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地球(人文地球 张九辰)学到了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1-0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书 名:人文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作 者:张九辰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22.4 作者简介张九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人文地球(人文地球 张九辰)学到了

 

书    名:人文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作    者:张九辰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22.4 作者简介张九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地学史出版有《地质学与民国社会:1916—1950》《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中国地学史·近现代卷》等多部著作,发表70余篇论文。

其中,《中国地学史》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多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曾任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INHIGEO)副主席(2008—2016)、波兰《克拉科夫教育大学年报(地理研究)》咨询委员会委员。

目前为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际地理学科学联合会地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会员内容简介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除了蓝色星球的自然容貌,地球还有另外一副“容颜”,这便是人类根据自身的观察与思考,用文字描述、图像绘制、科学归纳、数据统计出来的“地球容颜”。

她森罗万象、丰富多姿;她变化万千、日新月异与“自然地球”相对,本书创造性地称其为 “人文地球”本书带领我们踏上人类认识地球的漫漫旅程这段激动人心的旅程始于古文明繁盛时代、自然哲学发展之际,终于全球化时代、“人类世”概念普及的当下。

在三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在人文地球的巨大舞台上,群星闪耀,高潮迭起,人类一次次的探险与征服,造就了众多划时代的英雄人物和动人篇章本书细腻讲述了人类在认识地球过程中的科学故事和文明史故事,引领我们用动态的眼光观察世界,从而对人类自身以及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

目    录序言:人类眼中的地球 第一部分 对未知的解释第一章 地球观 第一节 地 球 第二节 九 州第三节 地 理 第二章 新大陆 第一节 化石与矿物 第二节 “丝绸之路”  第三节 “未知”与“已知”  

第三章 视觉符号第一节 计里画方第二节 构建世界第三节 国家制图小 结 延伸阅读建议 第二部分 化繁为简第四章 地球空间结构第一节 二元结构第二节 人为划分第三节 多样性中的一致性  第五章 “现在是理解过去的钥匙” 

第一节 科学与神学  第二节 “ 英雄时代” 第三节 业余传统与职业精神 第六章 理解复杂世界的框架第一节 给地表物质分类 第二节 地质年代表 第三节 气候类型小 结 延伸阅读建议 第三部分 悄然的革命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  第一节 陆地与海洋  第二节 “革命三部曲” 第三节 五大学派第八章 地理有机体  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  第二节 地理与政治  第三节 景观与生态  第九章 第四纪 第一节 冰 川 

第二节 黄 土 第三节 人 类 第十章 混乱中的秩序 第一节 地球三极第二节 大科学 第三节 全球变化小 结 延伸阅读建

序言:人类眼中的地球1957 年10 月4 日,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类历史进入航天时代此时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三百万年,进入文明时代也有了三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探索地球一直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主题。

作为人类的基本生存空间,地球是人类最早了解也最为熟悉的天体这个自西向东自转的蓝色星球,现在已经有46 亿年的历史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以上为海洋,陆地面积不到三分之一;内部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的结构组成;外部由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众多圈层构成…… 然而,这些当代人了如指掌的信息,是人类经历了三千年才逐步掌握的。

直到步入航天时代之后,人类才真正看清了地球的全貌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二十年之后的1977 年9 月5 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射了“旅行者1 号”它是第一个提供了木星、土星及其卫星详细照片的探测器,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走出太阳系的人造卫星。

1990 年2 月,“旅行者1 号”在进入星际空间、向银河系中心前进之前,在距离地球60 亿千米外拍下了太阳系的第一张“全家福”在这张照片上,地球只是太阳系广袤空间中的一个点1994 年, 美国天文学家卡尔· 萨根(Carl Sagan,1934—1996)出版了著名的科普著作《暗淡蓝点:展望人类的太空家园》。

当看到照片中地球只是一个微小的点时,他感叹道:这是家园,这是我们你所爱的每一个人,你认识的每一个人,你听说过的每一个人,曾经有过的每一个人,都在它上面度过他们的一生我们的欢乐与痛苦聚集在一起,数以千计的自以为是的宗教、意识形态和经济学说,每一个猎人与粮秣征收员,每一个英雄与懦夫,每一个文明的缔造者与毁灭者,每一个国王与农夫,每一对年轻情侣,每一个母亲和父亲,满怀希望的孩子、发明家和探险家,每一个德高望重的教师,每一个腐败的政客,每一个“超级明星”,每一个“最高领袖”,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圣人与罪犯,都在这里—— 一粒悬浮于阳光中的尘埃小点上生活…… 我们虚构的妄自尊大,我们在宇宙中拥有某种特权地位的错觉,都受到这个苍白光点的挑战。

自然地球&人文地球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地球有了另外一种容貌,即人类根据自身的观察与思考,用文字描述、图像绘制、科学归纳、数据统计出来的形象与自然地球相对,我们称之为“人文地球”自然地球有着46 亿年的历史,人文地球却只有三千年的岁月。

在历史长河中,自然地球的演化是缓慢的,而人文地球则随着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她的容貌不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一样,即便是同一历史时期,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当中,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人文地球更像是万花筒,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变化、丰富多彩。

文明的延续离不开地球,因此关于她的知识显得至关重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从未停止过认识、探索的脚步自从三百万年前出现人类以后,出于生存的本能,人类就开始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但是在漫长的三百万年的时间里,99% 以上的阶段,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都处于原始、朴素的描述状态,关于地球的知识在缓慢地积累着。

大约一万年前,农耕活动开始了,人类对环境的观察逐步深入无论在哪个民族、哪个文明国度的知识体系中,都存在着大量对于环境的记述这种记述,有些流传于神话当中,有些保存于宗教活动当中,有些存在于器物与绘画当中,有些反映在生产实践当中。

大约五千年前,文字出现了文字让地球知识得以记录,并以书籍等形式留存并广泛传播尽管早期的书籍大多已经佚失,但是书籍加速了人文地球知识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流传,促进了知识的进步大约三千年前,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进入理性发展阶段。

从地中海到西亚,从尼罗河到两河流域,从印度到中国,关于地球的知识与哲学的思辨交织在一起,开启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知的过渡公元前10 世纪至公元3 世纪前后,东西方各文明古国均出现了大量描述地球的著作,人文地球的历史拉开了序幕。

观测,是认识地球的基本手段面对宏大、复杂的地球环境,观测具有表面性和局部性的特点哪怕只是面对一座高耸的山峰、一片辽阔的平原、一条奔流的江河,每个人看到的景象也不会完全相同我们每个人只能察看到大千世界的某个角落,无法掌握全部特征,但是这也无法阻挡人类探求知识的脚步。

人们可以在一定的空间尺度上,观察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其空间格局,并借助不断进步的技术手段,通过分析与思考,对地球上的各种现象作出解释、尝试寻找其中的规律,并最终建立起人文地球的全貌人类在观测基础上尝试作出的各种解释,呈现出纷繁多样的特点。

在地球上生存的所有人都会以各自的方式观察并记录周围的环境,由于其认知水平基于各自的知识体系、文化结构和理论方法,因此,历史上关于自然现象的解释也多种多样关于地球的解说不但一直存在着争论,而且由此产生了多种假说,多种理论、定律甚至模型,最终形成了多种学科。

人文地球就是在新假说否定旧假说的过程中,不断变化、进步且愈加丰富多彩的地球表面由多个圈层组成人类从出现开始,就不断地改变着各个圈层从刀耕火种,到兴修水利,到城镇建设,到环球航行,再到飞向太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人类对地球的认知愈发接近于“自然地球”时,却突然发现自身对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地球元素中开始包含了人的因素,“自然地球”不复存在,地球最终进入了“人类世”当人们欢呼着即将到达知识的巅峰时,才发现远处还有更高的山峰。

路漫漫,不断求索的人类正在开启人文地球的新航程……叙述的思路与结构人类通过“观测—思考—解释—创造”的路径,形成了关于地球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大多通过书籍、地图、数据等形式保存下来虽然只有三千年的历史,但这些书籍、地图等内容之丰富、数量之庞大,已非本书所能囊括。

本书通过知识的演进脉络,尝试着了解其全貌本书的目标是梳理三千年来人类认识地球方法和手段的演变,以人的视角描述地球,让读者看到与自然地球完全不同的人文地球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分析,为读者提供关于地球的更为恢宏的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图景,并关注知识在历史长河中的成长过程。

希望以此扩大读者的视野,使他们用动态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理解其变化全书内容始于文明古国繁盛时代、自然哲学发展之际,重点关注中国的春秋战国和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时期,终于目前的全球化时代,即“人类世”概念的普及时代。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其结构大体上按照三个时段展开三个时段之下按照专题进行叙述为了保证各专题叙述的连贯性,有些内容会跨越时段界线进行回溯与展望第一个时段有2500 年左右的历史,始于古希腊罗马与春秋战国时期,止于16—17 世纪的科学革命。

在如此巨大的时间跨度内,知识在缓慢地积累着,理论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地球知识分别在实地观察和哲学思辨两条主线的影响下推进在这个时段的群英谱中,没有职业地学家的身影人们或沉思于哲学,或迷恋于数学;或为军事目的远征,或为黄金贸易远航;或为批判宗教理论寻找证据,或为国家治理出谋划策…… 地球知识是实现他们目标的工具,但他们却在无意之间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第二个时段近300年, 重点关注18—19 世纪这个时期进入了科学时代,人文地球迅速分化为多门独立的学科,并最终成为一个知识体系人文地球有了理论内核、科学方法和学科边界职业化时代来临了!在职业化时代,有了科学家共同体,有了体制的保障,有了人才培养的可能。

当然硬币总是两面的,职业化在保障科学理性的同时,也限制了自由和感性的认知科学的狂热不见了,代之以理性的分析与思考第三个时段只有短短的100 多年这是距离我们最近的20 世纪至21 世纪初期,也是人文地球发展最快的时段。

新的技术手段迅速扩大着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在新的技术手段促进了科学理论体系的进步和新学科产生的同时,重大环境问题摆在了人类的面前面对突发的、重大的自然灾害,各门学科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交叉合作,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学科开始走向交叉与融合。

在梳理人文地球知识的基础之上,本书在三个部分均对各自时段展示出的总体面貌作了概括性的“小结”,以利于读者了解各个时段的总体面貌全书的“结语”部分,则从“人类世”的角度对人文地球的现状和未来作了初步的探讨和展望。

任何一部书都是从作者的专业视角出发,本书也不例外为了弥补专业的局限性,本书的三个部分分别给出了“延伸阅读建议”向读者推荐的阅读书单中,包含了两类书籍:A 类是拓展性著作主要涉及与地球知识有关的、不同专业学者撰写的科普图书。

这些图书不但可读性强,而且可以让读者从不同的专业视角看人文地球的知识进步多角度的观察和广泛的阅读,是提高鉴赏力和辨别能力的有效途径B 类是深度阅读著作它们多是与本书涉及的专题有关的学术型著作此类著作或许可读性偏弱,却为本书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同时也利于读者深入了解相关专题,为那些希望在某个专题领域深入研究的读者提供专业参考。

人文地球的神秘面纱被层层揭开。但是时至今日,大自然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探索地球,我们不仅需要借助科技的进步,更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和宽阔的历史视野,这便是本书希望带给读者的。

后    记不知不觉中,我从事科学史研究已有三十年白驹过隙,倏忽而已转眼已过知命之年,耳顺之年近在咫尺三十年中无论是学术还是生活,我一直在各种张力之间寻求着平衡点:事业与家庭、专家与通人、宏观与微观、综合与碎片、古代与现代…… 行至今日,并非每一次都能作出准确的抉择、寻找到两种张力之间的平衡点。

值得欣慰的是,三十年的不断前行,最终留下了一条清晰的学术轨迹也正是这三十年的积累,造就了这本《人文地球》不经意间,本书成为我从业三十年的纪念梳理三千年人文地球的历史,也是在梳理我三十年的学术轨迹这本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三十年间我的主要研究领域—— 地球科学史。

从硕士期间师从宋正海老师研究、写成《古希腊与春秋战国时期地理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到博士期间师从汪前进老师研究、写成《中国科学院组织实施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这些经历为我从事地学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十多年前,王鸿祯院士和澳大利亚的David Oldroyd 教授引领我加入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INHIGEO),从此打开了我的国际学术视野。

仅以此书,感谢导师的引领,纪念两位仙逝的前辈!与四十六亿年的地球演化史、三千年的人类文明史相比,三十年的时间只是一瞬间但是对我而言,这几乎是事业的全部黄金时期2018 年,在中国科学院的资助下,我有幸在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访问三个月,有机会实地感受“地质学的英雄时代”。

回首过去,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所有的遇见都是生命的赐予每次写作杀青之际,我的心里总是充满了感激在梳理三千年人文地球重大事件的过程中,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三十年中我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导师、同事、朋友、学生…… 我遇到过很多同行,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读书、工作、研究、教学……随着写作的进展,也涌现在我的脑海之中行走于图书馆、档案馆、资料中心、博物馆之间,看书、思考、写作,这些就是我三十年的工作场景和生活方式三十年中,有太多的人需要感谢、感恩!由于篇幅的限制,恕不一一列举,但我永远铭记!。

本书得以完成,非常感谢丹曾文化黄怒波先生的策划与支持我的学生张井飞在查阅文献方面给予我很大的支持,他对于网络文献的熟悉程度远远在我这个导师之上,我要向他学习地学界的很多专家和朋友,经常为我答疑解惑、指点迷津。

俄罗斯科学院科学史所圣彼得堡分所的Tatiana Feklowa 副研究员和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文恒博士,在外文文献方面给予我很多帮助;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孙承晟研究员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没有众多同事、朋友的襄助,本书的写作是无法完成的。

书中一定有一些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张九辰2021 年9 月27 日于北京清河信息来源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提供相关资料!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欢迎专家学者、相关研究机构给历史地理研究资讯微信公众平台投稿,传播历史地理学的前沿动态、学术研究成果等等,惠及学林!投稿邮箱:852565062@qq.co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