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关怀名人(有关医学人文关怀的名言警句)学到了吗
关注!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与医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红色文化为内容,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培育奉献、责任、服务意识,开展医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以医学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为着力点,夯实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培养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操守的医学人才。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与医学人才培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①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镇,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高地。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医学生、武装医学生,努力培养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有高尚医德的医学人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培养合格医学人才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和指导作用,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学校的改革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
紧紧围绕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价值取向、专业思想、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引导,努力塑造基层卫生工作的“主力军”和群众健康的“守门人”,为构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而作出较大的贡献。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清楚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和实践能力培养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重大意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了一批批合格的基层医药卫生人才,他们默默无闻工作,努力奉献社会,既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更是对学校长期坚持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检验。
接下来,学校将高度重视,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实践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重立德树人,育医者仁心,走医学生人文精神知行合一的培养道路,彰显出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二、以建设独具医学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积极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建设独具医学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全面提高医学生的道德修养,丰富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时代感和实效性,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以红色文化培养大学生的红色特质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把红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灵魂和核心,把红色文化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什么是红色文化?从广义上说,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
②学校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建立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教育活动例如:到红军山祭扫烈士陵园、重温红军女卫生员救助穷人而英勇牺牲的故事;到红军医院纪念馆瞻仰先烈遗迹,缅怀革命战士在艰苦的环境中救死扶伤的事迹;参观湄潭浙大西迁旧址、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讲党课、听党课”、“讲团课、听团课”、党团员宣誓、在党旗下成长等主题活动。
通过不同形式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对革命历史的了解,培育大学生的红色特质,帮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先进性和科学性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让他们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二)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针对青年学生活泼好动,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特点,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以马克思主义为价值导向,组织开展好校园学术活动、文娱活动、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等,给医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得以学习和成长,促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德才兼备的人、立志服务社会、有责任感的人。
如定期举办学生科技文化节和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当地政府、共青团、社会团体组织的各种大型公益活动,并承担志愿服务工作;定期举办人文、科技、艺术等讲座报告,邀请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典型模范走进校园,走近学生,打造广大青年学生汲取精神食粮的精品讲坛;有效发挥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立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社团,引导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培育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运用的能力等等。
总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感受、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三)以医学人文环境营造育人氛围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打造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书香校园,营造良好的医学人才培育氛围,发挥校园环境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促进作用。
如提炼出具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要求和特色的校训、校徽、校歌;在楼道、教室的墙壁上贴挂古今中外医学大家名言警句;利用公众微信、校园网络、广播、校刊、黑板报等,大力宣传为医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古代医学家和现代医学家的事迹与职业精神,宣传他们医德高尚、妙手回春、治病救人的故事,让他们的崇高职业精神得到传扬,以此教育和激励全体医学生;结合医学行业既要传承祖国的传统医学,又要展现从医人员持重、端庄、亲和、敬业的精神风貌,建立白求恩广场、医学家塑像群、医学家事迹长廊、医学家名言画像、杏林大道等。
在医学人文环境建设中因地制宜,有意识地挖掘学校文化内涵,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体现医学院校的办学理念让学生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一种浓厚的医学氛围和深厚的医学文化积淀,营造浓郁的春雨润物般的医学职业精神育人环境,使学生心灵和情操得以熏陶,人文素质得以养成和提升。
三、突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实践教育(一)着力于奉献和责任意识培养的社会实践教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其本质就是一个实践的范畴以社会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升医学生职业使命感、崇高感,强化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定位,引导医学生提高思想水平、锤炼道德品质、提升综合素养,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
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实践意识,突出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每年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不同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开展医疗卫生下乡活动,为贫困地区村民送医送药,为福利院孤寡老人、残疾儿童做健康体检,让医学生在职业实践中了解群众的疾苦和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缺医少药的状况,感受人民群众对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的需求;组织学生深入医药卫生行业,了解医药卫生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取得的成就,以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等情况,使医学生对职业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有利于医学生亲身体会今后所从事职业的神圣与光荣,正确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将来所要担任的社会角色,能够促使其更好地投入专业知识学习,以自己所学实现自我价值,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坚定扎根基层、为一方百姓服务的信心和决心。
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价值是人作为客体对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所做的贡献③那么医生的社会价值的大小应该就取决于是否能够满足患者需求,因此,奉献和责任意识就应当是医学生的根本素质在医学生中培养奉献和责任意识,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同情,培养他们在医患交往中的推己及人的能力,从而最大化实现其社会价值。
(二)着力于救死扶伤志愿服务精神的社会实践教育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形式,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志愿服务具有“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内涵,这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一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出的本质一致。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年)》中提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医学生基于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优势更应该积极加入志愿服务组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将医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志愿服务中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自身沟通能力,培养救死扶伤的志愿服务精神。
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学生志愿者到敬老院、养老院、社会福利院开展“关爱孤巢老人”的活动,为老人洗脸洗脚剪指甲,提供生活护理服务;到特殊学校、孤儿院开展“微笑天使”活动,为残疾儿童、孤儿、留守儿童送温暖献爱心;培养医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增强医学生救死扶伤、勇于奉献的精神,在医学生中广泛宣传普及无偿献血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义务献血活动,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解围救急等等。
培育志愿服务精神,有助于医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培育社会公德意识,促进医学生更健康、更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最好的载体(三)着力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社会实践教育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使他们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力军。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于2007年5月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启动实施,是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新平台、新模式,在高校中兴起了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热潮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也积极参照这一模式,对大学生骨干进行了培训。
培训内容不断丰富,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培养课程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和业务理论课程三个系列培训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建构起分级培养模式,开办了校、系、班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班),形成学生骨干培养的层级体系和人才梯队。
采取集中训练营(班)的方式突出重点培养,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在实施“青马工程”的过程中,建立重点培养对象信息库,加强跟踪培养,为他们的成才发展提供支持,帮助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社会实践锻炼方面的提升,有效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广泛传播。
四、突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一)将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
”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针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需求,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引导大学生学会尊重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并在立志用所学之长、服务大众中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教育不仅有利于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本质,还有利于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创造生命价值生命教育是一种深刻的道德教育、人文教育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须注重生命意识与生命伦理教育。
学校根据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习进程合理安排职业道德教育主干课程,使医学生在校的不同时间段都能受到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既可避免职业道德教育的突击灌输,又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职业道德理论和指导职业道德实践不断引领学生对医学及相关社会、哲学伦理、法律道德、医患关系等进行思考,增强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提高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二)开展医学生职业认同教育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新生入学接受的第一堂教育是在开学典礼上学习医学生誓词并宣誓,使医学生进校之初就强化了职业道德意识,增强了医学职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不同的专业院系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意识。
如护理系以弘扬南丁格尔精神为主题,培养护理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卫生管理系以新医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要求,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开展利用周末、晚上和寒暑假义务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活动;临床医学系以学习“白求恩精神”、培养具有扎实医学基础的乡村医师为目标,开展专业技能训练活动;中医系以弘扬祖国传统医学为己任,开展把康复保健服务送到社区、送到乡镇,为民服务活动;药学系以培养农村医药实用人才为目标,开展把药物栽培技术送到贫困乡镇活动;医学技术系长期致力于培养技术精湛、扎根基层的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等等。
极具专业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专业学习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三)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知行合一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在《素问》篇中写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医学不仅与一切人有关,而且与一切人的生命全过程有关医学是关于人的崇高而神圣的科学中国传统医学和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医学所倡导的医学人文精神一直体现着人类对于生命的敬畏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和价值追求,集中体现在对人的生与死的尊重与思辨,对高尚医德、医风的追求与坚守。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医学生进行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等教育,目的是使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例如通过开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人文选修课程,借助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医学人文电影观展以及各种形式的活动,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和训练,建构起学生对医学人文观的全面理解与认知,引领学生进入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情感体验。
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把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内在统一,努力加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在讲解疾病的名称、症状、体征时,让学生意识到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名词概念和现象,而是患者实实在在的痛苦;在讲解疾病的治疗时,让学生意识到诊疗技术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在讲解疾病的演变和防治时,让学生懂得如何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尤其是康复专业的学生,他们从一进校就学习、生活在遵义荣军康复医院,课堂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操作都在医院实地完成,与临床医生、患者朝夕相处,吃住同行,让他们零距离亲身体验医生职业的辛劳和神圣,让他们对患者的伤病痛苦感同身受,这种体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方式使得学生从学习之初就具有对生命的终极关怀的精神,从而达到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知行合一。
五、结 语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与医学人才培养的实践和探索中,坚持从社会需求和育人要求出发,建立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单一渠道向多渠道拓展,由学校教育单一主体向依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等手段的社会系统工程拓展,力图在学校和全社会构建起广覆盖、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有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医学人才培养的更为健全的系统。
这样的实践和探索在具体实施路径方面尚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内容,这样的研究是为了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从而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与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
(作者:邓山,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本文原载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访问学者文库,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年6月版)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②①刘润为:《红色文化与中国梦》,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4日,第7版 ③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4页 ④①刘济良:《生命教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