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球(人文地球在线阅读)越早知道越好
知识的载体和研究手段不断变化,而不变的,是终身学习与思考的习惯。
编创手记我的著作《人文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以下简称《人文地球》)荣获第十八届文津图书奖,对此,我感到十分荣幸《人文地球》讲述了3000多年的文明历史中,人类认识和探索地球的故事作为科普领域的新手,这次写作得益于前辈的学术积累、研究所提供的学术资源、与编辑的密切交流合作,以及30多年的学术积累。
《人文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 张九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选题的策划在即将迎来从事学术研究30周年之际,我在考虑以什么样的文字形式总结过去的工作以作纪念再宏大的理想也需要“第一推动力”本书的选题首先来自于北京丹曾文化总监刘健博士的约稿。
当时他在筹划人文科学主题丛书,邀请我撰写《地球人文学》,以讲述人类认识地球的故事这个书名打动了我,我当即应允接受但是,对于创建“XX学”我却不敢触碰,因为任何专业领域可以称为“学”,需要有成熟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远远超出了我的个人能力。
于是我建议书名改为《人文地球》,新书的书名就这样诞生了与以往撰写的学术著作不同,这一次,我打算面对科学史专业以外的读者,这就需要“广”与“博”于是《人文地球》选择了人类三千年文明史中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以及相关知识的形成。
这就涉及了当代地球科学的主要领域,这些领域现在被划分成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等长期在科研机构的工作环境中,使我少有与读者沟通、交流的机会,这时书稿的策划编辑就成为我和读者之间的桥梁。
在常年报刊上发表文章的过程中,编辑的每一个建议、每一次对文章标题的调整都令我深受启发,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们对读者需求的准确把握,令我获益匪浅写作的源泉在文献资源浩如烟海的今天,叙述时间跨度、专业跨度和地域跨度宏大的故事,需要寻找一条清晰的写作思路。
地球科学“知识体系”就成为本书的主线,并最终构成了人文地球的科学容貌这个思路的形成,源于过去30年中我收集的、不同历史时期科学家绘制的学科树状图,现在人们也称其为“知识树”这些知识树反映了科学知识的结构、形成规律和过程。
我曾经尝试收集地球科学知识树图谱,并设想着将来或许可以建立起相关的资料库,供后人研究使用《人文地球》的写作源于这一长期的思考和积累感悟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文学者在解读和研究科学史的过程中,理解科学研究的感悟力主要依靠与科学家交流和实地探访。
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先后对几十位中外学者进行了访谈我对地球科学知识与研究过程的领悟,得益于众多前辈的教诲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的资助下,我在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访学3个月站在达尔文故居前,看到门窗上粘贴的19世纪讽刺达尔文的漫画;在塞奇威克地球科学博物馆,看到地质学家们的手稿、野外设备和他们收集的各种标本……令我实地感受了。
“地质学的英雄时代”。
19世纪讽刺达尔文的漫画(书中插图)终身学习者《人文地球》所涉及的内容,在过去的30年中我只对其中三分之一的专题做过深入的研究,其他的研究均得益于学界前辈和同行的努力科学能够不断进步,需要每一代人不懈的努力、不断的积累和团队的通力合作。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快速进步、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的学术时代,经历了从纸质作品到电子文献,再到网络资源的巨大转变在读硕士期间,导师家里的卡片柜让我羡慕不已,想着什么时候也能积累这么多的文献卡片于是我购买了几个卡片盒开始收集整理相关文献。
后来,我有了自己的电脑,此后在电脑中编辑整理文献变得简便而轻松很快,卡片盒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但是至今我仍然保留了其中的一个,它是我一段学术生活的记忆从打开书卷时那股迎面而来的油墨香味,到阅读电子文献带来的便利;从一遍遍书写修改文稿,到敲击电脑键盘和拖拽文字的便捷;从站在书库里一本本翻阅书刊,到在眼花缭乱的电子数据库中畅游……
知识的载体和研究手段不断变化,而不变的,是终身学习与思考的习惯阅读,已经成为当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来源:科普时报作者:张九辰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编辑:毛梦囡。
审核:王飞终审:尹传红据说点“在看”的都会更好看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地球(人文地球在线阅读)越早知道越好
知识的载体和研究手段不断变化,而不变的,是终身学习与思考的习惯。
-
人文地球(人文地球 张九辰)学到了
书 名:人文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作 者:张九辰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22.4 作者简介张九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
- 人文地球(人文地球 张九辰)万万没想到
- 人文地球(人文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读后感)越早知道越好
- 人文地球(人文地球湖南大学)太疯狂了
- 人文地球(人文地球湖南大学)深度揭秘
- 人文地球(人文地球读后感)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