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什么是人文地理(什么是人文地理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居然可以这样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1-0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声明:句法理论尚在学习之中,所有内容仅供参考。本期尝试与大家共同探讨与空间句法起源相关的空间形态学、现象学理

什么是人文地理(什么是人文地理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居然可以这样

 

声明:句法理论尚在学习之中,所有内容仅供参考本期尝试与大家共同探讨与空间句法起源相关的空间形态学、现象学理论本篇文章共计6633字,阅读大约需要15分钟一、空间形态学1.1 形态学先来界定下“形态”的定义。

“形态” 一词来源于希腊语 Morphe(形)和Loops(逻辑/表达),多用来指代形式的构成逻辑在《辞海》中,“形态” 即形状神态,用来表征事物存在的样貌,或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形态学” ,本是源自于生物学的一个概念。

经过学科交叉演化后,“形态学” 逐渐跳出了生物学意义上的形态研究,并综合了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内容,主要研究形式的构成逻辑十九世纪初期,以西方为代表的工业国家开始重视城市发展问题,伴随着城市研究的深入,“形态学” 概念逐步被地理、人文学派的专家引入到城市研究之中,诞生了诸如 “城市形态” 、“空间形态” 等新生词汇。

“城市形态” 同样研究形式的构成逻辑,重点探讨物质实体的 “形” ,即实体的尺寸、结构、形状以及各要素间的关系其目的在于将城市视为一有机体加以观察和研究,以便了解其生长机制,进而建立一套对城市发展分析的理论。

因此可以理解为,将形态分析的方法应用到建筑或城市的物质形式问题,都可以认为是空间形态学研究的范畴而后,随着城市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城市形态不仅仅是城市各组成部分有形的表现,而且是一个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过程。

相应的,其内涵定义也有了广泛的延伸普遍认为,“城市形态” 是城市发展内生要素的外在空间体现,是城市内在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在城市居民点、平面形式、内部组织、空间布局上的特征反映更为直白一点说,“城市形态” 是空间在时间上的结晶,形态是城市聚落演变、空间及文化特征的外在形式表现。

1.2 城市形态的概念辨析这里其实有一个概念需要区分,即我们平日里所说的 “城市形态” ,究竟是指代城市的哪种形态?不同专业的人员对城市城市形态的研究是否指的是同一范畴内的形态?我们是如何进行区分及要探讨的是何种类型的城市形态?

湖南大学的王慧芳曾经对国内有关城市形态相关的内容研究进行了评述,并依照各学科下的语境以及对文献的理解,将城市形态归纳为三大类型,即城市布局形态、城市结构形态和城市肌理形态城市布局形态,是指对城市各要素的空间形式和安排,是城市的物质空间布局即开发模式。

诸如 “紧凑城市”、“新城市主义”、“TOD”、“TND”、“精明增长/收缩” 等城市发展理念均在这个范畴内城市结构形态,是以地理学为背景的城市研究,倾向于从内/外部结构形态角度来解读城市形态,从空间要素的分布和联系、物质空间内/外部结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等角度来探讨形态问题。

地理视角下,城市形态是各种空间理念及各种活动所形成的空间结构的外在体现城市肌理形态,是国内研究中关注相对薄弱的类型,它更加关注城市中、微观层面的形态要素,相关研究在城镇、分区、街区和建筑尺度下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规律和演变趋势。

城市肌理形态一方面是不同尺度下建筑环境的围合另一方面,也受到历史过程、文化背景和制度条件的影响,是城市人文要素发展的产物城市肌理形态是我们要探讨且与空间句法结合最为密切的城市形态类型1.3 为什么要研究城市形态学?。

20世纪中后期,在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反思中,不少学者都认为好的城市形态能促成宜人的社会生活,同时意识到现代城市缺少传统城市的如画形式,也缺少传统城市中具有丰富生活的街景,从而一直都在探求好的城市形态的构成因素。

这个答案其实只是回答研究城市形态学的直接原因,我们仍旧需要对 “研究城市形态学的客观条件” 做一个补充说明,即为什么通过对城市形态学的研究就能解决以上问题?要知道城市形态是由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两部分组成。

具体来说,包括城市中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社会分层现象和社区地理分布特征,以及居民对城市环境外界部分现实的个人心理反映和对城市的认知(无形要素),这是比较复杂的内容,为什么仅通过对物质形态实体的研究就能实现对城市的全

面认知呢?一方面,悠长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史中,最终能依稀继承和延续下来的,往往只有城市形态的部分结构元素另一方面,诸如城市空间规划中的人口、用地性质、就业等非形式的规划要素,虽无法对其保留、量化或是记录,但它们最后都会以某种形式落实到物质形态或空间上。

这就很好说明了对城市形态的研究不仅仅是对城市物质实体的规律探索,还有助于我们理解城市形态与社会经济功能等之间的联系1.4 城市形态学研究理论“城市形态” 这一概念可以高度概括和表达城市的物质形式及其人文内涵。

发展综合的、跨学科的城市形态分析方法,它不仅可以为认知城市的物质形式和人文内涵提供有效的理论工具,而且可以为深化、加强城市设计,城市更新、遗产保护规划工作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关于城市形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涉及诸多领域和流派,最具影响的流派应该包含以下三个。

分别是起源于德国但发展于英国的,以人文地理学为基础的城市形态学理论--康恩泽学派;意大利建筑学专业中关注建筑与城市肌理的类型学理论;最后是近年来在前两者整合基础上产生的形态类型学理论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由人文地理学家康泽恩完成,该学派强调利用历史地图和规划地图资料分析城市景观结构及其形成演变的因素及机制,并将城镇景观划分为三个部分:。

城镇平面(街道)、建筑肌理(建筑)、土地利用(地块)该学派的形态学分析方法包含两大特征:多层级的空间分析和历时演变分析其形态量化方法是以GIS作为量化研究平台对历史地图数据的量化分析,以及多源数据和多种分析方法的整合。

可以说,康恩泽学派率先开启了人本化角度的形态规律探索,这为学者研究建筑和城市空间形态提供了一个思路之后,城市形态学的量化分析方法飞速发展,并极大促进了城市形态分析的准确性和综合性其中,既有针对单一城市形态要素的量化分析方法,如空间句法。

(Space Syntax)、形态矩阵(Spacematrix)、功能混合指数(MXI:Mixed-use Index)也有整合多个城市形态要素的量化分析方法,如Place Syntax,Morpho,形态句法。

(Form Syntax)等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空间句法1.5 城市形态与空间句法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学者比尔·希列尔及其同事发展的一种空间网络分析方法--空间句法,开创了研究城市形态的一个新视角上文谈到,

城市形态是由物质环境及各类活动组成的空间结构和形式,其演变与发展是自然环境、社会及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社会迅速发展,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改造促使城市形态出现新的特征空间句法,它是基于经济和社会过程空间化的结果。

(表现为城市物质空间形态)来发现经济和社会过程的印记,并将联系物质城市与经济、社会过程的纽带—空间构型(Configuration)作为研究对象,摆脱了片面地侧重物质空间形态或者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思路,

提出的一种直观而且综合的研究方法空间句法的核心理论有两项内容:其一,空间句法认为空间不仅仅是人类活动的背景,更应当是作为一种内在属性存在于人类及其行为之中,它研究的是承载了城市特征、人群认知、社会经济的物质空间。

其二是空间之间的关联性特性,即空间构型,这是人们理解城市空间的关键写到这里,不知道你是否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明白了空间句法与城市形态的关联再说空间句法的客观研究基础空间句法是建立在图论基础上的关于空间和城市的理论,通过对城市空间相互关系和结构的数量化建模分析,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

空间句法是对城市形态空间结构进行量化分析的理论和技术,可以直观清晰地让人感受到空间与人的发展关系,通过这种量化分析,来研究处理建筑、城市空间和人之间的关系型的空间句法工具包括由伦敦大学学院开发的Depthmap。

,以及由卡迪夫大学所提出的空间网络分析模型sDNADepthemap作者先前学习了一点点,其模拟分析的逻辑目前我还不太清楚,背后的数学方法就更不用提了sDNA全称为空间网络分析模型(Spatical designNetwork Analysis)。

,是对传统空间句法的改进和优化,适用于大尺度路网形态分析,其控制指标包含搜索半径、接近度、穿行度三个关键变量这个应该属于高阶学习部分,暂未列入近期学习范畴二、现象学理论2.1 基础认知“现象学” 是20世纪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是一种通过直接认识来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

建筑现象学,可以理解为哲学研究建筑空间体验的一个方面现象学的一个表观特点就是要求人群具有观察特性,即周边事物的存在、发生的运动或静止活动等都是通过一系列个体的观察发现的基于视觉的普遍观察,个体构建了对周边事务的存在认知,并建立起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主体环境之间的认知和联系。

现象学另一个核心特点是具有回归性,通过观察建立起具有真实特性的个人感知举个例子,我们能很清楚地从监控里看到一辆车从一个人身边走过,通过第三方视角,我们能轻松的发现这一运动过程,可以知晓车是什么颜色、车速多快、人在什么位置等这些易于发现的表观特征。

但是我们却不知道站在车一旁的行人,他的真实体验是怎样的?车即将赶来的时候他是否会首先意识到那是一辆车?车从旁边经过他是否会感到紧张?他是否是一位汽车爱好者所以会对行驶过去的车加以遥望?等这类基于第一视角建立起的认知关系。

我们不能通过第三者的视角就妄图对监控内的人加以揣测,这些可能帮助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即要了解第一手情况,仍旧需要回归当事人本人,通过他的个人真实体验帮助我们获取更多信息如果说以上认知尚且还能由个体通过观察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进行获取,那么对于虚拟抽象的事物,恐怕第三者视角的帮助不大,起决定性的依旧是来源于第一视角的个人

真实体验,这也是现象学的优势所在譬如,我们与他人谈论什么是空间?什么是场所精神?什么是秩序?什么是情感?什么是城市文化?面对这类抽象问题,我们往往会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进行回答现象学的核心观点就在于回归现象本身,摒弃先入为主的观点,把所有研究问题和判断进行悬置,而从体验本身入手。

诸如典型的场所精神构建,以前上学的时候就羡慕人家能对着一个场所洋洋洒洒写那么多出色的文字,而自己只能对着图片或是摘抄别人的文字进行改写究其原因,个体没有经历体验这个重要过程,以至于所有的描述停留在对场所内可能存在的物质实体的特征描述。

个人在场所内的感受如何?它是否窄小让我喘不过气想要逃离?还是阔大的尺度让我感觉个体十分渺小甚至到了漠视人的尺度?场所内的某些事物是否勾起了我的某种回忆?今天的太阳光刚刚好,我恰巧在场所内拍了一张特别美的照片?抑或是场所内的个体引起了我的反感进而让我对该场所建立起了较差的人文认知?还是场所的位置刚刚好,恰巧充当了城市的展示窗口,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来体验?。

这些感知超越了图面上的视觉表达,我能基于个人习惯、生活体会、经验感受、文化背景等,去描述我在对物质世界的真实体验,进而勾画出个体认知下的场所精神当然,它可能不够全面,不够完整,但它足够真实,且帮助我捕捉到了可能是场所内最为重要的特征,而这些暂时性的。

主观和真实才是场所精神的本质正因为如此,作者之前才会在文中写道:当你用严谨、理性的观点去描述本应该来源于你感性层面的认知时,你就很难拥有自己独到的想法久而久之,在这个到处充满符号的城市里,你可能永远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那部分。

(详见Citywalk :逛街的艺术(概述篇))2.2 现象学与空间句法的关系作为认知建筑和城市的两种理论,建筑现象学和空间句法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理论观点和研究视角现象学的核心特征就是重视个人体验,注重个体的经验和行为所体现的物理城市现象。

它由人类直觉与主观经验入手,将主观感受与历史经验视作所有科学知识的前提与基础而空间句法理论从提出之初,就强调心与身之间,或物质环境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一直在辨析空间如何成为行为活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个体的感知、认知、行为方式以及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也是空间句法研究的重要方面。

其实可以看到,二者是有较大的共通之处值得一提的是,空间句法在时间上晚于现象学,不排除空间句法是吸收了现象学的一部分内容,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个人偏见)当然,二者仍有较多的不同之处,也是空间句法的特色所在。

最为典型的是,希列尔所言的空间与其它空间有着本质的不同希列尔研究是空间本体,而不是地理学者、社会学者等研究者所讨论的非空间因素的空间属性(详见"空间句法" 理论的学习(一)),希列尔更注重空间的本体性与重要性,也就是说,空间句法的起点是“回归空间本身”。

另外一个就是空间句法的核心理论--构型构型部分将在后期进行论述,关系图解等内容我还没搞清楚2.3 空间句法何以架起现象学与社会物理学之间的桥梁?百度百科显示,“社会物理学” 是应用自然科学(以物理学为核心)。

的思路、概念、原理和方法,经过有效拓展、合理融汇和理性修正,用来揭示、模拟、移植、解释和寻求社会行为规律和经济运行规律的充分交叉性学科如果说现象学是哲学经验主义式的感性理论,那么,社会物理学就是逻辑实证主义式的。

理性代表现象学注重于人类经验和行为,以更为丰富的知觉与感知来研究我们的城市或建筑环境社会物理学则注重于物理对象,常常以简化对象为代价,采取定量的研宄方法持逻辑实证主义观念的学者指出,由经验视角来看,外界客观世界能够被认知,并得以被量化。

在实证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从某个理论(逻辑推断)或者某些观察到的现象(归纳法)中发掘研究假设,并通过逻辑推理对数据可能的模式给出预测,通过归纳等方法发现一般性规律,并将样本中发现的普遍特征推广到更大的群体。

毋庸置疑的是,社会物理学并没有否定现象学,这类学派的人意图将现实生活进行抽离,只关注于物理空间的某一方面,以突显对相关问题的专注它们认为科学的方法是探究人们各种行为最为合理的方式,他们同样将感性经验作为根据,只是否定了感性认知具有的正面效应。

可以说,现象学和社会物理学是占据感性和理性的两个极端的存在我们可以把社会物理学简单理解为软件的模拟过程社会物理学尝试以科学量化的手段对物质空间或是行为模式等进行分析,它们需要保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可重复性等。

这就迫使人们在进行边界条件设定的时候,必须用一种具有典型性特征的参数输入,以便能更好地反映群体特征尽管这种方式忽略了研究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特征,但最大程度的保证了结果的可信度,最重要的,它尽可能的总结出了研究群体内可能存在的一般性特征或普遍性规律。

再回到空间句法理论一方面,空间句法在理论上考虑到了研究个体的主观感知以及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关注到了工作、居住、营造场所的群体的感觉、想象,以及思考在空间中的映射,即强调了现象学研究中的个体表征,认为这些。

各具特色或暂时性的主观真实才是场所精神的本质;另一方面则是空间句法用于量化分析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工具和其背后的数学方法它提供了一种更直观的方式去理解复杂的空间关系模式,用可视性的句法符示语言(多是视觉物理的模拟)。

以及定量性指标,表述建筑、城市形态特征,它试图用比较精确的语言来表达出含混不清的空间布局,以及它们与社会经济因素的互动关系综上所述,空间句法更像是综合了现象学与社会物理学两类方法,它既考虑了研究个体的多元性特征。

(单一/局部),又兼顾采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出了研究群体的普遍性规律(复合/整体)这就与建筑学专业一样,它本质上是一门半工半文的专业,这就要求我们在对空间的研究中,既要有自由感性的认知,又要有严谨理性的方法。

在理性与感性的交织或相互较量中中,我们难以仅从偏袒某一方面的视角取得科学高度的知识描述语言因此,我们需要一种介于理性与感性的研究理论而这个理论,就是空间句法(脱颖而出)它具备横跨两大阵营的潜质,架起了现象学与社会物理学之间的桥梁。

写作指导://文字校正://审核://无参考资料:[1]. 段进, 杨滔, 盛强, 王浩锋, 戴晓玲. 空间句法教程[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9. [2]. 杨滔.空间句法:从图论的角度看中微观城市形态[J].国外城市规划,2006(03):48-52.

[3]. 王洁晶,汪芳,刘锐.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形态对比研究[J].规划师,2012,28(06):96-101.[4]. 郑莘,林琳.1990年以来国内城市形态研究述评[J].城市规划,2002(07):59-64+92.

[5]. 王慧芳,周恺.2003-2013年中国城市形态研究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05):689-701.[6]. 蒋星宇. “空间句法”符示语言的现象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