,只能接受外面可见可闻可触捉的具体的物质界,那些可见可闻可触捉的外面的物质离去了,他对那些物质的知觉也消失了必待另一些可见可闻可触捉的再接触到他的耳目身体,他才能再有另一批新的知觉涌现。

因此知觉大体是被动的,是一往不留的必待那些知觉成为印象,留存不消失,如此则知觉转成了记忆,记忆只是知觉他以往所知觉,换言之,不从外面具体物质来产生知觉,而由以往知觉来再知觉,那即是记忆记忆的功能要到人类始发达。

人类的记忆发达了,便开始有了人心墨经上说:知,接也人的知觉,是和外面物质界接触而生但知觉成为印象,积存下来,而心的知觉,却渐渐能脱离了物质界之所予而独立了能不待和他们接触而自生知觉了换言之,心可以知觉他自己,便是知觉他以往所保留的印象,即是能记忆。

如是我们可以说记忆是人类精神现象之创始

人类又如何能把他对外面物质界的知觉所产生的印象加以保留,而发生回忆与纪念呢?这里有一重要的工具,便是语言和文字语言的功用,可以把外面得来的印象加以识别而使之清楚化深刻化而同时又能复多化有些高等动物未尝不能有回忆与纪念,只是模糊笼统,不清楚,不深刻,否则限于单纯,不能广大,不能复多。

何以故?因他们没有语言,不能把他们从外面接触得来的印象加以分别部勒,使之有条理,有门类譬如你有了许多东西,或许多件事情,不能记上账簿,终必模糊遗忘而散失了人类因发明了语言,才能把外面所得一切印象分门别类,各各为他们定一个呼声,起一个名号,如此则物象渐渐保留在知觉之内层而转成了意象或心象,那便渐渐融归到精神界去了。

也可说意象心象具体显现在声音中,而使之客观化文字又是语言之符号化从有文字,有了那些符号,心的功用益益长进人类用声音(语言)来部勒印象,再用图画(文字)来代替声音,有语言便有心外的识别,有文字便可有心外的记忆。

换言之,即是把心之识别与记忆的功能具体客观化为语言与文字,所以语言文字便是人心功能之向外表襮,向外依着,便是人心功能之具体客观化因此我们说,由知觉(心的功能之初步表现)慢慢产生语言(包括文字),再由语言(包括文字)慢慢产生心。

这一个心即是精神,他的功能也即是精神人类没有语言,便不能有记忆,纵谓可以有记忆,便如别的动物般,不是人类高级的记忆当你在记忆,便无异是在你心上默语有了记忆,再可有思想记忆是思想之与料,若你心中空无记忆,你又将运用何等材料来思想呢。

人类的思想,也只是一种心上之默语,若无语言,则思想成为不可能思想只是默语,只是无声的说话,其他动物不能说话,因此也不能思想,人类能说话,因此就能思想依常识论,应该是人心在思想,因思想了,而后发为语言和文字以表达之,但若放远看他的源头,应该说人类因有语言文字始发展出思想来,因你有思想,你始觉证到你自己像有一个心。

生理学上的心,只是血液的集散处,生理学上的脑是知觉记忆的中枢均不是此处说的心从生理学上的脑,进化而成为精神界的心,一大半是语言文字之功

因有语言与文字,人类的知觉始相互间沟通成一大库藏人类狭小的短促的心变成广大悠久,人类的心能,已跳出了他们的头脑,而寄放在超肉体的外面倘使你把人心功能当做天空中流走的电,语言文字便如电线与蓄电机,那些流走散漫的电,因有蓄电机与电线等而发出大作用。

这一个心是广大而悠久的,超个体而外在的,一切人文演进,皆由这个心发源因此我们目此为精神界这一个精神界的心,因其是超个体的,同时也是非物质的何以故?人类因有语言文字,便从这一人接触到外面另一人的记忆和思想,这层不言自明。

倘我们根据上述,认为记忆,思想,本是寄托在语言文字上,本从语言文字而发达完成,那么语言文字是人类共通公有的东西,并不能分别为你的和我的,同样理由,我们也可说记忆和思想,在本质上也该是人类共通公有的东西,也不能硬分为你的和我的。

换言之,人类的脑和手,属于生理方面物质方面的,可以分你我,人类的心,则是非生理的,属于精神方面的,在其本质上早就是共通公有的,不能强分你我了明白言之,所谓心者,不过是种种记忆思想之积集,而种种记忆思想,则待运用语言文字而完成,语言文字不是我所私有,心如何能成为我所私有呢?只要你通习了你的社会人群里所公用的那种语言文字,你便能接受你的社会人群里的种种记忆和思想。

那些博览典籍,精治历史和哲学的学者们,此处且不论,即就一个不识字的人言,只要他能讲话,他便接受了无可计量的他的那个社会人群里的种种记忆和思想,充满到他脑子里,而形成了他的心设若有一个人,生而即聋,绝对听不到外面的声音,因而他自始便不能学习言语,又是生而即盲,因此他也不能学习和运用人类所发明的种种文字和符号。

这一个人,应该只可说他有脑子,却不能说他有心他应该只能有知觉,不能有记忆和思想他纵有记忆和思想,也只能和其他高级动物般,照我们上面所论,他也只可说能接触到外面的物质界,不能接触到外面的精神界即人类之心灵界。

因此他只是一个有脑无心的人,只是一个过着物质生活不能接触精神生活的人根据上述,我们所谓的精神,并不是自然界先天存在的东西,他乃是在人文社会中由历史演进而来但就个人论,则他确有超小我的客观存在换言之,他确是先天的。

(选自《湖上闲思录》,资料来自网络, 请购买正版书籍)—END—

【本文作者】钱穆(1895—1990),字宾四,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学大师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等。

 点下边链接,欣赏读书村精彩微刊↓↓↓◇好看·读书村精彩月报(2021-7)读书村dushucun2015—鲜活·有质地·接地气主持人:丁小村联系QQ及邮箱:12545194@qq.com微信扫描或者长按下边二维码订阅《丁小村》

有趣、有质、有味儿:文艺的、思想的、感性的点击下面“原文阅读”阅读有趣的文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