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空对空(空对空是什么意思)
古汉语中的数量表示1. 枢机代表基数是表示事物数量的最基本的数字。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汉语的基数表示主要存在三个差异:1. 在整数和零之间添加“
古汉语中的数量表示1. 枢机代表基数是表示事物数量的最基本的数字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汉语的基数表示主要存在三个差异:1. 在整数和零之间添加“you”一词 “你”是“you”的借用形式,发音为 yòu2、一般不使用“零”来填补空缺。
3、百、千、万前面的“一”一般不用 例如:�①我决心读书十年 (《论语·魏征》)�②当军队兵败受命危难时,你来已二十一年了 (诸葛亮《十世表》)③小平有一百零三个州州 (《后汉书·郡国志序》)④ 今齐国距数千里,有城邑一百二十座。
(《战国策·齐策Ⅰ》)2.序数表示法序数是表示事物顺序的数字 现代汉语表达序数的方法是在基数前加“数”、“出”等 此外,古汉语还有其他数字表达方式1. 在基数前添加“th”一词 这种序数记法古今一致 ①萧何在前,曹参次之。
(《史记·萧相国世家》)②天下有第三人,无与伦比 (《孔雀东南飞》)2、用“太上”、“受”、“关”等字表示第一,用“二”、“二”、“二”、“二”等字表示第二、较低的序数① 至尊先不辱,身其次辱,理色次侮,言语次侮,身辱,衣辱,绳拦,楚楚将受辱,毛发将被拔去,金铁将被保存。
被羞辱,下一步就是被剥皮,被砍断肢体被羞辱,最后一步就是被折磨到极点 (司马迁《报任安》)②管子统一天下,统一九诸侯,为五霸之首 (《战国策·齐策邑》)③凌贤将军战功超天地,义勇为三军之首 (李陵《与苏武书》)。
3、记录年月,不加“数”字,与现代汉语一致 例如: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成为赵国将军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太元八年,秋七月 (《资治通鉴·淝水之战》)4、省略“th”一词,只用“一、二、三……”等,如:。
①一奋力,而后衰,三力竭 (《左传·庄公十年》)②顺民之意,有三补:一是主用足,二是民财少,三是勉励农人做好事 (晁错《论归素术》)5、用“伯(孟)、仲、叔、吉”来表示兄弟的顺序 “吉”单独使用时,表示“最小”,不一定排在第四位。
例如:�①天帝三女 (《水经注·江水》)3. 分数表示法� 分数是一个数字,表示某物是某个单位的分数 �1. 分母和分子之间有“分”字和“之”字,形成“分母+分+名词+支+分子”的格式,这是文言文中最完整的分数表达格式。
例如:�①正月初二十九日四十三分八十一分 (《汉书·吕立志》)�②冬至,太阳当空,二十一度四分之一 (同上)“四十三天八十一分钟”的意思是“八十一天四十三天”,“四分之一度”的意思是“四分之一度”2、有时,分母和分子之间的名词也可以省略,形成“分母+分母+分子”的格式。
这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 例如:�①故关中土地占天下三分之一 (《史记·霍氏列传》)�②如果有很多年,就损失了三分之二,何必去力克敌人呢? (《后来的纪律》)3、分母和分子之间只有“分”字,没有“之”字,形成“分母+分+分子”的格式。
� ①丑分为三分之二,寅九分为八,卯二十七分为十六 (《史记·天官书》)②黄钟长八寸又七分半,宫、大禄长七寸又五寸半,太粗长七寸又十分之一半 (《史记·吕书》)4、分母与分子之间只有“之”字,没有“分”,形成“分母+之+分子”的格式。
例如:① 大多只是参赛国之一、中五国之一、小九国之一 (《左传·殷公年》)②我父亲这次虽然没有得良人,却除掉了一个坏人,这是舜二十一功之一 (《左传文公十八年》)5、当分母为整数十、百、千、万时,分母和分子连续写出,形成“分母+分子”的格式。
例如:①事实上,它们都等于一 (《孟子·滕文公》)② 下令不斩首,而驻守死者 (《史记:陈涉世家》)4. 多重表示倍数是指一个数的数倍 古汉语中倍数的表达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主要有三种形式:1、用特殊词语表示固定倍数。
用“×”连两次,“谰”连五次 例如:① 种植豆类三亩,小米增加一倍 (宋濂《王冕传》)②事物的凹凸不平反映了事物的情感 它们的大小可能是彼此的数倍,或者多达数百个,或者多达数万个 (《孟子·滕文公》)。
2、只用数字直接表示倍数,省略“倍”字 例如:①听说好处不百,方法不会改变; 优点并不大,工具也不容易改变(《尚君书·现代法》)②一个人的性情不能与百相比,但他的智慧却有很多特点(《千夫论·学礼赞》)3、表达某个数的多少次时,常连续写两个数字。
第一个数字代表倍数,后一个数字代表基数,形成“倍数+基数”的格式 例如:①三五日明月满,四五日蟾兔缺(《古诗十九首》)②有一个神人,名叫二巴,有两只手臂,是皇帝,夜里就在这荒野里(《山海经·海外南经》)。
“三五”是“三乘五(十五)”,“四五”是“四乘五(二十)”,“二八”是“二乘八(十六)”5. 除数表示除数,也称为近似数,是表示近似数和不精确数的数字 古汉语除数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四种:1、用整数来表示近似数。
例如:①诗三百首,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思无邪 (《论语·魏征》)②以德服人,心悦诚服 就像七十岁的弟子说服孔子一样 (《孟子·公孙丑》)《诗经》共有305篇 孔子有弟子三千人,六艺大师七十二人 “三百”、“七十个弟子”都是近似整数。
2. 用两个相连的数来表示除数 例如:①加冕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论语·高级》)② 一起工作了两三年,已经很久没有在一起了 (《孔雀东南飞》)“五六”、“六七”、“二三”都代表近似数3、在整数后添加“闵”、“苏”、“徐”、“闵闵”等文字,表示近似值。
例如:�①邹忌修八尺余 (《战国策·齐策邑》)�② 梁漱溟大惊,也跟了上去 他的父亲去了家乡,又回来了 (《史记·留侯世家》)�③调往巴蜀,保持联系20余年 (《后汉书·申屠刚传》)④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余里。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4、基数前加“将”、“几”、“与”、“克”等副词,表示近似数 例如:�①历史上有数百位将军 (沉约《谢灵运传》)②汉朝成汉四十年 (贾谊《论积蓄》)�③北山愚公九十岁了 (《列子·汤文》)。
� ④ 张某的女儿,十二岁 (《汉书·王章传》)6. 虚数表示虚数是表达放大或缩小含义的数字 它们与除数不同,除数与实际数字相差不大,而虚数与实际数字几乎没有关系或没有关系1、代表大量的虚数在古汉语中,常用的虚数有:三、九、十二、三十六、七十二、百、千、万等。
例如:�① 必须重申保王兴国的思想 在一篇文章中表达了三点祝贺 (《史记·屈原列传》)②然后桓公称霸,联合九诸侯,统一天下 (《史记:霍氏传序》)�③兵书十二卷,各有父名 (《木兰诗》)�④檀弓三十六计,最好的计策是遵循。
(《南齐书·王敬泽传》)⑤管子曰:“古之泰山禅良父,有七十二户,而义吾社记者者,十之二矣” (《史记·封禅书》)上面的虚数都是极虚数2、代表一个小的虚数古汉语常用“半”、“一”、“三”、“一二”来表示少量。
例如:�① 红纱半块,绸一尺,绑在牛头上,充炭 (白居易《卖炭》)�②试着向陛下说一两件事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笔记》)�③夜晚,支撑包裹着心房,云彩散落着三三两两的星星 (陆游《剑南诗稿》)�上例中的虚数都是极小的虚数。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由数字组成的成语都是虚构的词,而不是实际的数字 例如:一知半解,一时千金,一呼百诺,一曲三叹,一年三动,千米千金,三令五令,周而复始,五风而息十场雨,九牛二虎,百击,千山万水,千代万代,万紫千红,万事变迁,千篇一律,万事如意,千家万户。
7. 数量表示� 物质量词是代表人或事物单位的词语 汉语物质量词的起源很早 它们已经存在于甲骨文中,但还很不发达,并且没有自然单位的量词 在古代,表达自然单位的方式是数字 然后添加相同的名词 例如Oracle中有这样一条记录:。
� ①强百强②有十个人和六个人自然单位的物质量词出现于先秦时期,汉代以后逐渐增多1.没有量词时,数字直接放在名词前面,表示数量 例如:� ① 一言以蔽之 (《论语·魏征》)� ②三人同行,必有一人为我师。
(《论语·述尔》)“一句”是“一句话”,“三人”是“三个人” 这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表示数量的方式2. 没有使用量词 数字直接放在名词后面,表示数量 例如:� ①牛一,羊一,猪一 (《尚书·赵高》)②齐为魏人,攻晋关氏,丧五百人。
(《左传哀公十五年》)“一牛一羊一猪”就是“一牛一羊一猪”的意思,“五百丧车”就是“失去五百辆战车”的意思 这种量的表达方式在古汉语中比较少见 ,但它的起源很早,在Oracle中就已经存在了3、带量词的数字放在名词后面,表示物理量。
例如:�①于是,我为长安君安排了一百辆战车,请他投降齐国 (《战国策·赵策四》)②命百姓引来米六百石斛,为臣 (《汉书·王莽传》)4.带量词的数字放在名词前面,表示数量 例如:�①一篮子食物和一勺饮料。
(《论语·用也》)②今日之仁者,犹如一杯水省柴火 (《孟子·告子一》)�古代汉语这种表示数量的方法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用这种物质数量表示法来表达单个对象,往往可以省略数词,只用物质量词。
例如:①晋人败秦军于虢,马不能还 (《公羊传·熙公三十三年》)“一马只有一个轮子”就是“一匹马只有一个轮子”的意思8. 动量表示� 动词量词是表达动作和行为数量的词语 汉语动词量词是后来产生的 古代在表达动作和行为数量时,往往不使用动词量词,而是直接将数词放在动词前面。
据初步考察,汉语动词量词在汉代以后逐渐出现,在宋代以后逐渐增多1. 数词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动量这是动词量词出现之前古汉语最常用的表达气量的方法例如:①禹在外八年,三进其门而未入 (《孟子·滕文公一》)。
�②鲁人跟随天子,征战三北 (《韩非子·五甲虫》)“三关”就是“三次经过”,“三战三北”就是“三战三败”2、不使用动词量词,直接在“人”后面加上数词,以强调动作的数量①范增数了项王,举起自己所戴的玉佩给三人看。
(《史记·项羽》)② 人一岁会死两次 (柳宗元《捕蛇者》)3、数词量词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动量这是言语量词产生后出现的一种表达势头的方法①世界上能听到多少次? (杜甫《赠花后》)②把晓晓的暮雨洒在江天,涤荡了秋天。
(刘墉《赣州八声》)4、数词量词放在动词后面,表示动量这种表现气势的方法从古到今都是一致的 例如:�①这本书我只读了三遍,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韩愈《张忠诚传序》)�② 我有多少次头朝一根柱子睡觉(杜甫《思念》)。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万万没想到空对空(空对空是什么意思)
古汉语中的数量表示1. 枢机代表基数是表示事物数量的最基本的数字。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汉语的基数表示主要存在三个差异:1. 在整数…
-
什么是人文地理学(什么是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文化转向)奔走相告
克里斯•吉布森(Chris Gibson)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伍伦贡大学教授,全球挑战研究项目(Globa…
- 经典搞笑台词(电影经典搞笑台词)这都可以?
- 什么是人文地理学(什么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万万没想到
- 阿甘正传台词(阿甘正传台词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不看后悔
- 人文关怀的名言人文地理过程包含哪些
- 怎么形容人文环境人文思索的句子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