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地理包括什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包括什么)万万没想到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1-0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自然》fin

人文地理包括什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包括什么)万万没想到

 

《自然》【英】诺埃尔·卡斯特利

NatureNoel Castree2005    “很多学生之所以选择读取地理学学位,或者是出于对自然的热爱,或者是出于对环境问题的痴迷,或者是出于对环境恶化的忧虑”的确如此,然而在了解到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不仅在知识更在研究方法和基本世界观上的不同后,选择其中的分支更加成为一个复杂的事。

并不是说因为环境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对自然的管理这类“中间领域”,便可成为需求人文与自然综合者的简单替代品我所指的综合不仅在于知识的综合,更在于从方法论和对世界的观点上对自然和社会的综合联系从这个角度上,后自然主义的许多观点提出了一条出路,即这个世界本身就不能被简单地二元看待。

然而,在目前看似不可逆的学科分化上,后自然主义显然难以代替它所反对的二元,因此,若非要在人文和自然之中选择,似乎人文地理学有着更加综合的观点,正如书中所说,它不仅关注自然本身的“现实”知识,更关注从社会角度解释自然:我们如何看待自然,以及为什么要如此看待它。

然而,仅仅拥有哲学思想和对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看法显然是不够的,作为一门与现实及其相关的实学,我们难以忽略自然地理学对自然所进行的考察以及进而生产的“科学”知识,这些形成了我们对世界最初最基础的认识(在基本认识之后,才能有观点的生成)。

这就是为什么我极其认同西方大学本科将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专业,而非要求学生在选专业期间就必须在人文与自然之间做出单独选择的原因至少,作为一名具备不只是基础入门课的自然地理知识的人文地理学者,对作为单独部分或一个整体的世界的看法都得以更加“有理有据”。

纵然如此,我仍然对以后自然主义为代表的“融合”观点产生了不小的兴趣,即使从知识的角度我们难以摒弃自然和社会的分割,但至少在对世界的认识上,我们的确不得不接受这个世界历史与现在综合形成的复杂的整体性和多元。

第四章 两个自然?:地理学的分与合斯雷梅克和斯宾塞《自然地理学与全球环境变化》:自然具有独特的运行方式,等待人们去客观理解;不应该把自然简单等同于特定的社会表达和实践,而应当对其展开相对无偏见的分析亚当斯《未来自然》:自然全部或部分是“自然的”,地理学者应当研究人类对环境的使用和破坏,从而制定出更为有效的保护和恢复政策(建立在准确理解之上,所以有效)

对社会建构主义的怀疑:1非人类世界诸多方面的存在,与我们以何种方式对其表达无关,如大陆板块、珠穆朗玛峰2即便我们积极地生产关于自然的知识,也不可能由此让自然变得虚假、不正确或不真实;我们对自然的表达可能是经过建构的,但只要经由恰当的程序,就可能是准确的建构

3社会“完全生产”的自然的某些部分,具有并不能等同于最初导致其产生的社会过程的“自然本性”4质疑对应用于自然诸多方面的建构的隐喻(人类行为所导致的“人造风险”而非“社会建构”)“自然认同”立场:无论如何对其进行表达,非人类世界都独立存在;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我们都能以近乎准确的方式理解自然

自然地理学(“实在论”标签,自然地理学可能是地理学中仍然公开且自然而然地把其所展开的研究称为“科学”的唯一分支)·环境现实:目标和依据“科学”的称呼兼具政治和知识的目的,自然地理学允许对先前占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展开批评,与其它科学学科相提并论从而提升自己在地理学内部和外部的形象

*科学和自然地理学:任何对科学所下的完整定义都包括一套公理化的信仰(科学世界观)、一种研究程序(科学方法)、上述两者所生成的产品(科学知识)自然地理学中的基本信仰-非人类世界是真实的,其特征不应当被等同于任何加诸其上的人类认知或实践;非人类世界具有其内在秩序,尽管非常复杂却能够被发现;尽管我们会从道德和审美角度评价非人类世界,但科学首要关注的是认知的方面

科学是价值中立的,科学是有组织的怀疑主义(只认可能够被证明真实准确的关于世界的叙述)自然地理学者倾向于“做事”而非对做事的方式进行哲理性思考,并未能提出开展研究应当遵循的科学模型;实地科学:在真实而非人造的情境中对非人类世界开展研究;综合性学科,目的在于综合推理;

寻求理解其它自然学科相对独立地研究的现象如何在特定时空背景中达成一致(在科学领域中的地位在于其生产出关于相互作用的准确知识)自然地理学可以迎合日趋疯长的准确理解人为活动所导致的环境变化的需求;就自然环境本身的诸多方面而言,我们目前并未取得对它们的良好理解;

过于分析性的环境研究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它从知识方面切断了相互关联的环境现象之间的联系·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科学知识社会学”或“科学和技术研究”(STS),对科学家研究发现的客观性提出质疑因为沉浸于一个独特的学科语境中,自然地理学者很少感觉到有必要去解释他们是以何种方式展开研究,以及为什么他们生产的知识是关于生物物理现实的如是描述;

科林斯:科学家无法真正知晓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到底是正确还是错误,例如遇到分歧时,他们并不能明确到底是用来研究现实的方法出现了问题,还是因为采集到的数据可能是准确的,但与主流的科学信仰发生了抵触·生产真实的环境知识

基思·理查兹:科学作为一项活动或实体,似乎并非由它是什么而决定,而是由如何开展所界定-自然地理学中的科学方法“科学的普适性”:运用模型、理论或定律,就可以推导出某些可被经验检验的假说

-科学方法的问题和原则归纳:只要通过客观观察允许一系列事实“不言而喻”,就可以对其加以概括(推论);在任一研究项目开始之时,科学家就已经确定了哪些类型的现象值得观察;关于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他们也已经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观点

*科学解释的演绎-律则模式:维也纳学派,科学可以与非科学划清界限,因为科学所应对的只有两种类型的真理,分别是经验真理和逻辑真理;卡尔·波普尔:经验真理的达成最好时通过证伪而非证实的方式;推定科学知识具有相对或绝对的普遍性

批判理性主义方法:对于假说的检验而言,验证是一个逻辑不充分的基础;大部分自然地理学者认为,其所生产的知识是有条件的,并非绝对正确;他们目前所生产出来的知识是目前可供获得的关于生物物理世界如何运行的最佳表达;

连贯性和功利性的观点:如果与既有知识体系保持一致,同时看起来能够经受检验,那么关于现实的知识就有可能是正确的;如果关于物质环境的知识是切实有用的(比如用于预测),那这就是其价值的主要标准·理解生物物理的事实:若干重要争辩

*本体论与认识论:本体原子论和本体整体论:前者相信现实是由相互作用的不同部分组成的,后者则认为各个部分的运转有赖于它们在这个完整的系统之中彼此之间的关系认识论:经验主义(“眼见为实”)非经验主义(相信眼睛无法看到大部分事实)

-本体论问题自然地理必须应对多尺度的研究对象,包括最细微的时空尺度和最宏大的时空尺度;自然地理在针对环境过程及其影响所开展的深入微观尺度研究、针对环境变化所开展的宏观尺度研究和中尺度研究(区域自然地理学)之间出现分化

1生物物理世界在何处分层本体论分层:如果这一世界是分层的,那就意味着在某一时空尺度上被认为是正确的,在更高或者更低的层次上可能不正确;生物物理现实中的每一层都由较小尺度存在的实体构成,然而却并不能够把两者简单等同;

舒姆和利克蒂:自变量解释变量和因变量解释变量会按照研究的时空尺度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还原论者的本体论观点:所探究的真正本质可以在微观的基本尺度上被看到;用于细致研究的小型系统,以汇集关于更为广泛的系统的信息;

反驳:较大尺度的环境现象具有“涌现性”,无法从较小尺度现象所具有的特征中“读取”

2自然地理学者是否对所谓“自然种类”开展研究自然种类:现实世界中具有与其他部分本体论的差异和不同,或无论所处特定环境如何都保持自身物理恒定性,两种性质的任何部分Eg如果能证明花岗岩与其他类型岩石的不同,且无论在碎石坡还是海底发现的都是花岗岩,则花岗岩可被视为一个自然种类

观点:自然地理学等实地科学并不对自然种类开展研究,它们研究的是自然种类之间的关系(河流、森林生态系统和气候等都是复合现象,是“本体论模糊”的,只能凭借其基础构成而存在)观点:正是因为自然种类之间存在的关系,所以才产生出与这些自然种类不同的新种类;自然地理学是对真实的环境现象开展研究,因为这些现象大于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

3生物物理世界是否已一种规则恒定且确定的方式运转20C50-60s功能性研究致力于识别出生物物理世界中的规则和空间格局的特征和原因;模式通常出现在中观和宏观尺度中,后来的小尺度过程研究表明这些模式并非如同人们所认为的那般规则,因为导致它们出现的过程受到多种干预因素的影响

过去倾向于假设环境过程、环境模式和形式之间存在一系列相当恒定复杂的关系,但最近混沌理论、复杂性理论、量子力学以及“新生态学”对平衡观点(认为环境系统中所有部分都由通过其中的能量流和物质流进行调节)发出了挑战

非平衡观点:生物物理世界以一种不规则、不恒定、不确定的方式运行,依环境决定,生物物理世界会在稳定和不稳定行为之间转换;对环境管理的重大意义:作用于环境的相同的人类活动基于环境条件的不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管理措施就必须适应这样的可能性

*平衡本体论:静态平衡/动态平衡内部阈值和外部阈值:阈值-环境系统发生突变的点;突变发生后进出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流不一定发生变化;在突变发生后,系统可能会达成一个新的平衡;当前人们已经认同,诸多环境系统并不符合平衡行为

4对环境现象加以解释时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之间的平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内在”过程,又包括“构成”因素研究过程可能是一般性和普遍性的,但同样会研究这些过程如何在两者兼具且与相关现象结合的基础上运行;

近期开始更加关注组成的重要性,一般过程的“初始条件”会深刻影响这种过程对景观产生的作用;20C80s以来,散点不再被视为异常,而被视为所研究现象的特异性的重要指标;全尺度研究为小尺度深入研究所替代,这些研究表明生物物理世界比自然地理学家以前所认为的更加分化,一般过程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认识论问题1关于到底是否“眼见为实”的追问深度本体论在结构、机制和实践中进行区分,结构不可见却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部分,构成诸多现象、行为的基础;结构作用于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之上,通过机制表达;最终这些机制导致可以被见到的作用(事件),自然地理学者对其展开研究;

溯因推理:研究者必须运用其经验、逻辑、创造力和想象力识别出所研究现象的多种原因;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的共存2主动对分析对象进行约束或圈合的方式圈合的问题:当对生物物理世界的某一方面开展研究时,自然地理学者不可避免地会对其设置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边界;

自然地理学可能在现象周围错误地设置了边界,而对这些现象开展恰当的分析需要一种不同的研究尺度3是否对所谓“名义种类”开展研究所引发的辩论名义种类:由分析者创造出来的,而非“真实”的事物维克·贝克:自然地理学者的分析对象实际上是由他们自己创建的;我们使用词语、概念和图像创建对于世界的理解,而自相矛盾之处在于这个世界是独立于这些词语、概念和图像(提供了人文地理学对自然开展研究的去自然化趋势和自然地理学者之间稀少的联系点之一)

·一个分裂的学科人文地理学者和自然地理学者关于“自然”的主要差异:1人文地理学者关注自然(包含人的身体和心智)的社会表达,以及自然被实质性地变成“非自然”的过程;自然地理学者关注确定非人类世界的生物物理特征,无论其是否经由人类改变;

2人文地理学广泛采用建构主义的自然研究方法,自然地理学坚持认为他们所生产的环境知识尽管是有条件性的,却是我们所获得的对于“外在”生物物理世界的最好的、最为准确的解释;3大部分自然地理学生产的是关于环境的认知性知识,通常会把关于“事实”的问题与关于价值的问题进行区分;批判人文地理学者通常对自然进行分类或被实质性使用/改变的方式进行褒贬,去自然趋势旨在对特定的社会表达、社会过程和社会实践加以探询;

地理学这一学科的特征,不再追求把自然和社会置于同一个解释体系中;地理学者所生产的关于自然的知识大致分为两种类型;这些自然认同和自然怀疑立场的知识是地理学者借鉴了不同方法、理论和哲学思想而得到的;自然怀疑视角和自然认同视角共存,从知识的意义上看非常健康;地理学是一门不守纪律的学科,缺乏“基本路线”

第五章 自然之后“后自然”思想:对社会-自然二元论提出异议,企图弥合二元论的分裂世界是无缝的,二元论导致这两个假定的不同部分实际上密不可分的联系被割断;“社会的”和“自然的”世界内部存在的本体论差异可能与导致其相互之间存在的差异一样巨大;社会-自然二元论忽视了为描述我们所栖居的世界寻找新语汇的需求

Eg.后自然思想不会提及社会建构自然,因为反对社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领域并能够建构其外在事物的观点;不会提及“非人类世界”或“人类生物学”,因为是在暗示它们是分离的领域;关系思想家认为,现象自身并不具有特征,特征必须经由它们与其他现象之间的关系(内在而非外在的)体现;

目标在于展现一个“不仅社会的,而且并非只是自然的世界”,并由此对人们用以分析世界却被认为力不能及的语汇提出质疑;摆脱基于自然命令或给予不同社会针对所谓“自然”的评价提出的道德规范;认为我们一直活在一个混杂的、混合的、不纯净的世界中,难以把事物从它们的关系中分离出来

·既非自然,又非社会Eg.肯维岛的石油废弃生态场地:并非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其形态存在的决定性作用),同样并非一种对社会建构(非人类物种的生物物理特征和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出离了人类行动者的意图),而是人类和非人类行动元的特定结合,不仅并存而且相互依赖

·从关系的角度思考-非表象理论/施为性奈杰尔·思瑞夫特:诸多人文地理学者就自然的表达持有的成见错误地暗示了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主要通过视觉达成,从而产生出关于世界的图片、书面和语言表达;人其实运用了一切感官参与物质世界,是世界中实际的存在;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以及对其采取的行动并未得到正规的表达,也无法被加以表达,因为这是默契的、感性的、习惯性的和预知的;对于表达的错误关注暗示了人类置身于物质世界之外,是主体-客体关系而非栖居于这个世界的成员;

询问对于自然的表达是否包含了有关表达者隐藏的目的或包含了有关被表达对象的“真相”这样的问题是错误的,表达只是用来理解这个世界的众多工具之一,所有表达都是在生物物理世界中产生的,并影响我们对于生物物理世界的参与;

人类是栖居者而非观察者,是调用了多感官的参与者而非疏离在外的观众,通过行动获得认知,而之所以采取行动,是因为已经从重复性过程中获得了认知,即物质世界和我们相互产生影响;这个世界不是先于人类和非人类实体而存在的,而是一系列相互构成的遭遇或表现

-行动者网络理论社会-自然二元论对世界进行了不正确的简化,这个世界实际是由千差万别却紧密相关的现象共同构成的;世界由多种多样相互交织的网络组成,人类和非人类事物的组合以近乎有序的方式排列人类和非人类现象的网络并不比它们的构成部分更多或更少,每个部分所具有的功能不仅由其内在属性而定,同样由相对于这一网络中其他行动者的位置决定(用“行动元”来描述人类或非人类现象的物质角色);

并未就任何特定的行动者网络中哪些行动元发挥统领作用进行任何假设;-新辩证法哈维《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人类和非人类世界之间是内部关系而非外在关系,导致特定事物与其他事物不同并看上去毫无关联的原因实际上在于它与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

把特定的人和非人类事物当作一般过程的表达,把这些事物称作一般过程赋予实物形态的瞬间;特定瞬间会与过程逻辑之于其上的需求产生抵触;Eg资本主义“为了积累而积累”的冲动使所有类型的人和非人类现象紧密相连-新生态学

旧生态学:物种存在于相对稳定和可预测的关系,倾向于把人类视为更广泛的生态系统中适应良好的部分,或视为未能对这些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给予尊重的破坏力量;对从前和当今非工业社会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多种方式进行描述和解释;

新生态学由环境地理学倡导,强调自然的和受到人类影响的生物物理环境中存在不均衡、不稳定甚至起伏混沌(因此,人对植物、动物和昆虫等自然生物群落造成大规模改变时并不一定会破坏进化的和谐);把人类行动者永远当作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生物物理系统中既有的部分;

倾向于讨论“自然-社会混合”而非两个互相作用的领域或范围;目的在于追溯不同的人类活动对非人类领域产生的不同生态影响,实现一个更加“协同”的地理学;四种后自然思想的共同点:所谓社会行动者、表达、制度等全部依赖于我们所称之“自然”现象的存在和能动性;

非本质主义的,认为行为及行为带来的影响有赖于环境的变化,质疑了存在某种掌控世界如何运转的唯一的先验原则·自然之后的道德后自然方法对大部分专业地理学者的道德和伦理习惯提出质疑;大部分自然地理学者认为,关于自然的事实能够也应当与关于自然的道德主张在逻辑上保持区分;

大部分人文地理学者认为,现实世界的行动者总是不断在关于自然的话语中把事实和价值加以关联;批判人文地理学者认为,我们从未直接从自然的事实中得出道德观,相反是自行构建了伦理规范,因此规范因人和社会而不同;所有的立场都致力于把自己置于某种本体论领域中,提供了道德绝对主义和道德任意性的极端选择;

关系伦理学认为,自然既不被视为不具有独立道德地位的社会建构,也不被视为应当给予道德考量的单独领域;萨拉·沃特莫尔《混合地理学》:并不能说某一离散的种类的实体是否值得得到人类的道德考量;人类是具体化和有形的,我们有必要对某一特定的“不仅由人所构成的”网络中的诸多或全部行动元加以考虑;

拒绝在社会操纵的道德观与自然赋予的道德观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这种道德观世与“亲密无间的世界”的混合性、杂糅性和现实性相适应的·后自然思想的动机是什么?让这个相当分裂的学科得以复合的努力,并试图以崭新的、富有成效的方式重启“地理学尝试”;

对世界复杂性和流动性崭新的尊重第六章 结论:地理学的本质地理学生产了关于自然的多样化知识;地理学者仅仅是世界各地努力去对“自然”是什么以及人们应当以何种方式对待“自然”一词所指代的事物加以界定的诸多群体之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