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医学人文关怀的内容(医学人文关怀经典句子)学到了吗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1-0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千医百句》21-40

医学人文关怀的内容(医学人文关怀经典句子)学到了吗

 

《千医百句》【原文】21.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译文】行医需抛却功利心,不能把利益看得太重,当有仁义慈悲之心,患者贫富虽有差别,但是下方用药不能区别对待解读:

龚廷贤(1522-1619),明代著名医家,有“医林状元”之誉龚廷贤自幼业儒,少年时即挥毫吊古,诵爱物济人之句,不胜神往,怀有一颗仁爱之心其早年致力科举,屡试不中,遂弃儒习医,隐居云林山中,潜心研究医学。

习医期间,即以幼时读张载之句--“天下疲癃残疾,皆吾兄弟”、韩愈之语--“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毕生座右铭在《万病回春》书末,附有医家“十要”,皆是医学伦理、医学人文问题,很有参考价值古人云“君子喻于义”,对于医生来说,重义轻利,心存仁义,对病患无差别,一视同仁,这是基本的素养,也是促进医患和谐、赢得患者尊重和信任的前提所在。

医家“十要”说:“贫穷之家及游食僧道、衙门差役人等,凡求看病,不可要他药钱,只当奉药倘遇贫难者,当量力微赠,方为仁术不然有药而无火食者,命亦难保也”———————————————————【原文】22.夫有医术,有医道。

术可暂行一世,道则流芳千古——明·赵献可《医贯》【译文】医者行医分医术和医道医者凭医术可以暂行一世,只有凭医道才能流芳千古解读:《医贯》为明代名医赵献可编撰,成书于万历年间,记录的是有关疾病的一切问题,故名为“医贯”。

中国古代医学高度重视对医道的传承术是道的载体,道是术的本源;术无道不行,道无术不彰医之有术,只是一时之用;医之有道,则可高屋建瓴,亦能流芳百世正是由于医道之传,让医学超越技术层面,成为一门人文毓秀、仁义盛德的学科,一代代名家大医薪火相传,铸造出辉煌的生命学问、道德文章。

———————————————————【原文】23.或问一言为约,曰:不欺而已矣读入门书而不从头至尾,零星熟得一方一论,而便谓医者,欺也;熟读而不思悟融会贯通者,欺也;悟后而不早起,静坐调息,以为诊视之地者,欺也;诊脉而不以实告者,欺也;论方用药,潦草而不精详者,欺也;病愈后而希望贪求,不脱市井风味者,欺也。

盖不患医之无利,特患医之不明耳—— 明 ·李梃《医学入门》【译文】有人问行医有没有一句话的誓约,回答说:“不欺骗罢了”读医学入门书而不能从头到尾,只不过零星得一方剂或一种说法,于是便自称治病的医者,这就是欺骗;即使读熟而不觉悟、不能融会贯通,这就是欺骗;即使觉悟后但不能早起调息,把这看作诊视病症的地方,这就是欺骗;诊脉但不把真实情况告诉患者,这就是欺骗;斟酌药方施用药物,潦草而不精当详细,这就是欺骗;别人痊愈后就贪心索求,不能脱离市井习气,这就是欺骗。

不怕医术没有效果,特别令人担心的是行医者不明医理解读:明朝名医李梃,嘉靖、万历年间人,早年因病学医,遂博览群书,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晚年为助初学者入门,著有《医学入门》8卷李梃这段对为医者品德修养的论述颇为经典,他用一个关键词点明了医德的核心所在,就是“不欺”。

这“不欺”二字,言简意赅、切中要害这使我们想起儒家“君子暗室不欺”这句名言;想起“童叟无欺”这个成语;想起杭州胡庆余堂药号所悬挂的“戒欺”牌匾;想到“大医精诚”中的“诚”所含有“诚实无欺”内涵尤其是最后一句,提出的“医之不明”,遥相呼应前面提出的“不欺”。

这和古代很多医学大家倡导的医生要做“明医”而不是“名医”有相同之意———————————————————【原文】24.医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 明·万全《万氏秘传幼科发挥》【译文】医生当以存活生命,救死扶伤为不变初心,就算对和自己有矛盾的患者,也不可存有怨恨和排斥。

解读:万全(号密斋)是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与李时珍齐名的著名医学家,后被康熙皇帝嘉封为“医圣”他对养生保健、预防疾病、优生优育等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的“寡欲、慎动、法时、却疾”的养生理论不仅比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心理平衡、营养均衡、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的养生理念早几百年,而且内涵更全面、更先进、更科学,被誉为“中华养生第一人”。

万全不仅医技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医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这句话就出自他的典故怨家胡元溪,有一四岁儿子,患咳嗽吐血,遍延名医,百治不愈,无可奈何,只好来求万全万氏当即处方治疗,服药五剂后,咳减十分之七,口鼻出血止矣。

不料胡元溪嫌其儿子病愈“太迟”,而且总认为万全与自家有嫌隙,不一定会用心治疗,便决定换请别医,万全苦苦相劝无果换医后患儿病情急转直下,千钧一发之际,病家只好负疚再请万全万全并不计较,结果花了十七天,把患儿病治好了。

———————————————————【原文】25.欲济世而习医则是,欲谋利而习医则非我若有疾,望医之救我者何如?我之父母子孙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矣利心淡,仁心现;仁心现,斯畏心生。

——明· 王肯堂《灵兰要览》【译文】为了救济世间苍生而学医是对的,仅仅是为了谋利而学医就不对了如果自己有病了,希望大夫来救自己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如果自己的父母子孙病了,希望大夫前来相救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换位思考,那种单纯求利的心自然就会淡化、求利心淡化了,仁慈的心就会显现,仁慈心出现了,自己作为医者的使命感、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

解读:王肯堂,明代著名医学家他出身医学世家,早年因母病而涉猎医学,但其父怕影响他科考严禁其从医后中进士,从政期间朝廷不纳他的抗倭疏议,愤然称病辞职回乡,重操医业,终成一代名医王肯堂的这段话,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一是医生对待患者要“易地以观”,也就是要有视人如己的心,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

二是“利心”“仁心”“畏心”的逻辑关系,行医不可存利心,想谋利不可行医而只有利心淡去,才能在心中给“仁心”留出位置,“仁心”的出现,“畏心”才会出现,对生命、对患者的敬畏心才能养成———————————————————

【原文】26.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明·裴一中《裴子言医》【译文】如果一个人的学问不贯通古今,见识不通达贯穿天地人间的大道,才华不脱俗出众,又不具有慈悲之心,这样的人,宁可种田织布维持生计,也断不可行医去坑害别人的性命!

解读:这是从医者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裴一中是明末名医,著有《裴子言医》,在该书序中,裴一中提出了这句名言从医是一种光明神圣的事业,并非读书未成、生计无着时谋生的一具有慈悲之心,总之,对从医者要求很高否则,学问不高、见识浅薄、天赋有限、心性又不怎么淡泊慈悲的人,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者。

裴一中在《言医》中还有一句话也很重要:“医以活人为心,视人之病,犹已之病”———————————————————【原文】27.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古人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诚以得其欢心。

则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庶可详求本末,而治无误也——清·喻昌《医门法律》【译文】医学是一种仁术仁爱的君子,必定是专注于一份情专注于感情,就会看待别人(的疾苦)就像是自己(的疾苦)一样,(如果)询问他的疾苦,那自然对他疾苦的了解十分全面。

临床诊治疾病时,应紧闭门窗,让患者处于安静无外界干扰的环境中,详细询问其病情,顺从其意愿这样的话,问的人和患者都不会觉得厌烦,这样就能详细知道病理的来龙去脉,接下来给出的处方就不会出现错误解读:喻昌,清初医学三大家之一,他认为只有深人了解患者的疾病和苦痛,才能最大限度地关怀患者,既治疗肉体疾病,也抚慰精神创伤,进而增强人文关怀意识,改善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因素有很多,医者对患者诚心不足、耐心不够,进而造成患者及其家属对医者产生戒备甚至敌对心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喻昌认为,对病人如果诚心尽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地为病人服务,病人怎么可能不与你交心、不配合你工作呢?。

———————————————————【原文】28.夫以利济存心,则其学业必能日造乎高明;若仅为衣食计,则其知识自必终囿于庸俗——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译文】作为医者,应当存心济世利民,则其学业医术必日臻高明;如果仅仅把从医作为谋取衣食的手段,则其知识水平自必停留于平庸和粗俗。

解读:叶桂,字天士,行医于清康乾年间,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之一在整个中国医学史上,叶天士都是一位具有巨大贡献的伟大医家,后人称其为“仲景、元化一流人也”他首先是温病学派的奠基人物,著有温病学派扛鼎之作《温热论》,又是一位对儿科、妇科、内科、外科、五官科无所不精、贡献很大的医学大师。

史书称其“贯彻古今医术”,他是当之无愧的,无论其医学理论、临床水平、治学态度、道德境界都是值得后人珍惜和学习的宝贵遗产他临终前警戒他的儿子们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

”———————————————————【原文】29.不知为不知,亦良医也——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译文】对于自己不知道的勇于承认不知道,也是良医修养的一种表现解读:程国彭,清代医学家,幼年多病乃立志学医,潜心研究各家医著,博采众长,乃精岐黄,医名大噪于康熙、雍正年间,著有《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等,广为流传。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学术报告时,有同学提了三个问题,丁肇中都说“不知道”,所谓“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的同学有些意外,但却赢得全场热烈掌声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罗蒂在一个大型演唱会进行到高潮之际,突然停顿下来。

当时举座哗然,帕瓦罗蒂却坦诚地说自己忘记歌词,请大家原谅,结果全场爆发出热烈掌声《论语》有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一种智慧裘法祖教授曾经专门撰文论述知与不知的问题。

他认为,对于医生来说,能勇于承认不知,这种坦然和诚实,是每个医生或每个科学家应该具备的、不可或缺的品德他一直认为,最老实、最诚实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原文】30.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

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清·吴谦《医宗金鉴》【译文】从医者,读书不熟就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道理不明就不能认识清楚临床上对症状举棋不定,没有明确诊断意见,不能对症下药,就很难起到效果解读:

吴谦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太医,他写的《医宗金鉴》被收入四库全书,书名是乾隆皇帝钦定的,享有盛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天下名士游”这是古人对治学修身之道的高度总结读书与实践,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大必经法门古今中外历代医家在繁忙的诊疗之余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医学名著。

这些文献既是历代医家智慧的结晶,亦是历代学术经验的积淀和理论的升华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源远流长的医学理论体系、博大精深的医术,蕴藏于历代医药典籍之中博览群书,精研覃思,从中汲取前人的宝贵经验和学术精华,是造就自身良好学术素质和提高临床技能的必由之路。

———————————————————【原文】31.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约——清·刘仕廉《医学集成》【译文】为医之道,不精通就不能明了其中的道理,不渊博就不能达到有所得的程度解读:刘仕廉,字清臣,四川双流人,是生活于清代嘉庆至光绪年间的名医,代表作为《医学集成》。

刘仕廉幼年学习诗文辞赋,后因中年陡患足疾而潜心岐黄,自学十年始以悬壶济世其学问宏通,见病亦广,大小沉疴随治即效,由此医名远扬,成为晚清蜀中名医刘仕廉本人就是亦博亦精的典范,他采集历代医家的医学论述、各科临证以及医案等加以分类编纂而成《医学集成》,包含阴阳、脏腑、诊法、伤寒、瘟疫、内科杂病、妇产、小儿、疮症、医案、十四经脉图及经穴歌、程钟龄医门八法等,全书分类清楚,内容精要。

———————————————————【原文】32.夫医必自爱自重,而后可临大病而足托——清·怀远《古今医彻》【译文】医者须自爱自重,然后患者有大病才可以托付给他解读:怀远,清代嘉庆年间上海名医怀远出身于世医之家,少年业儒,及其壮年,继承家学,之后以医济世近30年。

怀远认真钻研岐黄之说和仲景之论,颇具创见其医术精湛,长于诊治伤寒和杂症,并兼通五官科、外科和妇科怀远博览群书详审其要,并结合家传经验,参以己见,历经二十余载著成《古今医彻》,并于嘉庆十三年(1808 年)刊行于世。

《古今医彻》是一本流传颇广的中医著作,在最后专设一卷“医箴”,包括疗医、心术、品行、明理、应机、决择等,都是有关于医德和医患沟通的内容怀远认为,自爱自重,是独立人格、完整人格的体现,这样的人才可堪大用、可堪托付;这样的医者也才可以生死相托。

相反,如果一名从医者随波逐流、患得患失、轻佻浮躁,患者怎么能够信任他、托付与他呢———————————————————【原文】33.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

【译文】看药方好比看律法,要严谨;开方用药好比打仗用兵,要慎重弩箭不能轻易击发,击发就要命中目标;学习重在学精、学透彻解读:《医学传心录》是一部综合性医书,成书于清代道光年间,是一部学医的门径书医乃精微之道,不容浅尝辄止。

学必沉潜专一,方能探其秘要就方药而言,组方如正音,皆有严格法度;遣药如用兵,在精不在多方药之施,既要对症,又要把握时机,有的放矢,箭不虚发清朝乾隆年间的一代名医徐大椿也在其所著的《医学源流论》中专辟《用药如用兵论》一章,运用了孙子“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的思想,提出“一病而分治之,则寡可以胜众。

”最后徐大椿得出结论:“《孙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原文】34.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清·陆九芝《世朴斋医书文集》【译文】读医书不能用于临床,不可以从医;能临床诊断,可又不学习,也不能从医。

解读:陆九芝是清朝同光年间名医,他由儒人医、儒医兼通陆九芝一生博极群书,勤于临证他认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学科,两者缺一不可历代的医家在这点上都是一以贯之,不仅重视基本理论的学习,还很重视临床实践。

中医古训“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就是指学医之人不能穷钻故纸,还要切实地临证现代名医许勉斋先生在《勉斋医话》也论述了读书与临证的关系:“予独以为学识、经验相辅而行,不可偏废者也有学识而无经验,则为纸上谈兵,无补实际,虽优亦劣;有经验而无学识,则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刻舟求剑,必难化裁,虽优亦劣。

名医岳美中先生有言“日理临床夜读书”,也很好诠释了读书与临床的关系———————————————————【原文】35.术日以精,怀曰以虚;名日以高,行日以谨——清·吴尚先《理瀹骈文》【译文】医术越精,越要虚怀若谷;名声越大,越要谨言慎行。

解读:吴尚先是清朝末年名医,《理瀹骈文》(又名《外洽医说》),成书于同治年间,是一本外治法专书在外治法的探索上,吴尚先表现出了不断攀登的精神,探索出了诸如薄贴法、温热法、水疗法、蜡疗法、泥疗法、发泡疗法等等外治法,这些方法与现代理疗法比较也并不逊色,同时还有它的独到之处。

吴尚先创立的内病外治法无疑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创新,他的创新精神在于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古代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使这一个简、便、廉、验的治疗方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运用吴尚先这句话言简意赅,高度凝练,他认为:对于矢志从医的医家来说,技艺越高、懂得越多,就知道还有更广阔的天空,胸怀就越宽广;名声越响,就越要谨言慎行,因为自己一言一行会影响更多的人。

———————————————————【原文】36.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中医格言【译文】在药品的炮制过程中,用药的斤两是否足秤、用的药材是否上乘、制作过程是否真按规矩去做等等此类只有自己才心知肚明,旁人根本无从了解;自己是否问心无愧,是否对得起病家,而这一切上天是知道的,自有公论。

解读:“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是许多中药店门前悬挂的对联,也是其自我勉诫的训条意思是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做事不要违背良心,不要见利忘义,因为你所做的一切,上天是知道的———————————————————。

【原文】37.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译文】炮制药品虽然工序很多很繁杂,但是不敢因为这个就偷工;药品的原料虽然很贵,但是不敢因为这个就减料解读:这句话作为同仁堂古训而广为人知。

同仁堂的创业者尊崇“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惟医药为最”这个古训,把行医卖药作为一种济世养生、效力于社会的高尚事业来做,在此后的几百年间,这种诚实敬业的品德,一直深深影响着同仁堂历代经营者,并将其升华为同仁堂职业道德的精髓而代代相传,以仁德、诚信推动着事业的发展,终成百年老字号。

———————————————————【原文】38.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译文】阳刚阴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说的是自然:保留下文明,这就是人文,说的是文化。

观察天文来考察四时的变化,观察人文用来教化天下人解读:以人为本、回归于人是医学的最终价值追求从这一意义上说,医学的本质就是人文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是古往今来的医学之本,更是当今形势下医学发展的趋向千佛山医院孙洪军院长曾有一句话,“不能让技术裸奔”,就是讲要改变技术至上主义,消弭医学与人文的分裂现象,让医学回归人文,还医学以温度,让医院充满人文关怀。

———————————————————【原文】39.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周易》【译文】认识要崇高,行动则自细微处入手;崇高效法天道卑下效法地道解读:许多学者对“知崇礼卑”非常重视,认为它是孔子非常重要的思想。

“知”有的人理解为智慧,有的人理解为认知,总之是指人的认知或目标要像天一样崇高“礼”有人认为通“履”,就是行动;也有人认为是“礼”就是日用伦常卑,就是低下大概意思就是指行动或实践要像大地一样谦卑踏实《周易》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变易”,阴阳转化。

《中庸》说“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有崇高的理想和认知,但它必须从小处着手,努力践行、踏实行动———————————————————【原文】4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道德经》【译文】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聪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叫明智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人就是有志者,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解读:这是《道德经》一书中流传千古的名言,重点讲人的自我修养问题老子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满饱的精神风貌老子认为,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则可以永垂不朽,因为他的肉体虽然消失了,而他的学说、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却会长期影响当代及后代的人们。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