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的概念(江南在人文地理概念)一篇读懂
江南,中国古代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在我国历史上,江南拥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很多朝代在末期都会退守江南,在不同的
江南,中国古代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在我国历史上,江南拥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很多朝代在末期都会退守江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江南的位置一直在变化。
江南地区的开发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了春秋末期,吴越争霸,两国对当地经济发展、文化交流起到促进作用此后,中国的历代统一政权都为当地的平稳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另外,每次的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和封建政权的内部动荡,都造成中原百姓的大量南迁,都为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这就使得南方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如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靖康之乱都促成了江南华南地方的大发展再加上北方自然环境之过度破坏,也客观上迫使人们把开发的焦点由中原逐渐转向南方这样,多种因素促成下,中国经济重心终于在南宋初年正式南移,南方成为了经济中心。
而且是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中心此外运河运输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要通过运河向北面运输粮食和商品江南的地理位置,江南是指地理区域,顾名思义,意为长江之南,在人文地理概念里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先秦时期,江南属汉地九州,江南以才子佳人、富庶水乡、繁荣发达等著称。
江南是一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地方,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但始终代表着美丽富饶的水乡景象;至今也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商品生产发达、工业物链齐全,是中国综合水平最高的发达地区。
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江南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在东周澃时期是以吴国、越国等诸侯国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即今上海、浙江、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东部和北部等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摘自央视纪录片《何处是江南》)。
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江南,指的是现今湖南省和湖北南部、江西部分地区现代认知上的“江南”其实是唐宋人的认知,一般指的是吴语(俗称“江南话”)区,但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江南的地理区域一直在不停的变化
唐前:从江东到江左“江南”是一个历史地理的概念,,它是一个变化的地理概念,起码一开始和今人认知里的长三角战国以前,“江”甚至不是长江的专称“吴王起师,军于江北,越王军于江南”(《国语·吴语》)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从未以长江为界,两军对峙之“江”,自然不是长江。
《国语》韦昭注:“松江也”在今天浙江嘉兴附近
吴越争霸在秦汉之际,江南更多地是指长江中游的南部,为诸侯国楚国故土,主要是湖北和湖南“春,王正月,许男如楚,楚子止之;遂止郑伯,复田江南,许男与焉”(《左传》昭公四年)昭公四年,楚子、郑伯田猎的“江南”,据我国历史地理学创始人谭其骧考证,在当时郢都附近为今长江南岸的松滋、公安一带。
屈原《九章》中有诗句:“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这个江南也是荆楚江湘之地秦汉时,个别文献也会把长江中下游以南之地都算作江南,如《史记·始皇本纪》:“王翦遂定荆、江南地, 降越君,置会稽郡”
战国末期楚国、越国不过,相对于长江中游的江南而言, 秦汉时人指称下游的江南地区用得最多的还是“江东”长江在自九江往南京一段为西南往东北走向,于是将大江以东的地区称为“江东”最早出现“江东”一词的是《战国策·楚策》,“且王尝用滑于越而纳句章,昧之难,越乱,故楚南察濑胡而野江东。
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乱而楚治也”(《楚一》)“园女弟承间说春申君曰: ……君用事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兄弟诚立,祸且及身,奈何以保相印、江东之封乎?” (《楚四》) 句章是宁波的古县名;春申君封地在吴,位于今天的苏州一带。
在秦汉之时,相对江南而言,今江南地更多地被称作“江东”
秦江东诸郡古江东最为有名的典故当来自西楚霸王项羽吴越唐宋以来给人的印象是阴柔风,上古却是尚武地区,项羽带着八千江东子弟横扫秦军,在巨鹿之战威震天下《史记·项羽本纪》提到了“江东子弟”“江东父老”等典故,“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渡江而西”,它是指与“江东”相对的是“江西”,这个“江西”当然不是现在的江西省。
它是指长江以北的安徽、江苏,即今人所称的“江北”“江东”“江西”的概念一直沿用到东汉和三国,孙策托孤张昭就提到“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三国志·张昭传》)虽然孙策是吴郡富春(今杭州市富阳区)人,但是他们家是从江北打过来的,江东大族并不全服他们,才有“西归”的想法。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但是江东极早就被孙策、孙权控制,孙吴政权长期保持了地区的稳定发展280年西晋攻吴,东吴投降,又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战争的损害从此,经济逐步发展,为东晋和南朝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形势图古人地理左东右西,东晋、南朝之时,又常称江东为“江左”东晋、南朝偏安于江左,故而常把江左当成它们的代词热门电视剧《琅琊榜》背景为萧梁时期,于是主人公梅长苏就有了符合时代特色的外号——“江左梅郎”。
梁、东魏、西魏时期全图东晋以后,“江左”最为重要的地理范围,又出现了“三吴”这一名词,它的说法有很多种最早应该也是最正确的说法,来自南北朝时期的《水经注·渐江注》(“渐”通“浙”),“汉高帝十二年,一吴也,后分为三,世号三吴,吴兴、吴郡、会稽其一焉。
”“一吴”即秦朝就设立的会稽郡,郡因今绍兴市南部的会稽山得名由于郡治在吴县(今苏州城区),汉初别称又叫“吴郡”,如“春正月丙午,韩王信等奏请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汉书·高帝纪》)从此,“吴”“会”关系如同春秋的“吴”“越”一样,为可同义替换的地理名词,如《滕王阁序》“目吴会于云间”。
西汉会稽郡(吴郡)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会稽郡浙江以西置吴郡,治所在吴县;会稽郡治所移至山阴县(今绍兴城区)东吴宝鼎元年(266年),分吴郡之阳羡、永安、余杭、临水,丹杨郡之故鄣、安吉、原乡、于潜、乌程九县置吴兴郡,治乌程县(今湖州城区)。
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郡也越来越多,此时的会稽郡辖地也大为缩小,基本只剩宁绍平原一带可见,东吴以来的“三吴”基本为后世江南的核心区域,即地理上的太湖平原、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
东汉会稽郡、吴郡
西晋会稽郡、吴郡、吴兴郡唐宋:独占江南美名的两浙明确的“江南”概念是从唐代“江南道”开始贞观元年(627年)二月,唐太宗按照天下山川形势,分为十个“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故每道各辖若干州。
江南道范围极广,治所在苏州,辖境包含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及江苏、安徽、湖北、贵州长江以南之地之后江东、江左等词汇也逐渐不再为人所使用,取而代之的是范围更大的江南
唐贞观江南道唐太宗的道实在是太大,于是他的曾孙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在贞观十道的基础上,重新将全国进一步拆分为两直属区京畿、都畿及十三道。江南道被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
唐天宝年间江南东道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之势已成,开元十五道名存实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 江南东道又析为浙西、浙东(浙东与浙西时有分合,合称两浙)、宣款、福建四道虽然“浙”和“浙江”作为政区名很晚出现,但在民间很早就作为地名使用了。
东吴、西晋时期的名将周处,为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他的《风土记》记载了家乡的风俗:“浙江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这里的浙江显然等同于后来的两浙江南西道亦被一分为二,即湖南道、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 成为湖南、江西两省名称的起源。
《风土记》
中唐长江以南藩镇(方镇)图上述诸道,只有江南西道还保留“江南”之名;但中唐以来,“江南”美名却逐渐被两浙所独占文人墨客诗词中的“江南”基本上指的是两浙“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江南忆,其次忆吴宫”,这是白居易回忆浙西苏杭二州任职时的诗词。
北宋词人王观在越州(绍兴)送别回家乡明州(宁波)的好友鲍浩然,写了首至今流传在语文教科书上的名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指的是浙东明州的春景这说明,在外人(王观是淮东泰州如皋人)眼中,“江南”已经是两浙的同义词了。
而江南西道的后身江南西路和宣款道的后身江南东路,就没有这个待遇了
北宋两浙路古代的美名,往往是经济带来的,经济发达,才有话语权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说:“苏州唐以前不盛”此语正面理解是:在唐代以前,以苏州为中心的两浙并不比全国的其他地区更发达更富庶,而从另一角度理解,即为自唐代开始,两浙则成为了中国最为经济繁荣发达的地区。
盛唐以来,北方战乱严重,而两浙地区没怎么受到战争的影响;后来的吴越国还坚守保境安民的国策,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杭州的发展就符合这一历史的进程,作为江南经济发展的典型,它从浙西和浙东的交界小州,一跃成为东南第一州。
柳永为其写出了“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的豪言南宋陆游说:“朝廷在故都(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这说明北宋的税收已经主要依靠东南地区,全国经济中心转移到了江南。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也从南宋时期开始流传从此,两浙地区有了“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的美名两浙这一地名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吴”“浙”与“三吴”“两浙”也成了同义名词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在乌镇官人桥西设立的“督捕同知署”,又称“江浙分府(署)”,衙门两侧楹联即为“屏藩两浙,控制三吴”。
“吴浙”这一名词也不能好事占尽,设立江浙分府的目的就是为了抓捕太湖流域的湖匪,当时“每聚至千人,劫掠于吴,而逃庇于浙”,这便是“吴盗浙窝”典故的由来
江浙分府唐宋两浙政区对方言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方言是语言发展在地域上的反映,它的分布,也大致可以看出旧政区的边界除镇江因扬州移民演变成江淮方言外,两浙的方言基本为统一的“吴越语”,简称“吴语”(徽语往往被当成吴语的次方言,是否为独立片区,学界至今无定论)。
吴徽方言分布图明清:再次混乱的江南和名不副实的江南省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朝设立江浙行省,辖区大致是南宋的两浙东路、两浙西路、江南东路和福建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以南京应天府和老家凤阳府为核心,打造了一个州府直接向中书省负责的政区(后因胡惟庸案废置中书省,改为直属六部)——京师,俗称“直隶”。
这个政区囊括了宋代的淮南东路、淮南西路、江南东路、两浙西路,跨越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横跨江浙、江淮、中原三个方言区,是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的前身后来,朱元璋自己也觉得京师着实大得离谱,浙江又小得可怜,洪武十四年(1381年)又将浙西的湖州、嘉兴两府还属浙江省。
但这么一来,他把传统政区给搞坏了,原属于浙西的润州、常州、苏州等地从此彻底脱离了浙江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燕京,改京师为南京,相应地,俗称由“直隶”变成了“南直隶”
明南京(南直隶)、浙江南直隶的设立,使原本比较清晰的江南概念又糊涂了起来《明英宗实录》正统三年十一月十八日载:“巡按浙江监察御史俞本奏:江南、浙西带地广民稠,税粮浩繁, 国用所资……是以永乐中特命大臣于苏、松、嘉、湖、杭、常六府治水劝农,催督粮税。
近年亦命侍郎巡抚:苏、松、常则周忱,嘉、湖、杭则王瀹二人各守方, 民情不能相通,水利不能兼济”这里的江南仅指苏、松、常三府,杭、嘉、湖则属浙西江南和浙西变成了对立的关系明朝对“江南”概念的混乱远不止于此。
明末长洲县人卢泾才《上史大司马东南权议四策》提出:“联苏、松、常、镇并浙之嘉、湖、杭、严八府,属一督抚,以保江南腹心……然其腹心,则在苏、松、常、镇、杭、嘉、湖七府之地”这里,浙西又成了江南福建长乐人谢肇淛所认为江南则是这样的:“今之巫觋,江南为盛,而江南又闽、广为甚。
”转了一圈,“江南”概念比先秦还南了清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平定江南诏》载:“江南要地如广德、衢州、赣州、九江等处,或控引上流,或扼处形胜,应设镇守官员及水陆兵马”这里的江南至少包括长江以南的南直隶、浙江、江西等明朝省级政区。
不过,江南概念的混乱日子也在当月到头了是月,清廷改明南京为江南省,设江南省承宣布政使司,驻地为由应天府改名的江宁府由于以“江南”为名的省级政区的出现,清人更多从政区名角度来理解“江南”的范围这个滑稽的江南省八成以上领地在长江以北,出现了“江南扬州”“江南徐州”等莫名其妙的政区名词。
既然江南省的很大一部分在黄河以北,叫“河北”不也一样?荒唐故事还没完1649年,清廷设立两江总督,总管江南和江西两省的军民政务江西得名来源于“江南西”道,如今却和“江南”成了并列关系
清两江总督辖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从江宁府迁往安庆府巡抚也逐步取代了布政使成为一省之长,江苏、安徽实质上实现分省但在官方书面文件上,江南才是正式的政区名,江宁布政使司和江苏布政使司的全名,分别为“江南江淮扬徐海通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和“江南苏松常镇太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江南省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主要职官分布图
江苏泰兴一块清嘉庆八年的石碑仍有“江南扬州府泰州”字样
咸丰四年正面盖“江南江淮扬徐海通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之印”的户部拾两官票由于江南省督抚分治,江苏巡抚和江苏布政使驻苏州府,称苏州府为“江苏省城”或“苏州省城”;两江总督和江苏布政使驻江宁府,称江宁府为“江南省城”或“江宁省城”。
但是,从地图上看,这个“江南省城”管的地域基本在长江以北,真可谓名不副实
江南省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主要官员实控区示意图“江南”省名甚至一直使用到北洋政府时期,当时成书的《清史稿·李卫传》载:“李卫,字又玠,江南铜山人”这个“江南”铜山人还把《李卫当官》的编剧给坑了剧中一众贪官要把冒充钦差的小伙子李卫给找出来,这小伙的特征是“江南口音”。
清代,铜山县属黄河以北的徐州府,那里分明是中原官话区
《清史稿·李卫传》
江苏方言图 黄色中原官话,绿色江淮官话,粉色吴语近代开埠以来,上海逐步发展成了江南第一大城市伴随着城市的扩大,临近地区大量移民涌入上海民间常用方言来区别移民族群,浙东的宁绍和苏南的苏常被称作“江南人”,方言为“江南话”;与此相对的,扬州为代表的淮语区移民被称作“江北人”,方言为“江北话”。
民间层面上,江南的概念又基本等同于唐宋时期的两浙了吴语又有了“江南话”的俗称作为吴语区最大的城市,上海的文化影响力也不断扩大,从上世纪30年代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开始,“江南话”有时又特指上海话所以,现在的江南地区它是长三角地区,而古代的江南一直在变化,如在秦朝指的是湖南省和湖北南部、江西部分地区,但那时的江南并不知名,直到唐代才慢慢兴盛起来,唐代的江南指更多的是两浙地区,是我们现代认识当中的江南,也是诗词当中的江南。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地理的概念(江南在人文地理概念)一篇读懂
江南,中国古代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在我国历史上,江南拥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很多朝代在末期都会退守江南,在不同的…
-
人文地理的概念(人文地理格局概念)一看就会
关注润物地理 获取更多信息
- 人文地理的概念(人文地理概念表述)干货满满
- 什么是人文地理特征(陕西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不要告诉别人
- 什么是人文地理特征(中亚的人文地理特征)燃爆了
- 什么是人文地理特征(西北地区人文地理特征)新鲜出炉
- 什么是人文地理特征(西北地区人文地理特征)燃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