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关怀名人(人文关怀的名人素材)墙裂推荐
当前,涉及医疗领域的电视节目,大量采用监控探头拍摄画面,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呈现出别样的风采。但是,以真实取胜的画面如何公开传播?是否侵犯当事人隐私?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如何操作?
互联网社会,监控探头无处不在,那些监控画面出现在医疗健康节目中,甚至以此为“卖点”,这真的合适吗?广场舞扰民、地铁上老人强迫让座……是坏人变老了,还是老年人形象被媒体妖魔化?名人去世,媒体抢发报道,却被粉丝批评是等待名人死亡的秃鹫。
但在新闻行业,预写讣闻报道却是专业惯例,矛盾怎么破解?给6岁娃娃喝啤酒成为直播网站热门,未成年人权益如何保护?自媒体的繁荣让医患矛盾中专业媒体话语权力下降,医方话语权上升,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福喜事件采访背后的故事及暗访报道的伦理要求……。
从今天起,我们陆续推送一组文章,对广泛存在我们生活中的若干传媒伦理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作者都是上海市专业媒体一线记者编辑,他们的论述未必理论性很强,但是具有很好的问题意识,以及切身的观察和实践,也许能引起更多深入的思考。
当前,各类健康科普节目在荧屏上层出不穷,医疗真人秀节目也大放异彩,这些涉及医疗领域的电视节目,大量采用监控探头拍摄画面,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呈现出别样的风采但是,以真实取胜的画面如何公开传播?是否侵犯当事人隐私?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如何操作? 。
一、监控画面使用与当事人隐私保护随着城市安全指数的提升,如今各种监控探头分布广泛,医院也不例外据了解,医疗领域的视频监控主要为远程探视、远程医疗会诊、手术示教、远程医护和安防监控的目的其中,安防是视频监控的主要目的,每家医院的门急诊候诊大厅里都设有监控探头。
这些监控视频原本是出于安全等考虑,一旦出现医患矛盾、医疗纠纷等,也可以有案可查由于医疗机构监控视频出自事发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属于医疗原生态,因而被不少电视节目所引用例如2017年2月改版的《名医大会诊》,每期节目开场短片大都采用医院监控探头所摄下的画面,以一种充满悬念尚未确诊的病症引出节目所要探讨的病例。
2017年5月9日首播的《当心“狼”来了》,开篇是摄于仁济医院大门口的一组监控视频:画面显示一个中年女子在医院门口又跳又闹,她一会抬头挺胸手舞足蹈,一会又胡言乱语乱砸东西,种种异常举止令人讶异其实,这是一位患上系统性红斑狼疮而导致精神异常的病人,节目以此引出红斑狼疮的话题。
再如《急诊室故事》第一集讲述的是一名中年男子突发心梗的救治过程,从其在医院挂号倒地,到被紧急送往急救室实施心肺复苏,再到心脏装支架的整个过程,被全部记录下来,其间有病人被电击、气管插管、大汗淋漓、手足乱动、痛苦挣扎等种种惨状,让人看得极其揪心。
以上两例节目无疑抓住了观众的眼球,让人印象深刻但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却值得商榷虽然《名医大会诊》在引用病例资料时给病人脸部打上了马赛克,做了遮挡处理,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病人的隐私,而且,病人家属并未对播出监控画面表示反对,但对于因为疾病造成精神异常的患者本人来说,是否有不够尊重之嫌呢?。
为了增强画面的真实性、冲击力,《来吧孩子》《急诊室故事》等节目则在医院附近架设高清探头,全方位无死角地记录原始素材据了解,为了拍摄表现新生命降临人间的《来吧孩子》,摄制组在上海红房子医院布设了64个可以遥控的高清摄像头,是国内首部以固定摄像头拍摄的大型医疗真人节目。
而《急诊室故事》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架设了78个摄像头,记录这个华东地区最大的急救创伤中心发生的人间百态这些监控素材还原了医院案例的真切状态,相比摄像机面对面的事后拍摄,呈现了无比真实的力量,因而直击人心。
但是,这种拍摄方式是否也有侵犯当事人隐私权的可能呢?不得不承认,窥视他人隐私是人类的欲望之一一些医疗健康节目大量采用监控探头实时拍摄的画面,虽然最后播出时大多经过了被拍摄者的允许,但是,在拍摄过程中是否已经对患者或患者家属产生了影响,干扰到了就医过程,甚至伤害到其感情和利益,仍然值得深思。
试想,对于普通人来说,谁会愿意在自己或家人遭遇病痛或突发意外的情况下,被拍摄下焦虑痛苦,甚至是挣扎在生死关头的画面对于病人及家属来说,进入医院是希望能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而不是被拍摄,更不是自己的隐私被暴露。
还应该考虑到,有些病人得到有效治疗,出于感恩,或者与医院搞好关系的考虑,允许电视节目播出自己的画面,但内心实际是不情愿的二、医疗健康领域的伦理规范“隐私权”在法律上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有些国家,对患者隐私等权利进行了比较周密的保护比如1972年,美国医院协会出台了《患者权利宪章》,列举了患者知情权、同意权、隐私权等12项权利医护人员为了确保患者的个人隐私不被侵犯,从候诊叫号到患者看完病离开医院,都为他们提供了非常私密的个人空间。
美国的医生在入职医院、诊所前,都会接受保护患者隐私方面的培训,其中包括:不得在电梯、走廊、咖啡厅等公共场合讨论患者病情;写有患者信息的纸张只能扔到特制的上锁回收箱内,由医院统一销毁处理;医院的电脑每人只能登录自己的工号及密码才能使用,用完必须马上退出,以免旁人看到里面的内容;患者病情只能向其本人或患者签字指定的家属交代;医院所有工作人员只能通过电脑查看自己参与治疗的患者信息;没有患者书面签字同意,任何人不得给患者拍照……。
虽然每个医院的培训内容稍有不同,但通常都有10-20项之多美国政府对医生侵犯患者权益的处罚力度超过了医疗事故,通常会直接除名并吊销其行医资格,终身禁止参加医师资格考试反观我国,尽管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在第七章医疗损害责任第六十二条明确:“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的隐私保密。
泄露患者隐私或者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在具体实践中还是存在诸多疏漏向公众普及医学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医生职业良知和媒体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优秀的医学科普作品对于提高公众医学基本素养、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具有积极的作用。
但无论专业医学论文,还是医学科普电视节目,都有可能泄露与病人有关的信息有人认为只要隐去患者的姓名和面部特征即可,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实际远远不够因为越典型的案例病人的识别度就越高,人们就越容易从叙述中找到现实中的人物。
“国外一些医院要求医生写病例,或者写科普作品或小说甚至专业论文时,都需要征求患者的意见如果患者不同意披露某些与病情相关的细节,再有价值的素材也不能用”“医生的职业较为特殊,需要有一定的自我约束意识毕竟医生的首要任务是对病人负责。
如果某一知识介绍需要在医学科普和保护患者隐私之间作选择,则应侧重后者”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医生会将受邀上电视节目看作是一件荣耀的事,因为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在业界的声望因此,医生们对于节目组提出的要求都会给予最大的配合,同时,也会不自觉地忽视患者的权益。
例如有一档电视健康科普节目为了增强服务性,设置了门诊咨询问题排行榜,将日常问诊过程中病人问得最多最有代表性的三个问题呈现出来原先是采用语音加字幕提出问题,不会出现病人的影像,改版后为了增加可看性和真实性,将这一问诊环节改为将摄像镜头安置在医生的诊疗室内,全程记录诊室内病人求医问诊情况,之后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对于这样会暴露病人隐私的记录形式,几乎没有医生提出异议,更不用说加以拒绝由于摄像头安装的位置通常比较隐蔽,走进诊室的病人很难发现自己的整个问诊过程会被记录,即便发现了,但基于医生和病人之间不对等关系,很少有病人对于医生出面的要求加以明确拒绝,多数人只得屈就。
虽然最终播出时会对病人面部做模糊处理,但只要是熟悉患者的人还是能从其服饰声音等细节上认出来所以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科普宣传和保护病患隐私方面究竟怎样做到合适和妥当三、坚守伦理底线,坚持以人为本媒体作为社会的守望者,具备公共道德属性,这一属性要求媒体肩负起高度的社会责任。
电视科普节目更应该尊重患者权益,坚守伦理底线,坚持以人为本,避免哗众取宠1.保护当事人隐私前文提到的《来吧孩子》节目,尽管使用无人化摄像头拍摄,但充分体现了节目组尊重患者隐私的意识从节目筹备开始,编导就在医院张贴招募启事,愿意参与拍摄的大多是80后、90后产妇,她们本身心态比较开放,认为能用影像记录下新生命的到来也是一段难得的回忆。
节目组采用远程遥控的固定摄像头无人化拍摄,既展现了内容的真实性,又不干扰正常医疗秩序,这种拍摄方式让医生和产妇能够表现出真实状态编导在布设每个机位时都斟酌再三,确保不会拍到产妇的隐私部位片子剪辑后,节目组再请签署协议的当事人全部过来看一遍,任何一个镜头假如当事人不愿意播出,就必须剪掉,如此细致的工作方式,其经验值得借鉴。
2.慎重选题更多的医疗健康节目,记录的是伤痛和疾病,甚至是难言之隐,于病人及家属来说都是不堪回首的加上电视节目制作周期一般很短,不可能每段内容都请当事人过目若有疏忽一旦播出,无异放大这些伤痛,对当事人及其家人造成二次伤害。
如某栏目有一期有关女性健康的科普节目,从科学角度阐述妇科疾病,这并无不妥但为了增加收视率,节目预告里加上情人节后流产数增多、同房后阴道莫名出血等话题,有低俗化之嫌此外,节目采用了妇科诊室的监控画面,虽然对就诊者面部做了遮挡,患者也用了化名,但还是很容易被人认出。
好在这些问题在审片环节被及时发现并纠正,否则播出后不但给患者带来困扰,也会给节目组带来法律风险其实,涉及妇科、男科等特殊疾病,在选题上要格外慎重,在制作时某些敏感画面也可以用动画等来代替,这样不仅不会侵犯患者隐私,而且阐释病理的效果会更好。
3.注入人文关怀优秀的医疗健康节目应该折射出人文情怀例如获多项大奖的新闻调查纪实片《人间世》,以医院为拍摄原点,聚焦医患双方面临病痛、生死考验时的重大选择,通过全景化的纪实拍摄,抓取一般观众无法看到的真实场景,还原真实的医患生态,在当下医患关系紧张的环境下,赢得了医生与普通市民双方面的称赞。
新闻从业者在节目中注入人文关怀的理念,就不能只想着收视率,只追求画面劲爆,应该多想想健康传播的出发点是什么比如《名医大会诊》2017年3月21日播出的《猝死真相大揭秘》,针对冬春交替之际猝死频发的现象,追踪采访了一位在地铁晕倒险些猝死的女白领。
因抢救及时得当,这位26岁的年轻女子死里逃生,躲过了鬼门关之后她喜滋滋地接受了采访,以为抢救后自己恢复了健康,还兴奋地告诉编导下半年就要结婚当新娘但编导却从专家处了解到,这个年轻姑娘突然心脏骤停很可能有心脏室颤问题,将来会有后遗症。
考虑到疾病对她今后生活和工作可能产生的影响,编导对采访画面和声音都做了技术处理,还请专家在录制节目时注意措辞,不让此事对当事人造成不良影响尽管观众这位险些猝死的年轻女白领颇感好奇,但涉及当事人的人生幸福,节目所做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体现了新闻从业者的道德操守。
(作者肖林云,单位: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原文标题《医疗健康电视节目的伦理问题与思考》,发表于《新闻记者增刊·新闻论文选第22辑》2017年出版)欢迎订阅2018年《新闻记者》杂志恭请读者尽快到邮局或联系微信小编订阅。
邮发代号:4-371
在这里,读懂转型中的中国新闻业在这里,探讨新闻业的未来在这里,进行深入而严肃的思考在这里,关心新闻人自己的命运!帮助订阅《新闻记者》其实很方便——您可以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4-371,全年定价144元。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享受优惠价。订阅办法私信微信、微博小编,或电话021-62791234转324。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医学人文关怀名人(人文关怀的名人素材)墙裂推荐
当前,涉及医疗领域的电视节目,大量采用监控探头拍摄画面,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呈现出别样的风采。但是,以真实取胜的画面如何公开传播…
-
医学人文关怀名人(关于人文关怀的名人例子)一篇读懂
扁鹊出身贫寒农家,自幼聪明颖悟,对草药和医学有着浓厚兴趣。他勤奋好学,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终成精通各种草药性质和疗效的高手。他深谙…
- 医学人文关怀名人(医学人文关怀案例)难以置信
- 医学人文关怀名人(医学人文关怀的内容)速看
- 医学人文关怀名人(医学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居然可以这样
- 医学人文关怀名人(医学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太疯狂了
- 医学人文关怀名人(有关医学人文关怀的名言警句)学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